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房是吉芬商品现象吗

2024-05-09 14:42

1. 城市住房是吉芬商品现象吗

  所谓“吉芬商品现象”,是由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发现的一个有悖于社会常理的现象,亦称“买贵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造成了土豆价格的上涨,按常理讲,当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理应减少消费,但当时人们反倒要消费更多的土豆。这种违背需求定理的现象就是著名的“吉芬反论”。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住房需求上,存在着房价上涨导致需求增加的实际状况,即所谓类似于“吉芬商品”的低档品的需求曲线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增加,城市住房需求与住房价格的变动恰恰与“吉芬商品”的不正常行为相吻合。但是否就能够断言城市住房就是一种“吉芬商品”?对此我持否定态度。从表象上看这是一种“视角”(类似关联),即事件的特征和行为表现在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似,包括其行为轨迹图、特定路径、类似事件的共性等,但二者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应具体分析类似关联的根源是什么。
  那位房地产大佬的博客观点,折射了城市住房需求与“吉芬商品”实质关联的本质,他把住房平均计算的方式放在所有人身上,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买房,即使所有城市人都买房,他们收入增长的倍数也被吃穿用行的需求分解了,且每个类别的增幅都不小。这样,人们在住房上的购买力就下降为一个较低的层次,以至于多数人感到房价虚高难以招架,其根源在于可支配收入中用在住房上的资金远远小于房价上涨的比例。
  毋庸讳言,另一方面,城市住房又的确表现出了“吉芬商品”的众多特性。比如,特质商品的特殊性。土豆在饥荒发生时成为人们生存需求的根本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必然”;经济繁荣时期的城市住房作为大件商品,是人们吃饱穿暖之后的另一种“必然”追求,二者的表现没有根本差别。
  再如,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无形中发挥着“劫贫济富”的负面作用。开发商相对于购房者就是资源的掌控者,在市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正是他的主导性导致了资源更集中于开发商等人手中,“劫贫济富”的效应发生了,财富集中到了经营商或开发商手中,这样的表现让城市住房与“吉芬商品”在资源控制上如出一辙。
  如果说,城市住房和“吉芬商品”需求都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最低层级,不过一个是吃,一个是住而已。正如“吉芬商品”的“优先原则”一样,因为购房者并不存在生存的压力,于是,住房追求与饥荒年代的生存追求有异曲同工之感。
  笔者认为,走出城市住房的“吉芬商品现象”误区,应把握以下三点:
  ①抑制不正常的房价。把城市住房与“吉芬商品”挂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价虚高和供给量也随之减少(捂盘、惜售),造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高房价是重要表现形式,抑制不正常的房价是首要任务。
  ②扭转追高心理。从众追高的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病态的、非理性的,而民众中存在过多的非理性行为,容易出现浮躁情绪,“羊群效应”跃然纸上,危害不言自喻。
  ③严格抑制土地财政政策。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地方税收的相当比例均来自土地税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土地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也就是说,不能漠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对人们财富“占用”的行为,这才是房价奇高的根源。

城市住房是吉芬商品现象吗

2. 什么叫吉芬商品?


3.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或无差异曲线(偏好特征)的特性造成的。在商品集合为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无差异曲线严重斜向一个坐标轴,即其斜率的绝对值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理论上的吉芬商品。而当年吉芬发现的现象并不是纯粹的吉芬商品现象。
现实中纯粹的吉芬商品现象当然是非常稀少。第一,在极端灾荒年份,在当时给定收入条件下,会出现吉芬商品。
第二,对于极高档商品和特殊新产品,会出现吉芬现象,如一种新产品,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了解,这时如果以较低价格作为普通替代商品(如自动铅笔替代普通铅笔)则需求有限,但是如果以较高价格作为一种高档品出现,则会有更多需求,人们购买它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所以,同一种商品,对一部分人是吉芬商品,对另一部分可能是普通商品。这说明,分析经济问题,对变量的变化要清楚明确考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扩展资料
吉芬商品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该商品一旦价格上涨无其他替代品。
第二,购买者收入有限,对于该商品价格上涨十分敏感。
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这就是吉芬商品需求曲线上升的原因。
因此,吉芬最初给吉芬商品的定义就是指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的条件下纷纷加入到吉芬商品的行列。
比如,前几年,全世界掀起了“兰花”热,一颗优良的野生兰花甚至高达数百万人民币。不少人纷纷加入到买卖兰花的行列,结果不但兰花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而且价格也疯狂上涨。
兰花成了炙手可热的东西。类似的还有“非典时期”的板蓝根,最近几年的股票和房地产以及甲型H1N1病毒流行时期的白醋、大蒜等,也成为吉芬商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4. 吉芬商品有哪些

闹饥荒时的低档物土豆就是吉芬商品

5. “吉芬商品”在当代经济学家的眼中是否存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当代经济学家的眼中是存在    吉芬商品,是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分析到这里,那些学者们所争论的问题的答案再也清楚不过了。黄有光、汪丁丁等先生所说的情况,是考虑了“其他条件”的,但将这些现实情况当“定律”,或者说是把“事实”当“理论”了。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不存在的“吉芬商品”,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存在),是因为将“其他条件”忘记了,将“定律”当成了“公理”,极端化了。   但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既然张五常先生承认“雨伞问题”的存在,为什么就不承认“吉芬商品”?至于“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我认为是存在的(如爱尔兰的土豆、雨天的雨伞、股票等等),但是,我并不认为它违背了需求定律,我也不认为它是需求定律的特例。我们绝对不能因为需求定律说“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就否认“价格与需求量呈同向变动关系”这种“现象”的存在。需求定律附加了“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是抽象掉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形而上的东西;“吉芬商品”或“吉芬现象”则是现实的,是没有抽象掉其他因素的形而下的东西。就如同“劣币驱逐良币”一样,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它不是定理或定律。结论是(1)其他条件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铁律;   (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价格上涨时,需求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表上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铁证。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其实,在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就存在商品价格上涨、百姓抢购的事实。在抢购商品的这些事例中,也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在变化的因素。从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条件”,则这些产品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但考虑“其他条件”后,整条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了,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了。而因为这个移动,需求量也就增加了,但这个增加并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请注意,就每一条需求曲线而言,还是向右下倾斜的,但这同现实中出现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现象在实质上并不矛盾)。当然,考虑了“其他条件”,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所谓“黄金”与“股票”属于吉芬商品。比如摩根大通的市场操纵啊,高盛的合理垄断啊。收入效应超过了它的替代效应,可以简单的用期货股指来解答,比如出口关税的改变会印象到产物原材料的价格和质量

“吉芬商品”在当代经济学家的眼中是否存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 为什么低档商品或劣等商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首先给你补充两个定义: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一种是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称为替代效应。另一种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
其中替代效应与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而收入效应同正常品价格成正方向变化,与劣等品成反方向变化。
正常品指的是随着商品价格的减少,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同时造成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
而劣等品指的是随着商品价格的减少,替代效应使得该商品的需求增加,而收入效应使得该商品的需求减少,而区分是否为吉芬商品则要看替代效应同收入效应两者的大小关系,当随着价格降低,收入效应造成该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大于替代效应造成该商品需求增加的数量时,即最终造成商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该商品便为吉芬商品。 
当价格提高时,可以用上述方法同样进行解答

7.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吉芬现象)指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降低)的物品(现象)。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或需求法则)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较为罕见。至今,这场争端并无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角倾斜?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吉芬商品”

  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黄有光、汪丁丁等先生则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认为存在“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如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就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定论。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吉芬商品”都是作为需求定律的例外存在的。

  从教科书上看,需求定律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用坐标图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表示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就是“向右下倾斜”。

  这个定律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但出问题的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那个前提,即“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前提很关键,之所以说“需求定律”,而不说是“需求公理”,就在于“定律”是有条件的,“公理”是无条件的。比如,几何上有个公理,说的是“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这个描述之所以是“公理”,就是因为无论我们在北京还是纽约,在地球还是月球,这个规律都是成立的,不必去证明了。但定律就不一样了,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前提条件,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的,比如牛顿定律,如果在极微观和极宏观的条件下,都不成立。所以,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章告诫我们:一切科学的学说无不暗含一些前提条件,但这种假设的因素在经济规律中特别显著。为什么强调假设条件?他说,“经济学说比其他任何科学的学说,更容易为那些没有科学训练和也许只是间接听到而断章取义的人所引用。”现在,很多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如瓦尔特·尼科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和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等)反复强调注重“前提条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再看什么是“吉芬商品”。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土豆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消费更多的土豆。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吉芬反论”或者“吉芬矛盾”,土豆这种商品就被称为“吉芬商品”。单作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譬如股票、外汇等,价格上涨,购买的数量会上升。但是,这类商品,是否与需求定律相悖?是否应该算作需求定律的例外?

  下面分析“需求定律之争”。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说法百分百成立(鉴于各种教科书论证得很详尽了,此不赘述)。但是,将该定律应用在实践中,则需要考虑“其他条件”了。比如,用张五常先生在其连载的《经济解释》中的一个例子:如果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而其需求量也增加了。从现象看,这显然是与需求定律不容,这是否意味着需求定律是错的呢?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考虑“其他条件”。张五常先生的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不是因为其价格上升,而是因为连天大雨。”汪丁丁与黄有光二位先生的观点,其实也没有推翻需求定律,他们说的是考虑了“其他条件”后的情形。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其他条件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铁律;(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价格上涨时,需求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表上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铁证。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其实,在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就存在商品价格上涨、百姓抢购的事实。在抢购商品的这些事例中,也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在变化的因素。从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条件”,则这些产品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但考虑“其他条件”后,整条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了,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了。而因为这个移动,需求量也就增加了,但这个增加并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请注意,就每一条需求曲线而言,还是向右下倾斜的,但这同现实中出现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现象在实质上并不矛盾)。当然,考虑了“其他条件”,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近来,又有不少学者定义吉芬商品的存在性: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品!
  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所以吉芬品并不是指其需求曲线永远向上,而是需求曲线带有这种反常现象的商品。 从数学上分析,吉芬品就是指需求曲线上可能存在dx/dp>0的情况。

  至今,没有一例商品能有充足证据让全世界公认其为“吉芬商品”。“吉芬商品”到底有无,又有谁能说的清楚呢?

吉芬商品

8. 吉芬商品是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