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抗议世贸,对农民有什么不好?

2024-05-20 02:04

1. 为什么要抗议世贸,对农民有什么不好?

抗议世贸主要是欧盟国家的农民在抗议世贸。欧盟为了本国的农民给农民很高的补贴,这种做法是世贸组织不鼓励的,因为补贴使得欧盟的农产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而农民的利益损失是由欧盟国家来补偿的,这样欧盟的农产品在世界上就有了很大的竞争力,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了。不过对本国幼小工业的补贴在世贸组织是允许的。如果取消了补贴,农民的农产品不再有了竞争力,那么农民的收入势必会降低的,国家为了争取农民选民就会支持他们国家的农民了。

为什么要抗议世贸,对农民有什么不好?

2. 为什么要对农业实施补贴?其政策取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补贴政策成为农业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深入发展,补贴成效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农业补贴政策今后改革的焦点。
  一、国家对农业实施补贴的原因。
  1、农业补贴势在必行。
  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益而实施的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小康的实现,是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总体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继续保持、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很有必要。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资源的刚性约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条件。我国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资源仅占世界可耕地资源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目前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但耕地资源却在逐步缩减。从数据反映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资源高度紧张,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客观上的障碍。
  在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极强的条件下,加大农业科技、技术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鉴于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的周期长、风险高,市场化的农业投资途径少,导致市场经济个体缺乏投资农业的动力,而单纯依靠政府在产业和科技上的投资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部需求,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自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涨,尤其进入2011年以后,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核心战略问题,采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提高自给率,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且需要尽快的问题。
  但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粮食自给自足的基本方针,通过继续加强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为避免粮食问题带来的国际压力提供有利保障。
  2、农业补贴政策惠民利国:
  ①、我国农业补贴成效分析。
  成效问题,是评价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问题。我国自2004年实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以来,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补贴政策结出惠农果实。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农业机械化步伐大大推进。农机购置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通过促进农业机械购置提高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其次,各项补贴政策涉及县、镇、村、组、户和栽培、种子、农资、财政等,通过这些惠农政策的落实,服务链条延长,部门、学科之间的配套协作能力增强,新技术推广周期缩短,加强了农业服务体系。
  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明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④、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下跌是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收入水平下降和农产品市场供给波动的重要原因,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就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产品市场,稳定或扩大农业生产的效果。
  二、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取向。
  农业补贴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首位。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机械化、育种用种的优良化和农民生产的科技化。农业补贴政策要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以后的农业补贴安排上,要着力做好:
  1、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机械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促进优良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和普及,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机械的研发创新能力;
  2、拓展良种补贴的范围,提高良种补贴的实施力度,逐步筹建“良种研发企业——种子销售渠道——农户”的无缝对接,提高补贴效能;
  3、加强对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市场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过程中独立选择的能力和水平。
  农业补贴要以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为重点。我国的农业补贴是生产性补贴,目的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所以农业补贴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倾斜。在今后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中,要坚持好农业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取向,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与粮食的商品率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切实减轻种粮大省的补贴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彻底扭转商品粮跨省调度带来补贴隐性流失问题。
  农业补贴政策要向农业环保和粮食安全倾斜。在OECD《2011年农业政策监测和评估报告》的要求下,环保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挂钩指标。特别是欧盟正式将环境保护放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核心位置,推行了一系列以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补贴措施。这是国际上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取向,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要向这方面改革,可以适当增加与环保目标直接挂钩的补贴方式,引导农民更多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械除草,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农产品的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补贴,为什么农民却拿不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称,中国将在未来1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事实上,进口激增并不意味着粮食危机,与国外相比,农业补贴的缺失导致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差才是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逆差存在的重要原因。
1中国10年内将成世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1月公布报告称,因农村耕地减少和其他生产能力束缚,中国将在5-1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在2011财年首次成为美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额接近200亿美元,出口产品包括大豆、棉花、坚果和毛皮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没有详细说明中国必须要进口哪些农产品,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豆和棉花进口国。程国强称,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包括:生产规模太小、人均用地不足世界平均用地40%、组织结构不够发达、科技支持太少。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消费国、最大猪肉消费国、糖的主要消费国,随着国内需求猛增而产量有所下降,这些产品的进口都在增加。中国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内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自足。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中国最大的粮食进口集团中粮集团计划5年内花费100亿美元(约合635亿元人民币)进行全球收购。该公司董事姜华说:“由于中国农业资源有限,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对准海外市场。未来10年将是中国食品消费高速增长期,这些食物包括家禽、肉类、蛋以及乳制品。”中粮集团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
2农业进口多源于政府补贴少
  大豆已经沦陷、玉米非常危险、棉花业已告急……“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正在沦为几类农产品净进口国时发出上述警讯。但其实,进口激增并不意味着粮食危机,与国外相比,农业补贴的缺失导致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差才是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逆差存在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竞争力来源于补贴
  农业在工业社会先天势弱,政府为农业“埋单”可提高经济福利和农产品竞争优势
  至今在多数国家存在的农业补贴是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转变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物,在工业社会具有先天弱质性。诸如生物特性和自然条件导致的生产不稳定和脆弱;农产品生产布局广泛、时间集中、市场信号滞后;农产品数量大、价值低、不易储存导致价格缺乏弹性,调解供给难度大。政府必须采取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配置。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政府为农业“埋单”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亏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分析了补贴被用于战略性贸易政策产生的的效应,依靠政府支持,政府积极地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农业具有公共属性,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稳定需要政府出手
  从社会角度考察,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农业部门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还承担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村景观等社会功能。日本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正式确立了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以保护其“稻米文化”。这些功能大多是通过市场交易无法获得的公益性价值,需要政府给予补贴和支持进行必要的补偿。此外,农业与非农业(工业)部门之间收入的差距以及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过程中农民所负担的物质和精神成本,会使农民不满情绪高涨。为缓和这种矛盾,以保障农民收入为目的实行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不可避免。
  农产品竞争力弱不怪“洋货”
  中国农业补贴总量偏低,农业总收入中来自农业支持政策作用的份额低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中国农业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补贴力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大。据统计,1998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农业补贴占WTO农业补贴总额的89%,其中欧盟占44%、美国占24%、日本占21%。同期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总量约相当欧盟的1/10,美国的1/4。另据OEDC最近的一次评估,中国农业政策的补贴支持总量2007~2009年平均为878亿美元,绝对水平仅次于欧盟(1478亿美元)、美国(1092亿美元),高于日本和韩国;相对水平而言,中国农业总支持率平均(国民收入用于农业补贴的比率)为2.05%,低于土耳其(3.5%)和韩国(2.4%)。
  自从西方国家实施对农业的补贴以后,经济运行一直相对平稳,很少再出现1929-1933那样的崩溃性的危机。最近的金融危机,虽然很严重,但是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挨饿。农业补贴的作用,功不可没。同时,食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也为各个国家提供金融危机拯救奠定了基础,可以迅速通过央行注入资金,拯救金融体系,无需担心食品价格疯狂上涨。
  间接补贴在流通环节遭侵犯,占农业补贴总额75%的粮油补贴绝大部分给城镇消费者,农民获益甚少
  因循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路径,中国初期主要采用定价购价和临时收储等间接补贴政策,补贴资金多集中在价格支持、降低种子、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流通方面。例如以高于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差额就构成了农业补贴。但由于这部分资金不是直接补给农民。其中的绝大部分利益被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不法商人侵犯,通过这类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最后真正补贴给了农民的部分少之又少。例如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每年用于粮棉油流通环节的补贴几乎占农业补贴总额75%,其中绝大部分作为城镇居民的消费补贴,农民只能从中获取少许利益。
  农民直接补贴对家庭纯收入贡献不超过5%,专项补贴规模相对较小,实施范围仅局限项目区
  当发达国家逐步调减价格支持,转向收入直接补贴,中国也顺势出台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补贴措施,但这部分政策的执行并不尽如人意。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专项补贴规模相对较小,实施范围仅局限项目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调查显示,33%的被调查农户虽然获得了粮食生产补贴却不清楚补贴金额;而那些知道获得总补贴金额的农户中40%的人不清楚他们获得的是哪种补贴。农民收入补贴对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均没有超过5%。采取现金良种补贴的地区,有65%的农户表示“应该”是获得了良种补贴资金,但能够肯定的只有23%。
  另从补贴政策发生的机制来看,中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缺乏事先的规划与安排,补贴对象与补贴数额随意。没有相应立法规定和年度预算,缺乏可预期性和自觉性。在重庆的“吉峰行贿门”黑幕中,弄虚作假,克扣购机补成为经常现象。农机购置补贴只限于本年度购买的机具,而一些经销商为生意需要,向农机户开假发票、违规套取补贴资金。
  为抗通胀和维稳人为压低粮价,相当于让农民农业反向补贴城市和工业,农民不再把土地当“命根子”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价格所占权重为33.6%,粮价因成本变动的上涨常常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先导因素。因此尽管中国农业的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粮价应该高过国际粮价,但在政策调控之下,粮价却常年偏低,储备粮制度在其中作用显着。政府在平时按指导价收储粮食,当粮食收购期价格快速上涨时,国家粮食局就用短期增加市场投放的办法迅速把价格压下来。2009年3月,中储粮总经理包克辛公开中国储备粮的数字为2亿吨,政府为抑制通胀制造出的粮价倒挂现象极大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甚至导致粮食走私。
  在粮价“钦定”的现实下,本就弱势的中粮农民只能离开土地,抛荒外出打工成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选择。1995-2008年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3167千公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却大幅上升。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22.42%上涨至38.94%,同期农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从1995年的50.67%大幅下降至29.98%。父老乡亲解释说:“浇灌麦田,费时费力费钱,一亩小麦即便丰收也卖不了几百元钱,几亩小麦的收入不如打工一个月挣的多。”
  近五年谷物进口量不到总产量的1%,所谓农产品的“进口威胁”绝大部分来自大豆
  60%以上依赖进口的大豆历来是他人诟病中国粮食安全的理由。但其实这种单一的进口品种并不能构成对中国粮食健康生态的否定。除大豆以外,中国近五年谷物的进口量不到谷物总产量的1%。2009年中国净进口粮食4264.5万吨,其中大豆4220万吨。也就是说,所谓农产品的“进口威胁”绝大部分来自大豆,并非全局性的。而且大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将大豆产业按照市场原则配置资源,大豆进口量激增和外资加速整合大豆加工业反而是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体现。2009-2011年度,中国大豆压榨已达4450万吨,超越巴西和阿根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大豆压榨国。
  粮食依靠交换更安全,《经济学人》:危险恰恰来自强调自给自足
  不论在国家内部的各省份之间,还是在各国间,粮食贸易肯定是将粮食从价格低的地方运送到价格高的地方,以获得利润。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地方多生产粮食,成本相对高的地方少生产粮食,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总成本得以降低。某种程度上,进口粮食实际上就是进口耕地、进口水、进口资源,假设进口3000万吨的粮食相当于节约300公顷的耕地和300亿立方米的水,这些节约的资源合理利用就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简单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通过高强度农业保护政策扭曲资源配置机制,不仅会加大国内粮食安全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世界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人》曾在《不要让你的邻居(国)挨饿》一文中提出忠告,“危险恰恰来自各国都强调自给自足,既不准出口又不准进口,这时候国际市场这个最大的储备库就失去作用了。”
3美国2011财年农业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美国农业部10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财年美国农业出口额达137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11财年美国农业出口在国内创造了115万个工作岗位,出口顺差达到427亿美元,也是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农业部长汤姆·维尔萨克当天表示,下一财年美国农业发展前景依然乐观,奥巴马政府今年与韩国、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将增加出口23亿美元,为美国内创造近2万个工作岗位。
  维尔萨克说,农业是美国经济的一个亮点,是出口增长、创造就业和国家竞争力发展的推动力,世界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4美国联邦政府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产业化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最近10年农业补贴较1995年增加80%
  美国是最早对农业进行补贴的国家之一,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农业调整法》发展至今,农业补贴政策使占全国人口不到2%的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经合组织估计,平均每100美元的农业产值中,有20-30美元来自政府补贴。
  尽管在WTO农业谈判中,美国倡导取消生产补贴(农产品加工)和出口补贴,但最新的农业法案却继续加强国内农业补贴的总量和规模,该法案明确在2002至2011年10年内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年均在200亿美元左右,而总量达到1900亿美元,这比1995年农业法案的农业补贴总量增加了80%。美国近年开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即由传统的目标价格、保护价格、贷款差额支付为主逐渐转向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付补贴、反周期支付补贴等为主的收入支持政策。
《2002年农业法案》
  目前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格局是以《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2002年农业法案》)为基本框架的。美国,2002年农业法案是以为农场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网为基本出发点,既保留了收入补贴,又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2002年农业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同定直接补贴,扩大补贴种类,加入反周期补贴,提高贷款利率,扩大种植弹性空间,提高补贴上限,推行出口和粮食援助计划,扩大资源保育面积。
  主要的补贴计划为农产品计划,其项目为:固定直接支付、反周期收入支持计划及农业贷款三种。农民可以自由选择补贴方案。
  固定直接支付计划取代了以前使用的生产弹性合约。新的《2002年农业法案》中,小麦、玉米、燕麦、棉花及稻米采用固定的支付率,另外新增加黄豆、榨油种子、花生等项目。在固定直接支付计划中,不论种植的农产品种类、生产数量及农产品价格为何,固定直接支付的金额均相同。该支付计划对农民而言是很有弹性的。农民可以根据预期农产品价格及生产成本等作为种植决策,自由转换种植作物及调整产量。在正确的种植决策下,固定直接支付计划会增加农民的额外收入,扩大种植面积,从而使农产品产量增加;支付率及支付收益是同定的,因此农民倾向持续种植、扩充产量,维持生产历史记录,以在未来扩充生产面积增加支付金额。
  反周期收入支持计划是新的计划,以历史生产量作为基础。当农产品价格小于目标价格,就会启动反周期收入支持计划来补助农民的收入。该计划可以支持及稳定农民的收入,价格越低补助越多;由过去的生产量来决定现在的支付水准的方式会影响现有的生产决策。为了获得更多补贴农民会刻意维持种植面积以扩大基本面积,建立历史生产量,因此限制了对市场价格的反应能力。
  美国农业部农场服务局成立商品信贷公司(CCC)来掌管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贷款计划允许生产者以农产品作为抵押。根据生产数量多寡向政府贷款。当市场价格比贷款利率(单位为金额)低时允许农民以比较低的金额偿还贷款,此金额称为销售贷款偿付利率,其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就是给予农民的补贴。销售贷款偿付利率会定期计算予以公布。农民也可以直接申请获得同等金额的补贴,而不必通过借出再偿还的程序,此方式称为贷款差额补贴。农产品贷款补贴计划贷款的对象增加到了花生、羊毛、安哥拉山羊毛、蜂蜜、小鹰嘴豆、小扁豆、干豆上,小麦、饲料用谷物、棉花的贷款利率增加,黄豆及榨油用种子则减少。同时设定每种商品贷款利率的,而先前的农场法是根据前年的市场价格来设定贷款利率的。当农产品市场价格越低于贷款利率时,补助的金额越多;当农产品市场价格越低迷时,生产者会比较相对报酬率,将生产的方向偏向可以获得较多贷款的农产品作为种植计划的决策;贷款金额增加或者减少会诱使生产者朝向贷款额度增加的农产品项目增加生产面积。
  根据《2002年农业法案》,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
  《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向遭受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损失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包括作物灾害计划、牲畜补偿计划和牲畜援助计划三种农业补贴政策。该法案再次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及时修补了《2002年农业法案》执行中的一些漏洞,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还弥补了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计划中的一些漏洞。
  美国众议院农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19日投票通过美国《2007年农业法案》,相比较《2002年农业法案》,最大差异在于提高农业贷款比例,涉及农产品种类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大豆、棉花及细糖等农产品,并扩大范围至蔬果等农产品,予以农业补贴,并涉及再生资源及耕地保护补贴期间延长至5年。
  美国众议院与参议院2008年5月通过为期5年、金额近3 000亿美元的新农业法案--《2008年粮食、环境保育与能源法案》,除延续2007年新农业法中,除满足国内农业和国家财政需求及《2002年农业法案》中农业安全与确保农民收益外,又引入了平均作物收入选择(ACRE)项目补贴。
5结语
  农业先天性地更加需要政府支持,补贴多少决定了一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含金量。通过农业补贴,发展稳定的农业,让农民农场主致富,让其他相关的整体农业产业链受益,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了“和谐社会”的样板。以农业补贴而论,中国的农业体系,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至少还有50-100年以上的差距。

农业补贴,为什么农民却拿不到

4. 欧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欧盟委员会强调,为了保证欧盟的粮食安全,直接补贴仍将是该地区未来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一大支柱。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每年的预算为550亿欧元,占欧盟总预算的40%,而农业补贴在预算中所占比例最大。但目前欧盟农业补贴发放的方式被普遍认为不合理,因此农业补贴政策将成为未来改革的一个重点。 2003年的农业改革后,欧盟开始实行单一补贴机制,即根据土地面积而不是产量发放补贴,且农民还需满足在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一系列标准才能获得这些补贴。 然而,根据现有的补贴机制,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引起许多国家不满。如希腊农民每公顷土地获得的农业补贴每年高达500欧元,而新成员国拉脱维亚获得的补贴还不到100欧元。欧盟委员会表示,现在的补贴发放方式虽然经过了改革,但基本还是在旧有的补贴方式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后的改革在发放补贴时将采取更客观、公平的机制。 为此,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三种选择方案供成员国和欧洲议会进行讨论:一是基本不改变目前的补贴机制,而只是进行微调。二是彻底取消农业补贴。然而,欧盟委员会最青睐的方式是第三种,即对现行的直接补贴方式进行大的调整,把直接补贴分成四个部分发放: 第一部分是作为农民收入支持的一个基本补贴;第二部分是对绿色产品进行强制性的额外补贴;第三部分是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给予额外的补偿;第四部分就是对特定行业和地区的主动支持。 另外,欧盟委员会还提出要加大对小农场的支持力度,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同时,就大型农场而言,要对其基本补贴比例设定上限,以防止大型农场获得过多补贴。  二是欧盟始终重视农村发展的动力、平衡、可持续等问题。 作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另一大支柱,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始终重视农村发展的动力问题、平衡问题和可持续问题。其中,为应对欧盟农业经济地位下降的问题,欧盟在2003年的改革方案中提出,把每年享受的直接补贴资金在5000欧元以上的农民获得的补贴减少5%作为农村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业发展计划,到2012年这个比例还将增加到10%。据初步估算,到2012年,由此增加的农村发展基金总额将达14.8亿欧元。 为应对大量农村人员转移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所造成的农村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欧盟还提出采取措施加大对年轻农民的扶持力度,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 另外,在此次农业政策改革的初步方案中,欧盟委员会提出,未来农村发展政策的一个新内容就是增加一个“风险管理工具箱”,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市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和收入波动,各成员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其中可能的措施包括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收入稳定工具,加大对保险工具和互助基金的支持等。这意味着欧盟农业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得到有力保障。  --欧盟大力扶持绿色农业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绿色农业,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有效应对环境挑战,也将成为欧盟未来农业政策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重点。欧盟负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委员达奇安?乔洛什表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不是只为农民制定的,而是关系到欧盟的每一个公民。他强调,欧盟未来的农业政策不仅要在经济上,而且要在环境上具有竞争力。 欧盟委员会指出,农业是土地和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而且欧盟80%的土地是农业用地和林地,因此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的耕种活动将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农业生产不仅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因此,在欧盟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农业部门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在2003年的改革中,欧盟已经把关注环境问题纳入共同农业政策,此次改革则是强调把发展环保型农业作为未来共同农业政策的重点。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未来农民再获得农业补贴时将纳入更多的强制性环保要求。 此外,支持农村发展的计划也将侧重“公共产品”——更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要求。欧盟委员会在此次的改革方案中提出,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增加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在秋季收获后立即播种,以保证冬天的绿色覆盖率;鼓励农作物的轮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倡生态休耕等。  --欧盟农业政策改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粮食安全与国家的整体利益紧密相关。多年来,欧盟经过不断改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农业发展经验,其最新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重点优化补贴结构,使补贴更趋公平、合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二,宜提升对农村发展的整体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采取配套措施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考虑借鉴欧盟做法,把对农民进行直接资金补贴和支持农村整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农业保险或互助基金等多种形式保证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地区的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力倡导并扶持绿色农业,并对能体现较高环保水平的农产品生产给予政策倾斜。近年来,我国农业化肥和杀虫剂使用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破坏了农村土壤和水资源,还造成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我国应采取措施,加大对绿色农业的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农村地区改进生产方式,优先选用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生产资料。同时,可通过设立专项绿色农业发展基金、绿色农产品专项补贴等形式,给予绿色农业发展一定的政策倾斜。此外,还应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四,欧盟未来农业政策调整可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值得警惕。一方面,欧盟旨在提高其农业竞争力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可能会削弱我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鉴于欧盟未来农业更加强调“绿色发展”,欧盟可能进一步提高其对进口农产品的环保要求。

求采纳

5. 什么是欧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

 在欧盟,农业就业人口不到5%。不过,有56%的人口居住在占国土面积91%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产品(5.80,-0.05,-0.85%)和食品占欧盟居民日常生活的开支超过15%,以及农业在欧盟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长期以来,欧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集中体现了欧盟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和支持。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完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关注的重点已经由起初的促进农业生产转向促进农村建设,以确保欧盟农村地区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  共同农业政策持续改革
  ●欧盟现行的共同农业政策优先目标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保护农村地区环境和动物福利,在不扭曲世界贸易的前提下帮助欧盟农民提高全球竞争力,维护和增强农村社区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农村发展政策与早先实施的农业市场支持政策一起成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两大支柱。 
  早在1960年,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就正式制定了共同农业政策,并且自1962年起开始逐步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最初设定的基本目标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农民公平收入,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农产品合理的销售价格以及确保农产品的供应。欧共体最早的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为此,欧共体对内建立了共同的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制定统一的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干预价格,通过采取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等措施干预农产品购销,调节生产和流通,保证农产品市场平衡,维护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对外设置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调整的差价关税、配额等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差价关税等手段保护欧盟农业免遭外部廉价农产品的竞争,同时利用出口补贴对外出口欧共体剩余的农产品。为具体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欧共体专门成立了农业市场共同组织,把欧共体生产的农产品划分为若干大类,每类农产品由一个市场组织管理。 
  50年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促进欧盟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上世纪90年代初,欧盟务农人数减少了一半,农业产量却提高了3倍,粮食产量从1960年市场需求的80%增长到110%。目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提供的直接补贴已经成为欧盟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最先加入欧盟的15个成员国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提供的直接补贴。在后来新加入欧盟的12个成员国中,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提供的直接补贴使这些国家农民2008年的收入比加入欧盟前的2003年增加了63%。 
  不过,共同农业政策在促使欧盟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欧盟农业开支负担过重、部分农产品过剩、农村环保工作被忽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近些年来,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如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已经从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逐步过渡到了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并且更多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同50年前相比,欧盟现行的共同农业政策优先目标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保护农村地区环境和动物福利,在不扭曲世界贸易的前提下帮助欧盟农民提高全球竞争力,维护和增强农村社区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近些年来,农村发展政策与早先实施的农业市场支持政策一起成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两大支柱。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明确规定,只向那些符合环境保护、动物福利、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等项要求的欧盟农民提供直接补贴。总的看来,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的发展是受欧盟农村的现实和共同农业政策的走向等因素主导的。欧盟农村发展政策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衍生产品,并且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欧盟的重视。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欧盟农村发展政策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欧盟将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的农村发展政策列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要用于地区政策的结构基金和用于共同农业政策的基金共同支持,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发展政策的金融支持力度,具体说就是减少用于补贴大农场的直接支付资金,对农村地区发展注入更多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动物福利和支持农户达到欧盟生产标准等。 
  、  农村环境治理成关注重点
  ●成立欧洲农业担保基金和用于农村发展的欧洲农业农村基金,作为运作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金融工具。 
  ●欧盟及其成员国在2007-2013年期间计划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接近2000亿欧元。 
  ●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关注收入分配到关注收入、环境和农村服务体系并重的过程。 
  ●欧盟农村发展政策重点放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促使农村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等。 
  欧盟农村发展政策通过促进农村地区的平衡发展来保持农村的活力。2005年6月,欧盟理事会颁布的有关执行共同农业政策的财政指令明确规定,在2007-2013财政年度期间,成立欧洲农业担保基金和用于农村发展的欧洲农业农村基金,作为运作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金融工具。欧洲农业农村基金成为专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的基金,主要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环境和土地保护以及广义的农村保护三大方面。按照欧盟的规定,欧洲农业农村基金可以用于农业或非农业活动,如扩展宽带网络覆盖,帮助农村小企业发展,帮助农村食品加工业发展,扩大托儿服务以便让更多的农村妇女能够工作等。如今,欧盟农村发展政策不仅帮助农民,而且也会帮助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公民,如森林所有者、农场工人、小企业和地方非政府组织员工等。 
  目前,欧盟成员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农村发展政策措施和实施相关计划,欧盟向成员国支付实施农村发展政策所需要的部分费用,实际上就是与欧盟成员国一起共同出资促进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规定,欧洲农业农村基金集中管理全部农村发展资金。在2007-2013年期间,欧盟向27个成员国提供用于农村发展方面的预算资金总额为970亿欧元。与此相配套,欧盟各成员国必须拿出相同数目的配套资金。这样一来,欧盟及其成员国7年计划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接近2000亿欧元。这为推动欧盟农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难看出,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关注收入分配到关注收入、环境和农村服务体系并重的过程。在政策措施上,欧盟农村发展政策从早期的侧重于实体资本(如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营销设施等)的投入过渡到注重人力资本(如人员培训、咨询体系建设等)、实体资本和社会资本(如信息交换网络)发展并重的体系。在政策所涉行业上,欧盟农村发展政策从原先侧重于农业及同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投入、加工、营销过渡到农业、环境和非农产业并重发展的模式。 
  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机联系是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方面。《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三大轴心:第一轴心是以提高农业和林业部门的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措施;第二轴心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许多有关土地和环境管理的措施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土地生产力的提高;第三轴心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鼓励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以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农业土地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此,欧盟农村发展政策重点放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促使农村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等。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压力的增大,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欧盟农村发展政策关注的重点。农业集约化经营带来了一些衍生性的环境问题。随着农区的扩展,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化肥和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和水源的污染等。疯牛病、口蹄疫、二恶英等动物性疾病频繁发生。此外,由于有补贴政策,部分农民坐等补贴,对各种疾病不作预防,也不主动采取措施,助长了一些病害的蔓延。为解决这些农村环境问题,欧盟农村发展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环保的投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预算中约有20%的资金是用于农村发展,即在保护农村环境和维护农村社区的同时,帮助农民实现农场现代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欧盟认为,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农村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那些没有满足基本环保要求的农民停止支付补贴,并且将更多的共同农业政策资金用于鼓励发展有机农业、保护农村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 
 

什么是欧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

6. 关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和生产补贴,例如欧盟,高手请进

  世界各国政府大部着重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价格保
  护、农业保险、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与措施来保护农
  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策之一:财政支持
  财政支农是反映农业保护水平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指标。在发
  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十分注重运用财政支农政策来
  扶持农业,即使是农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财政文农
  的主要措施有: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实行优惠的农业税收政策;
  对粮农实行财政补贴等,现分述如下。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足够的资金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达
  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是以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作为后盾
  的。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中,财政的投入一舶占有较大的比
  重。从总体上看,美、日及西欧各国的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大于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工业投资在
  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比重。各国情况还表明,尽管农业份额在相对缩小,但
  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资的绝对量,并不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份额下降而缩减,而是有较大的增加。可以说.在发达国家是工
  业“补贴”农业,投资政策向农业倾斜。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
  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如印度,70年代以来一改国家投资偏
  重工业的政策,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  “六五”(1978一1983
  年)期间规定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支出的43.1%,超
  过了对工业投资的比例。从农业的财政投资方向上看,各国的做
  法基本一致:一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和技
  术推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举办乡村公用事业等方
  面;二是用于农业的补偿性支出,旨在维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农
  业所得,具体包括价格支持、限制生产、鼓励出口等。国外在财
  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和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有不少成
  功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农业在美国成为财政直接投资的三个主
  要部门之’(其余两个部门是国防和基础科学研究)。如果把联
  邦、州及地方政府的农业外文计算在一起,则农业预算在联邦预
  算中仅次于国防开支。在财政政策的实施方面,其特点是创办政
  策性公司,并通过对政策性公司的财政资助和公司业务的开展,
  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金市场实现有效干预。政策性
  公司除接受政府资助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外,其余均按市场经济
  法则运作,融政府意图与市场经济于一体,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起
  到重要作用。在广筹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美国亦有许多行之
  有效的做法:(1)联邦政府直接出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
  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2)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
  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通过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
  对接受法令条文规定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3)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运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
  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作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等,
  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并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4)注意
  广泛地吸引私人投资;(5)运用资本市场筹集支农资金,如发行
  债券和股票、合理收费以及公有土地出售等,这些措施对农业资
  金的筹措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行优惠的农业税收政策。
  法国政府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对农业发展实行了
  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如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10%的税收回
  扣.购买农机燃料时免税,减少社会捐助费9.5%.减少农业土
  地税9%;对安置青年务农的土地.在5年内减免50%的土地
  税。日本1950年进行税制改革后,农民的租税负担开始减轻。
  尤其是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政府来自工业的税收迅速增
  加,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对农业积极扶持。在日本,农业作
  为整体已不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
  面。美国的优惠税制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农产
  品价格。在美国征税制度中占着最重要地位的是个人所得税,凡
  是获得纯收入的各类人员都要缴纳个人收入税,而在农业中实行
  这一税种则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农业中的纯收入(不合税款)按
  购销凭证计算,而各项收入按已经售出的产品进行核算,尚未销
  售的产品价值不计入在内;农场主的纯收入是根据其现年总额流
  动状况来确定的,计入其收入的是在销售收入以后实际获得的金
  额i至于农场主的费用支出,农场主有权从获得的收入中扣出全
  部支出,因而农场主得以灵活核算纯收入的数额i农场主可依据
  预计物价上涨速度,确定最有利的收支比例,以运用最低税率或
  推迟至下年度支付税款。美国对农业的税制优惠的另一方面在于
  将某些生产资料的投资列入日常开支,并在一年内全部冲销。这
  些开支包括:葡萄园进入运营以前的费用、补充生产畜群以前的
  牛犊培育费用、土地清理费用、土壤施用石灰费用、环保费用
  (其幅度可达应征费用的25%)。这种税制优惠的一个补充效益
  在于,对土壤改良、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培育畜群等方而的投资
  不课税,从而有助于减少纳税总额。美国还对资本增殖实行一种
  特别税,资本增殖优惠税率对于扩大畜群、营造多年生森林、土
  地改良等投资,给予了特殊的激励。在美国,使用雇佣劳力的农
  场主往往还不须支付失业税.仅仅在农场主雇佣工人10名以上,
  年内劳动20周以上或者工人工资的费用很多的情况下,农场主
  才是这一税种的纳税者。
  对农业(主要是粮食)实行财政补贴。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农业(主
  要是粮食)实行补贴,现已成为一种普通的世界经济现象。环顾
  全球,从经济高度发达、农业完全机械化的美、日及西欧各国,
  到经济贫穷落后、农业仍处于人工劳动状态的非洲、拉丁美洲和
  亚洲的许多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对粮食提供补贴,成为粮食政策
  和价格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实行
  “新政”以来,对粮食实行多种支持性补贴。欧共体多次通过法
  律形式,确定对粮食的补贴形式和数额。位于南美的发展中大国
  巴西,为了实现<农业纲要)中规定的粮食自给目标,对粮食采
  取了多种形式的补贴。更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非价格手段,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像孟加拉国、埃及、肯尼亚、约旦、
  马耳他、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塞内加尔、沙持阿拉
  伯等国都采用非价格政策,对粮食提供补贴。目前,各国对农业
  (主要是粮食)的补贴额均有增无减,相当巨大。如加拿大,仅
  1986年就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稳定法补贴、作物保险等
  补贴措施,向农民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产值18.29%的收入补贴。
  美国则通过差价补贴、作物保险、灾害补贴等手段,使其直接补
  贴串达到15.62%。还有日本为3.48%,溴大利亚2.72%。
  世界各国对农业(主要是粮食)的补贴名目繁多,总体上可
  以概括为如下8个目标特征:  (1)把补贴与稳定生产、稳定市
  场、稳定粮食制品供给相结合;(2)把补贴与总量、结构供求平
  衡相结合;(3)把补贴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4)把补贴
  与增强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竞争能力相结合;(5)把补贴与开发自
  然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相结合;(6)把补贴与社会保障,即满足
  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相结合;(7)把补贴与合理提高
  农民收入相结合;(8)把补贴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当然,不同国
  家和地区,对农业补贴的范围、种类、形式,以及补贴金的来
  源,均有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补贴划分为不同的类
  型。
  按补贴功能划分:一是促进生产型。一般粮食短缺国家都采
  取多种补贴手段,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产量。许多发
  展中国家的补贴属于此类。二是稳定供给型。大凡粮食严重过剩
  国家,实施补贴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稳定粮食总产量.减轻大量
  过剩造成的负担,保持充分而稳定的供给。像欧共体把足够供给
  量确定为1.6亿吨。三是调节流通型。以补贴手段调节地区、季
  节、丰歉、品种,保证市场供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日本1986
  年农产品市场营销补贴串为1.44%,新西兰相对较高,达
  2.30%。加拿大、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四是加强
  外贸型。粮食出口大国美国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补
  贴增强粮食竞争力,扩大粮食出口。五是社会扶贫型。通过支持
  性补贴,扶持自然劣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落后地区
  脱贫致富。如欧共体把处于自然劣势地区的地方划分为二类地
  区,主要分布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
  并对这些二类地区实施支持性补贴。在80年代末,德国为扶贫
  提供的补贴额高达7.4亿德国马克,约有24.4万个农民家庭企
  业获得补贴。
  按补贴对象划分:一是生产者补贴。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
  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提供补贴,以降低粮食生产者的生
  产成本。补贴对象有化肥、农药、植保剂、农用机械、农用柴油
  等。如果把粮食生产者补贴的含义扩大到所有农业投入物,那
  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市场建设、江河和海岸线保护与治理等,也都可列入生产者支持
  性补贴的范围。二是消费者补贴。相当多的、贫穷的发展中国
  家.把粮食补贴与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以较低的供应价格满足
  低收入居民的需求。补贴的办法各异,如平价供应粮食或主要食
  品,实行粮食或主食面包配给制,或者对员贫因居民实行目标补
  贴。但消费者补贴不是每个消费者都可获得一份“补贴的蛋糕”,
  而是补贴社会员贫穷的消费者。三是经营者补贴。一些粮食出口
  国为鼓励扩大出口向经营者提供粮食出口补贴。像欧共体在粮食
  法规中确定,对粮食及其制品面粉、大麦芽等.依据出口数量、
  质量和出口地区提供补贴。不过,出口补贴有严格界限,如对小
  麦的出口量确定在1300—1400万吨之间,在这个数量之内的小
  麦出口可获得出口补贴;超过的总量则不予补贴。此外,对粮食
  仓储也提供补贴,保证粮食均衡上市。
  除了上面这些补贴之外.还有:粮食库存过渡期补贴,即为
  了平抑市场价格,鼓励粮农储存粮食的补贴;农田暂时休排补
  贴,达主要是一些粮食过剩国采取的直接减少粮食总产量、平衡
  供求的干预措施,如比利时、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制定了达一
  补贴实施条例;自然灾害补贴i农民斑迁补贴,像德国等不少国
  家为了革新村容,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或发展娱乐场所、建
  造幼儿园、道路等公益需要,对农民家庭斑迁提供的补贴,或者
  是为了鼓励和帮助青年农民从事专业农业活动,对他们提供安家
  补贴;土地转让补贴,以德国为典型,是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
  整、扩大农业企业经营规模,通过经济措施鼓励无经营能力的企
  业主、或者兴趣已转刚k农产业的企业主转让土地,对长期出租
  土地的企业主提供土地转让补贴。
  财政支农政策的功效是显面易见的。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
  供了资金保障;优惠税收政策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成本,增
  加了他们的收益;财政补贴则可以稳定农业生产、市场,提高农
  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收入,弥补农业比较利益低的
  缺陷,实现社会稳定政策等。但是,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所带来
  的最大的 员直接的问题便是加重了财政负担,特别是一些欠发
  达国家,因财力有限面无法保证达一政策的落实。达也是多年
  来,不少国家提出“缩减财政支农资金”的原因所在。

7. 欧盟和美国对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历程,急需啊

美国和欧盟的农产品结构及农业政策变迁
美国和欧盟不仅经济相对发达, 而且农业发展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有利条件构筑了美国和欧盟高生产率的农业。虽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农业占GDP 的份额一直在下降, 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的规模也很小, 但是, 农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和欧盟农产品具有相似性, 谷物、牲畜、牛奶、油料和水果蔬菜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导产品。1997 年, 美国和欧盟的谷物、牛肉、水果和蔬菜、家禽、牛奶、油料作物、苗木和猪肉这8 类农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当年总产量的91% 和90% , 其中, 美国在谷物、油料作物、牛肉和家禽产品上的产量超过欧盟, 欧盟在水果和蔬菜、牛奶、猪肉和苗木产品上的产量超过美国(O ECD)。
在总量上, 美国和欧盟都是大农业生产国, 多种农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20%。在过去几十年里, 欧盟和美国农业依靠技术变化、有效的规模生产、高效的农场运作管理和政府农业计划的激励, 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 远远超出了国内需求量。如表1 所示, 1996~ 2000 年, 美国和欧盟农产品出口总值都在500 亿美元左右, 出口农产品分别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20% , 出口农产品数量也约占总产量的20%。由此可见, 美国和欧盟对世界市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出口是过剩农产品的重要出路。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 美国和欧盟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正逐渐下降。如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无疑成了美国和欧盟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美国农业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 实现了从原始、自给自足向高效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美国政府不断地、及时地调整农业政策, 其农业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1933 年农业调整法》的传统农业政策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农民收入; 第二阶段是以《1996 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简称《1996 农场法案》) 为依据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这一调整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进行的, 该法案的实施成为美国农产品政策调整的转折点, 农产品支持政策由政府干预转向市场导向; 第三阶段农业政策主要以2002 年颁布的《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简称《2002 农场法案》) 为依据进行调整的, 该法案将实施到2007 年, 政策体系的目标主要还是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2002 农场法案》在农产品政策上提出一些新的措施, 其中很多是对《1996 农场法案》政策措施的深化和扩展。1962 年, 欧共体6 国通过了共同农业政策原始框架协议——“建立农产品同一市场折中协议”。当时欧共体成员国多数是农产品净进口国, 因此, 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供给目标、收入目标和市场目标。在欧共体农业补贴和进口政策的双重保护下, 欧共体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从而大大刺激了欧共体的农业发展, 农产品过剩成为欧共体面临的艰难问题。欧共体从建立初期的农产品净进口区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净出口区, 出口补贴成为欧共体农业补贴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共体成员国不断增多和改名欧盟后, 继续实行农业补贴和保护政策, 其大量的补贴使欧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巨大的外部压力。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将农业纳入谈判范围, 降低关税、关税化进程和减少农业补贴成为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三大谈判焦点的具体体现。财务困境和国际压力使得1992 年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成为欧盟最为激进的一次改革。其最大特点是大幅度降低了支持价格水平, 同时引入蓝箱政策——对农民进行挂钩的直接补贴。考虑到下一轮W TO 农产品贸易谈判的影响, 欧盟于1999 年3 月通过了“2000 年议程”的共同农业政策再改革方案, 进一步降低了国内支持价格, 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和结构调整, 增强了欧盟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03 年, 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完成了从对产品支持到对生产者支持的转变, 建立了单一(农场) 支付计划, 使欧盟农业补贴支出大部分归入绿箱政策, 满足了W TO 关于贸易自由化的总体要求和欧盟东扩的政策调整需求。


打字不易,希望能帮到楼主,望楼主采纳!

欧盟和美国对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历程,急需啊

8. 日本对农民进行补贴的原因和态度

  日本农业补贴政策

  1999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即新农业法, 取代了沿用近40 年的旧农业法。2000 年又出台了对山区、半山区的直接支付制度。
  日本农业补贴的具体类型主要有: 一是收入补贴。最主要是对山区和半山区的直接补贴, 日本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0 % ,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 山区的农业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因而政府规定每个山区农户可以享受的补贴上限为100 万日元。可享受补贴的面积约为90 万公顷, 即平均每公顷约8 万日元, 这相当于欧盟普遍性的面积补贴的两倍多一点。政府还制定了稻作安定经营策略, 对种稻农民进行收入补贴。二是生产资料购置补贴。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 可以从中央财政得到50 %的补贴,可以从都府县得到25 %的补贴, 其余25 %则可从接受国家补贴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 有些地方市町村财政还要补贴12.5 %。三是一般政府服务。包括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乡村建设、支持农协的发展等方面。此外还制定了灾害补贴、农业保险补贴、贷款优惠等农业补贴政策。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 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入。
  日本1950年进行税制改革后,农民的租税负担开始减轻。尤其是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政府来自工业的税收迅速增加,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对农业积极扶持。在日本,农业作
  为整体已不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足够的资金投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是以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作为后盾的。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中,财政的投入一舶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总体上看,美、日及西欧各国的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于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各国情况还表明,尽管农业份额在相对缩小,但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资的绝对量,并不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而缩减,而是有较大的增加。可以说.在发达国家是工业“补贴”农业,投资政策向农业倾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