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解体那一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2024-05-18 00:08

1. 前苏联解体那一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
苏联解体的经济根源
 第一、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历史局限性
 第二、苏联经济模式与短缺性衰退性经济危机
 第三、经济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加盟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的历史渊源
 第四、共和国经济的单一化与离心倾向

前苏联解体那一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2.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几位(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这可以说是20世纪后期最重大的新闻。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彻底结束,美国开始称霸全球。当然这次解体对全球产生了众多影响,因为苏丽的解体,很多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全球很多地区发生动荡。不过苏联的解体对我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这影响是好的,并不是坏的方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1991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9.18%。1992年增长率为14.24%。1992年为13.96%。1994年为13.08%。1995年为10.92%。1996年为10.01%。1997年为9.30%。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解体之后,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的,我国经济连续5年增速都保持10%以上。可以说在整个世界上都是少见。【摘要】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几位(【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苏联解体是1991年的事情,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11位【回答】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这可以说是20世纪后期最重大的新闻。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彻底结束,美国开始称霸全球。当然这次解体对全球产生了众多影响,因为苏丽的解体,很多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全球很多地区发生动荡。不过苏联的解体对我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这影响是好的,并不是坏的方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1991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9.18%。1992年增长率为14.24%。1992年为13.96%。1994年为13.08%。1995年为10.92%。1996年为10.01%。1997年为9.30%。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苏联解体之后,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的,我国经济连续5年增速都保持10%以上。可以说在整个世界上都是少见。【回答】

3. 前苏联灭亡之前GDP世界排名是第几?

答:
    苏联在冷战时期一直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其统计用的不是GDP来衡量的,有其自己的统计体系,具体名称记不得了,所以是不是GDP排名世界第二不得而知。关于苏联的资料大多指向其改革成就,即如何让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以及其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苏联的经济体系非常不均衡,重工业发达,从其核潜艇的性能就可以看出;农业曾经发达,还曾是粮食出口国,但在苏联解体前甚至要动用黄金储备来向国际市场购买粮食;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有一些“荷兰病”的特征,无论从军火还是能源的出口都让国家的相关产业繁荣而其他产业相对薄弱,以国际贸易代替产业均衡的战略具有极大的风险。苏联在国际能与市场目前俄罗斯的处境有点类似,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国民收入,80年代的石油价格下跌让苏联国民收入水平大大降低。有比较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苏联的崩溃与国际油价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具体的用GDP衡量的苏联收入情况目前我没有找到,只能提供这些材料供你自行判断,希望有所帮助。

前苏联灭亡之前GDP世界排名是第几?

4. 苏联的经济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对世界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实质上是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孰优孰劣。
首先是利大于弊:苏联经济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建设了相对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重要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示范作用。
弊大于利,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央统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忽视轻工业,人民生活难以提高,最终有减缓了经济发展。
先写这些,要不够再发,不过分要给我啊

5. 前苏联解体那一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
苏联解体的经济根源
 第一、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历史局限性
 第二、苏联经济模式与短缺性衰退性经济危机
 第三、经济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加盟共和国经济主权要求的历史渊源
 第四、共和国经济的单一化与离心倾向

前苏联解体那一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6. 前苏联解体后分成了哪几个国家,哪个最大,实力最牛?

前苏联国家有16个加盟共和国,解体后成立了15个独立国家,分别是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摩尔瓦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此前苏联还有个加盟共和国-阿布哈兹,这个在苏联解体后并入了格鲁吉亚,没有独立。
目前这15国中面积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是俄罗斯。
经济比较好的是波罗的海三国,比如爱沙尼亚,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大关,属于发达国家,毕竟人口比较少,只有130多万人,所以评均起来比较高,而人均2万美元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发达国家的门槛。

7. 苏联解体是因为经济原因吗

美国扶植的本拉登在阿富汗拖住了苏联,战争拖累经济。
美国捏造的星球大战计划,让苏联走上先军政治,军费拖累经济。
美国联合盟友打压石油价格,苏联财政出现困难。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经济混乱。
00全0民0公0投0的结果是76%的人要求保留苏联,但是叶利钦对国会发起了炮击。
最后,枪杆子底下出0政0权0。

苏联解体是因为经济原因吗

8. 苏联的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庆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