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历史,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2024-05-04 00:01

1. 求高中历史,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②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二牛抬杠的耦犁、铁铧犁等推广。
④唐代:曲辕犁(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古代水利成就:
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工程
②西汉:漕渠、白渠和坎儿井等
③灌溉工具:翻车(曹魏马钧),筒车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①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评价: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丝织业:
①汉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成为“丝国”
②唐代:缂丝技艺,能够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
冶金业:
(1)冶铜技术:商周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2)冶铁炼钢技术:
春秋时期:块炼铁——生铁,块炼钢 
燃料:汉代——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南宋——焦炭
陶瓷业:
①唐代:邢窑白瓷(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②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③元代:青花瓷(瓷器开始进入彩瓷时代),釉里红
④明代:五彩瓷,斗彩
⑤清代: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瓷器工艺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
(3)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赞誉。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
①春秋战国:私商占商人主体  商会出现
②唐代:商旅往来频繁(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③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④明代:(许多新特点)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金属货币白银的广泛使用;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棉花、茶叶、甘蔗、燃料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会馆,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城市发展:
①周朝——唐代: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与居民区分开,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唐都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②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住宅区与商业区不分开,城市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夜市、晓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③明清:兴起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5)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重农抑商” 政策
⑴含义: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止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
⑵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⑶影响:维护政治的稳定,但明清以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中国在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开始走下坡路)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主导);
②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压制打击);
③“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阻碍

求高中历史,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2. 我今年高三谁能给我一份高中地理,政治,历史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呜....我今年刚毕业啦,其它科可能帮不了你,但是地理问题都没问题啦,你可以来问哦,亲
  其实地理不难,但首先你一定要掌握好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很多题目都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再有就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答题的时候多考虑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思路是需要你多做题,多积累,才能懂得的。地理不讲求死记,重在理解和兴趣。
  关于历史,我建议你把几本历史书当作故事书一样读几遍,至少要读一遍的,列出一张时间表,归纳出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现在历史考试一般是不会再考你背书的能力了,重点考查的是你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比如在当时的影响,积极或消极的方面之类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你对事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最后政治就一个子,背,政治就是靠背,所以老师口中政治是最好拿分的......但是我这门是三科里最差的,因为我死都不肯背.......最后是去补习班,老师给了我一些套用在每个专题上的固定公式,我才去背的.......但!政治背起来要趁早啊,多背几遍,越熟练越好,不然最后就要哭了....
 
      好吧,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3. 高一必修一历史地理政治的知识点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
移,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⑤参与沉积岩的
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
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
1
)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2
)土壤的本质属性
: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
3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
,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
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
4
)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
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1
)整体性(图
3.53
)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
区由于距海远,
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由于气候干旱,
降水少,
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
壁和沙漠,
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
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
2
)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
1
)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
2
)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
30
~
60
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和铁路的建设
(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
大风等出
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
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
 
 
二;海洋资源
 
 
(
1
)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
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
100
图
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
2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
、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
、油气
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
3
)海洋空间的利用(图
4.9
)
 
 
(
4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
5
)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
1
)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
(表
4.4
)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
2
)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
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
1
)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美洲东海岸,
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
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
2
)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
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
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
3
)干旱
 
 
(
4
)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
1
)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
倍,
3
级以下为微震,
5
级以上为
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
2
)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
3
)滑坡和泥石流
 
 
(
4
)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
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
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
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
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
造
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
4
)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
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
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
,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
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影响。

高一必修一历史地理政治的知识点

4. 高中文科 (政治 历史 地理 )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 高一政史地知识重点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
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
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
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
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
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
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
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
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
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
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高一政史地知识重点

6. 高一政治,历史,地理的学习方法,重点在哪

历史:一定了解整个中国或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进程)。这样更有利于连系环境背景来理解知识点。考试时即使遇到不会的问题也能结合历史背景诹个八九不离十(简答题一定不要简答,给十分的话就写五点、十点甚至更多,多些无害)
地理:记图。脑中有图。没事的时候拿出一张书中关于知识点的图,看看图中有什么,有什么地点,什么形状的线,什么标注~~多看几遍慢慢会熟悉,并大致记住。其它的就只需背背那些较零散的知识点了。
补充:简答题要多写大胆的写。因为老师批改题目是按点给分,这就意味着,答错不扣分,多答不扣分,只有答不出来才不得分。所以答案要多写几点不要怀疑正确性拿不准的就都写上。条理要清楚,标清序号,老师会喜欢。

7. 高2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点

哲学原理、方法论及其运用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意】:(1)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




(唯物)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意】:把握例词:离不开、有利于、相关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
补充:联系的可变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2)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注意】:把握例词:(1)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具有局部根本没有的功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例词:从全局着眼、国家利益、整体系统地看问题等;(2)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词:在国民经济中搞好某一产业、搞好某些地方(振兴东北、开发西部、中部崛起、海峡西岸)、调整经济结构、人的某一器官对健康的影响、集体的某一部分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先进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注意】:把握例词:创新、与时俱进、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因人的努力而使境况(经济、学习、环境)变好
56、发展的趋势
【方向、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
【道路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7、量变、质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注意】:把握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即有又有,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例词:好心办成了坏事
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注意】:(1)如果材料中所指出的事物(或矛盾)有不同特点,或材料中存在不同的矛盾,这则材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材料中有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三条内容分别相符的情况,则分别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相关内容。(2)把握例词:因地制宜、同病异治、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手段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注意】:把握例词:(1)只要材料中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包含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如果材料中有普遍都适用或都要坚持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也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
【注意】:把握例词:中心、核心、重点、重中之重、要害、关键、着力、首要、要务、牛鼻子、节骨眼—抓主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抓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注意】:(1)把握例词:公/私、优/缺点、利/弊、好/坏、成绩/问题、把握事物的主流、主题、本质,保持事物不改变性质、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等—矛盾主次方面
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但注意:只有既强调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次要方面,才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如:
着力学好语数外,也要学好政地—两/重(不同矛盾)
战争的危险存在,但和平是主流—两/重(矛盾双方)
注:现实中,看到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未强调某一方,则不体现重点论
既要学好语数外,又要学好政地—两点论(不同矛)(无重点)
光明和黑暗总是相伴而生—两点论(矛盾双方)(无重点)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了解)
【原理内容】:①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注意】:把握例词: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自身努力,他人帮助;顺境、逆境与自身素质;发展外贸与扩大内需;近朱近墨;不怨天尤人等。
13、创新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即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 识 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5、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对人们的贡献。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正确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必须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高2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点

8. 急需高中政治,历史,地理,知识重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