湣:古代谥号用字

2024-05-20 18:25

1. 湣:古代谥号用字


湣:古代谥号用字

2. 古人的字、号、谥号

字永叔,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如:欧阳修(1007-1073),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谥号就是君主时代帝王、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号醉翁,世称欧阳文忠公,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3. 古人谥号

单谥“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单谥“文”的就王安石和韩愈,历史上也只有这个两个。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有清一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古人谥号。
  
 文——正(“文正”是第一谥),贞(唐只有“贞”无“正”,宋为避仁宗赵祯圣讳,始改为“正”字。元以后又恢复“贞”字,次第仅次于“正”),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武——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忠——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以下是关于“文”谥号的一些定义。
  
 文正:清代为文臣最高荣誉,不允许出现在内阁提出的候选名单中,只能由皇帝圈定,最著名代表为曾国藩。
  
 文忠:传统谥号中最佳,在清代仅次于“文正”。李鸿章、荣禄得谥。
  
 文恭:通常赐予恭顺听话的大臣,属于中上档次。
  
 文成:成就大功业可得。
  
 文端:通常赐予理学家和为人方正的大臣。
  
 文襄:开疆拓土的大臣可得,著名的有福康安、左宗棠。
  
 除此外还有文毅,文敏等......

古人谥号

4. 中国古代谥号法

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
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孝成王、卫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为“孝文皇帝”(汉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溢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9字,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为28字(光绪)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的谥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成仁皇帝
咸丰的谥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俭显皇帝
乾隆的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䜣的谥为:忠
曾国藩的谥为:文正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古代文武谥号等级从高到低各是什么? -明朝的谥号等级已经到达完善的地步,文官的谥号以“文”字为第一字,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
古代谥号问题古代的臣子的高等级的谥号有哪些 -文官 文正 文忠 文襄..等 武官 忠武 武烈 等...主要看给什么词 好词儿 坏词儿...谥法解 可以看看 有解释,谥词有褒 有贬 有既褒又贬 也有看用给谁;对武将而言得一个武字是荣耀,对帝王而言有武字就不是完全的褒义,比如刘彻生前给自己上了谥号武 而曹操生前就让曹丕在他死后不要用武字,可曹丕还是用了
中国古代的谥号怎么排等级啊,文臣,武将,详细…… -中国古代谥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古代大臣最高等级谥号是什么,哪些人死后才能被加封谥号呢? -谥号,是古代较有名望的人去世后所追加的封号.从群体上来看,主要包括帝王、后妃、高级官宦以及社会上有影响力之人.统治者根据其生前的品行、做出的贡献等,赐给其号,便是所谓的谥号.最早的谥号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清朝时废...
古代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吗 -是“文正”.从唐朝开始,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贞”,比如魏征、宋璟、张悦这些贤臣,死后都谥“文贞”.北宋初年,“文贞”仍然沿袭唐制,是最高等级谥号.比如太宗年间的贤臣李昉、王旦等都在死后获谥“文贞”.到了宋仁宗开始,因为宋仁宗御名“赵祯”,为了避讳,将“文贞”改为“文正”,此后历代沿袭.“文正”就成了文官的最高等级的谥号.最早获得这个殊荣的是范(仲淹)文正公,和司马(光)文正公.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曾(国藩)文正公.
古代谥号的最高级别是什么?看慈禧的谥号就知道个大概了.
北宋谥号等级是什么?“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武官的谥号“武”字为第一字,等级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依次与“武”搭配的字是穆、刚、德、烈、恭、壮
古代武官的最高谥号 -古代武官的最高谥号最高为“武”,意为克定祸乱,即平息战乱,统一国家.如南宋岳飞,谥号是“武穆”;明代开过第一大将徐达,谥号“武宁”,足见“武”为武将最高的谥号.
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 -皇帝称号从秦始皇帝开始,秦始皇帝认为臣子不能议论皇帝,因此废除周朝的谥法,自称始皇帝,让其子孙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千世万世以至于无穷.可惜秦朝历经三世就灭亡了,西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法.西汉:汉朝通常在谥号前...
谥号有等级吧,那具体是怎么分的啊?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

5. 古代文人谥号最高的几个字?

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
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后人给的评价,而且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从周朝开始的,天子以外,诸侯、大臣也都有谥号。
周文王、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等中的文、武、厉、幽、平,便是谥号。汉朝的汉文帝、汉武帝中的文和武也是谥号。

扩展资料:
谥号的发展: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
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追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等,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古代文人谥号最高的几个字?

6. 古代什么样的人谥号里有可字

对象

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有得谥号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获谥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

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

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纣王姓子名辛,《史记·殷本纪》说:“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后人叙史时加添的,并非谥号。

周代有谥,则确凿无疑,但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

秦朝曾经废谥号,秦始皇认为,让谥是子(嗣皇帝)议父(先帝)、臣议君、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无谥号(亦无庙号),对大臣也不赐谥。

及至汉初又恢复谥法。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

汉代“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

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

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

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

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釐王(魏安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炀都是贬字,

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

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太子即改谥为成(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

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生变乱而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自胜,为了褒奖平乱功臣。竟别出心裁,立即赐北宫喜谥为贞子、析朱鉏为成子(子是爵位)。二人生而得谥,也属例外。

还有一个特例,魏明帝曹叡死前两年就钦定自己为“魏明帝”。

亲贵、大臣死后赐谥,唐宋有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

明清则由礼部拟谥,皇帝核定,礼部有时也会多拟几个以备皇帝选择。

朝廷赐谥,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

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谥亦可追夺,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忠献,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智质有圣,至宋宁宗时追夺原谥,改谥缪丑,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怙威肆行。

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

也有一人多个谥号的情况。像是汉孝献帝,蜀汉对其的谥号就是孝愍皇帝,但是后世通常以“献”字为主。

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答案又未必。

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弑父的楚穆公、东汉的桓帝。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

然而,清朝由于打击李自成的需要,必须给崇祯皇帝定褒谥,所以清朝为崇祯皇帝定谥号为“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除了正式的谥号外,也有私谥。

私谥始于东汉。私谥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

宋明时期私谥也屡见不鲜。

7. 古人的字,号,谥号是什么?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谥号无,是国最早的伟大诗人.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杜甫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谥号"诗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古人的字,号,谥号是什么?

8. 谥号常用字有哪些?意思是什么?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
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