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肉身在哪里

2024-05-05 13:00

1. 六祖慧能肉身在哪里

  六祖慧能禅师的真身,现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六祖慧能大师(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六祖慧能肉身在哪里

2. 六祖慧能肉身是真的吗

南华寺六祖真身象,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唐代著名的佛教雕塑家方辩的杰出作品 。

  六祖“肉身”的造法,详细考证是广东省考古所所长徐恒彬作的【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考】。

  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慧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其法是:慧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双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盖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颈。由于方辨是慧能弟子,不止一次为慧能塑过像,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慧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千古的真身像。

3. 六祖慧能肉身不腐之谜?

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
其法是:惠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双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
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盖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
不断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颈。由于方辨是惠能弟子,不止一次为惠能塑过像。
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惠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扩展资料:
1、少年时期: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
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
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子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曹溪大师别传》说他三岁父母就都去世了。
2、求法因缘:据《坛经》系所说,惠能某天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领悟。被告知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
《坛经》炖煌本只简略说“辞亲”;后来惠昕本和《祖堂集》说,有客人鼓励他并出钱安顿老母。依《别传》,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
《别传》说惠能先去曹溪,结拜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槃经》,惠能不识字,郄能为他解说经义。在宝林寺住了一段时间,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又受慧纪禅师的激发,才决定去黄梅参礼弘忍。
3、德音远播:据说惠能受到皇室的礼请,武则天在长寿元年派张昌期首次“请能禅师”入宫,惠能“托病不去”;万岁通天元年“再请”,惠能还是不去,她便把袈裟请走供养。
武则天晚年派薛简再请;她去世后,唐中宗又派薛简去请。皇帝还在韶州修寺院并赐额法泉寺,给惠能的故居建国恩寺,这些做法也是因为武则天。鉴真去日本曾经过韶州,证实了法泉寺与唐室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祖惠能

六祖慧能肉身不腐之谜?

4. 六祖慧能肉身不腐之谜?

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这座六祖造像的确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
其法是:惠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双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体内营养和水分逐渐耗尽,最终坐化圆寂。
然后将遗体放在两个盖密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时间后,内脏和遗体上的有机物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
不断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先上香泥,其次加布,再以铁叶、漆布固颈。由于方辨是惠能弟子,不止一次为惠能塑过像。
对他的音容相貌、气质神态有深刻的了解,因此这尊塑像很成功的反映出惠能超脱的气质和高僧的形象,成为流传万古的真身像。

扩展资料:
1、少年时期: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
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
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子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曹溪大师别传》说他三岁父母就都去世了。
2、求法因缘:据《坛经》系所说,惠能某天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领悟。被告知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
《坛经》炖煌本只简略说“辞亲”;后来惠昕本和《祖堂集》说,有客人鼓励他并出钱安顿老母。依《别传》,惠能参礼弘忍,与《金刚经》无关。
《别传》说惠能先去曹溪,结拜兄弟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常诵《大涅_经》,惠能不识字,郄能为他解说经义。在宝林寺住了一段时间,到乐昌依智远禅师坐禅,又受慧纪禅师的激发,才决定去黄梅参礼弘忍。
3、德音远播:据说惠能受到皇室的礼请,武则天在长寿元年派张昌期首次“请能禅师”入宫,惠能“托病不去”;万岁通天元年“再请”,惠能还是不去,她便把袈裟请走供养。
武则天晚年派薛简再请;她去世后,唐中宗又派薛简去请。皇帝还在韶州修寺院并赐额法泉寺,给惠能的故居建国恩寺,这些做法也是因为武则天。鉴真去日本曾经过韶州,证实了法泉寺与唐室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祖惠能

5. 六祖慧能是谁?

六祖慧能(638~713)
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县)。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干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不久慧能又从广州到了曹溪宝林寺﹕在这里,慧能正式「开山」传法。这时候,他在禅宗的地位得到确立,被称为「六祖大师」。而神秀则在北方传法。从此,南北分流,形成禅宗的南北两派。武后、中宗召请,终不赴京。禅宗自初祖以来,无顿渐之分,自六祖慧能开启顿门,嗣后并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或作惠能。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圆寂,弟子将其遗体应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

禅宗 -- 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六祖慧能是谁?

6. 六祖慧能是谁?

六祖慧能(638~713)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县)。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干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不久慧能又从广州到了曹溪宝林寺﹕在这里,慧能正式「开山」传法。这时候,他在禅宗的地位得到确立,被称为「六祖大师」。而神秀则在北方传法。从此,南北分流,形成禅宗的南北两派。武后、中宗召请,终不赴京。禅宗自初祖以来,无顿渐之分,自六祖慧能开启顿门,嗣后并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或作惠能。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圆寂,弟子将其遗体应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 禅宗 -- 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7. 六祖”慧能 是谁啊

慧能(638-713),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因父亲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东),生慧能,而为新州人(此据《坛经》和《神会语录》,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则没有记载慧能的籍贯及出生地)。慧能又被记为“獦獠”,这二字当为对南方偏僻地居民的蔑称。《坛经》中这样记载,实际上也有其象征意义,人虽然长得难看,但佛性却与佛无异,所谓“獦獠身与和尚(指弘忍)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敦煌本)慧能幼年丧父,与老母移居南海(今广东南海县),家境贫困,靠卖柴为生。《坛经》又记慧能不识字,可能他文化程度较低,但是否真的一字不识,却不必去穷究,这也隐含他意,表示了对专依经典权威的一种否定。据说,慧能一天在市场上卖柴时,听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心中有所觉悟,他打听到此经是从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于是他安顿好老母后,便到黄梅去参弘忍。这一段因缘,在王维和神会的记载中均无,记在《坛经》中(至于安顿老母之说,则在敦煌本《坛经》中没有记载)。  慧能参弘忍的时间,各种记载不一,大致为二十二岁或二十四岁。见弘忍时,慧能表达了佛性平等的思想。弘忍将慧能安排在磨房踏碓磨米达八个月。传说弘忍为了选择继承人,教弟子各呈心偈一首,以检验是否见性。神秀和慧能各呈一偈,神秀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体现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思想和修行上的渐修。慧能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或“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强调清净本觉,无须修行。弘忍授法给了慧能。这个呈偈的故事为后人的编造无疑。《坛经》和神会记载中关于弘忍授衣于慧能,慧能得衣后南逃广东一事,也是真伪相参。慧能离开弘忍,当是另有原因,或是为逃避官府搜丁。慧能在弘忍门下时并未出家,属于流民。  慧能离开弘忍后,隐居十六年,“混农商于劳侣”,“杂居止于编人”(《六祖能禅师碑铭》)。慧能三十九岁左右,在广州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从印宗出家。后来慧能又到曹溪宝林寺传法。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其法语被门人法海编集为《法宝坛经》,从敦煌本《坛经》来看,其中加入了慧能后来的语录。《坛经》后来衍生出多个版本,现存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四种,以敦煌本最接近于原本。  禅史中记载武则天和中宗曾征慧能入京,慧能不允之事,敦煌本《坛经》和神会都无辑录,《全唐文》中的《召曹溪慧能入京御札》,很可能是后人伪作。当时南宗人特别像临济一系,一般不入官,这与北宗有别。不论朝廷是否真的征召过慧能,这一记载本身也是为了渲染与北宗的区别之处。  慧能于先天二年(713)在新州去世,遗体归葬曹溪,唐宪宗时受大鉴禅师谥号。  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佛性论是其禅法的理论基础,慧能的佛性论强调佛性平等,每个人都有个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体上,本有佛性,与生俱来,不是由任何外在的力量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成佛,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和条件。但众生所以未能成佛,是由于被妄念迷住了本心,烦恼、妄念污染了本心,使佛性不能显现,众生难识自心佛性。实际上,众生和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之分,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众生要达到成佛的境界,关键在于明心见性,体认自心本有佛性。这种明、见的认识活动,在慧能是一种观照和亲证。众生的这种明心见性,是需要自身独立完成的,不靠外力,至多也只是大善知识指点一下,是所谓自性自度。这强化了众生的主体性精神。众生之所以能够自度,自己救自己,是因为除了本有佛性之外,众生心中还先天具有般若智慧来观照自心。  通过观照,明心见性之后,众生得悟,与佛无异,成佛了。这种观照,是一刹那完成的,不需要有渐进的过程,慧能称之为顿,顿悟成佛,所谓“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敦煌本)这种顿悟不需要以渐修作基础,“闻其顿教,不假外修”(同上)。所以慧能对神秀的看心看净并不赞成,他讲,如果说看心,心原是妄,是空幻,也无所看,没什么可看的。如果说看净,人性本清净,看净是执著于净,是净妄。他反对北宗的坐禅,认为如果说有坐禅或禅定之修的话,那么以外离一切境界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慧能应此种方法,实际上是无修之修,或顿修。慧能在谈到自己的无修之修时,提出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三原则,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于念而不念,不念一切境,不念一切法,无内外二相之念,唯念真如法性。无住,念念相续,不停止于任何一法,不受任何一法系缚。无相,离一切事相,只要离相,就能使性体清净无污。  这种顿悟实际上是悟修一体的,所谓顿修顿悟,顿悟顿修。慧能把这一悟修合一的顿悟称为定慧等学。定与慧是一体无二的,没有先后之分,“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同上)定慧相互含容,但从实际倾向看,慧能的定慧等学是要否定北宗所推崇的坐禅的。  通过顿悟,众生顿超佛地而得解脱,进入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并非是政治性的概念,而是指精神的自由,内心的清净无染,是对一切事相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通过内心的观照而顿时完成,因而也叫内在超越。这种解脱正是永恒的自由,再也不会回到以往的迷执之地,一悟而永逸。解脱的境界,也是无所得的,从迷到悟,并未真正得到什么,所悟到的佛性,原本就在自己心中,本来具有,因而是无得之得,得而无得。

六祖”慧能 是谁啊

8. 六祖慧能是谁?

六祖,是指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其中,六祖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

扩展资料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是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僧璨,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圆寂,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
司马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于永宁县(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弘忍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