明代理学家娄谅的思想

2024-05-11 12:26

1. 明代理学家娄谅的思想

娄谅与理学 307

有意义,是意构成了事物的意义“理”,事物的秩序来自构成它的

意,因而物不能脱离意识结构来定义。对于娄谅来说,“物”主要

不是指现实的东西,而是指意向之物,即是现在意识中的东西。

然而,尽管娄谅曾肯定心外无“物”是指“事”而言,但他始终

没有明确地把现实的客观物体(如山川草木)排除在心外无物这

一命题的适用范围之外。

再次,类谅提出了格物和格心的主张。心外无理说与心外

无物说虽然直接意义上讨论的是意识与法则、事物的关系,但其

目的本来在于欲由此引出一种新的格物穷理论,“格物”、“致知”

语出《大学》,《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之第42篇,娄谅发展出了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此打通把格物穷理解释为心上做功夫的

道路,既然格物不应向外求理,心即是理,意念所在即是所格之

地,于是格物变成格心,求心。在娄谅看来,格物的直接意义是

“去其心之不正”,心之本体无所不正,但常人之心巳不是心之本

体,已成为不正,格物就是纠正人心的不正,以恢复本体的正,根

据这个解释,格物就是格心,所以娄谅强调,意之所在便是物,

“但意念所在,就要去其不正以归于正”这就是格物。在娄谅对

格物的解释下,朱子学中格物的认识功能与意义被完全取消,代

之以简易直接的方式,把格物变成纠正克服非道德意识,否定了

经典研究和对自然事物的考察,完全转向了一种内向性的立场。

最后,娄谅还有“致良知”的说法。《大学》提出“致知”,娄谅

认为致知的知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因而把致知发挥为“致良

知”。孟子指出,良知的指人的不依赖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

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良知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

体系,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的指

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致良知,一方面是指人应扩充自己

明代理学家娄谅的思想

2. 明朝理学家都有谁?具体介绍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渑池人。

祖籍山西曲沃县阎村。五岁见《河图》、《洛书》,能画地询问父亲[1]。长大后读周敦颐《太极图说》,叹道:“道字是矣!”18岁中秀才,永乐六年(1408年)河南乡试,举人第二名。任山西霍州、蒲州学正二十余年,学者称“月川先生”。曹端称周敦颐为理学宗源,“周子《太极图说》为宋理之宗”“手太极图而口其说以示二程”;又认为陆九渊所谓“又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说,是“不知周子理不离阴阳,不杂乎阴阳之旨”。著《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二卷、《西铭述解》一卷。《明史·儒林传》称“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孙奇逢(1585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

原籍明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后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万历举人,与东林党人来往密切。明亡,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有《读易大旨》五卷、《理学宗传》、《圣学录》等著,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世称夏峰先生。钱钟书认为,“方苞写孙奇逢传,人家看了不满意,认为孙奇逢的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他的讲学宗旨比较突出,主张身体力行;二是他的义侠之迹,在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他的门墙广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郑可学(?~1212年),字子上,号持斋,莆田(今属福建)人。

受学于朱熹,朱熹在漳州当知县时,延聘他当西塾师,曾删定《大学》一书,朱熹说:“此书惟子上可讹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特奏名,授忠州文学参军。嘉定五年(1212年),赴衡州司户参军任上,卒于途中。著有《春秋博议》、《三朝北盟举要》、《师说》等。

邹元标(1551年-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

邹元标幼有神童之称,九岁通《五经》,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与伍惟忠友好,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首辅张居正居丧不丁忧,元标三次上疏反对“夺情”,“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根本与禽兽无异,结果被当场廷杖八十,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万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给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了皇帝,被皇帝视为“讪君卖直”,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以疾归,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天启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后因魏忠贤乱政求去。谥忠介。著有《愿学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仁丈会语》4卷、《礼记正议》6卷、《四书讲义》2卷、《 工书选要》11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有子邹德淇。

胡居仁(1434年—1484年),字叔心,江西省余干县人。

吴与弼弟子,与陈献章是同窗好友。绝意科举,筑室于梅溪山中,人称敬斋先生。成化元年(1465年),受提学李龄、钟成的邀请,入白鹿洞书院主事。曾攻击陈白沙,指斥为流禅的异端。其学承袭程朱旧说,无所发明。“端庄凝重,对妻、子如严宾”“居丧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门。”[1]尝作《进学箴》:“诚敬既立,本心自存。力行既久,全体皆仁。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万历十三年(1585年)从祀孔庙,追谥文敬。弟子以余佑最著名。著有《居业录》。

吴与弼(1391年—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县人。

父亲吴溥,建文时为国子司业。弼年十九岁时,见《伊洛渊源图》,放弃科举,苦读闽学语录,推崇程朱,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中年躬耕读书,“本之以小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学者称康斋先生。有弟子胡居仁、陈献章。天顺初授左春坊右谕德,两个月后借口有病,回乡讲学。尝言“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难矣。吾庸出为?”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黄佐(1490年-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明代广东香山石岐仁厚里人。

祖父黄瑜、父亲黄畿,均以治儒学闻名。十二岁乡试第一,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二甲进士,次年选庶吉士,授编修,“陈初政要务”,嘉靖十年(1531年)任广西按察司佥事,修成《广西通志》。因母病辞官归家,拜师王守仁,“与论知行合一之旨,数相辨难”,得到王守仁称赞,“家居九年,简宫僚”。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用为南京翰林院编修兼詹事府司谏。后任江西佥事、广西学督等职,因论河套事与大学士夏言不合,弃官归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二十二日卒,追赠礼部右侍郎。世称泰泉先生。著有《广东通志》七十卷、《泰泉乡礼》七卷、《诗传通解》二十五卷、《礼典》四十卷、《乐典》三十六卷、《续春秋明经》十二卷、《小学古训》一卷、《姆训》一卷等。

魏良弼(1492年-1575年),字师说,一作师悦,号水洲。明理学家、教育家,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二年(1523年)成进士,曾因直谏屡遭廷杖,然言之愈激。在家乡的丹陵书院讲学达四十二年之久,深得乡人尊。受学于王守仁,与钱德洪、陈九川、刘邦采、罗洪先、邹守益等往复论学,联集讲会,阐扬王学。 认为良知、天理非二也。为学力主“悟道”。在道德修养上反对时论“多于触处、动念处体认良知”。认为人本得天理良知,但人被习心遮蔽,故不能呈现。强调“良知之学不待教”,要在“四端” 处“扩充”,“以诚身为贵”。 隆庆初,进太常寺少卿,致仕。卒后,追谥忠简。著有《水洲文集》,后人撰有《魏水洲先生行略》。

其弟魏良政和魏良器亦是江右王门重要学者。


陆世仪(1611年~1672年),字道威,号桴亭。江苏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亡不仕。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出生,学宗朱程,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他说:“致良知虽是直截,终不赅括,不如穷理稳当。……天下事有可以不虑而知者,心性道德是也。有必待学而知者,名物度数是也。假如只天文一事,亦儒者所当知,然其星辰次舍,七政运行,必观书考图,然后明白,纯靠良知,致得去否?”。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年)。

颜钧(1504年~1596年),号山农,又号耕樵,江西永新(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人。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幼体弱,智慧不开,被当成痴呆儿。十二岁随父在常熟学宫读书。二十岁以后家贫而废学。不久接触王阳明的《传习录》。由徐樾介绍到泰州王艮门下,受传“大成仁道”,人称“嘉隆江湖大使”。嘉靖十九年,王艮卒,颜钧为其守墓三年。嘉靖二十五年,在江苏扬州、泰州等地传道,后因思想过于激进,被朝廷逮捕,发配充军。有《颜钧集》传世。

3. 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谁?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1、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程颢
程颢(1032—1085.7.9) 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程颢在北宋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
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
3、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
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

5、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谁?

4.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5. 明代理学家王守仁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选什么答案,理由是什么?

你好。
选择B.孟子。
这就是心学,良知在人的本心,最相近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明代理学家王守仁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选什么答案,理由是什么?

6.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祖国名山时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比较经典的这几句: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登黄山天下无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7. 叛宋将领张弘范在山东广崖打败宋军后,在岛上勒石记“功”:“张弘范灭宋于此”明代理学家陈献章看到此石

当时张弘范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陈献章也并未添字,而是将全文十二个字全部铲掉了。
况且张弘范从未叛宋,张弘范的父亲是金国人,张弘范的九代以前的祖先,是辽国南京道平民,被金军虏去。再往前是后唐庄宗的子民,那时候宋朝还不存在。
金国末年,张弘范的父亲张柔投奔蒙古,参加攻灭金国的战争。蒙古灭金以后张弘范才出生,他是根红苗正的蒙古帝国军人世家。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金张弘范”,更不用说“宋张弘范”了。一直以来就只有一个“蒙古张弘范”。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由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忠实臣民。说什么“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其实,清朝软骨头无聊文人的意淫而已,不敢真的去抵抗满清的统治,只好编出这类东西来讨些口头便宜。
陈献章乃是理学家,岂会做添一“宋”字,这等没水平的事情。

叛宋将领张弘范在山东广崖打败宋军后,在岛上勒石记“功”:“张弘范灭宋于此”明代理学家陈献章看到此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