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宁波

2024-05-19 23:10

1. 历史上的宁波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

历史上的宁波

2. 宁波的历史

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1、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
  
 2、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
  
 3、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
   
 4、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
  
 5、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
  
 6、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
  
 7、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
  
 8、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
  
 9、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
  
 10、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

3. 宁波的历史

宁波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的一个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
 
  
 
 宁波北仑港是个深水良港。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
 
 是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
 
 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
 
 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
 
 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
 
 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
 
 因历史两市来往紧密,佛罗伦萨曾向宁波送过1:1青铜大卫复制像,宁波回赠南宋石刻"文臣武将".
 
 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
 
 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
 
 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历史】宁波拥有中国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
 
 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秦以来,属会稽郡。
 
 621年,改置鄞州。
 
 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
 
 738年设明州。
 
 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
 
 1195年升为庆元府。
 
 1276年称庆元路。
 
 1367年称明州府,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
 
 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
 
 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
 
 1986年宁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
 
 唐时已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
 
 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设立根据地,进行走私贸易,后被明军讨伐。
 
 鸦片战争后,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开港。
 
 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
 
 宁波人在上海居民构成中的比重很大。
 
 2000年北仑港已经成为著名的深水良港。

宁波的历史

4. 历史上的宁波

 
  宁波历史悠久。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
   
  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
  隋开皇九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
  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
  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
  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
  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
  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
  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
  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
  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
  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
  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
   

5. 浙江宁波历史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早在周朝已有此称。“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象古代的覆钟,故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就称为“甬”地。
宁波是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遗址”发源地。秦朝,始皇嬴政派遣徐福出海采集长生不老仙药,从达蓬山北麓东渡日本,一去不复返。唐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并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商务往来。明朝时期(公元1522年),葡萄牙人在双屿设立机构,作为战略支点,进行产品交换、中转码头、集散中心的职能,后被浙江巡抚朱纨率领军队捣毁。16世纪中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宁波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口之一。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诞生了中国最早设立的四大海关(江南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之一的浙海关!鸦片战争以后,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还有四明山红色革命根据地谱写了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壮丽诗篇!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宁波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已与世界上2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也是上海中国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区。

浙江宁波历史

6. 宁波的历史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9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

7. 宁波的历史背景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经120度55分至122度16分,北纬28度51分至30度33分。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与台州相连。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宁波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宁波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下辖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和象山、宁海两个县。全市陆地总面积981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1.02万。其中市区面积246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1.83万。宁波市树为樟树,市花为茶花。

  宁波,历来是一座商贸名城。

  唐宋时,宁波“商舶往来,物货丰衍”。至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宁波的钱庄、南北货号、鱼行遍布于市,世人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都会再一次迸发了活力,成为长三角南翼一颗闪亮的明珠。

  关键词:宁波帮

  在繁荣的商事活动中,逐渐孕育形成并发展起在中国商帮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宁波帮”。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五口通商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清末,宁波人在上海创下诸多“第一”:上海第一家中国自办的银行、第一家华商交易所、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第一家新式毛织厂,拍摄中国第一部无声短故事片、成立第一个红十字会组织等。目前仍有30余万“宁波帮”及其后裔分布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的“宁波帮”举世闻名,他们中不乏工商巨头和世界级的名流,如“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影视大王”邵逸夫,“棉纱大王”陈廷骅,“毛纺大王”曹光彪等。在香港的十大富豪中,“宁波帮”曾占三席;在八个“世界船王”中,“宁波帮”也占有两名。美国十大华人财团和日本十大华侨财团中,“宁波帮”也各占一席。

  老一辈“宁波帮”诚信务实、开拓进取,同时又爱国爱乡,报效桑梓。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的宁波商人继承了老“宁波帮”的优秀传统,把生意做到了全球各地。

  关键词: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商城宁波的最大特色,也成为“宁波活力”和市场机制的主要源泉。

  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人致力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已经成为东部沿海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并在众多行业中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截至2009年底,宁波私营企业11.44万家,个体工商户27.46万户。有103家企业的135只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同类第一位,成为行业“单打冠军”。经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累计已有20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

  目前,宁波的服装产值已占到全国的1/12,成为全国三大服装主产地之一和全球最主要的男装产地;文具产值占到全国的1/4,已成为“中国文具之都”;塑机产值占全国的1/3,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塑机之都”;宁波是“中国模具之都”,慈溪、北仑、宁海都是中国著名的模具生产基地;宁波还是全国三大家电主产区之一,全国1/8的空调和1/3的小家电都是宁波制造。

  目前,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

  关键词:百万外贸大军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通商口岸。1984年,宁波被列为中国大陆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中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成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至此,宁波拥有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获得了直接与外商打交道的机会,开放型经济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与此同时,国家及时赋予了宁波更多的开发开放权限。1984年,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2002年,国务院批准宁波设立出口加工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2004年,国家又批准宁波设立保税物流园区。200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梅山保税物流港区。这无疑为宁波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目前,宁波全市与外贸相关的制造行业和进出口企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达到140万人。这意味着,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人的就业与外贸息息相关。

  2009年,宁波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12927家,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608.1亿美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34.2亿美元。

  能商善贾的宁波人,踏着开放的脚步走出国门,把世界变成了自己的舞台。目前,宁波企业已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69家境外企业和机构。2009年,宁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8.8亿美元。

  关键词: 信息服务产业

  2009年年底,全球娱乐业巨头迪士尼公司登陆宁波,建立了迪士尼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网络动漫制作基地。

  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宁波的重点优势产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成为宁波优先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年均增幅超过40%,增幅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2009年,宁波软件业务实现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42.4%,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在去年高速增长的软件业务收入中,软件出口额为7000万美元,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亿元,其中软件外包出口1400万美元。宁波的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8%提升到2009年的16%。

  去年,我市举办了东京“服务外包合作交流会”、第二届电子服务大会、第四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等大型活动。今年5月,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将在宁波举办。这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后的第一个主题论坛,将围绕城市信息化,深度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及城市融合问题,展望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提升”

  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启动了“中提升”战略。“中提升”即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重点是推进城市功能由生产性为主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大力发展国际商贸、运输物流、金融结算、科技创新、聚才兴教、宜居宜业等六大功能,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力。

  根据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确定了重点开发建设的十大功能区块: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湾头休闲旅游区、三江中央商贸区、科技文化创业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南部商务区、都市文化旅游商贸区、铁路南站客运枢纽区、镇海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区和宁波保税港区。其中,东部新城将建设成为集商务、会展、行政、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地区,并将与以三江口为核心的老城区一起,形成“一城二心”的总体空间格局。

  “中提升”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许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成果。如和义大道滨江休闲区、万达广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的建设,改变了这些地块原来的破旧面貌,建成了适合各类消费群体的现代化商场、旅游景点。

  市民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形成了从宁波到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交通圈。轨道交通1号线去年开工建设,2号线也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关键词:文化大市建设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正在勾画未来城市的“文化形象”。

  近年来,宁波市健全了公共文体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基本满足文化及健身需求。三江文化长廊展示了“文化大市”的新风采。包括老外滩、城建馆、美术馆、音乐厅、宁波大剧院、时代广场、江滨公园等标志性的文化休闲场所,以及在建和延伸中的宁波书城、湾头休闲旅游区、群众艺术活动中心、各类水上体育健身设施,与历史遗迹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宁波还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高雅艺术和大型文体节庆赛事活动。去年全市共举办25项全国性以上赛事和活动。文艺精品创作也硕果累累,长篇纪实文学《家国书》、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歌曲《钢筋班的棒小伙》、甬剧《典妻》、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市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鲁迅文学奖、群星奖等全国常设性文艺大奖的作品累计达100余件。

  今后,宁波将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战略、着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战略、着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升级”战略、着力实施“文化人才支撑”战略、着力实施“文化创新推动”战略,兴起文化大市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宁波的历史背景

8. 宁波的历史背景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平均气温以七月份为最高,达28.8℃,一月份最低,为4.2℃。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毫米至1400毫米。五月至九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宁波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宁海、象山两个县,慈溪、余姚、奉化三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
宁波是一个古城、一个商城,也是一个港城。古老文明为宁波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代文明使宁波充溢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宁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断铸就着新的辉煌。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的宁波,正以她独特的魅力、蓬勃的活力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大步前进。
宁波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以“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作为城市精神的宁波,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品牌之都……这些耀眼的荣誉无一不昭示着宁波的魅力。
宁波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城市,涌现过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大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名人,目前宁波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已超过90位。世界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王宽诚、影视巨头邵逸夫等一批国际名流,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在“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宁波位列200个城市中的第6位;在“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列第7位;在《福布斯》“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名列第7位。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宁波位居第18位;在“2005全国百强县(市)”中,宁波所辖县(市)全部入围。
人口规模:2005年底,宁波市拥有户籍人口556.70万人,其中市区213.42万人。按户籍分农业人口为374.09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82.61人;按性别分为男性280.35万人,女性276.35万人。按2005年底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6人。
2005年末人口结构
人口自然变动:2005年,宁波市出生45185人,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33635人,人口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宁波市已经连续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
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446.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2005年,宁波市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0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54.12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2.38亿元,增长18.0%。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其中教育、社会福利及劳动保障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教育支出31.27亿元,增长19.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72亿元,增长32.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01亿元,增长22.6%。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