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油诗

2024-05-18 23:21

1. 什么是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语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后世称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扩展资料:唐以来的漫长岁月中,打油诗虽然出现了一些糟粕的东西,但瑕不掩瑜,曾产生了不少内容健康、成情成趣、富有新意的好作品。
它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群众土壤中,不作无病呻吟,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欢乐与痛苦、喜爱与憎恶、希望与要求,它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打油诗发展过程中,不少文人学士也相继制作了许多好的打油诗,或诙谐戏谑,疾民所话,或欣喜高歌,爱民所爱,同民间无名诗人的打油诗合为一壁,相得益彰,推动了打油诗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语言俚俗,富于风趣,“油”味横生是打油诗的一个明显特点。打油诗的“油”,在于能引田间地里、街头巷尾的俚语习俗入诗,使诗歌语言表达别开生面,人们读着亲切新鲜,即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听别人诵读,也能很快地领会诗歌大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油诗

什么是打油诗

2. 什么叫打油诗?打油诗怎么写?

1、释义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2、由来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3、文学价值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而显得同样伟大。

3. 什么是“打油诗”?


什么是“打油诗”?

4. 什么是打油诗

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个姓张的打油人最先创作的,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典型的如“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后来泛指那些平仄、押韵不合“规矩”、比较口语化的诗歌。若从这意义上讲,打油诗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也许历史上的第一首诗就是打油诗。而张打油,无非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罢了。
不合律与口语化是构成打油诗的基本要件,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我的观点,可以商榷)。因诗歌语言有其比较特殊的地方,有时是名词或现象堆集,有时是语序拆分或颠倒,典型的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余因之梦吴越”,“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等,之所以这样,有的是为了平仄压韵,有的则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所以,有些不合律的诗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为打油诗,而应该归为古风一类。杜甫从律最严,但有时也会下意识地作些古风一类体裁的诗歌。同样,有些看上去非常口语化的诗,因其合乎格律,所以也不能归为打油诗。所以,要判断是否打油诗,应当同时看它是不是合律和是不是口语化这两点。老百姓称打油诗为“顺口溜”,我认为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通常把通俗、诙谐、不拘一格的旧体诗叫做打油诗。那么打油诗究竟怎样来的呢?这里面有一 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相传唐朝有一个参政,在下大雪时到衙门里去,路上发现有人在洁白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皆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镐的使镐。”参政看到洁白的粉墙被涂脏,大发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缉拿写诗者治罪。抓了半天也没有抓到,最后把一个叫张打油的抓来了。参政问他会不会作诗,回答说会。参政听了不相信,决定当场考考他。要他以南阳陷于敌军重围,请求派宾支援为题作诗答对。
张打油不慌不忙,思索片刻后便吟诗一首:“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诗的格调同前一首一样诙谐幽默。参政听了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后来人们把像张打油写的那样通俗、诙谐、幽默的诗叫“打油诗”。

5. 打油诗是什么

打油诗是一种非常有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一、打油诗的特点是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

二、打油诗由来
1、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张打油,专爱写一些浅白通俗的诗。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骤然间下起了一场大雪,张打油便出门观赏雪景,看到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张打油不觉诗兴大发,乃吟诗一首,诗曰: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这首诗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三、比较出名的几首打油诗
1、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拾书籍度残年。
2、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3、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今日洞房花烛夜,玉簪剔破海棠红。
4、平时不用功,考试问老兄,老兄不答应,气得直哼哼。
5、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打油诗是什么

6. 什么是“打油诗”?

一些把俚语俗话写入诗歌,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诗作,常常被人们称为“打油诗”。为什么要叫“打油诗”呢?
据说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诗作,是古代一个叫张打油的诗人所首创的。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里记载了张打油的故事,有人考证张打油是元代人;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里说:唐代有个诗人名叫张打油,作诗多俚俗诙谐,或暗含讥讽,被称作“打油诗”;也有人说明朝正德年间,南阳有买油为生的张家三兄弟,人称“张打油”。还有人认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张打油”,“张打油”也并非实指一人,而是对一些民间诗人的泛称。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普遍认为“张打油”是唐代的一个诗人。关于他的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一些笔记小说和文人诗话里有记述,大都大同小异。
据说有一年冬天,一位官员(不同版本里官职说法不同)去祭奠宗祠(也有说是在官衙看到的),刚进大殿,就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在不同版本里,诗句略有差异,下一首也是)
官员非常生气,这是谁的歪诗涂在墙上,立刻下命令,查清作者,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前回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这个官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
张打油听了训斥,上前作了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实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就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慌张,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大人一听,不由称赞一声:“好气魄,起句很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道:“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 差强人意吧,继续。”张打油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和“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忍不住笑了,最后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打油诗”的称谓也流传了开来。
张打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 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描写雪景,有全貌也有特写,有颜色也有神态。虽然用语俚俗,却也别有风趣,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愉悦。通篇写雪,没用一个“雪”字,却给人深刻印象。
所以,这样的“打油诗”,虽然艺术成就并不高,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还暗含讥讽,风趣逗人,所以也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7. 打油诗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如下: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诉情怀。异乡漂泊几十载,再回故乡成外人。门后空留教子棍,已无叮嘱寒添衣。
该句出自作者:花甲老头。

兴起原由 :
打油诗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打油诗的全诗是什么?

8. 什么是打油诗?打油诗的历史……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个姓张的打油人最先创作的,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典型的如“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后来泛指那些平仄、押韵不合“规矩”、比较口语化的诗歌。若从这意义上讲,打油诗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也许历史上的第一首诗就是打油诗。而张打油,无非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罢了。 
 
 不合律与口语化是构成打油诗的基本要件,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我的观点,可以商榷)。因诗歌语言有其比较特殊的地方,有时是名词或现象堆集,有时是语序拆分或颠倒,典型的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余因之梦吴越”,“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等,之所以这样,有的是为了平仄压韵,有的则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所以,有些不合律的诗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为打油诗,而应该归为古风一类。杜甫从律最严,但有时也会下意识地作些古风一类体裁的诗歌。同样,有些看上去非常口语化的诗,因其合乎格律,所以也不能归为打油诗。所以,要判断是否打油诗,应当同时看它是不是合律和是不是口语化这两点。
 
 打油诗
 
 打油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诗,尤其是近体诗,讲求格律,用语雅致委婉。 
 
  
 
 打油诗趣话: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 
 
 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 
 
 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 
 
 太老夫人不是人。 
 
 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 
 
 纪不慌不忙续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 
 
 养儿偏惯去为贼。 
 
 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 
 
 偷来幡桃敬母亲。 
 
 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 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 
 
 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