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师在广西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后来怎样了?

2024-05-18 20:38

1. 德国老师在广西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后来怎样了?

这年头,似乎大家做事之前都会先权衡利弊得失,我能得到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或坏处?然后在经过一番比较后选择对自己发展最有利的方向,这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天性如此,没人能对此提出批判的,但世界上也有一股清流,愿意不为名不为利的心甘情愿奉献自己,比如今天我们故事要说的才乡村老师卢安克。

卢安克是一个德国人,1968年在德国汉堡出生,他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光环,他早年的时候安安分分的上学,顺利拿到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毕业证书,1990年夏天,他给自己安排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中国旅行,当时的他可能没想到这次旅行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中国旅行一段时间后,他彻底被中国迷住,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在1992年和1993年,他曾经分别在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在广西农业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认识了一群的来自中国农村的同学,于是他便产生了到中国乡村去搞教育的想法。

1997年,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来到广西某农村,打算开一个青年学习班,义务教孩子们学德语,只不过他没能办下就业证,所以这个班最后被勒令取消,而且还被罚了3000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中间他曾短暂的回了一次德国,1999年回来之后又回到了广西。
这次他去的是河池一所乡村初中,但众所周知,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可是卢安克教的学生成绩一直没有什么提升,甚至在学校里面垫底,这就为家长们所不容了,一时间大家奋起反抗,不愿让他做孩子的老师,学校被逼无奈只好将他辞退,之后他在申请成立了一个办事处,继续管好自己的教育研究。

2001年,他来到板烈小学,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支教之旅,这个地方非常贫困,四处遍布着泥泞小路,但卢安克丝毫没有嫌弃,他在这里认真地开展教学工作,更确切地说,他在带孩子看世界,充当他们的长辈照顾这些孩子,因为很多孩子的父母全都外出打工了,没有时间关注他们的成长,但是他没有拿一分钱的工资,甚至还将父母寄给他的钱帖进去。
卢安克跟学生走得很近,他轮流在学生家住,一家住一天,跟他们一起生活、做家务,当地很多人家都是两层木楼,下面养牲畜,上面住人,而且他们家也没有多余的床,卢安克只能跟学生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但他和学生都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在学生心中他不仅是老师,更是父亲般的存在。

2006年,卢安克的事迹被曝光,他成为了“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这让他紧张不已,他立即写信表明自己不想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因为是中国感动了他,所以才遵从本心留下来做这些事,他不希望过多受到外界的打扰。但是从那之后,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2009年柴静前去采访他之后,更多媒体开始前去报道他的生活,更加深入挖掘他的私人事情,哪怕他一再拒绝都没用。
甚至有人恶意猜测他是不是有别的什么目的,不然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会在大山深处一呆就是十几年?而且不拿一分钱的工资,最后卢安克被逼得离开了大山,他说,他并不是想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他作为一个外国人管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对此感到抱歉。

德国老师在广西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后来怎样了?

2.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学生叫他老爸,后来怎么样了?

还记得最初的幻想吗?你如今能否过的是本人喜欢的生活?你向往自在,但你为此付出过努力吗?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慕名利、不喜豪华、衣着宽大的运动服从千里之外的德国来到中国只为了他向往的生活。他就是2006年年度打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卢安克。一个出生于德国汉堡,却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10年的教育研讨者

1990夏天年仅22岁的卢安克和他的家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次旅程也决议了他的人生。只要三个月的中国之行却让卢安克深深地着了迷,回到德国后的卢安克不断想找时机再次踏上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直到1992年,就读于汉堡美术学院的他取得了一个和东南大学的交流生名额,以交流生的身份卢安克再一次来到了中国,由于在东南大学没法和中国人一同生活,93年他又转入了广西农业大学。留学完毕后,回到德国的他却发现本人愈加向往中国了,他想要留在中国,在那里生活。
于是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当机立断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重新回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国度。一开端他来到了广西的一个乡村,成为了一个实真实在的农民,耕地、播种、晒谷子什么都会干,并且他还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地干农活,他还喜欢研讨办法,他发现村民的干活方式费时费力,效率极端低下,于是他应用本人的理论学问,设计出了一款高效便利的新型脱粒机,也就是这个缘由让他萌发了兴办教育的念头,他发现要想改动那里落后的现状必需从教育动手。

从1997年开端,这个远离故乡的少年就开端了他长达十年的教育研学之旅。首先他在广西乡村创办了一个青年学习班,但是由于没有就业证被处以罚款并且勒令关闭。可是你以为这点艰难就会让他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一样拾掇行囊回家吗?这可不是他的作风。学习班办不成他就去教残疾人德文,因证件不全被遣返回国他就换个签证继续回来。1999年的他又从德国回到了广西。当了一名初中教师,可是中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与他严重不符,招致他被当地学校开除。为了可以当一个不受管制的教师,他想到了一个妙招......

1999年被学校开除的卢安克本人成立了一个办事处,一个从属于广西外经贸委教育局都没有资历插手的机构。拿着合法合规的权益,2001年他来到了广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个连普通话都无人会说的中央,开端了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讨。在这里他如愿的过上了本人喜欢的生活,作为一个支教青年,固然也是教村里人学问,但是由于其办法与中国传统教学办法不太一样,他只好事前给村里人打好了预防针,和学生家长引见了了他课堂的共同之处。

就这样没有教材,没有考试,也不会得到毕业证书的特殊教育在广西深山的一个小村庄开端盛行,而他也遭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送。他的课堂是那样的共同,没有是非对错,只要你想干什么。共同的课堂让孩子们爱上了学习,也爱上这个“洋鬼子”教师,由于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因而他总是对孩子们不放心,所以会经常去学生家里探望学生,每天换一家和学生同吃同睡,因而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老爸”。

2003年卢安克又来到了另外一个同样艰辛且欢送他的学校——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这是一个完整承受他的小学无论哪一个学段,并且还同意他做校长,用他本人共同的方式继续他的教育研讨。就这样他再一次开启了他全新的支教生活,将理论融入课堂,让孩子本人入手,本人考虑,本人发明,以至本人造桥。在他与同窗们共同的努力下,一条由同窗们本人设计,本人建造的长300米的小桥就这样修建而成,在他的率领下这个村庄的孩子们的发明力有了质的飞跃,对将来也不再迷茫。

卢安克共同的教育理念为广西大山里的学生带去了幻想的翅膀,改动了那里抽烟、喝酒、打架的传统思想。让他们学会了考虑,学会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学会了怎样开发发明。在那里他和孩子们融为一团,课后一同爬树、捉泥鳅、下河游泳,他成为了孩子们终身的导向,终身的朋友。

2006年深居大山的卢安克被大家知晓,什么青年意愿者,什么打动中国人物都开端对其鼎力鼓吹。但是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低调地规避着新闻媒体的采访,却因而招来社会的质疑,有人说他是风险分子,有人说他有“恋童癖。为了廓清误解,更好的教学,2009年他低调地承受了记者柴静的专访,但是这场采访却将他彻底地暴露在了群众眼底,突破了他也突破了板烈村本来的宁静,各种不知名的信件,各种不晓得从哪来的记者让他不堪重负,只能低调关停微博,退出大家的视野,这才取得了片刻的宁静。

2013年这位理想的前行者,在中国扎根十余年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议,那就是分开中国,分开他的一手创建的培训机构,以请长假的方式回到了他出生的中央。我想他大约是习气了宁静、习气了孩子们单纯的笑脸,但是由于媒体的纷至沓来,让他向往的生活变了容貌,内心也慢慢地不堪重负,无法只能选择分开中国,去找寻下他理想中的净土。往常他的现状无人知晓,不过我置信他一定还会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由于这里是完成他价值的中央,这里有着他的理想和希望。

3.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后来怎样?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为自己好,为家庭好,最多也就是在自己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做到帮助别人。我们就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成长为一个普普通通,不那么善良,但也绝对没有坏心眼的人。但我们没有,并不代表着别人也没有,总有人灵魂高贵而纯净,他带来生生不息的人间的温暖,温暖一方天地,照亮一寸土地。

就在我们国家,有一位德国青年,他为中国山区的教育事业倾尽了自己的心血,感动了中国,却拒绝将自己纳入感动中国的备选名单之中。当问及原因时,他欣然说到,不是他感动了中国,而是中国深深地感动了他。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结局如何?

卢安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从小便顽皮异常,不爱读书,只喜欢玩弄一些小玩意,因此他的创造力是非常好的。他也十分幸运,凭借自己对工业设计的天赋兴趣,被汉堡美术学院破格录取,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当然,在就读的大学期间,卢安克的表现也十分优异,顺利从学校毕业。

而后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中国采风,希望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更多的灵感。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并且一待就是30年。他爱上了支教,最初,他在县城里教授英文,因为教育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教学理念大相径庭,得不到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认可。最后他来到了广西大山里,与这里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传播自己的教学理念,帮助山区的孩子们实现自我,爱上学习。

在山区支教的过程中,卢安克始终坚持教育不分国界,努力将自己与各位同学融合在一起,一起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虽然过程中也会受到质疑,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事实证明,卢安克的教育方法确实让山区的孩子自信阳光了许多,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并且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感动中国想要将卢安克纳入感动中国十大备选人物中,卢安克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人说卢安克是真正的教育家,他那无私奉献的灵魂,就是教育的初衷。但卢安克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自己和山区的孩子们是互相感动的,那些淳朴渴望知识的脸庞,每次都让卢安克感到自己的幸苦是完全值得的,不为其他,只为心安。

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卢安克坚守初心,继续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耕耘努力着,这么多年的支教生活,他早已习惯了承受恶劣的环境和各种突发的状况,把中国当成了他的故乡。
真正的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卢安克用自己的纯净心灵感化着山区的孩子们,也感动了中国。我们钦佩他十年如一日的勇气,更钦佩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淡然泰若。我相信,善良的人的心灵永远不会贫瘠,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绽放在大地上。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后来怎样?

4. 大山留不住人,德国男子在大山深处支教10年,最后怎样?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古往今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都是世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日益悬殊的巨大差异,让越来越多的老师止住了前往农村教学的步伐。在光怪陆离的社会,追寻生活的刺激,享受周边的灯红酒绿,这似乎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少有人能够回归生活的本质,追寻生命的真谛。

城市中的发展机会远远高于农村,各方面的资源也更是如此。因此,为了让子女后代拥有更好的生活教育质量,不少有条件的家庭都选择了前往城市安家。这也导致了中国农村地区空壳化日渐严重的情况。即便是家中条件不好的,家长也会前往城市打工,留守儿童又成为了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是否偏远贫穷落后的农村就真的不会有人愿意去呢?是否就真的没有人愿意舍弃灯红酒绿的生活,只为专注教育事业呢?世界之大,各种人都有,既然有不愿意舍弃安逸生活,巨大机会人,也会有愿意放弃一切,只为尊崇自己内心的教育者。就有这样一位德国小伙,03年的时候他放弃灯红酒绿的生活,选择在大山深处支教,十年后他却遗憾回家。
卢安克,在中国的奉献精神
广西南宁的板烈村和所有的留守儿童村一样,距离城市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中的大多数劳动力为了赚取更多的银钱,纷纷选择了去发达的城市打工。青年男女的离开,让这个贫穷的村再无发展的可能,也让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村,年幼的孩子加上老人,让板烈村看不到出路。

这样一个大多数教育者都会避免的地方,却成为了一位德国小伙卢安克心中的归属地,他的家。2003年4月,他来到了这里,从此之后他便扎根在此,未曾离开。回想起1990年,他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心中颇为感慨。中国是一个迷人的城市,这点毫无疑问,单从他三个月时间便喜欢上了这片土地,便足以证明中国的魅力。
那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并不是特别好,不少地方都和贫穷二字脱离不了关系。为此,在详细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后,七年后,他终于决定背上行囊踏上中国。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他是否也能收获善意呢?前期的他并不顺利,金发碧眼和黑发黑眼的不同,让周边人对他充满了恶意。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他选择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感化众人
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乏锦上添花的人,珍贵的是雪中送炭的善意。在卢安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点让人赞叹的品质。但,在最初这份善意板烈村的百姓却并不买账。 

1997年到2002年,他先后到残障学校教过学生们德文、英语,教成人教育画图等等,他做到了一个老师应该做到的事情,从不藏私,不求回报只为教导学生。然而过程和结果却是差强人意,他的出现并不受人待见。尤其是面对与自己发色肤色都不同的外国人,总会有一些防备心理。甚至有人将他和特务、人贩子画上了等号,因此,刚到人生地不熟地方的他,也遭到了排斥。
不过,这些都没有将他打倒,教育才能兴国,人才才是国之根本。因此,卢安克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教给这群可爱的孩子。但在孩子身上他也在遭到了挫折,板烈村的孩子由于从小父母陪伴的时间较短,婆婆爷爷也尊崇着隔辈亲的道理,对孩子十分溺爱。这样的成长环境难免会让年幼的孩子养成无法无天的性子,受不得一点拘束。为了尽快和孩子打成一片,他除了为这些孩子上课之外,还会在周末的时候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

渐渐地,在他的一腔热血下,孩子和他熟络了起来,将他当成知己一般的存在。不仅如此,他还会为孩子们专门拍摄电视剧,每个人都会轮流着当主角,每拍一集,第二天他就会在教室里放映出来。然而,这样安稳惬意的生活真能如童话般进行下去吗?其实并不能,媒体扰乱了他的生活,家庭的责任也逼得他不得不离开这个让他有着归属感的板烈村。
无良媒体扰乱生活轨迹,家庭责任让他做出艰难选择
卢安克的事迹很快便传扬开来,不少媒体纷纷前来报道他。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就连感动中国的栏目组也曾找到过他,希望将他列为感动中国人候选人。这些所有外界人想要安放在他身上的光环都统统遭到了他的拒绝。政府也向他传达了想要对他进行宣传的想法,想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他,面对这些情况卢安克说道,他并不想出名,因为这样就已经违背了当初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了。

其实之所以他如此讨厌媒体,还是因为曾经在他拒绝媒体的采访后,依然有不少媒体不死心,时常去偷拍他,甚至扮成和他一样的志愿者,借此机会来偷拍他。后来,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在面对面栏目组的采访中,他向世人展现了孩子们的课堂,孩子们生活中的样子。他的事迹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浪花,在钦佩他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了志愿者这个行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然而,舆论总是带有两面性,人性也是一个十分难以预料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他的这份心思,不少人会去怀疑他的动机不纯,怀疑他是在作秀,而这些言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和家人的生活,2010年5月,最终无奈之下的他关闭自己所有分享生活点滴的社交软件。

这之后,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结了婚。妻子也是一同做支教的志愿者,两人曾经共同守护着板烈村,守护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原本他是想在这里待一辈子的,但由于妻子有其他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表示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就这样两人离开了。面对镜头,卢安克曾告诉过柴静,他表示自己做出这个离开的决定很难受,他想要留在这里,但家庭又让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板烈村让他有了归属感,但妻子及自己同样更需要一个家的归属感。
结语: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曾说:“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言可畏说的便是如此了吧,原本是一件好事情,最后却并不往好的地方发展。舆论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尤其是在网友素质参差不齐的形势下,很容易被一些恶意的言论带偏。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人云亦云是一件很可怕的现象,因此谨慎说话,谨慎发言,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不过,虽说因为各种原因在这里支教了10年的卢安克选择了离开,但他带给孩子们的欢乐,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却永远让孩子们铭记在心,他们会一直记得那个瘦瘦高高,总是面带笑容陪着他们一起玩、一起闹,教会他们各种各样知识的大哥哥。那是他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亮光,将会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5. 德国老师广西免费支教10年,为何遗憾离去?难道大山留不住人?

吕不韦:“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德国人汤若望从利玛窦神父身上听说,中国人很看重数学天文知识,感到欣喜若狂,他在1622年也作为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且因为天文方面的知识被多尔衮器重。
除此之外,他还治好了孝庄太后的侄女孟古青的病,被孝庄认作义父,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他在和顺治帝的交往过程中,教授顺治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成为清朝第一个“洋老师”,顺治叫他“尊敬的老爷爷”。
汤若望在中国住了47年,不仅是将西方先进知识引进中国,还学习中国的经史伦理,架起中西方沟通的桥梁。201年,中国有1539万老师,乡村教师有330余万人,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是欠缺老师,洋老师就更加没有。然而洋老师卢安克本来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却在1997年深入广西大山免费教书,可教了10年之后遗憾离去,这是为什么呢?
卢安克和汤若望一样来自德国,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1990年为了感受中国文化来中国旅游,在中国旅游3个月。这3个月的中国之行给了他很大印象,为了有更长的时间了解中国,他在1992年考入中国东南大学,之后转到广西农学院。也就是在广西农学院,他认识了广西的日子,他决定从事中国教育事业。

卢安克最开始在男丁一所残障学校无偿教德语,却因为没有就业证被怀疑是细作,德国大使馆交了保证金才放出来。卢安克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两年之后去了广西县里的一所学校教英语。
西方人教学理念是更注重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重视教育的标准答案,所以他的教学方法是不用课本,不要考试,鼓励孩子们开口将英语说出来,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虽然卢安克的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很残酷,班里只有6个人及格,平均分考了学校有史以来最低的20几分,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将他换掉,卢安克因此被辞退。
2001年,卢安克去到广西隘洞镇教书,每月花10元钱租了一间教室教书,来上学的孩子已经14-18岁,但他们有的是学习成绩非常差的人,有的是从来没上过学的人,闭塞到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卢安克没办法,一个外国人还要承担起教中国人说普通话的责任。可是,卢安克逐渐发现,这群孩子僵化的思维是他一个人无法改变的,他们只会完成交代的任务,完全没有创造性。
卢安克从隘洞镇的学生中吸取到教训,他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才能改变他们刻板的思维模式,2003年,他走5小时山路去了广西刚深处的板烈村教书,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四周都被山川包裹着,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卢安克却很好融入这里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假外国人”,他会穿中国的农家衣服,孩子们会围在他身边打闹,他每周去不同的学生家里和孩子聊天和做农活,像亲生父子一样,有学生说他:“老卢就是我爸爸”。

有人说卢安克是隐形富豪,其实他在板烈村支教10年没拿过工资,也没拿过其他赞助,所有费用都来自稿费翻译费和父母每年寄他的5000元人民币,自费花100元钱租教师,给孩子们买文具,县里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要他去,为了乡下这些孩子,他也拒绝了。
像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样,卢安克的班级,学生一天比一天少,46人变成后来的8人,他们有的去打工,有的结婚,还有的坐牢……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卢安克离开板烈村的理由,反而是他出名之后,山外的谣言逼走了他,有人怀疑他支教目的不纯,有人说他是对孩子有怪癖的人,最后他留下:“我不是本国人,却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我是不应该管的。”然后带着支教8年的志愿者妻子走了。

关汉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卢安克离开广西之后去了越南,现在没有太多关于他的现状,虽然大山里没有留住他,但板烈村的孩子会记得当初有个黄头发的“卢安克爸爸”带给了他们关心和照顾。

德国老师广西免费支教10年,为何遗憾离去?难道大山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