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05-04 19:45

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文化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习俗精神的总称。像节日民俗、曲艺诗文、琴棋书画、中医武术、刺绣剪纸、丝绸瓷器等都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提到节日民俗,就不能不说“年”——春节,这个传统节日。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写春联,贴剪纸,吃年夜饭、穿新衣、戴新帽、提灯笼、放鞭炮、逛庙会、戏龙舞狮等习俗。
  
  
 “春联”,抒发着人们对未来的愿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着美好形象,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那独有的镂空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艺术感受。可以说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之一,这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顿晚餐,人们总是把积攒了一年的最好的佳肴摆上餐桌。而且每一道菜都有着吉祥的寓意:鱼,年年有余;饺子:更岁交子,喜庆团圆,吉祥如意;长面:长寿健康;年糕,年年高升…
  
 
                                          
  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首先是要走进它、了解它。然后在了解中去学习它、实践它。比如:写或者背诵一副春联,想一想它的妙处及寓意;再或者下次厨房,做一道“拿手”的好饭菜,让年夜饭在你的汗水“浇灌”下更添浓郁金香。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当代精神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放鞭炮。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糟粕”,但它已不能再占有“精华”的位置,因为现实生活是——要过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年。 
  
  
  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将传统文化在当代进行新的诠释、新的发展、新的利用,从中提取出我们当今的时代精神。 
  
  
 比如,春节,就是要过出浓浓的“年味”来,我们要在浓浓的年味里,去体会最有爱的眼神,去感受最温馨的笑容,去聆听最真诚的交流。 去珍惜“家”的味道,去珍惜这浓浓的“人情”味道!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国文化为何得以传承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可记载历史在7000年,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看懂那些“楔形文字”。现在生活在这篇土地上的人民却在将这阿拉伯语。

  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它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将其发扬光大,散播到包括英伦三岛的广大欧洲地区,但是希腊美丽的神话,终究败在伟大的天主教的十字架下面。希腊神话中的神灵,只是作为神话故事的主角,她们再也没有办法成为护佑西方人民的救世主。而亚历山大大帝为马其顿征服来的广大亚洲的底盘,也很快遗失怠尽。

  古印度和古中国一样,是个农业为主的文明国家,可是她们一次次地被外强征服,一次次地改变其的宗教信仰,虽然佛教流传到整个亚洲,但是现在的印度确信奉印度教,而婆罗门教也曾经风靡一时。

  古埃及对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一个个的谜团,金字塔里面的壁画,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埃及的无可比拟的辉煌。而现代的埃及人,不过是阿拉伯半岛的移民而已。

  虽然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但是中国的文化还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国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无数次的战争,包括两次被游牧民族的征服(建立了元朝和清朝),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得懂几千年前的书简。随之依稀可以看到当时人民“坎坎伐檀”的生活场景,和“宛在水中央”爱情故事。

  战争是文明的摧毁者。游牧文明和渔业文明社会里面发生的战争是掠夺财物,担心报复,必然对被征服者斩尽杀绝,而农业文明社会里发生的战争是掠夺土地和人口,争夺的是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权。虽然也有白起坑杀降卒四十余万的故事。而农业文明的国度宁愿进贡赔款,都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土地。所以,多次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战争中,游牧民族要么因为失败而被赶走,要么满载胜利得到的物资,回到大漠深处。而留下来作为土地主宰者的征服者,却渐失游牧民族的灵魂,逃不脱被同化的命运。

  古代中国选择了农业文明,也使的中国再近5000年的可记载历史中,得以传承自己的文化,辉煌自己的文明,强大自己的国家。

3.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4.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5.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当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谢周勇,于2001年6月,在他的《论新时代》一书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会人道概念,创立了伟大的社会人道主义学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到社会人道主义阶段,才真正为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下了伟大的基石。谢周勇指出:人类只是在社会人道的前提下,才能够规定出适应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生产力与社会人道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并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直接进入了我们人类的历史。后者仅仅表明其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但却不是从人类的本身所固有的一切——即最初的现实的联系之中得来的, 因此,它所表明的就仅仅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那么由此所产生的就已决不是哲学,而只是实证科学。但是,这样一来,人类的世界观却由此而真正地豁然开朗了。我们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以“社会人道”和“非社会人道”之分,而不是以所有制形式之分才是真正的科学。谢周勇正确地解释了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流派、宗教问题。他说:“在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法家……等等所有曾(或者尚)有益于人类的思想流派、宗教,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区域的社会人道具体的产物---就此,我们关于各种思想和宗教,或者我们人类关于对各种思想和宗教的理解,应该是十分清楚了”。谢周勇将中国古代朴素的各种思想流派,以及世界各种宗教、哲学、思想流派等,推进到科学的社会人道主义阶段,为泓扬、发展传统文化,并融入、走向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家,标志着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思想的中心,成为中国梦、世界梦真正科学的理论基础,再次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6. 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1、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2、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4、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
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扩展资料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
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为何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当代青年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青年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青年人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发挥革命文化的内在优势,让革命先辈们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同时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何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8.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x0d\x0a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x0d\x0a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x0d\x0a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x0d\x0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x0d\x0a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x0d\x0a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x0d\x0a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x0d\x0a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x0d\x0a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x0d\x0a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x0d\x0a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x0d\x0a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x0d\x0a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x0d\x0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x0d\x0a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x0d\x0a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x0d\x0a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x0d\x0a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