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埔四期出的人才最多?

2024-05-15 18:59

1. 为何黄埔四期出的人才最多?

一期毕业生共计639人。许多黄埔一期生后来在国共两党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彭明治、袁仲贤、曾希圣以及蒋先云、胡焕文、曹渊、左权、刘云、陈启科、黄锦辉、冯达飞、李谦、孙一中、傅维钰、杨其纲、李之龙、赵自选、黄鳖、王尔琢、王泰吉、唐震、彭干臣、刘畴西、许继慎、蔡申熙、吴展、何章杰、粱锡古、魏孟贤、肖方、董朗、贺声洋、冷相佑、张伯黄、伍文生、张继春(湖南醴陵人,非湖南宜章人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张继春)等后来都成为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领导人;此外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郑洞国等著名起义将领也是黄埔1期生;而胡宗南、冷欣、曾扩晴、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铭、桂永清、李仙洲等黄埔1期生则成为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将领。    黄埔军校第2期生499人入校学习,至1925年9月共有450人毕业。卢德铭、周逸群、吴兆生、张堂坤、陈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权、李劳工、覃异之、聂绀弩、吴振民以及郑介民、余洒度、姚中英等都是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    黄埔军校第3期生1233人进校学习,至1926年1月共毕业1224人。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常乾坤、高文华、黄文杰、符节、段炎华、肖人鹄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这一期毕业的。曾泽生担任3期学生区队长,杨林(毕士梯)担任3期学生教官,张治中任第3期学生队总队长;此外康泽、刘安琪、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是黄埔3期毕业生。    埔军校第4期学生2654人入校,至1926年1月共2314人毕业。林彪、唐天际、郭化若、倪志亮、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李运昌、王世英、吴溉之、潘朔端、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何昆、邹琦、徐百川、陆更夫、李鸣珂、陈毅安、李天柱、唐赤英、袁国平、叶墉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黄埔4期生。从这一期开始,肖楚女、许德珩、恽代英、阳翰笙、于树德等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招收女生参加军事政治训练的军校,赵一曼、曾宪植、张瑞华、黄杰、谢冰莹(冰心)、胡筠、黄静汶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我军高级将领罗瑞卿、陈伯钧、郭天民、程子华、周文在、刘型、邓萍、周维炯、段玉林、张赤男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00余人,随后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也并归本校,合计毕业生为645人。学习科目单设步兵一科。在学时仅为半年。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开完大会后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所推荐介绍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他们先在原地初试,然后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才正式入学。    学生在校时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组或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自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第一、二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都战而能胜,愈战愈强,终而成为党军,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是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第二期  1924年8月至10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五科,修业期间原定六个月。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却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    这期学生入校不久,适逢军校开始第一次东征,乃奉命随校部东征队出发东江,实行边战斗边上课,在实战中迅速成长。在进占潮汕之后,并设潮州分校就地开课。至六月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叛乱和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第一军或参加工农运动,充任骨干。    第三期  1924年冬陆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00余人,1926年1月毕业。经过甄别考试,实有毕业人数为1233人。学习科目分设步兵和骑兵二科。学生入校后,先受入伍生教育三个月,经过考试合格才转为学生,为学生实行入伍生制度之始。    在本校第一次东征时期,本期学生因初入校而成立入伍生总队留校。他们分驻市区、黄埔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即奉命从各地集中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反帝游行。在路过沙基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军队开枪残杀,军校官兵死难者22人,受伤53人,其中本期入伍生遇难有16人。在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牺牲后,也直接参加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毕业后,学生大多数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职,也有不少献身于地方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或派入北方军阀统治区向敌军内部从事地下活动。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期  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入校,初为入伍生。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并举行隆重的开学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十月毕业。学生人数2654人。   本期校名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于全国各地和邻近兄弟国家的革命青年报考本校受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之编为入伍生一团、二团,设入伍生部专职管理。在校时期,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举师北伐之时,身上肩负的任务空前繁重。入学伊始,就派出任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宪门,和负责各兵舰和“廖案”要犯之监护等任务。迄至  1926年3月军校扩大改组后,学生的政治与军事学习课程日臻于正规,投身社会工农运动和政治宣传的实践也极为频繁,收获特多。在七月北伐誓师前后,本期学生就相继派入国民革命军的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定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的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第五期  1926年3月以后陆续分批考取入校,初为入伍生,分驻沙河燕塘等地。十一月经升学考试转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年底奉命将炮、工、政治三科随北伐军北上,进驻武昌授课,与当地新收的男女学生的入伍生总队合称为武汉分校。由于1927年,在革命阵营曾形成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分裂对峙的局面。使本期学生毕业典礼也分在武昌和南京两地举行。在武昌毕业者,由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在南京毕业者,由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参加南京典礼的毕业生是奉命自广州黄埔本校而来。据南京本校统计,本期毕业生为2418人。   本期学生在广州入学时,原有3300余人,组成入伍生一团二团。在军校举师北伐时期,由炮科和工科的学生组成炮兵团,工兵营和迫击炮营随军参加战斗,在湘、赣、鄂等省战役立下战功;政治科学生也沿途投入政治宣传和战斗。而留守后方的步科,经理科学生,则担任本校守卫和分防各地的勤务,卫戍地方治安等任务。1927年4月后,国共两党公开分裂和武汉与南京两地政府的对峙,双方斗争激烈。不少在校的五期学生遭受迫害和逃散。故入校学生与毕业学生人数对比相差达800余人。   以上时摘取部分《黄埔军校资料拾遗》详细请学长自己看看吧   每期都不少,第四期人很多,人才也多  当然国共分裂后当然就要少一些,特别是黄埔军校办到南京后,

求采纳

为何黄埔四期出的人才最多?

2. 为什么黄埔军校就第一期和第四期出人才?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第一期:杜聿明 胡宗南 郑洞国 左权 徐向前 陈庚
 
 第四期:张灵甫 胡琏 李弥 林彪
 
 其他几期都没有出什么大人才?
 
   解析: 
  
 也不完全如此,比如二三期也有不少名人:
 
  
 
 二期:周逸群 卢德铭 余洒度 郑介民 邱清泉 聂绀弩(这个绝对有意思)
 
 三期:戴安澜 倪志亮 黄公略 陈奇涵 郭化若 王耀武 康泽 朱云卿 吴光浩 
 
 其中周逸群 卢德铭 黄公略 如果不牺牲,应该说必定是不逊于你上面提到的大部分人。
 
 当然,一、四期是出的名人更多。除你说的外。还可以找到的比较著名的有
 
 一期:左权 徐向前 陈赓 蒋先云 张子清 宣侠父 蔡申熙 刘畴西 李之龙 许继慎 杜聿明 陈明仁 胡宗南 黄维 孙元良 桂永清 关麟征 刘戡 宋希濂 贺衷寒 郑作民 侯镜如 郑洞国 李延年 李玉堂 周士第 阎揆要 邓文仪 李默庵 范汉杰 李仙洲等等
 
 四期:林彪 曾中生 刘志丹 伍中豪 袁国平 段德昌 谢晋元 张灵甫 胡琏 李弥 文强 洪水 唐天际 郭天民(?一说出自6期,存疑) 唐生明 李运昌等等
 
 至于第一期和第四期出人才,我想原因有几点,一期本来是最有资历的,最有机会被提升,多出著名人物不奇怪。
 
 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第四期学生不同于前三期学生有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四期出名人的理由:
 
  1.学生要比前三期优秀的多,因为根据 *** 中央的决定,考生的挑选由地方党组织(例如省党委)承担起来。这样,许多年轻的 *** 员和共青年团员都被派到黄埔军校学习。
 
  2.学生在社会成份上,农民和出身于农民的人占多数,工人比以往各期的工人数量都多,但少于农民。工农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百分之八十左右,此外,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的革命青年。
 
  3.学生入学前的文化水平也比以往各期学生为高。尤其是政治大队的学生选的大都是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分子,还有很大一批学生是国民革命军一至六军中的有文化的战士。学生的录取标准是必须具备能够记录教官讲义的文化水平。
 
  4.本期学生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们几乎是在出师北伐的前夕完成学业,实际上也是最后一期黄埔军校学生。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未能完成学业。
 
  5.学生人数是前三期学生人数的总和有余(一期645人、二期449人、三期1233人)。学生的年龄多数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近八百名学生的在十六到二十岁之间。
 
 一家之言,供参考。
 
 ==============================
 
 五、六期较著名的我也整理一下:
 
 五期:
 
 许光达 赵尚志(新考证据说是四期) 陶铸(想不到他也是军校出来的) 宋时轮 杨至成 郭汝瑰 廖运周 
 
 六期:
 
 戴 笠 廖耀湘 张宗逊 莫文骅 赵一曼(女生队)
 
 武汉分校:程子华 罗瑞卿 陈伯钧 刘型 邓萍 周维炯 臧克家(又一个绝对有意思的,总让人感觉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