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餐具是哪个时期的人发明的?

2024-05-11 21:22

1. 古代的餐具是哪个时期的人发明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有了美酒,厨具和餐具当然也要很精美,西方人用的叉子可能也是由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单尖的骨叉。一般认为,叉子是公元4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发明,在苏美尔遗址的发现,将这一发明提前了至少2000年。

古代的餐具是哪个时期的人发明的?

2. 古代人用什么炊具做饭?

   中国古代烹饪技法包括蒸、煮、炒、脍、炙、煎、熬、羹、炮、爆、脯、腊、醢等,多达数十种,而考古发现的各类炊具文物是中国古代烹饪文化的珍贵实证。
      陶釜 
     釜、鼎、鬲、甑等首批被发明出来的炊具,决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烹饪技法以蒸、煮为主。“釜”其实就是古代的锅。距今约1万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残夹砂红陶罐,依其所存下半腹部形状“微向内收”“似为圜底”来看,应该视为陶釜的前身。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黑陶釜用手工贴塑而成,广口,鼓腹,圜底,由于在制作中掺入了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等,有效地避免因干燥收缩而导致的开裂。陶釜在使用时需要用陶支脚支撑起来,支撑以后,釜底的空间可以放上柴薪点火烧饭。成语“釜底抽薪”的语义正是源于此种情境。陶釜在单独使用时比较适于煮食。商代,青铜釜开始出现,陶釜与青铜釜并用。汉代以来,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出现了以铁釜为代表的铁制炊具。由于铁釜具有烹饪火力强、耐火导热性能好等特点,所以铁釜很快取代了青铜釜,成为最重要的炊具。从烹饪的角度看,以铁釜为代表的铁制炊具出现后,中国的烹调技术才真正地如日中天。隋唐以后,“铁釜”之名逐渐被“铁锅”取代,并沿用至今。
      陶鼎 
     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上,鼎曾居于显赫地位。相传禹铸九鼎以象九州,作为传国之宝,并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京,并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以后朝廷铸礼仪鼎,往往把仪礼制度、法律条文铸于鼎上。作为王权之器,“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鼎鼎大名、一言九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陶鼎功能相当于釜和灶二者的结合,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最早发明使用的重要食器之一。陶鼎一般由耐火烤、不易破裂的夹砂陶制成,在炉灶尚未普遍使用以前,鼎的造型是很实用很科学的:鼓腹能容较多的水和食物原料,三足支撑鼎身,以便鼎下置火燃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扁足陶鼎,鼎下的三足呈鱼鳍状,且外侧向外弧出,这种鼎足增加了鼎的稳定性,且能使鼎腹内炊煮的食物不易溢出。青铜器出现以后,铜鼎成为商周时期烹煮熟肉的主要炊煮、盛食器之一。为了增加受热面积提高热效能,鼎的腹部从早期的锅底形演变为下腹微外鼓,器形上也出现了方形鼎和马蹄形四足;鼎的立耳变成了附耳,既便于搬动也便于加盖,加盖可以加速食物的熟化,使食物保持色香味美、鲜嫩的特色。商周时期青铜鼎不仅有烹饪、盛食等功能,还因其形制庄重、纹饰精美而成为商周时期标志贵族身份和权力最重要的一种礼器,专供统治阶层在祭祀和宴会场合享用。
      陶鬲和陶甑 
     新石器时代的陶鬲是煮水煮粥的利器。陶鬲的这一功能可以从“粥”的篆字看出来:“米”字下面一个鬲,两边的“弓”,表现的是水汽弯弯曲曲的形状。鬲的三个空足在煮粥时即可充分受热,粥又易取出食用。出土的鬲外部多见烟迹,而鬲内的水锈较少,腹内及足内壁常残留一层黑灰,当是长期煮粥留下的焦煳之迹。与甑、甗类蒸食器有所不同,在制作陶鬲时,一般需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砂粒、蚌粉或谷壳,以便在煮食过程中能承受高温并保存热量。此外,陶鬲上的粗绳纹也具有增加受热面积的功效。
     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可以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甗由鬲和甑两部分组成。如鬲、甑分别铸造,使用时临时组装,即为分体甗,其优点是便于拆卸,可以任意搭配组合;将鬲和甑铸接在一起而整体使用的,则为联体甗,联体甗较分体甗更加稳定坚固。我国的蒸法发展到先秦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分体甗,可以同时蒸制3种相同或不同的食物,颇适合王室的大型祭祀或宴享的需要。
     灶是古代重要的烹饪设备。通过长期的实践,原始先民发现了解决火塘火势分散、燃料消耗大等缺陷的方法,那就是将三脚架空当围起来,留下灶口和上部出烟口,这样既能防火控火,又能使火势集中。于是,原始的灶就出现了。在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认为灶为“生养之本”。西汉早期的灶面往往只有一个大灶眼,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灶面面积逐渐增大,有的灶眼扩大到3至5个,灶面上模印出各种食品和炊事用具,装饰更加复杂。元代的灶与现代农家灶具形制差别不大。福建将乐县元墓壁画显示灶上架有两锅,左边的锅上置木蒸桶,右边锅台旁置有小罐、钵。灶前有烧火人坐的小木凳,凳左边搁置有夹火钳、捅火棍等用具。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表明,“脍”和“炙”是古人公认的 美食 。脍指的是“生肉片”,主要是生鱼片,炙指的是烤肉。出土的实物烤炉材质多样,有铁炉、铜炉以及陶炉。广州南越王墓共发现烤炉3件。出土时,炉上均配备多种供烤炙用的零件,有悬炉用的铁链,烤肉用的长叉(双叉、三叉都有)、铁钎、铁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烤炉为时人用于烤肉串的器具。使用时,炉内放炭火,炉上放置肉串。
     中国人吃火锅有着悠久的 历史 ,考古资料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清河食官”铜染器即可视为汉代的迷你小火锅。“染”指的是豉、酱类的调味品。汉代人习食较烫的调料,所以需用染器不断地给调料加温。由器物铭文可知,这是出自西汉时期清河国(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食具。三足锡火锅为满族传统的火锅,其中间的圆柱内用来盛放炭火,周边放水。炭火加热后,在开水中将肉片边涮边吃。这种器皿及涮锅子食法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双耳带盖炊具组合为清代科举考场考生所用的便携炊具,包含蒸锅、炒锅、茶炉等,造型小巧,设计精妙。炒是中国传统烹调艺术中最突出的基本技法,与煮、炖、蒸、羹、烹、炮等烹饪法相比,炒菜速度更快,更能节省能源,炒制的菜肴味道更鲜,色泽更艳,做法也更有弹性。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一例炒菜是南北朝时期的炒鸡蛋。
     要言之,饮食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考古发现的各种炊具则是人们饮食的理念与烹饪技法的珍贵物证。俗话说“水火不容”,但智慧的中国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让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在中国古代烹饪技法中,蒸和炒,都是中国人的独创。近代西方人有了蒸汽锅炉以后,也利用蒸汽来蒸熟食物。但是,炒法仍为中国人所独有。
     (作者:王 辉 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3. 餐具指什么

餐具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也会经常使用到。那餐具具体是指什么呢?PChouse带大家了解下吧。餐具指用餐时直接接触食物的非可食性工具,用于辅助食物分发或摄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一次性的餐具,这种餐具对环境不好;也有一些可降解材料制作的餐具。从定义上来讲,餐具就是吃饭的用具,如碗、筷、羹匙等。其中,包括成套的,有金属器具、陶瓷餐具、茶具酒器、玻璃器皿、纸制器具、塑料器具以及五花八门、用途各异的各种容器类工具(如碗、碟、杯、壶等)和手持用具(如筷、刀、叉、勺、吸管、签棒等)及等用具。

餐具指什么

4. 古代吃饭用的碗都是什么样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民以食为天。那么吃饭的话,我们肯定要有一个装饭的碗才行。在我们现代我觉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材质也是特别的多,有陶瓷的,有铁的,还有一些木质的碗,形形色色供我们选择。我们有没有想过古代的人是用什么样的东西来盛饭的呢?难道也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吗?

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一些食盒,就如我们今日出行要自备些好吃好喝的一样,古时人们外出访友或者是踏青郊游的时候,同时会提前准备好一些美味佳肴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只是不同的是,那个时候人们往往会精心挑选几个精致的食盒来专门盛放佳肴。如此一来既携带方便,而且饮食也特别的安全,这些适合的材质一般都是木质的。看起来花纹也是特别的漂亮,慢慢的后面的就以陶瓷居多了。

还有就是一种圆饼状的食盒,没有手把的那种。一般姑娘们都是比较喜欢的,他们会各自准备一块色彩斑斓的绣花布,将食盒整齐的包裹起来,那种感觉我觉得真的是像少女应该做的样子,想着这些花布慢慢掀开,露出精美的食盒,再将食盒慢慢的打开就可以看到美食,估计已经垂涎三尺了吧。
我们要知道古代是有砂锅的哦,砂锅也是古人的饮食必备,据说元代的皇帝们特别喜欢一款出自门头沟的砂锅,用来发豆芽或者炖肉。别提有多香了,尤其是用来炖肉,炖完之后肉汤能够保存一个冬天,因为它是平底的设计,能够增大和肉肉的接触面积,使每块肉都能够充分的接触,而变得鲜嫩可口。

想想是不是觉得真的是很美味呢,我觉得古人真的是特别的聪明,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且可以让他变得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精致。

5. 筷子是起源我国的餐具,他在古代叫什么

但作为历史来说,他并不是中国的第一双筷子,而仅仅是第一双象牙筷子。
根据研究,我国筷子的历史还要前推1000年。我们最早的筷子是竹木筷,而不是象牙筷。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方便捞煮熟了的事物,就在原始森林里取下树枝,在陶锅里而捞菜,在捞来捞去的过程中,逐步逐步产生了筷子的雏形。这个最原始的筷子应该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并不象我们现在这么有规则。等到了"纣始而象箸而萁于怖"时候,筷子已经形成了,粗细长短都相同了,这样说来,我们中国有筷子的最早的雏形一直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
远古的时侯,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出现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出现。近来,质料各异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在我国的唐代,银制的筷子是最出名的,因为金筷被皇家所垄断,别人不能再用,但是银筷却可以,一般大户人家都用银筷。自唐代产生了银筷之后,到现如今银筷仍然很流行,有流传说,银筷子能够验毒,那有毒的东西用银筷子插进去以后,原来的银白色发黑。
说"筷"字说到筷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就已经有3100年了。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它为什么叫做筷子呢?筷子这个词,在汉语里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要说字最少有六个,常见的是箸,一个竹子头一个或者的者,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住旁边在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
南北朝出了一部楷书字典,叫《御监?》里边有个字,读音呢跟箸一样,但写法不一样,写法是一个竹子头,下面一个帮助的助,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那个箸字念是念住,可是你要想他表示什么意思呀,从形体上不大容易看的出来,同样是这个读音,写成了帮助的助呢,就能看出点儿名堂来。好象是跟我们生活当中能起点儿帮助作用的东西有关,音没有变,写法变了,表现的意义比原来要多一点,这是很有意思的。
筷子在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但筷子这个词以及发音,却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这里到是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他往往要赋予一些观念上的东西。比如:结婚的时候要送给新郎新娘枣呀,栗子呀,意思就是早立子,希望他们能早生贵子。这在民间叫讨口采,从箸发展到筷也受到这种讨口采的影响。
明代有一部书,说现在的吴中,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的土著,这个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为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船户人家撑船有很多讲究,有很多忌会,说这个箸跟停住的那个住字同音,撑船的人总想着一帆风顺,住不走,这不就挺麻烦的吗?就把这个箸改成快,快快的走,那么词变了,发音变了,字也变了,还是竹子头,不是者了,是快慢的快,我们现在的筷子的筷其实就是一个方言字。
筷子的种类筷子看起来简简单单,灵活小巧,却质料各异,种类繁多。中国历史上的筷子就有100多款,我们现在常用的有木头的,竹子的,密胺的。但有更多的筷子是我们不常见的。
其实中国的筷子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他们是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第一种主要是最原始,最普及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很流行的——竹木筷,比如说天竺筷,南竹筷,湘妃竹筷,这些都是竹子做的,最普通的就是毛竹筷。木制的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楠木筷,冬青木,还有红木,在清代的时候最热门的是乌木,在红楼梦里面王熙凤陪刘姥姥进大观圆时,她原来给刘姥姥用的是镶金的象牙筷子,刘姥姥用不来,就给她换了乌木的筷子,叫乌木三镶箸。
金属筷,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牙骨筷,牙骨是指象牙以及野兽的骨头,野兽的骨头有牛骨头,有骆驼骨头,北方的大部分用骆驼骨头做筷子,还有大象的骨头等等。 第四大类玉石筷,玉有汉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慈禧太后用的筷子的翡翠的,翡翠镶金的。还有一大类就是我们现在最年轻的化学筷子,密胺的,塑料的……
还有许多我们今天不常见的棕竹牙帽箸、乳帽镶银象牙箸、乌木镶银箸、虬角镶金箸。等等都可以归到这五大类中。 筷子是我们国家发明的独有的餐具,也是世界所公认的非常巧妙的工具,他还有十多种功能,搓,播,拌,撕,……,可以说他把勺子的功能都代替了,除了舀汤不行,它都能代替。
在我国有的地方还有一种筷子舞。是在婚礼,或喜庆欢宴的时候表演的一种舞蹈。用筷子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经常上演的舞台节目。
苗族有一个铁筷王,他的一支插在腰后边,必要的时候,他可以拔出来,拔出来,不是为了吃饭,是作为武器的,所以他叫铁筷王,这位大蓉县文化馆的同志来给我讲,他有本事到什么地步,就是有一次,他是反对清朝的,那么人家清朝官府派人刺杀他,有一次在饭店里吃饭,吃放的时候,他拿着铁筷子吃,人家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听到有声音进来,他马上把这个铁筷子拿出来,外边飞镖已经进来了,他一夹把这飞镖夹住,夹住以后,形容他的功夫好到什么地步呢,然后他把飞镖这么一甩,相反把窗户外面的哪个刺客刺死了。

筷子是起源我国的餐具,他在古代叫什么

6. 古代饮食器皿的具体用途是什么?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侈口 大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箅 bì 形声。字从竹从畀,畀亦声。“畀”意为“把谷物放在支架上蒸煮”。)。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如古代酒器的爵和斝上,都有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hù] 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ue,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7. 中国的餐具包括什么

餐具包括成套的,有金属器具、陶瓷餐具、茶具酒器、玻璃器皿、纸制器具、塑料器具以及五花八门、用途各异的各种容器类工具(如碗、碟、杯、壶等)和手持用具(如筷、刀、叉、勺、吸管、签棒等)及等用具。
餐具根据国度分,双可分为中餐具与西餐具。中餐具就是一般中国人吃饭用的餐具,例如筷子,所谓的西餐具就是吃西餐的专用餐具,一般包括刀叉类。由于我国餐饮行业发达,酒店,菜馆,一般都是公用餐具,不卫生,于是各种各样的消毒餐具相继出现,呈现出一批以消毒器具为例的企业。

扩展资料:
购筷常识
不可选购涂彩漆的筷子,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有致癌性,会随使用的磨损而脱落,井随食物进入人体。
塑料筷子的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从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且价格也比较昂贵。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食物容易烫伤嘴。
竹筷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因多数人无法判断油漆是否健康,建议尽量选择本色无油漆筷子。木筷尽量选择密度较高纹理细致的。但由于材质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微生物污染,应经常消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百度百科—餐具

中国的餐具包括什么

8. 古代饮食器皿的具体用途是什么?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x0d\x0a\x0d\x0a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侈口大口。)、三空足。\x0d\x0a\x0d\x0a_(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箅bì形声。字从竹从畀,畀亦声。“畀”意为“把谷物放在支架上蒸煮”。)。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x0d\x0a\x0d\x0a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x0d\x0a\x0d\x0a_(jia,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_(pàn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如古代酒器的爵和_上,都有_)。\x0d\x0a\x0d\x0a觚(gu,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x0d\x0a\x0d\x0a觯(zhi,音志)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x0d\x0a\x0d\x0a兕觥(sigong,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_,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x0d\x0a\x0d\x0a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x0d\x0a\x0d\x0a卣(you,音有)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_形或虎食人形。\x0d\x0a\x0d\x0a_(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_,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_之间有链相连接。\x0d\x0a\x0d\x0a方彝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x0d\x0a\x0d\x0a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x0d\x0a\x0d\x0a_[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_宽肩、两耳,有盖;圆形_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_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x0d\x0a\x0d\x0a壶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hù]形等多种形状。\x0d\x0a\x0d\x0a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x0d\x0a\x0d\x0a_(yi,音仪)《左传》有“奉_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_,有的带盖。\x0d\x0a\x0d\x0a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x0d\x0a\x0d\x0a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x0d\x0a\x0d\x0a_(fu,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x0d\x0a\x0d\x0a_(xu,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x0d\x0a\x0d\x0a敦(dui,音对)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x0d\x0a\x0d\x0a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x0d\x0a\x0d\x0a爵(jue,音决)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_(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