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单单追封孙策为“王”?

2024-05-13 00:48

1. 孙权为什么单单追封孙策为“王”?

孙权之所以只追封孙策为王而不是为帝是因为:追封立孙策为帝不利于江东地区的统一,会造成更严重的势力割据;其次追封孙策为帝将来孙策的后代就有权同自己的后代争夺统治权,为了后代有名正言顺的继承权,不能追封孙策为帝。

虽然孙策一手建立了东吴,但是在东吴的治理上孙策并没有下太多的功夫,以至于其实孙家的政权在东吴并不稳定,加上孙策个人原因孙家政权与江东本土势力相处得十分糟糕,这导致东吴的已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势力割据。孙策重伤之后因为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不适合继位,因此孙策将东吴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孙权的登位本就不符合礼法,因此江东割据的势力也会越发严重。孙策传位孙权不符合礼法,那么孙权追封孙策在礼法上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帝。

若是孙权追封孙策为帝,不光是不合礼法,更是在告诉世人自己哥哥的儿子也是有争夺继承权的权力,一旦孙策之子拥有继承权利,那么曾经孙策的旧部无疑会开始拥立孙策之子,造成江东另一股割据势力,使江东变得更加不安定。不光这样,江东的继承问题也会随之成为一个未知数,因为孙策若是被追封为王,孙策之子就没有争夺继承的权力,若是孙策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就有名正言顺的继承权利,自己后辈的继承将会受到威胁。

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江东地区,另一方面是为了稳定自己以及自己后人的统治地位。

孙权为什么单单追封孙策为“王”?

2. 为什么孙权只追封孙策为王

孙权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为孙策立庙于建业朱雀桥南, 其子孙绍被封为上虞侯。
陈寿在传后评论,孙策作为奠基人,但子孙未被封为王爵,孙权于义俭矣。实际上,陈寿所谓说孙权对孙策后代义俭之说是完全荒谬的。孙权以谦虚为美德,故此不愿以汉代旧制过分推崇皇族立七庙。甚至多次拒绝群臣立亲子为王的建议,这点在尚书仆射存和胡综的上书中都有明确提及。至于孙策本人,实际上孙权将孙策庙立于建业,甚至命太子前去亲祭,规格待遇不可谓不隆重。一方面孙坚庙倒立在长沙,由太守负责祭祀 。这倒不如说反映孙权的个人情感和孙吴政权大局的矛盾性。

3. 孙权追封孙策为什么是“王”而不是“皇帝”呢?

公元195年,孙策东渡长江,打败了扬州刺史刘繇;公元196年,孙策进攻王朗和严白虎,平定会稽;公元197年,孙策与袁术决裂,被朝廷任命会稽太守;公元198年,孙策被封为吴侯;公元199年,孙策击败刘勋,占据庐江;公元200年,孙策又夺得豫章郡,正式统一江东。在魏、蜀、吴三国的创业者中,孙策是最年轻的一个,而且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



从某种角度来说,东吴的江山是孙策打下的,因为孙权当家50多年,东吴的版图改变并不大。让人疑惑的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之后,只是追封兄长孙策为王,而不是皇帝。相比之下,司马炎称帝之后,不仅追封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连父亲的兄长司马师都被追封为皇帝。孙策临死前将江东交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那么,孙权为什么只追封他为王,而不是皇帝?



在东吴之前,历史上并没有追封兄弟为皇帝的例子,所以孙权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西汉时期,刘邦追封二哥刘仲为代王,弟弟刘交为楚王;东汉时期,刘秀追封哥哥刘演为齐王,在刘秀的创业过程中,刘演的功勋极高,相比孙策对东吴,也只多不少。既然前面数百年都是封王,孙权追封孙策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妥当。



孙策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26岁,将东吴交给孙权的同时,也有一批能人留给孙权,比如周瑜、黄盖、韩当等人。当时孙权年幼,东吴的许多政事都要依靠这些人,但是到公元229年称帝,这时距离孙策去世已经30年,孙策时代的人物大多数都已经去世,对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孙权不会因为妥协孙策的势力而封他为皇帝。



再说,孙策有儿子,孙权也有儿子,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会不会让孙策一系生出幻想,自己也有资格坐上龙椅?又或者会不会让一些野心家利用孙策一系来搞坏事?如果孙策被追封为皇帝,还可能对东吴政权的传承留下隐患,是不是代表兄终弟及也是合法的?孙权去世后,江东是不是由他的两个弟弟来继承?

孙权虽然只是追封孙策为王,但是对他的后代还是不错,通过一系列的联姻,让孙策的后代依然保持着尊荣。尽管在孙权后期,宗室被打得乱七八糟,但是孙策一系却安然无恙,后来被孙皓杀掉的时候,孙权已经去世多年了。如果孙权尊兄长孙策为皇帝,搞不好孙策的儿子也逃不过二宫之变。
参考文献:《三国志》

孙权追封孙策为什么是“王”而不是“皇帝”呢?

4.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没有追封孙策?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孙策有子嗣,追封孙策为帝,那孙权的帝位就坐不稳当了。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会追谥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比如曹丕就曾追封曹操为武皇帝。皇帝用这种追封的形式向天下人证明,他的皇位是从先辈手里接过来的,名正言顺。同时也是为了体现皇帝的孝道,博取一个好名声。
但没有哪个皇帝会在兄弟留有子嗣的情况下,追封兄弟为帝。因为古代讲究宗庙制度,父兄长辈,等级分明。皇帝一旦追封兄弟,那兄弟的后嗣也是皇嗣,拥有登基为帝的资格。孙策离世时留有一子孙绍,即使孙绍不想夺取皇位,但也不能保证其他大臣没有这个心思。如果大臣有野心,完全可以拥立孙绍,逼孙权退位。

即使大臣不逼孙权退位,只要孙策一脉尚存,那不管多少代后人,都可能影响到孙权一派的权利。因为在宗庙记载上,孙策是孙权的兄长,在身份上压孙权一头。同理,孙权的子孙后代在孙策的后代面前也要退让。
孙坚跟孙策在乱世谋生,打下江东基业,但都死得早。建安五年,孙策身亡,孙权接过东吴大权,与刘备建立联盟关系,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与刘备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孙权更是大肆拓展国土,实力越来越强。
黄龙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之后,不仅改革内部官制,设置郡县管辖各处,还派人多次出海,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使国力更加昌盛。由此可见孙权是个有野心有远见的人,不管他跟孙策关系多好,但从政治层面考虑,他不能心软。

在孙权之后,也有追封旁系为帝的皇帝,比如司马炎就曾追封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为景皇帝,但这是因为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女儿没办法继承皇位,所以司马炎可以大方的给这个虚名,还能让自己得个仁善的名头。

5. 孙权的地位还是孙策给,为什么只追封哥哥为王?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孙策和孙权这对兄弟是非常有吐槽点的,先不说孙策是多么的英明神武了,17岁出道,短短六年就横扫江东,将东吴的基业从无道有开创出来了,只可惜英年早逝。孙策在临死之间,还做了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情,那就是将自己的位置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而更让人吐槽的事情,就是孙权在建国称帝之后,只追封哥哥为王?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尤其是开国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父辈祖辈追尊帝号,表示不忘本。司马炎建立西晋的时候,就做的非常好,连爷爷司马懿这位西晋奠基人都追为宣皇帝,其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就连他大伯司马师,给了他一个景皇帝的尊号。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社会不是非常流行,甚至很少有追授旁系亲属为“皇帝”。但是司马炎做了,所以司马炎这一点就比孙权做的让人解气。
  司马师和孙策都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孙策的功劳远远超过司马师。孙策从袁术处要来几千老弱残兵,开始横扫东吴,兵锋所指,无人能挡,击走刘繇,活捉王朗,趁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与袁术决裂,彻底割据江东,最后袭取庐江,大败黄祖,一统江东,连曹操听闻孙策平定六郡,叹息说:“?儿难与争锋也!”
  孙策还获得朝廷正式封号――吴侯。所以东吴就是这样来的。孙策是在父亲的事业已经中断,只是留下一个好名声的情况下,把这个无形资产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吴国。两相比较,司马师是把小做大,而孙策则是把无做成有。正因为如此,孙策对于孙权的作用,要比司马师对于司马昭的作用要大得多。但司马昭称王“给”了哥哥一个景王,而孙权称王却什么也没有给。等到当了皇帝,才给了孙策一个桓王尊号。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第一,孙权小家子气,私心重。
  孙权的气量不行,毕竟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才能坐领江东,事后只追封哥哥长沙桓王,确实令人失望。事实上,从逼死陆逊等举动看,孙权虽然善于用人,但并不是一个十分宽厚的君主,尤其是在他统治后期,这一特点渐渐明显。孙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出于私心,追尊孙策为帝,其子嗣就有被立为帝的合法性,为了自己的子孙,孙权才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连吴王都没有,孙策的后代连吴候都被剥夺了。

  陈寿评价“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陈寿也认为孙权的做法不厚道,所以当代人称呼孙权为渣权。

  第二:“正名”政治需要

  然而裴注中孙盛提到了“兄终弟及”,并认为“夫正本定名,为国之大防;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孙盛的意见,毕竟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尚在,而且“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正名”;将相在列,皆其旧也”,孙吴的政事也依赖于江东大族,孙权有“正名”的必要。孙权这么做,既让自己这个皇帝显的名正言顺,又可以抹去孙策的功勋建立自己的政治形象。
  随便说一下,孙策的孙子孙奉,最后还是被孙权的孙子干掉,而且死于帝位流言,因民间撒播孙奉有皇帝气象,被吴国末帝孙皓所杀。自此孙策一枝彻底断绝。由此可见,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惨烈。

孙权的地位还是孙策给,为什么只追封哥哥为王?

6. 孙权的地位是哥哥孙策给的,为什么只追封他为王?

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的儿子就是皇帝的儿子,那么孙策死后更合适的继承人应该是孙策的孩子,恐怕会引起当权者的怀疑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所以孙权的做法就是杜绝了这种隐患,当然他内心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不希望将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侄子。

古代帝王都有一个特殊的习惯,那就是他们对祖先非常慷慨,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自己的面子,所以很多人在亲人去世后都会以很高的地位追封他们的亲人,比如说曹丕,他还将自己的太爷爷追封为皇帝。
司马师独占了魏国的权力,临死前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外甥司马衍后来当了皇帝,并追封他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孙权登上国家皇位后,他追封了父亲孙坚,就连自己的儿子全部封了王,阵仗可真是那个大!

当然他只是追封了父亲,至于大哥孙策只是简单封了一个王,就跟前面提到过一样。如果孙策都将他们追封为皇帝,那么孙权就会处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即使是孙策主动把江东交给孙权,那么他的下一代孙绍也有继承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孙权就直接给孙策封王,给孙绍封侯,这样就不会被人说三道四,也不用担心江山会落入别人手中。虽然孙绍是孙策的儿子,但他的一生活得胆战心惊。最后还因为民间百姓们的几句话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7. 孙权为什么不追封孙策为帝?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追封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为武烈皇后,兄长为长沙恒王,可能有人会说孙权此举实在过于小气,江东大部分是由孙策打下来的,如若孙策不早早离世,孙权是没有机会做上皇帝,但孙权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分析孙权的心中所想孙权的继承孙策的位子时,孙策并非情愿将此位让给孙权,只不过是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尚小,只好将大业交给孙权,即使二人是亲兄弟,但对于权利以及王位的继承是不会想让的,孙坚死时也交代孙权一定要辅佐自己的哥哥。
哥哥虽死,自己大权在握,江东本土士族很可能将孙权赶下皇位,毕竟孙绍是孙策的儿子,如若将孙策追封为帝,那么自己这个皇帝是否能够坐的长久这是一个问题,这时孙绍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给他坐的。

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孙绍很可能危及自己的皇位,自己是孙策的弟弟一方面是孙策的儿子,孙绍长大成人,有能力继位时,孙权是不是会被舆论以及压力赶下台呢?孙绍没有政治头脑,相对于孙权不是好控制一点半点,因此不能追封孙策帝位。
其次分析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孙坚死后,收复江东的重任落到了孙策的头上,他毕竟是长子,这时的孙权就有时间结交天下的名士,学习更多的治国方针,可见孙权多么有远见,但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是孙权比不上的。

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这两个人是受到过孙策重要恩惠的,孙权想要长久的坐皇位,二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幸运的是张昭已老,周瑜英年早逝。东吴后期孙权成为了真正的掌权人。
既然如此孙权为何怕孙策儿子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呢?
孙策真正影响到的人是江东四大士族,这些人的后代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架空孙权不能说很简单,但这是有可能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谁都懂,孙权不想给这个些人这个机会直接封孙策为恒王,甚至规定这个职位不能世袭。
再次来说孙权的阴谋我认为孙权这一出可以被认定是阴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防备自己的亲人,孙策后代的一生只能是侯爵,连王都算不上,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独树一帜,孙策的后代只能成为侯,这件事情上孙权做的绝对是万里挑一。
司马炎曾追封自己的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全部为帝。可以看出他的手笔要比孙权大方,只不过二人所处国家政治不同,并不能苟同,因此孙权这件事情只能评价其小气,并不能评价其对错。

综上所述,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的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避免自己被架空赶下皇位的事情发生,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孙权为什么不追封孙策为帝?

8. 孙权为什么不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呢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追封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为武烈皇后,兄长为长沙恒王,可能有人会说孙权此举实在过于小气,江东大部分是由孙策打下来的,如若孙策不早早离世,孙权是没有机会做上皇帝,但孙权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分析孙权的心中所想孙权的继承孙策的位子时,孙策并非情愿将此位让给孙权,只不过是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尚小,只好将大业交给孙权,即使二人是亲兄弟,但对于权利以及王位的继承是不会想让的,孙坚死时也交代孙权一定要辅佐自己的哥哥。
哥哥虽死,自己大权在握,江东本土士族很可能将孙权赶下皇位,毕竟孙绍是孙策的儿子,如若将孙策追封为帝,那么自己这个皇帝是否能够坐的长久这是一个问题,这时孙绍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给他坐的。

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孙绍很可能危及自己的皇位,自己是孙策的弟弟一方面是孙策的儿子,孙绍长大成人,有能力继位时,孙权是不是会被舆论以及压力赶下台呢?孙绍没有政治头脑,相对于孙权不是好控制一点半点,因此不能追封孙策帝位。
其次分析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孙坚死后,收复江东的重任落到了孙策的头上,他毕竟是长子,这时的孙权就有时间结交天下的名士,学习更多的治国方针,可见孙权多么有远见,但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是孙权比不上的。

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这两个人是受到过孙策重要恩惠的,孙权想要长久的坐皇位,二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幸运的是张昭已老,周瑜英年早逝。东吴后期孙权成为了真正的掌权人。
既然如此孙权为何怕孙策儿子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呢?
孙策真正影响到的人是江东四大士族,这些人的后代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架空孙权不能说很简单,但这是有可能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谁都懂,孙权不想给这个些人这个机会直接封孙策为恒王,甚至规定这个职位不能世袭。
再次来说孙权的阴谋我认为孙权这一出可以被认定是阴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防备自己的亲人,孙策后代的一生只能是侯爵,连王都算不上,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独树一帜,孙策的后代只能成为侯,这件事情上孙权做的绝对是万里挑一。
司马炎曾追封自己的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全部为帝。可以看出他的手笔要比孙权大方,只不过二人所处国家政治不同,并不能苟同,因此孙权这件事情只能评价其小气,并不能评价其对错。

综上所述,孙权不追封孙策为帝的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避免自己被架空赶下皇位的事情发生,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