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

2024-05-09 12:19

1.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学龄期儿童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儿童入学是走向社会的起点,生活环境、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下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1    学龄期是指孩子从上小学,一般从六岁开始到青春期,也就是6-12岁的时间,是小学的年龄阶段,称为学龄期。学龄期的儿童,大脑形态与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功能已经进一步完善,可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学龄期主要有以下生理特点:
    第一、动作方面,因为体格发育逐渐成熟,所以可以早期的掌握一些运动的功能。
    第二、语言发育比较关键,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明显的提高,可以掌握很多的词汇,学会语言的技巧。
    
    第三、学龄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多变,如果教育不当,容易造成情绪波动,造成孩子出现易动。如果孩子和学校、家长沟通不好,容易造成出现一些压力,学习成绩出现比较差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时期,因为小学生的情绪多变,家长、老师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改变不良情绪的情况出现。
    第四、注意力的发展,因为学龄期注意力会有很大的发展,孩子注意的范围时间会逐渐的增长,一般7-10岁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保持30分钟左右,12岁可以保持30分钟以上,所以注意教学的方法对孩子有很大的作用,及时的改善教学的方法,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很关键的。
    第五、孩子的认知功能,因为智力方面发育基本成熟,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分析能力逐渐完善了,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2     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一、好动是儿童认知表达的方式。 
    学前儿童对于环境的认知、与周围人的交往、表达表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常常是在东碰西碰、摸拿拆翻的过程中完成的,期间,儿童表现出来的是不安分、不规矩、越雷池的举动,而这样的举动正是儿童性格好动的反映。曾经就有家长问过我,我的孩子这么好动是不是有"多动症"呢?其实家长们没必要担心,好动是幼儿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对认知表达的一种特有方式。
    好动是儿童探究科学潜在的良好动机。好动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儿童形成勤快、好劳动的良好品质。对于幼儿的好动、活泼应视为好现象、好倾向,要正确引导,不能厌烦阻止,否则将会妨碍儿童智力及心理的正常发展。如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只读了三个月书就被老师判定是"低能儿"撵出校门,他在路旁看到铁匠将铁在熊熊烈火中烧红,然后捶打成各式各样的工具时,为了弄清火是什么东西?火为什么会燃烧?火为什么这么热?铁在火中燃烧之后为什么发红?铁红了为什么会软?他在自家的木棚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实验,结果是将木棚烧个精光。
    还有一次爱迪生看了气球升空的原理,就让他的朋友喝了一包"沸腾散",他想喝了就会沸腾,沸腾就会冒气,冒气就能飞起来,结果是他的朋友肚子痛得死去活来,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而他的母亲在这时不是一味的责怪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教育孩子吸取教训,从正面耐心引导,如果他的父母把爱迪生的`这种行为视为一种好动症或是一种有意犯错来指责甚至去训斥,这就会无形的抑制爱迪生探索的欲望,那么就不会有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爱迪生了!
    
     二、好奇是儿童求知初衷的表现。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儿童的好奇心很强,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两个方面。当儿童面对环境中的盲点即想要了解自己不知道、不懂得的事物时,便有了一种指向性行为,试图通过摆弄、操作来解开认知过程中的"谜",儿童的这种探索会表现得全力以赴,忘乎所以,有时其行为的后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如果有的幼儿没有好奇好问,提问极少,就要引起成人的注意:他的脑发育是否正常?他的性格是否孤僻?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否过于单调?等等。
    好奇是萌生科学的最佳种子。教师和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利用各种时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促使其身心正常健康的发展。就像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就因为他的好奇好问,促使他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地动仪。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竟被人称为"呆子",要不是外婆、母亲、舅舅的赏识,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笨小孩。正是这样的"呆子"好奇苹果从树上脱落时,为什么不是向天上飞而是掉地上,因此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一次,我和孩子们正玩得起劲的时候,突然有个小女孩问我:"老师,我们会笑,动物为什么不会笑呀?"这个问题还真难倒了我。如果小女孩一直将这个问题想下去,可能以后对动物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兴趣,或者会有更高层次的突破。
    
     三、好模仿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儿童模仿的表现为对他人的性格、动作、语言的模仿。一般对好的事物的模仿比较慢,对那些不良的习惯行为模仿得即快又逼真,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教师和父母。幼儿喜欢学着别人的样子做某个动作或做某件事。其模仿的表现与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子们最喜欢模仿的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经常听到他们模仿老师或家长与他人的对话及动作,特别是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幼儿最感兴趣,模仿者是有板有眼、惟妙惟肖。正因为儿童好模仿,才有了"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儿子不受劣质环境影响搬了三次家,最终孟子成功了,成为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3     学龄期幼儿的特点和学龄期幼儿怎么教育: 
    1、体格发育:幼儿每年都会增2kg,身高也会根据营养方面为增加,此外,幼儿的肌肉、淋巴系统、扁桃体都会逐渐的变快、增值,牙齿也会交替完毕,为此,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要让幼儿分心,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
    2、心理智能发育:幼儿智能逐渐成熟,一些求知欲望、情绪、认知能力、控制能力都会明显的增强,有些还会想一些逻辑思维,这样分析事物的特性,让幼儿更加的成熟,此外,对一些活动日益的了解,会收到环境的各种影响,因此在教育上一定要进行自我和集体意识加强,意志能力加强等等系统的知识教育。
    
    3、疾病特点:幼儿会因为一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而烦扰,所以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幼儿的学习习惯姿势,还有一些饮食等等,避免出现龋齿,发生近视。在教育方面,一定要让孩子全面的了解,比如:饭前洗手这样的小事情。
    以上在介绍特点的时候也捎带的介绍了一些教育,此外,专家说教育方面还要心理教育,因为幼儿在进了学校,环境变化、生活变化都会不适应,一开始肯定会有一些心理疾病,所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理,让幼儿健康的学习。

学龄期心理发育特征

2. 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在心理发展方面,虽具体性和不随意性仍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逐步发展。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下面分享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1    1、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在营养的充足供应及环境的不断刺激下,较幼儿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发育已趋于完善,这些变化意味着神经冲动的传导会更加迅速而准确。此期儿童好奇、好学、好动。因小儿大小肌肉的发育仍有待完善,故动作虽快,却缺乏稳健性。
    2、自控能力增强,由于大脑皮层机能的逐渐发展,儿童的内部控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它使儿童能够有可能形成更复杂、更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对于综合分析外界事物,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十分有利。但儿童的这一机能仍在发育阶段,持续性有待发展。所以此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对十分精细的动作多不能胜任,家长应了解他们约束自己行为的久暂,在从事某些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以灵活的方式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防止儿童因自控力终结而导致一些不愉快的后果。
    3、动作的发育有赖于肢体大肌肉与手部小肌肉的发育状况。大小肌肉的发育时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乃至日后文字书写的作用,均举足轻重。如果此期儿童神经系统及智力发育状况良好,很多的神经冲动会使儿童产生尝试的欲望;而各种尝试均是想与做的有机结合。如果动作发展不好,会使想象中的事物得不到实现,屡屡受挫会使儿童产生畏惧感,甚至挫败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处事态度。消极、低沉、畏缩的情绪困扰,将使他们远离成功。所以,此期家长应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就餐有关的活动内容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即参与性较幼儿期更强,这样有助于儿童动作的发育与成熟。
    
    4、此期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游戏中及与人交往中充分发展。该项能力的发展与其身体的发育及语言的发育密切相关。由于独立行走,使儿童接触范围扩大,信息来源增多,随之对神经及脑的不断刺激,会产生学习与模仿的动机。提问题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在与成人的一问一答中,儿童对语言及事物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由于儿童接触社会的范围有限,理解能力的发展尚在初期,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从而对事物想入非非,做出一些令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家长引导及时,会对儿童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与调养作用,切忌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将孩子置于懵懂状态之中。经常让儿童置身于这种境地,他们的想象力会被严重地扼杀。他们遇事将不知所措,容易产生自责、焦虑、或者淡漠等情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家长及周围的人产生敌意。严重者还会出现恶梦、遗尿、吸吮手指、咬指甲等生理反应。
    5、语言的发育。言语是心灵的表达,是学习与沟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学龄期的必要准备。言语发展不良,会使儿童出现学习障碍的情况。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包括很多,如听说能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等。学龄前儿童的这些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即儿童不仅可以通过感知来认识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词语的描述、讲解、与各年龄组的人进行沟通,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在内控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相关因素的类同作用下,儿童不仅能够接受别人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自言自语、调整自己的行为。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给他们更多的说话机会,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流气氛,这样可在不知不觉中向儿童灌输更多的营养知识,有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2    学龄前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3岁左右儿童掌握词汇约1000—110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约2000—3000个,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词。3岁左右儿童语言的表达仅限于与其他儿童或成人对话`提问,而缺乏连贯性的叙述,不可能讲述完整的故事。如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则儿童语言的连贯性会逐步发展,到5—6岁,已能讲述完整的故事。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逻辑性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此期儿童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用语言表达各种印象,但其表达能力一般还是差的。
    在学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到学前晚期,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
    
    成人的不断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都有利于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冲动性。儿童情感的发展对儿童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感情,如教育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共物等,同时也注意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如虚荣心、嫉妒心等。
    学前期儿童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提问题、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故针对儿童以上的特点,应给予正确指导,使发展为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在模仿中学习。
    学龄前期心理发育特征3    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发展。这时脑生长不如前几个阶段快,但发展较为迅速。6岁时脑重量为成人的90%,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加长,神经传导更迅速和准确。由于脑的日益成熟,加上外界经验的增多,大大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认识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能力。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3.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孩子对于家长而言是最为宝贵的,学龄前期孩子的发育情况也是很多家长所关心的。下面来看看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及相关内容。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1    1、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在营养的充足供应及环境的不断刺激下,较幼儿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发育已趋于完善,这些变化意味着神经冲动的传导会更加迅速而准确。此期儿童好奇、好学、好动。因小儿大小肌肉的发育仍有待完善,故动作虽快,却缺乏稳健性。
    2、自控能力增强,由于大脑皮层机能的逐渐发展,儿童的内部控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它使儿童能够有可能形成更复杂、更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对于综合分析外界事物,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十分有利。但儿童的这一机能仍在发育阶段,持续性有待发展。所以此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对十分精细的动作多不能胜任,家长应了解他们约束自己行为的久暂,在从事某些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以灵活的方式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防止儿童因自控力终结而导致一些不愉快的后果。
    3、动作的发育有赖于肢体大肌肉与手部小肌肉的发育状况。大小肌肉的发育时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乃至日后文字书写的作用,均举足轻重。如果此期儿童神经系统及智力发育状况良好,很多的神经冲动会使儿童产生尝试的欲望;而各种尝试均是想与做的有机结合。如果动作发展不好,会使想象中的事物得不到实现,屡屡受挫会使儿童产生畏惧感,甚至挫败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处事态度。消极、低沉、畏缩的情绪困扰,将使他们远离成功。所以,此期家长应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就餐有关的活动内容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即参与性较幼儿期更强,这样有助于儿童动作的发育与成熟。
    
    4、此期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游戏中及与人交往中充分发展。该项能力的发展与其身体的发育及语言的发育密切相关。由于独立行走,使儿童接触范围扩大,信息来源增多,随之对神经及脑的不断刺激,会产生学习与模仿的动机。提问题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在与成人的一问一答中,儿童对语言及事物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由于儿童接触社会的范围有限,理解能力的发展尚在初期,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从而对事物想入非非,做出一些令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家长引导及时,会对儿童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与调养作用,切忌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将孩子置于懵懂状态之中。经常让儿童置身于这种境地,他们的'想象力会被严重地扼杀。他们遇事将不知所措,容易产生自责、焦虑、或者淡漠等情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家长及周围的人产生敌意。严重者还会出现恶梦、遗尿、吸吮手指、咬指甲等生理反应。
    5、语言的发育。言语是心灵的表达,是学习与沟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学龄期的必要准备。言语发展不良,会使儿童出现学习障碍的情况。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包括很多,如听说能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等。学龄前儿童的这些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即儿童不仅可以通过感知来认识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词语的描述、讲解、与各年龄组的人进行沟通,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在内控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相关因素的类同作用下,儿童不仅能够接受别人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自言自语)调整自己的行为。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给他们更多的说话机会,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流气氛,这样可在不知不觉中向儿童灌输更多的营养知识,有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6、意志发展是与儿童的成长同步发展的。所谓意志即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期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没有意志;婴幼儿在言语发展的同时,行为受言语的调节,出现有意行动及抑制行动的状况,这便是意志的最前知形态。学龄前儿童的意志应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家长一味娇惯,过于放纵儿童的行为,很容易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意志倾向,如依赖性、顽固性、冲动性。“自己来”是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标志,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以教育鼓励为主,使儿童的积极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那就是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学龄前儿童的各项功能尚在发展中,家长应鼓励儿童参与各种活动。以就餐为例,儿童多凭兴趣自己进餐,但因各项功能的不足,进餐的准确性及手对工具的控制能力均受到影响,易将饭菜撒落桌上,或异脏衣服,同时会产生烦躁情绪。如果此时家长接过餐具开始喂哺,就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易形成消极的意志品质。反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通过一系列的教育途径,激发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他们坚持到底,这样就会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有助于积极的意志品质及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恶语相加与包办代替都是不可取的。唯有鼓励与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在获取营养的同时,培养能力,锻炼意志,为迎接学龄期的到来,做好身体与心理双方面的准备。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2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有什么特点 
    1、体格发育。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但仍保持稳步增长。各项生理的发育速度很快,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但由于身体的机能发育还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弱。
    2、视力发育。这个阶段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该期能及早发现孩子视觉异常,及时采取办法,眼睛的许多不正常情况可以得到纠正。
    
    3、骨骼与肌肉发育。这个阶段儿童的骨骼硬度较小,但是弹性非常大,可塑性强,因此一些舞蹈、体操、武术等项目训练从这个阶段就开始了。但如果儿童长期姿势不正确或受到外伤,就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
    4、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此时儿童脑组织达到成人脑重量的86%~90%。此时儿童的神经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神经冲动的传导会更加迅速准确。此期的儿童会很好奇、好学、好动。
    5、心理发育。5~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动作的发育有赖于感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情绪及个性发展。
    6、牙齿发育。此期乳牙已出齐,换牙已开始,首先在乳臼齿的后边上、下、左、右共长出四个大牙。乳牙开始动摇,按顺序逐个脱落,更换为恒牙。换牙的时间略早略晚都属正常。乳牙出齐后,咀嚼能力增强。
     促进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玩具有哪些 
    1、推拉玩具: 玩具除草机、购物车或吸尘器、娃娃车、带轮子的拖拉小动物、轻巧的手推车等。
    2、摇摆玩具: 摇摆马、摇摆小车和摇椅都能让孩子在玩耍中开发想象力。
    3、体育运动装备: 接球之类的运动能提高手眼协调性,还能锻炼孩子的奔跑能力。刚开始可以选择较大的橡皮或塑料球。踢球的运动也很重要。
    4、骑乘玩具: 这类玩具能锻炼脚的力量,还能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可以选择玩具小汽车、较宽的紧贴地面的骑行小车等。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3     学龄前宝宝饮食 
    1、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饮食卫生习惯主要有不挑食、偏食,按时吃饭,不暴饮暴食,饭前、吃东西前洗手,不吃不洁食物,吃饭时不看书、不看电视、不说笑,饭后不做剧烈运动等。
    2、膳食要均衡,食物要新鲜、品种多样化:通过均衡的膳食,即粗细、荤蔬搭配,是可以达到儿童的营养需要,而不必买营养品、 滋补品之类。
    
    3、注意摄入蛋白质的质量: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需大量的蛋白质,而且蛋白质的质量要优良,即摄入肉、禽、蛋、豆 类的蛋白质,但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
    4、早餐不宜马虎:调查表明,从早餐中获得足够热能和蛋白质的孩子,其体形和机能发育较好,学习效率 亦高。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得好,可选择鸡蛋、牛奶、米饭、面包、小菜、馒头、果酱 、芝麻酱等搭配吃。
    5、补足水分:学龄前儿童活动量大,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的需要量也大,应注意补足水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配制的各种果味料、碳本 型饮料,不宜作为儿童补水之用。
    6、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处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对矿物质、微量元素需求量大,调查表明,他们是易缺乏钙、铁、 锌、碘及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的人群,应注意从食物中摄入补充。可增加乳制品、豆制品、 海产品及肉类、动物肝脏及新鲜蔬菜的摄入。
    7、适当吃些零食:可在午后三四点钟时吃一些零食,可缓解饥饿,提高效率,现提倡吃些硬果类零食 ,因为它们营养丰富,而且通过咀嚼有利于咀嚼肌发育,有益于视力。但应控制食量,而且不在饭前吃。
    8、注意食物的色香味,进食环境整洁优美:良好的进食环境是合理营养的基本条件,儿童进餐的环境应整洁、卫生,不在吃饭时训斥、指责他们,让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专心进食,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学龄前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

4.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一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需要时时关注,以下分享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 
  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并需要培养。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
    
  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  (1)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对儿童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学习,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是一种社会义务。认知理论将学龄期称为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已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
  (2)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表现为有意注意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有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则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加快发展。此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例如,低年级小学生能熟练演算加减乘除,但对诸如货币的价值理解就很肤浅。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大约在小学4年级(10~11岁)。低年级小学生对不具体、不形象的概念很难记忆,但机械记忆能力却在飞速发展,通常在10岁达到一生的最高峰。低年级小学生还极具模仿能力;想象力的发展也以模仿性想象为主。因此,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教师作为他们的崇拜对象,其言谈举止更具楷模作用。
    
  (3)记忆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已能对抽象的词汇和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现出同样良好的记忆;模仿性想象仍占主导地位,但在绘画、手工、游戏中,都有大量创造性想象力的迸发。
  (4)社会化日益丰富,促使儿童进一步加深对自我、他人的认识和了解,使自身的个性和社会性都有新的发展。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不仅在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步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品质的更深入评价。该时期也是儿童角色意识建立的时期,受社会文化的显著影响,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形成。这种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儿童个性的基本形成。
  (5)情绪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一些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等,开始落实于行为表现,而且远比低年级时深化。例如,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爱好人,恨坏人”,而且能把这种爱憎感从亲人、班级扩大到爱国家、爱人民方面。不过,在社会化进程中受到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可使小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如骄傲、自满、专横、懒散、嫉妒、幸灾乐祸等)滋长。
  (6)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指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躯体侵犯、语言攻击和对他人权利的侵犯。2岁时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出现真正的指向性攻击行为,一般在3、4岁左右,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由于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他们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的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可以宽容他人无意做出的伤害行为。
  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   应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对策 
   启发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临出门时,孩子突然想起老师要他带红色的东西去幼儿园,而红色的东西虽然家中有,却需要花时间寻找,而时间对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紧迫,你是否会立即帮孩子寻找?
  对策: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的红帽子也是红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色的?”
  提示:当孩子掌握了这种方法,平时你还可以加大难度,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让孩子学会自救 
  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他向你求助,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老师责怪,你是否会帮他编个理由来应付呢?
  对策:你不妨对孩子说:我们应立个规矩,不许找借口,你要对自己行为负责。接下来,你不妨找找孩子无法完成作业的根源所在,是缺乏组织、安排能力,还是其他。从根本上停止为他“擦屁股”。
  提示:如果有求必应,势必会造成孩子有问题就等着你来为他解决。平时你可以给他一本日历,让他记下活动时间,或者用即时贴记下时间安排,以便随时提醒。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图画作为提醒。
    
   教孩子权衡利弊 
  为了周日的家庭出游计划,你们已有较长时间的安排,却不料孩子又接到同学盛情的邀请,让他前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对此,孩子不免有些为难,希望父母为他拿个主意,你是否会当机立断呢?
  对策:你应该帮助他思考:“如果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是怎么样?而你不去参加别人的生日聚会,同学又会怎么想?告诉他,每个决定都会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
  提示:千万不要替他拿主意。你应该做的是,帮助他去想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将带来的后果,学会自己权衡利弊。如果孩子能经常练习做决定,那么,长大后在面临进退两难的处境时就能应付自如。
   从失败中站起来 
  如果孩子很有信心地参加非常感兴趣的球队选拔赛,却被淘汰而没有录取,当他伤心地对你说:我以后发誓再也不会参加这项活动时,你会如何帮助他呢?
  对策:不妨告诉他,你非常理解他现在的感受,但是没有必要落选就放弃这项运动,没有人是完美的,有时总会出错,可以找找哪些地方没有做得更好,才导致这次失败,只要想办法做好,还是有机会的。
  提示: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是帮助他们自立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给他讲讲你以前犯的小错误以及如何改正的。最后应鼓励孩子在同伴面前,敢于将自己的不足说出来,学会自己为自己打气。
   与同伴协商问题 
  当孩子为看电视的某个频道,与同伴争论起来时,你是否会急于参与其中,为不愉快的他们裁决问题呢?
  对策:你可以提醒他们,生气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让自己安静下来,各自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提示他们可以采用扔硬币等老套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决定结果。
  提示:没有什么办法比让孩子自己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更好。而父母的责任,只是在于提示他们协商时注意各自的行为。在他们互不相让时引导他们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5.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心理特点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文化教育标准下产生的,因此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心理特点。
2、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具有持续性又有分阶段,每一个环节中既留有了上一阶段的特点,又带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环节里一直具备占主导性的本质属性。
3、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是以很多某些的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客观事实中归纳出去的,它意味着了这一年龄层大部分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典型性特点和一般发展趋势,换句话说要以常有的而并不是不经意的主要表现为根据,不可以把这一环节中某些少年儿童在独特标准下出现的特性做为心理特点。
4、可靠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科学教育标准下,一定年龄层的大部分少年儿童一直处在一定的发展趋势水准上,主要表现基本类似的心理特征。
5、发展趋势环节的系统进程次序和发展趋势速率是相对性不会改变的,不可以跨越,也不可以错乱。
6、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心理特点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教材内容的分配、教学的设计构思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水准和年纪特性。因为心理特点具有分阶段又有持续性,因此要留意搞好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工作中;因为心理特点具有可靠性又有可塑性,课堂教学工作中在留意基本性的另外要照料好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6.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不一样的阶段的孩子心理是不一样的,下面分享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1     1岁半到2岁半 
    反复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岁孩子 
    “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3岁孩子 
    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3岁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4岁孩子 
    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
    4岁孩子的心是活泼的,他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更有灵敏的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
    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5岁孩子 
    开朗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5岁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之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
     6岁孩子 
    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自己不用依赖任何人。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孩子 
    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
    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会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
    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
    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
    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的发育到了这一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
    7岁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
     8岁孩子 
    突然变成话匣子。
    和7岁完全相反的,8岁孩子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相当准确的判断。
    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
    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
    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
    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
    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
    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9岁孩子 
    独立而执着的年龄,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升高一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而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如今或多或少能记住的一些知识。
    老师们都很清楚,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出乎意料地变得学习很吃力,这往往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
    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还是有可能丢三落四,哪怕他头天晚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妥当的地方,可是,在去学校的时候,该带的东西他也仍然可能没有带齐全,你还是要不时地提醒他才好。
    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的某些成功的、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
    由于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好强,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10岁孩子 
    生活非常美好,是一个行动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
    孩子给人的感觉就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或或者光顾一个儿童乐园??
    惧怕的情绪少之又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根据10岁孩子的报告,实际上他们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
    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这够让你意外吧?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一个男孩子可能很坚定地告诉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者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如果爸爸死了,他还是会哭的。
    刚才还雨泪滂沱的孩子,转眼就可以淡定地跟你侃侃而谈。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如果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 ,也有些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11岁孩子 
    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状态不稳定。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在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在学校,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老师们也面临挑战。
     12岁孩子 
    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理想状态,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
    在道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13岁孩子 
    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来个突然转向或者急刹车。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
    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
    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
     14岁孩子 
    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他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
    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毒品。在性方面,14岁的年青人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
    这时候,家长如何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好在,14岁的年青人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
    节选自路易丝·埃姆斯等的著作《你的N岁孩子》
    育儿路上,总不平坦,迷茫、焦虑、沮丧、烦躁围绕着我们。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2     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好问、好学;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一、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适应新生活;
    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语言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征3     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二、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7.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孩子对于家长而言是最为宝贵的,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灵发展特点也是有所不同的。那么下面一起看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及相关内容。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  1、心理特点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文化教育标准下产生的,因此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心理特点。
  2、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具有持续性又有分阶段,每一个环节中既留有了上一阶段的特点,又带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环节里一直具备占主导性的本质属性。
    
  3、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是以很多某些的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客观事实中归纳出去的,它意味着了这一年龄层大部分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典型性特点和一般发展趋势,换句话说要以常有的而并不是不经意的主要表现为根据,不可以把这一环节中某些少年儿童在独特标准下出现的特性做为心理特点。
  4、可靠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科学教育标准下,一定年龄层的大部分少年儿童一直处在一定的发展趋势水准上,主要表现基本类似的心理特征。
  5、发展趋势环节的系统进程次序和发展趋势速率是相对性不会改变的,不可以跨越,也不可以错乱。
  6、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心理特点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教材内容的分配、教学的设计构思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水准和年纪特性。因为心理特点具有分阶段又有持续性,因此要留意搞好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工作中;因为心理特点具有可靠性又有可塑性,课堂教学工作中在留意基本性的另外要照料好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2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的心理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儿童能够选择目标,并根据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的发展基础,婴儿3、4个月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变化,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视觉在各种感觉中占首位,婴儿仰卧时只能看到天花板,可是坐着的时候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东西,视觉效果相差很大,所以大人们要经常抱婴儿多走走看看,拓展视野,见多识广才能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飞跃。
   第二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在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发展。爬行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里程碑,婴儿在不能移动身体前思维和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当婴儿能够爬行时就不一样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爬过去拿,这就是思维,爬行过程需要意志力,拿到后就会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这就是兴趣。
   第三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 
  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的时候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这两方面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婴儿的语言发展必须同动作相结合,离开了动作,再简单的语言也听不懂,反之,再复杂的语言也能听懂,智力行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动作,因此婴儿的心理发展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们常说用心交流,只有心与心相同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才会越来越近,孩子的教育也才越来越容易。做父母的,每天在工作之余可以与孩子多聊聊心里话,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衷,也让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慢慢的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简单。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3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有哪些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年,有的二三年,有的三四年。这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的幅度可以有些摇摆,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些时期或阶段的次序及时距大体上是恒定的。
    
   婴儿会患心理疾病吗 
  事实证明,婴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很引发心理疾病,家庭关爱的缺失直接影响婴儿心理的发育。
  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缝,其养育的婴儿心理就会抑郁;母亲为减肥而节食,婴儿会出现厌食的情况;父母离异,婴儿的行为就表现为忧虑和恐惧;婴儿幻想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而得不到,他就会感到内疚、自卑、愤怒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庭温暖、父母和睦、亲情融洽是婴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最好的营养。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有哪些?儿童长大有六个关键的时期,家长一定要关注到,需要不同的教育。而且在这里关键期若是没有得到关注,那么,孩子可能会发生心情问题。可能您要说那么小的孩子还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是有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8.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特征是什么

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1、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

2、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

二、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