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首富:白手起家用40年挣了数百亿,后来怎样了?

2024-05-18 23:51

1. 浙江女首富:白手起家用40年挣了数百亿,后来怎样了?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句诗往往被我们用来形容一些人世间的反复无常,当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原来到最后也只不过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不断的演化。
不仅仅我们普通人是这样,其实一些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也是如此。例如我们今天要聊的浙江女首富,当年人家可是混到了胡润排行榜的65名,资产达到了330亿,甚至还成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开创人物。但没奈何像这样厉害的人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从白手起家打拼40年挣了数百亿,到最后仅仅半年时间便负债200多亿。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的坎坷人生吧。

0116岁的少女该干什么?
周晓光的出生其实并不是特别好,她只是一个小家庭里面的少女。她的父母不仅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面对他的学业,另外还要面对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兄弟姐妹,父母也是非常的为难。所以虽然只有16岁,她却已经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是继续读书,还是选择辍学为家里补贴家用?
一个16岁的少女,其实往往都是最欢快活泼的年纪,对于世界有着美好的幻想,对于家庭与职业也有着很积极的热情,但对于周晓光来说,似乎这一切并不存在。所以他最终做出的抉择,放弃学业,并且要离开家乡,补贴家用。

我们不知道当时她的父母到底是何态度,但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却为了家庭出去奔波劳碌,并且还要放弃学业,再想想就让人心疼。但似乎上天还是很公平的,当上天让你遭受磨难的时候,她也会给予你一定的补偿,并且让你快速成长。
果不其然,当年的周晓光在离开家庭,并且在义乌做零售商买卖的时候,他很快接触到了市场,并且觉醒了头脑里面的某些隐藏基因。俗话说得好,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但同样的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周晓光通过贩卖各种装饰用品,一下子融入到了当时的零售商市场中。经过长达一年的奋斗,她似乎懂得了如何做生意,甚至还对于这种商业潮流乐此不疲。

026年的坎坷转折
周晓光是1978年的时候开始外出补贴家用,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历史给了她一次机会,那就是1979年改革开放正式推广,政府给予了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而且整个市场潮流也已经真正到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晓光决心要走出义乌来到上海,她认为上海商机多,自己一定能够混出名堂来。
果不其然,上海的确是一个商业大都会,但可惜的是上海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处处都是黄金,处处都是压力。她只能从上海城隍庙开始摆摊,晚上睡觉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在火车站旁边睡。吃着最简单的食物,顶着风吹雨晒,然后沿街叫卖着自己的商品。那时候小商品的成本利益其实差距并不大,而且由于那时候的市场还未彻底打开,所以周晓光在那段岁月里面只能算是探索道路,经常入不敷出。

在那个坎坷的岁月里面她并没有取得成功,并且还在自己丈夫的引导之下,去往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那里她又混斗了好几年,小商品依旧,是不是特别畅销,而生意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面对这种痛苦,周晓光也不再进行蛮干,而是仔细的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打破困局呢?
很快,周晓光找到了突破之路,她决心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来,在小商品市场杀出出路。果不其然,价格便宜,但是又比较新鲜的小装饰品,很快吸引了工薪阶层和女性的喜欢。就在当时,周晓光获得了巨大的商机,随后她在6年的时间里面奔波整个大江南北,并且快速地找到了最原始的商业链条。在那6年的时间里面,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万元户,初始资金已经启动。

03商机到来是如此的迅速
在成为万元户以后,历史似乎又给了她一次创业的机会,因为很快当她来到家乡的时候,有台湾代理商就找到了她。眼看着这样的机会到来,周晓光决心与丈夫一起开创一个公司,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成功了那么就会一将功成,那么失败了就会由万元户重新变得身无分文。
但周晓光的勇气和眼光是独到的,她坚定地开办了自己的公司。1995年他们的公司成立,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后来他们更是赚到了第1桶金,整整700万元。这样的数额在现在来说都是一笔巨款,更何况是当年。

在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周晓光进一步对自己的商业链条进行拓展。她认识到,小商品基地不仅仅需要一家独大,而且需要把模式推广,把这里做大做强,成为一个真正的基地。于是周晓光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开始进行培训,并且还积极主动的鼓舞大家从自己的公司走出去。
在那样的年代里,有无数的企业家从这里走出去,还有无数的创业者也从这里受到的教育培训,周晓光真正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她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拥有330亿资金的大商人,凭借着这40年间白手起家打拼出的数百亿资产,在当年胡润富豪排行榜,她甚至占到了65位,不得不说这个女人是真的厉害。

04辉煌的落幕
不过还是那句话,成功非常的艰难,但是毁灭却是在一瞬之间。我们别觉得这句话有多么诙谐,事实上往往都是如此。当年的周晓光开创了无数的传奇,但很快她也面临着破产,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她在打造自己商业链条的时候太过于冲动,他无视自己资金链条的局限性,不惜一切代价地贷款,然后拓宽各种商业渠道,虽然打造了一个商业王国,但是自己的根基早已被掏空。
所以仅仅半年后她已经负债了200多亿,曾经的商业帝国也在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曾经的浙江省女首富,顷刻之间就变成了记者采访中的失败者,虽然她的眼中依旧还是那么坚毅,但曾经的辉煌,真的已经不在了。这样的转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这也让人们产生了疑惑,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到底是否对等?

05结语
其实看完这个女首富的人生,相信大家真的会更好地理解那句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其实到最后都只不过是稀松平常。曾经我们为了成功奋斗了一辈子,但是成功顷刻之间就变成了失败。当然了,我们也有可能会产生疑惑,成功与失败是否对的,就利益与结果上来说,极度不对的,成功需要100年,但失败只在一念之间。

浙江女首富:白手起家用40年挣了数百亿,后来怎样了?

2.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推荐语: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群体。一直以来,浙江人经商的才干是全国出了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年来的富豪榜上得到印证。 
    比如,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排在榜单前三名中,就有包括农夫山泉钟睒睒、拼多多黄峥在内的两名浙商,他们两位也是继马云之后,身价达到4000亿以上级别的富豪。 
       而排在富豪榜榜单第一的钟睒睒,无疑是我国饮料、饮用水行业的超级大佬。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其实在我国饮料行业,还有一个低调的浙商,他掌舵的饮料帝国实力比农夫山泉还要强,此人就是——宗庆后。 
    农夫山泉时至今日,其创始人成为中国首富后,它的年营收额也才不过250亿元。可娃哈哈集团的年营收则接近农夫山泉2倍,可想而知如果娃哈哈要上市的话,那么市值肯定也是不低的。 
    按照农夫山泉当前的市值4965亿港元来看,那么如果娃哈哈上市,其市值最少能达到3000亿,宗庆后完全可以凭借于此身价增加千亿。 
       然而和农夫山泉不一样,娃哈哈集团是一家“实干型”企业,这一点其实和宗庆后的性格有关,如果换成其他企业家,可能早已经将娃哈哈上市“换钱”了。 
    宗庆后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18岁的年纪,还经历过一段干苦力活儿的日子。 
    直到1978年,宗庆后的母亲退休并找了一份推销纸箱的工作,宗庆后回到杭州,辗转到茶厂做工。 
    在母亲年纪大了之后,纸箱推销的工作顺利由宗庆后“接手”,他也结束了靠卖力气赚钱养家的生活。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决定向亲戚借钱接手一家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启了他的饮料创业之路,从研发的第一款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开始,一步一步打造了如今庞大的娃哈哈集团。 
     宗庆后:让员工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目标  
    娃哈哈集团壮大后,每年都想办法为员工提高收入,比如月度奖金保底就高达4000元,年底还发年终奖和干股分红,还积极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 
    此外,娃哈哈集团多年来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年轻人就业问题;累计慈善捐赠超6.5亿元,在全国援建23所希望小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娃宗庆后对员工、对陌生人很慷慨,但他对自己却十分的“吝啬”。虽然身价600亿,他一年给自己规定的零花钱却只有5万,而且多年来其出差都是首选乘坐经济舱,很少带助理陪同。 
    当被问到这样做的原因时,宗庆后笑着说自己是一路“过穷日子”过来的,没必要那么浪费。 
     结语:白手起家,42岁借钱创业,宗庆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在实现致富后,从来没有忘记初心,积极回馈 社会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3. 浙江女首富从“卖花姑娘”到身家300亿,其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引言 : 现如今的生活当中,许多人受不了来自工作的压力,都会选择自己创业,不管是搞路边的小吃摊、还是卖花,都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收益。浙江的一名女子就是从卖花到了如今的300亿身家,可谓是非常的厉害,那这么女子中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怎么能挣到300亿?
一、背后原因据小编了解到该名女子出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农村家庭,她的父亲是以种植花木而发的家,就导致了她对花木的性质非常浓厚,所以在上大学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园林的专业,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她看到了盆景的商机,所以就毅然决然的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开了一间花店,主要就是销售绿植等。
二、300亿身价开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拿着她所挣得到的积蓄,创办了一家园林艺术公司,同时成为该公司的董事长。公司的股价也上升得非常快,一段时间后她就面临了债务危机,公司市值320亿。不过因为这次财务危机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像她的房子现在都已经在进行拍卖,而且公司也转让给了别人,为的就是解决这次危机。由此可见人生并不是异常顺利的,我们也可能会面对生活对于我们的磨难。
三、结语综上所述,由该名女子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人生的旅途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大起大落的事情,这就考验了我们自身的毅力和坚持了,如果坚持的过去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有所成就,如果坚持的不过去的话,大不了就从头再来。这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们的一些美好品质,小编希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若想要创业的话,一定要先考量好这个行业赚不赚钱,有没有投资的必要,不然很有可能陷进去就无法出来了。

浙江女首富从“卖花姑娘”到身家300亿,其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4. 当年,她是"浙江女首富"市值高达200亿,套现8亿出局后,现状如何?

人生总是辩证统一,不断发展着,充斥着各种幸运或者痛苦,同时也充斥着日落西山以及东山再起,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根本不是那么的简单,反而是各种因素不断作用的结果,看来,在商战上不断拼搏厮杀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止损,给自己留一些退路。

何巧女出生于1966年,她本来跟很多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并且在大学结束后,被分配到了一个叫做杭州农林局的地方,此后,她就在杭州农林局里取得了一些经验,明白了如何才能够靠种植树木获得利益,为此,她投身于自主创业中,创立的是盆栽行业,当时大家并不看好她的发展,纷纷觉得,她不会取得太大的成绩,甚至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女老板进入盆景市场,这真是槽点很多,盆景市场现在发展的本来就不是很好,但何巧女还是努力地投身到了盆景市场中。

在2009年,何巧女旗下的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没有像唱衰声中所描述的那样,事实上她的企业发展的非常好,没过几年,公司市值就达200亿左右,还直接成为了A股市场的抢手股份。那个时候,光是计算何巧女自己的身家财产,就达到了16.25亿,这个数字让所有质疑她的人都哑口无言,大家也一度认为,她会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棵"常青树"。

但可惜的是,一切并不那么的简单,随着行业大环境的变差,市场逐渐不景气,到了2019年,何巧女发现自己离市值1000亿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且更悲惨的是,她没有办法力挽狂澜了,整个公司都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已经不是她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对抗的存在了。在2018年10月,何巧女将自己的公司和其他人的公司进行了一次股权转让,在这次转让中,何巧女并非完全颗粒无收,事实上,在卖出自己这一大产业的过程中,她也轻轻松松的套现了8亿,但是这八亿可以说就是她的养老钱,拿着这份养老钱,她便就此出局,离开了自己的传奇舞台,最终和商业渐行渐远,她所领导的女首富时代,也就此落下帷幕。当然,商业战争本身就是有输有赢得,单凭这些事情,看不出她究竟是落败,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现在的何巧女已经过气了非常悠闲的退休生活,有记者去采访她,谈到她这几年里的付出与收获是否值得,何巧女笑了,她点点头,说当然值得,而在那一刻,她唇边的笑容止不住地上扬,看来她还是赢得了胜利。

5.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而作为风光无限的女首富周晓光为何却在三年之内败光330亿,还负责469亿变成了“老赖”呢?周晓光太贪心了。随着饰品的生意的成功,周晓光将目标转向利润高昂的房地产行业,创建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公司的财力远远不足,压力周晓光选择了“借债”。直到企业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大量的债券被披露违规,仅仅三年时间,周晓光“败光”了330亿的资产,最后背负469亿的债务无法偿还,被列入失信名单,成为“老赖”。

女首富的创业之路
俗话说:自古贫穷出英豪。而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山村贫寒家庭的周晓光,就是一个例子。16岁的她辍学养家,跟父母借了20元便外出闯荡,沿街卖货。22岁的周晓光与丈夫结婚,两人创业,成立“新光饰品有限公司”,靠着饰品生意而发家致富,并以330亿元的身家顺利成为浙江的女首富。
从首富沦为“老赖”
随着饰品生意的成功,周晓光的野心变得膨胀。她想要将企业做的更大。而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多元化发展,于是周晓光将目光转向了利润高昂的房地产行业。周晓光创立了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在地产行业成绩斐然。

众所周知,地产行业需要大量资金周转,公司财务压力巨大,周晓光选择了“借债”。一边发行新债券,募集资金;一边拿着借到的钱,去还金融机构的贷款,就这样她走上了“借旧换新”的道路,也为公司破产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债务危机爆发,债券被披露违约,股票也大跌。此时的周晓光四处抛售资产,招揽投资,但是已经回天乏力。最终,周晓光不仅赔光了330亿的资产还背负了469亿的高额巨债。而她也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被列入失信名单,从风光一时的女首富沦为了“老赖”。

周晓光的经历让人唏嘘感叹。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来已经到达顶峰的她却贪心不足,葬送了自己多年的奋斗成果,最终还背负了“老赖”名头、对于周晓光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快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6. 从辉煌到陨灭:浙江女首富的没落之路

 
   作者|刘工昌
    从赤贫到中产 
   我觉得现在也是一样,想想那个时候是一无所有,我觉得我现在哪怕是是什么也没有,从头再来,我还是能够重新站起来,我对自己有信心。所以不管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都会去面对。
    以实力赢得尊重 
    盲目多元化埋下祸根 
   
   
   
    女首富的暴雷时刻 
   
   
   
   
    新光圆成的破产之路 
   
   
    为什么会有债务违约? 
   
   
    新光还有未来吗 
     

7.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2017年,创业商战剧《鸡毛飞上天》横空出世,剧中女主角骆玉珠的扮演者殷桃,凭该角色获得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
    而骆玉珠原型,正是浙江传奇女商人周晓光。 
   她出生在浙江小山村,家境特别贫寒,父母还执着于生儿子,她先后有了5个妹妹,最后才有了1个弟弟。
   16岁就不得不辍学养家,跟母亲借了20元外出闯荡,摆过地摊、沿街卖过货。22岁和志同道合的丈夫结婚,因不甘平庸,一起创业,靠饰品大获成功。
   2017年,他们以330亿元身家,进入胡润百富榜。第二年,周晓光又上榜“白手起家女富豪榜”,捧走了“浙江女首富”的桂冠。
   然而,短短3年,她就“败光”了家产,还负债469亿元。从地摊小贩到浙江女首富,她花了整整40年,但从首富到“老赖”,却仅用了3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1962年,浙江诸暨一农户家中,生下第1个女儿,取名周晓光。
   父母和当时大多数农村人一样,期待能有个儿子传宗接代。可偏偏事与愿违,又接连生下5朵金花。
   父亲都想放弃了,但母亲说再试试吧。终于,家里迎来了唯一的男丁。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要想养活7个孩子,谈何容易?
   所以,周晓光作为长女,自小就特别懂事,既要帮父母照顾弟妹,又要帮家中干农活。
   13岁时,她就跟着家人步行去义乌,先买红糖、草纸等低廉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到交通不便的偏僻农村,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换取鸡毛等废品。再把鸡毛当成原材料卖掉,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鸡毛换糖”也是浙江小商品最早的商业模式,后来闻名亚洲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源于此。
   等到16岁,周晓光念高二时,家中再也负担不起,懂事的她选择辍学养家。先在家干了一段时间农活,但收入极其微薄,最终在母亲的建议下,出门做起了小生意。
      说是生意,最初也就是摆地摊卖绣品,但那时候管得很严,一个月下来,既提心吊胆,又没赚多少钱。
   偶然机遇下,她结识了几个要去东北闯荡的小贩。思量再三,她咬牙跟母亲借了20元,挑着五六十斤的绣品,也跟着出发去东北卖货。
   周晓光后来回忆说,当时是第一次出远门,去东北得坐火车,而最近的义乌火车站,要走6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
   而且票也很难买,好不容易买了张站票,只能白天站过道,晚上蜷缩在别人椅子下睡觉,还因此被列车员盘问,差点被驱赶。
      到了大兴安岭正好是冬天,零下40多度,她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沿街叫卖。因为舍不得花钱,一天只吃一顿饭。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40天,她就挣到了380元,当时工厂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也不过100元。
   当她欣喜若狂地回到家,母亲一眼居然没认出来。原来在外一个多月,她熬得又黑又瘦,母女俩忍不住抱头痛哭。
   人生第1桶金,让她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此后7年,她全国各地跑,一边卖货,一边考察饰品行业。
   也因此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男人,同样来自浙江,同样做绣品的小商人虞云新。
      1985年,22岁的周晓光与23岁的虞云新,正式结婚。
   婚后不久,周晓光看中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他们拿出全部积蓄买下了一个摊位,主营小饰品。丈夫负责去广东进货,她负责留守练摊。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他们也积累了不少财富:在当地最好的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在市中心最好的位置,有了自己的店铺。
   到了1995年,结婚第10年,周晓光敏锐地发现,想要把生意做得更大,必须有自己的生产线。一直从别人那里进货,终究只能跟着喝汤。
   于是,他们又一次拿出多年积蓄,投资800万,在义乌建了一家专门生产饰品的工厂,名字取自他俩,叫“新光饰品有限公司”。
      短短三年,公司产值以每年成倍翻的速度增长。他们成了饰品行业的老大,而义乌也成了全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基地,全国各地都有商贩来这里进货。
   可周晓光的野心却不止于此,她看到国际知名珠宝企业“施华洛世奇”的成功,就想去学习。可当时的“新光”在施华洛世奇眼中,不过是个寂寂无名的杂牌,自然没有理会她的请求。
   转眼进入千禧年,2000年5月,香港举办国际珠宝展。周晓光的行业敏锐性再一次体现,她认为这是一个为自家企业扬名的大好机会。
   不得不说,周晓光早年创业成功,确实眼光独到且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当时很多企业,只知道做生意,并不了解品牌的重要性。
   她带着6000多件新品去参展,一炮而红,一时间名声大噪,国际订单也纷沓而至。有趣的是,前面拒绝过她的施华洛世奇,掌门人亲自发出邀请,还特意派专机来接她去奥地利总部参观。
      饰品生意的成功,施华洛世奇的另眼相看,让她认为,自己也可以创造与施华洛世奇集团并肩的商业帝国。那要怎么做呢?
   周晓光最终瞄准了房地产行业,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2004年,她发现饰品行业的利润,已经非常稀薄。
   二是公司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多元化化发展。
   三是房地产行业利润高昂,财帛动人心。
   但此时,她并不知道,命运的套索早已暗中下落。
   她创建了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了东阳国际建材市场,开发了义乌的世贸中心,投资了度假胜地千岛湖的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
      一时间,新光似乎在地产行业,成绩斐然,然而跨界真的这么简单吗?
   光鲜亮丽的地产成绩单背后,早已留下了庞大的财务隐患。因为地产行业不同于饰品,它需要庞大的资金周转,而新光的开发速度又特别快,公司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权衡之下,周晓光选择了“借债”。在2011年,公司发行了第1支债券,募集了16亿元。此后,她就迷上了“借旧还新”的套路,一边发行新债券,募集资金;一边拿着借到的钱,去还金融机构的贷款。
   此时,她已掉入多元化发展的怪圈。如果能及时停下脚步,调整产业节奏,或许还不会种下苦果。然而,没有如果。她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2014年,她高调地提出了——集团千亿梦计划。
      当年,公司的资产是260亿元,那怎么迅速实现千亿梦呢?
   周晓光决定上市,当年第一次借壳上市失败。结果转年,她就在短短半月内募集到了32亿元,成功借壳上市。可代价是一份对赌协议,三年内需完成40亿元的业绩。这几乎很难完成,但她信心满满。
   随着上市成功,股价暴涨,在2016年,他们夫妇以300亿身家,上榜胡润百富榜第53位。第2年,又以330亿元身家排名第65位。
   而到了2018年3月,周晓光又以个人财富185亿元,上榜“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名列第26位,还成功登顶浙江女首富的宝座。
       可这已是她创业生涯,最后的高光,命运的套索开始收紧。 
   先是对赌协议,房子卖不动,利润遥遥无期。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发行的债券,到了兑现时间。
   等到9月,公司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多只债券被披露违约。随后股票被冻结,到了11月,股价开始跳水大跌,从15元跌到了1.5元。
   哪怕周晓光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出售资产,招揽投资,也无力回天。最终,背负了469亿元的高额债务,因还不上债,她被列入失信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
      《鸡毛飞上天》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鸡毛很轻,但只要有点风,它就能飞上天。”确实,周晓光凭着鸡毛,顺利一飞冲天,积累了常人想到的财富。
   然而,她却在巅峰时,心心念念多元化发展,最终陷入债务的旋涡。无法自拔。临近花甲之年,不仅葬送了过去40年奋斗的成果,还背负了“老赖”的名头。
   可见鸡毛虽能让人飞上天,也能让人陷入一地鸡毛的窘境。人生际遇,唏嘘感叹,千亿美梦,终究是黄粱一梦。 对于周晓光,你怎么看? 
   ——END——
   作者:祝拾七

浙江女首富:3年“败光”330亿,还负债469亿成“老赖”,为啥?

8. 浙江富二代,200万起家,10年赚4亿,破产后,老婆只留给他2000元-

  2010年11月23日,中国企业报发文《家电下乡中标企业惊现品牌无厘头》。 
    痛斥各中标小企业混水摸鱼,企图在家电下乡政策中分得一杯羹。 
    报纸特别点名一些德不配位的洗衣机企业,专善于在女人身上做文章,注册“乐妻”、“贤妻”、“巧手好媳妇”等商标博眼球。 
    其中一家宁波企业,为自家产品取名为“爱妻王子”。 
    这家企业的老总,若以其父的百万家底来看的话,也许算是个王子,但要说他爱妻,恐怕难以苟同。 
     他就是王银达,背负上亿债务的落魄董事长。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夫子所说的“女子”,是指古时候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心胸和视野有限的无知女人。 
    而王银达的妻子,不属于这一类。 
    从她果断离婚、转移财产、架空财务等一系列利落操作中可以看出,她不是寻常女子。 
    反观王银达,奢靡铺张、婚内出G,确是放纵欲望、实打实的“小人”。 
     他从200万起家,短短10年时间,打拼出4亿巨富;  
     而后用更短的几年时间,火速破产,欠下4亿巨债。  
    有人说,他是栽在了女人手里;也有人认为,是经营决策的失误。 
    这位富二代是非功过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1972年,王银达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市三节村。 
    虽没能投胎在大富大贵的家庭,但有幸得了个好父亲。 
    父亲王宏庆,在改革开放的推波助澜下投身商海,成为最早一批时代弄潮儿,积累起百万家产。 
    殷实的家境让王银达在十几岁时,就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公子哥生活。 
    但物质水平上去了,思想境界却没有随之提升。 
    富贵之家和暴发户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育的重视。 
    父母忙于赚大钱,根本无暇顾及自由散漫的儿子。 
    对其学业从不过问,只管好吃好喝地供着。 
    而王银达也自认为不是块学习的料,潦草过完高中生活后,就直接进了部队当兵。 
     1993年,21岁的王银达退役,到父亲开办的射钉厂工作,主要负责物料采购。  
    或许是得益于部队的锻炼塑造,抑或是突然长大懂事了。 
    王银达在父亲手下干得不错,踏踏实实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经验。 
    看到儿子改头换面,全然没有之前大手大脚的样子。 
    王父欣慰不少,趁热打铁给他物色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媳妇。 
    希望他能好好过日子、搞事业。 
    说不定将来还能子承父业,将家族集团做大做强。 
    王银达没有父亲想得这么多,他是走一步看一步,心里始终不安分,总琢磨着自有一番作为。 
    九十年代,王银达看到家电市场日益火爆,觉得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 
    他便起了另立门户,自主创业的念头。 
    于是,他向父亲提出分家。 
        王父料想他心性已定,便豪爽拿出200万给他做启动资金,又另辟了10亩地给他建厂,全力支持儿子的创业梦想。  
    199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 
    王银达的电风扇厂红红火火地开起来,还没等新品站稳脚跟,他又接着开了取暖器的生产线。 
    他判断,现在家电市场大火,多一条产线,就能多赚钱。 
    工厂的小电器外观 时尚 、设计前卫,很合王银达的口味。 
    然后,他学着其它企业的做法,在家里美滋滋地坐等客户上门订货。 
     从这一开始的起步之路,就可以看出王银达奉行多多益善,而忽视市场容量情况的偏激经营方针。  
    不出所料,在一无人脉,二无宣传,三无调研的先天缺陷下,卖不出去的电风扇、取暖器遭遇一批批退货,积压在仓库吃灰。 
    王银达第一次创业试水,就赔得干干净净。 
    好在这时的他还知道反省,认为失败原因有二: 
   别家能够坐地等售,是因为已经经历过考察推销阶段。
   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体,所以现在才有资本“守株待兔”;
   过度追求产品新潮,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
   致使价格超出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忘了不是谁都跟他家那样有钱;
    王银达从小不知人间疾苦,误认为 社会 也会像家里人那样顺着他,想怎样就怎样。 
    却不成想,小试牛刀过后,就把200万败得精光,让他头回明白了世间“险恶”: 
    “还是经验不足,只有创造出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被市场认可。” 
    找到原因后,27岁的王银达又跟家人借来几万块钱,准备东山再起。 
    这次失败,对他来说,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小跟头。 
    有钱好办事,只要有父亲托底,他就不会败到哪里去。 
          重振旗鼓后,王银达学乖了。 
    这次,他先老老实实去市场进行深入考察,然后选定了饮水机这个前景广阔的蓝海领域; 
    同时,他坚持薄利多销、以销定产的发展方向,克制扩张。 
     那时为数不多的其它投产工厂,一台饮水机能有100多块的利润。  
     而王银达第一批出产的40台饮水机,一台只赚50块。  
    在本就供小于求的有利市场下,王银达舍利抢滩的做法收效显著,很快就以优越的性价比打开销售局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稳定客源。 
    1999上半年,王银达谨慎试销1万台饮水机,把平均每台利润控制在30元。 
    到下半年,依据良好的市场反馈。 
    他果断大批投入生产,以量取胜,迅速抢占消费市场,形成规模效益。 
     工厂当年销量达到惊人的50万台,不仅一举收回损失和成本,还赚得盆满钵满。  
    2000年,创业仅三年后,王银达正式组建宁波达能电器公司。 
    随后,王银达没有停下扩张脚步,他一方面保持多设厂、多开线的纵深规模策略; 
    一方面又向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大家电,发起横向进军,投入1000多万开发双桶洗衣机。 
    王银达复制粘贴平价微利的成功模式,让洗衣机这个新鲜高档家电,进入万千平民百姓家中,当年销量达到可观的5万台。 
   2003年,他又投资4000多万,扩厂房、添设备、搞设计,将饮水机和洗衣机产能分别扩大到70万台和150万台;
   2004年,公司开始与海信、威力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为其定牌生产;
   同时,公司产品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发光发热,外销一度占据总销售的1/3。
    王银达极具商业头脑,盘算得很清楚: 
    “30%的产品做国际市场;40%-50%给国内一二线品牌贴牌;30%左右做自主产品。” 
    这种多元化格局的商业模式,被他称为“三足鼎立”。 
    如此一来,既可以使资源整合最优化,又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还可以防范单一投放的风险。 
       2007年,王银达上线冰箱项目,很快就成为除洗衣机这个生钱产品外,另一条“印钞”产线,年销量上万台。 
    至此,王银达的高光时刻来临。 
     历经十年奋斗,他手中一开始的200万,兜兜转转、层层叠加,变成了4个亿,顺利走上人生巅峰。  
    这一年,他才35岁。 
    事业有成,身家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为创二代。 
     他不无骄傲地说:“利润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十年时间,从200万到4亿,资产增幅200倍。”  
    俗话说盛极必衰,但之后几年,王银达仍有好运傍身,公司依旧发展得如火如荼。 
    衰落的是王银达的父亲。 
    2008年,王宏庆去世。 
    最大靠山轰然倒塌,王银达悲痛万分。 
    为尽孝心,他为父亲修建了一座豪华墓地: 
    两座威武雄狮立于墓碑两旁,一条石雕卧龙栖于身侧,规模宏大,引人瞩目。 
    而王银达的奢侈作风,却不是从此时开始,而在许多年前,就可见端倪。 
    他酷爱豪车,在人均还是自行车代步的年代,他就已经稳坐后排皮椅上,高调出行。 
    还是1998年那会,王银达丝毫没有受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影响,最先豪气买下一辆桑塔纳; 
    次年又入手一台别克,接着就是买买买,陆续购入S级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奢华坐骑,把车库停得满满当当,活脱脱一个大型名车展览馆。 
    如果说对外摆阔,还可以勉强解释为出于面子、排场的需要。 
    那么,私下个人生活的挥金如土,则说明本质如此。 
   王银达开始穿16万一件的意大利定制名牌服装,非贵不买;
   时不时就飞去国外高端 旅游 一番,享受生活、体验人生;
   连喝水的马克杯,都必是数千元一只的人无我有限量款;
       王银达奉行劳逸结合的休闲原则,为此在办公室旁边,花费数百万修建假石凉亭,还专为宝贝女儿开凿了一个露天游泳池。 
    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小天地。 
    办公室的家具都是国外进口的高级货,仿佛这样,才配得上他几亿身家的尊贵。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振奋军心”,王银达也舍得为公司砸钱。 
     2008年,王银达拿出自己所赚的4个亿,又向银行抵押贷款拿到3个亿,斥巨资拍下300亩土地,建起达能产业园。  
    他豪情万丈,立志要打造一个全国领先的高规格创业园区。 
    王银达的高规格标准之一,就是装修不能差。 
    除一般设施外,园区里还建起亭台楼阁、水池假山,力求为员工打造一个花园级别的优美办公环境。 
    这个烧钱大项目,历时4年完工,占地35万平方米,超大厂房吸引来13家优质电器企业入住。 
    每天上千名员工进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王银达的大手笔,不仅解决了当地几千人口的就业问题,更为政府贡献了不菲的财政税收。 
    他也因此屡屡被评为慈溪优秀企业家,在四里八乡赫赫有名,一时风光无两。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王银达的宏图霸业还在蒸蒸日上。 
    2007年底,国家试点推行家电下乡政策。 
    只要购买家电产品的农民,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 
    这是拉动内需,刺激农村消费的惠民政策,也是各大小家电企业百年难遇的发展崛起机会。 
    王银达风闻到消息,立马下令全面开动所有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他准备借助时代东风,摩拳擦掌狠狠再赚一笔。 
    随着公司越来越壮大,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可惜没什么文化的王银达,对人才不怎么会分辨。 
     他天真地认为:“我宁可相信亲戚,也不相信外人,至少亲戚不会坑我。”  
    他却忽略了:外人可能为利缘聚缘散,而亲戚除了为利,还会因情而翻脸。 
    王银达先是让聪明漂亮的老婆担当财务总监,全权把控公司财政大权; 
    后又经不起枕边风的吹拂,让一波波娘家人进厂落户。 
    那时候,有一位在公司兢兢业业干了六年,才升上主管的员工抱怨: 
    “自己费心费力定下的品质管控规定,比不过做仓管的王总亲戚一句话。” 
    厂里有时候反馈上来质量问题,王银达也交给下面去处理,而全然不知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人往往是同一拨人。 
    有一段时间,公司收到大量投诉和退货。 
    经查证,是做采购主任的自家亲戚拿了供应商回扣,选用质次价高的零部件以次充好,导致整批产品出问题。 
    从采购到营销,妻子娘家人的势力无处不在。 
    祸根已种,而王银达还沉溺在更大更强的幻想里。 
       如果说内部管理有问题,还可以大义灭亲下手解决。 
    可若没有看清形势,盲目前行,则会加速败落。 
    其实有那么一小会,王银达似乎“回光返照”般的意识到危机。 
    2008年底,他在接受慈溪新闻网采访时,若有所思地说: 
    “与大牌比,我们确实存在营销渠道短、服务水平低、品牌影响力弱等差距。” 
    他说得很好,对自身不足认识得全面且正确。 
    可是,仅仅是这么一小会。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王银达的深刻认知,似乎仅仅停留在嘴上。 
    内忧外患之下,败局早已注定。 
    2013年,家电下乡政策戛然而止,浪潮褪去,王银达猛然发现自己在裸泳。 
    当时早有报道暗示:“一大批中小企业下乡抢市场,可能会引发农村市场新一轮的洗牌和无序竞争。” 
    王银达凭借低价的“无序竞争”,在政策下确确实实赚到一些真金白银; 
    但也因为与低价相对应的低质,而惨遭“洗牌”。 
    他只看到了前半部分的短暂利益,就火力全开,不停歇地生产,把眼前满坑满谷的存货当成了钞票。 
    雪上加霜的是,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产品“越卖越多”。 
     货卖不出去,供应商的货款没法结清,银行催还款,王银达的资金链即将断裂。  
    快刀斩乱麻,最终,王银达的妻子出手,给了他致命一击。 
          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但王银达夫妇育有一儿一女,看在孩子的份上,妻子怎能如此绝情? 
    说到底,还是王银达自己作的。 
    没有逃脱“男人有钱就变坏”的魔咒,婚内出G全城皆知。 
    公司岌岌可危,他救场的方式不是进厂处理,而是投入了小蜜的温柔乡。 
    以为好好睡一觉,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一向温柔贤淑的妻子得知后,怒不可遏,在多次哭闹无果后,采取了最实际的制裁手段: 
     她利用公司财务总监的身份,毫不费力把所有资金全部转走,只侮辱性地给王银达留下2000块钱。  
    这下子,现金流彻底被堵,公司账面上赤裸裸躺着欠银行3亿、供应商1亿的债务。 
    2015年,妻子一纸“休书”,向法院递交申请,与王银达正式起诉离婚。 
    当年8月,曾经无限辉煌的达能电器公司全面停业。 
    短短两三年时间,王银达就从人人尊称的“王总”,变成了资不抵债的“老赖”。 
    无奈之下,为了还债,王银达低价变卖多栋豪宅、心爱车子、珍贵名表。 
    曾经一身16万的高定西装,也只能锁在衣柜,换上了路边60元一件的地摊货。 
    可是窟窿太大,哪怕如此节衣缩食也是杯水车薪。 
    因为还不上银行贷款,2017年5月,王银达以涉嫌榨取贷款罪,被拘禁一个月后取保候审。 
    后又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 
    因此戴罪之身,他每个月都要去社区按手印,以确保未离开慈溪市,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人身自由。 
       与此同时,拿不到钱的多家供应商联合起来,闯进王银达公司要账。 
    每天喧闹争执,寻死觅活。 
    尤其2019年2月的那次集体讨债,让王银达见识到曾经把酒言欢的合作者们的厉害: 
    “有的供应商不出面,直接让家里老人坐着轮椅来找我要钱; 
    还有人干脆带了电饭锅,在我这里做饭,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 
     当年3月,王银达名下的工业园和几家工厂被法院依法拍卖,所得钱款抵偿了部分银行债务。  
    几十万平方米的厂房,法院要求他3个月内必须搬完清空,否则又要被拘禁。 
    于是,他慌不择乱地将所有设备全部折旧清售,只求尽快处理掉,以免再受牢狱之灾。 
    王银达目光黯淡,生无可地说:“从小做事业,做了20年,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事业一夜成空,这就是人生的跌落,一夜成空。” 
    他反复念叨着“一夜成空”四个字,仿佛不可置信,又好像太过明白。 
    而令这一切成空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是政策风向捉摸不定,还是人心更为难测? 
    外界环境都只是客观因素,善用它,就能飞黄腾达,正如他当初靠此发家致富一样; 
    反之,逆势而行或者大意忽视,就会被市场果断抛弃。 
    所谓命运,不过是自身能否主动与时代潮流相契合而已。 
      如今,曾经气派奢华的产业园大厅,已经人去楼空,堆满杂物;
   王银达的总裁办公桌上落满灰尘,窗户玻璃碎裂残缺;
   专门为喜欢玩水的女儿打造的专属游泳池,也早被抽干,青苔杂草丛生;
   他和家人曾嬉戏小憩的空中花园,已然残花败叶满地,凄凉一片。
    当初为了方便管理公司,王银达把家安在了办公6楼。 
    同样大费周章精心装潢,雕栏画栋样样齐全,古董字画光彩夺目。 
    他还将母亲也接过来同住,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所有一切都被命运收回,年迈的老母借宿在姐姐家,他和女朋友在外租房子住。 
    是的,王银达还有人爱。 
    在他破产后,经人介绍认识了这位女朋友,两人情投意合走在一起。 
    但一开始,女朋友根本不知道王银达是曾经身家上亿的集团董事长,直到他被抓走关了一个月,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 
    难能可贵的是,女朋友并没有因此远离他。 
    仍然不离不弃守在他身边,陪他熬着不知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的苦日子。 
          后来,王银达在朋友的帮助下。 
    把园区一些旧设备重新利用起来,恢复了一条生产线开工,赚到的所有收入都先用来还债。 
    他自述道:“从2016年起,公司在慢慢磨合经营,经营到最后都是在还债,可债永远都还不清。” 
    这债很多,除了明面上的这几亿,还有很多前妻的亲朋好友,以他的名义四处借的钱,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 
    回想起以前,每当他想看账本时,前妻都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他现在才略微醒悟: 
    原来一切灾难,老早都有预警,只是他安全没留意。 
    1997年-2007年,从200万起家到净赚4个亿,王银达奋斗了10年; 
    2008年-2013年,从利润4个亿,到负债3个亿、欠款1个亿,赔完全部身家。 
    总共耗掉8个亿,他只用了5年。 
     然而,王银达并没有打算就此注解完自己的人生:  
     “我相信几年后,我还会东山再起,再创辉煌。”  
    这是2019年5月,他留给采访镜头的最后一句话。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成败虽只一瞬,但通往成或败的道路,却是由自己亲手铺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银达未来将会如何,依然尚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人生海海,起起伏伏,惟愿大劫之后,你我都能拥有劫后重生的强大反弹力。 
    作者:朱小畅&雯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