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明朝一品到九品有哪些官级?

2024-05-07 09:02

1. 请问明朝一品到九品有哪些官级?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请问明朝一品到九品有哪些官级?

2. 明朝一品官员有哪些官职?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轮�螅?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府的有35人。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明朝兴化官员政绩显赫,许多人被载入史册,成为兴化的骄傲和楷模。 

明代兴化人考中进士的有571人(其中文进士563人,武进士7人,赐进士1人),以明经荐辟6人,特奏2人。○吴炎年

3. 明朝一品官有哪些

明朝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阁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一品官有哪些

4. 历朝历代从一品到九品各有哪些官职


5. 明朝官职品级分别有哪些?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1)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2)太常寺:主管祭祀  
(3)光禄寺:主管宴享  
(4)太仆寺:管马  
(5)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扩展资料明朝(地方官员品级)
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官职品级分别有哪些?

6. 大明朝的官职都有哪些,几品?

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官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部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他们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设在府邸后面但按规定在当值值班时只能住在军营里不能随便外出。不过晚清军备废弛也就没人管了。这些武官都随下属的部队驻扎在各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发生战事他们当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领所属军队参战但一般不迁私宅。因为打完仗大多数还是要回原驻地的。如果要长期换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太监的品阶 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 但是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制,封李连英为2品。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 清朝统治者开国后,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例如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3000人,比明朝少得多),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所以,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也是“违反祖制”。 总管太监: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人数不定。 不同品级的太监,穿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父。在清末,督领侍张德安,长春宫的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就是二品顶戴--“红顶子”。大总管、二总管依次往下排分为带班太监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另外,是众多的小太监和从事劳作的下层扫殿太监,登记森严,一级压一级。 此外,在各宫殿太监中,还设有总管、首领、掌案的、回事的,以及小太监。其他宫内各个处所,又分为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最末一等就是徒弟了。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用具、拿扇、持麝尾,都有徒弟侍侯。 到了晚清,随着各种需要,分管什么职责,就有什么名目的太监,如驮妃太监、侍膳太监等,连外国进贡来的自鸣钟,也有专门太监负责,称其为“自鸣钟太监”,可谓是名目繁多,令人瞠目。

7. 大明朝的官职都有哪些,几品?

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官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部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他们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设在府邸后面但按规定在当值值班时只能住在军营里不能随便外出。不过晚清军备废弛也就没人管了。这些武官都随下属的部队驻扎在各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发生战事他们当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领所属军队参战但一般不迁私宅。因为打完仗大多数还是要回原驻地的。如果要长期换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太监的品阶 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 但是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制,封李连英为2品。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 清朝统治者开国后,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例如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3000人,比明朝少得多),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所以,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也是“违反祖制”。 总管太监: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人数不定。 不同品级的太监,穿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父。在清末,督领侍张德安,长春宫的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就是二品顶戴--“红顶子”。大总管、二总管依次往下排分为带班太监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另外,是众多的小太监和从事劳作的下层扫殿太监,登记森严,一级压一级。 此外,在各宫殿太监中,还设有总管、首领、掌案的、回事的,以及小太监。其他宫内各个处所,又分为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最末一等就是徒弟了。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用具、拿扇、持麝尾,都有徒弟侍侯。 到了晚清,随着各种需要,分管什么职责,就有什么名目的太监,如驮妃太监、侍膳太监等,连外国进贡来的自鸣钟,也有专门太监负责,称其为“自鸣钟太监”,可谓是名目繁多,令人瞠目。

大明朝的官职都有哪些,几品?

8. 历朝历代从一品到九品各有哪些官职?

唐朝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清: 
   
  一、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 
  二:清朝补服图案 
   
  1、封爵位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 
   
  2、文官 
  一品 绣鹤 
  二品 绣锦鸡 
  三品 绣孔雀 
  四品 绣雁 
  五品 绣鹇 
  六品 绣鹭鸶 
  七品 绣鸡敕 
  八品 绣鹌鹑 
  九品 绣练雀 
   
  3、武官 
  一品、镇国将军:绣麒麟 
  二品、辅国将军:绣狮 
  三品、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 
  四品、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 
  五品、三等侍卫:绣熊 
  六品、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 绣犀 
  八品 绣犀 
  九品 绣海马 
   
  ---------------------------------------------------- 
  三、顶戴(顶珠和花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 
  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 
  一品用红宝石, 
  二品用珊瑚, 
  三品用蓝宝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 
  九品镂花阳纹,金顶。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 
  称一品为亮红顶, 
  二品为涅红顶, 
  三品为亮蓝顶, 
  四品为涅蓝顶, 
  五品为亮白顶, 
  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至于所说的巡抚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国的起义也使清朝政府风雨飘摇,清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镇压起义,大量封赏各地督抚,很多巡抚都成为了一品大员,而原来的一品大员也被封以各种头衔和爵位,成为超品大员,镇压起义而产生的大量立功将士的出现,使对他们的赏赐成为问题,清政府为节省财政开支,大量封以顶戴,但这些顶戴只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这和清初的一品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