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族历史文化

2024-05-16 03:04

1. 云南名族历史文化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据说这一天是本主的诞辰,祭祀时间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尽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为神、有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及其亲属、也有南诏大将等等。 

民间婚俗

云南名族历史文化

2.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
  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
  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
   
  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
  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
  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
  
  二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
  如鹤庆县新华村的金属手工艺品,剑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会泽生斑铜工艺,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镇沅黑陶,大理石制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饰文化资源。
  云南各民族在服饰上造型异彩纷呈,色彩缤纷艳丽,制作工艺多种多样。
  乡土性和个性化给民族服饰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间和土壤。
  
  四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
  傣族的“泼水节”,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
  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五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
  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体现了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和特色。
   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云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云南成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向往的神奇乐土。
  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边缘性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云南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处于边缘地区。
  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
  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
  
  民族文化特征,除内在的民族认同等心理特点之外,有两个被文化人类学家公认的可以外显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
  二者被合称为民族文化母语。
  正是这种母语文化,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灵魂。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使人为之欣喜。
  但大好形势下的某些不足之处,也确实让人担忧。
  这里,我记述几件网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师专音乐系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系出生于上世纪1982年前后的14名红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语的6人,占42.86%;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占14.28%。
  而6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全都会讲本民族语、会唱本民族民歌。
  两者相比,40年间上述民族文化母语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别为1.42%和2.14%。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202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话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就很难找到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
  这说明,单向的、换血式的教育,学生的民族特征必然会因文化母语的被置换而逐渐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区,个别青年在外边学习或闯荡几年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民歌难听,在家乡父老面前,宁肯洋洋得意地装做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城里人,而耻于公开自己的真实族别,羞于启齿自己的乡音歌调。
  这说明,即使母语尚未完全丧失,若文化价值取向被误导,民族心理也会被扭曲而变态失衡。
  
  因此,在看到云南民族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的同时,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彻底边缘化,保持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和传统。
  不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灭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和容性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连中南半岛,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
  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链环。
  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历来颇为频繁,现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和通海洞经音乐中,就不乏唐宋汉家音律。
  在其它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
  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小爨碑对汉字书法法度作了大胆突破,拾级而上的层层哈尼梯田更是将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伟大创举;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长期整合中,弃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形成,从而达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时,也就是在长期的文化包容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能力。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
   

3. 论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亲,论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摘要】
论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提问】
亲,论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回答】
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回答】
不对吧【提问】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提问】
意义:1、深化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取长补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3、加深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4、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在经济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回答】

论学习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4. 云南的历史文化

1965年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两颗古人类左右门齿,定名元谋人。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考古学家认为,“元谋人”北上越过金沙江,到甘肃、青海成为古羌戎人,继续往东北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    远古时期,云南、四川、贵州地区的土著居民开始相互迁徙,西南民族共同体“夷”出现了,它主要  滇池
指今彝语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云南地区相继建立了古滇国、哀牢国等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等地区。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   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复扩建五尺道,更名为“西南夷道”。郡县制度的推行,推动了云南各族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中国内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生产关系。从中国东汉开始云南全部和今缅甸北部、东部是中国领土。    汉朝征服西南夷时,发现当地有来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语中称为“Sindhu”。   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晋宁)称王,爨氏(见爨族;六诏)统治维持400年。公元七世纪,大约在大唐帝国兴起的同时,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类似部落联盟的民族政权,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越析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蒙嶲诏,“诏”为夷语, 有“王”或“首领”之意。   唐宋时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后其子阁逻凤统一西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云南省政权的第一次统一。公元739年,南诏迁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诏建立后,不断向四面扩张,其鼎盛时期曾控制了东至云南曲靖地区,东南达越南北部,西南直达今缅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为界,东北抵达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的广大区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南诏国,后其子阁逻凤统一云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   城市风景(20张)930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   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元明清时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统一大理国,并多次城市风景2(11张)派军深入缅甸中部北部西部东部,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西部,缅甸北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元朝中期后管理云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开拓,云南省管辖范围包括以上范围还扩大到泰国北部,是历史上最大的云南。元庭遂平定云南,建立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实行蒙古贵族的军事统治,为后来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    
1280年忽必烈调其子纳速剌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右丞。 1284年纳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后,进一步集中行省军政权力,完善行政、军事和司法,同时“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经济文化,是为云南全省驿传系统完备和云南驿现存驿站之始,而云南驿地处缅甸和中国内地交通要冲,成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驿站,派驻有蒙古和色目军队保护。至此,“云南”正式成为我国中央直辖、行省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和地理名词,历经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云南为后世的管理云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朝继承了元朝云南省的大部分辖地。直到清朝,云南是中国白银的主要产区。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云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队在奢香夫人的帮助下攻占云南,灭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历皇帝逃亡到云南。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吴三桂追捕永历。1662年,吴三桂从缅甸抓回永历皇帝,在昆明绞死。吴三桂驻守云南。1856年-1873年,云南杜文秀和李文学起义,几乎占领昆明城以外的云南全境。晚清时期,英国征服中国清朝藩属国缅甸,法国征服中国清朝藩属国越南,清朝无力援助缅甸越南,两国分别强迫清朝再次割让不少云南土地给缅甸和越南。边境地区开放了几处通商口岸:腾冲、蒙自、思茅。1910年,法国投资的滇越铁路(中国境内部分今名昆河铁路)通车。1909年,清朝实行新政,云南编立新军,成立陆军讲武堂。   清朝以后,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以龙云(1928年-1945年)为主席的云南政府统治云南。   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付出极大代价的滇缅公路修通,成为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1942年有10多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日军击败英军,沿滇缅公路进至惠通桥,隔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2年。1938年-1946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50年2月24日是云南解放日,这是一个云南各族人民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

5. 云南的历史文化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
  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
  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县城在云山之南称云南;三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 。
   扩展资料: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云南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
  云南各个民族除 *** 、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
  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云南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汉族曲艺27种。
  彝族歌谣据统计有七十二调,大的有梅葛调、青棚调、阿色调等。
  大理地区白族曲艺发展成熟,产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调。
  哈尼族曲艺种有哈巴、腊苔、优历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众中。

云南的历史文化

6. 云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云南”作...

以史实说明云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公元前三世纪,庄矫入滇,建立了滇国。庄娇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这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元代在赛典赤等人的治理下,云南在经济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漳用兵云南,攻克昆明,灭元朝梁王,在云南建立明朝政权,统治278年。明王朝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大量汉族进入云南,从此汉族人口在云南占了多数,而非汉民族成为少数民族。明代云南的矿冶铸造业发展迅速,银、铜产量居全国首位。 1644年,明朝灭亡,一些反清力量和明朝遗臣在南方拥立明宗室亲王为帝,史称“南明”。其中后期永历帝入滇,以昆明为根据地抗击清军。清平西王吴三桂绞杀永历帝后统治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平定吴三桂等藩王叛乱,使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清末云南的锡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鸦片战争之后,云南被英、法帝国主义划分为其势力范围。云南人民为此与帝国主义展开了一系列的英勇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中,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和临安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250多年的统治,建立了大中华民国云南军都督府。1915年,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云南又首举义旗,发动了武装讨袁的护国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成为大后方,内地沿海大批工厂迁入,形成海口、马街、茨坝、安宁四个工业区,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望远镜、第一根电线等,许多“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昆明也成了战时中国重要工业区和文教中心。由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有“内树学术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驰誉世界。云南人民积极配合和支持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数十万滇军健儿出省抗战,在著名的台儿庄和中条山两大战役中打出了威名。1942年5月日寇侵入滇西,云南又成为前线。经过两年的滇西保卫战,收复了失地,云南又成为全国最早将日寇逐出国土的省份。 抗战胜利后,昆明学生在全国率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运动,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树起了第三个里程碑。1949年12月9日,卢汉举行起义,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云南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故云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试述“云南”作为一个政区名称发展变化的情况:史载,当时有人报告“彩云现于南中”,于是汉武帝派使臣寻找,“云南之名始此”。所以说云南是“彩云的故乡”。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灭大理国。而后元朝设立云南行省,作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治所从大理迁到昆明。

7. 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在云南旅游业中的作用。

1.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客观要求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最具有特色,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了云南旅游景观的魅力和灵气,使云南旅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培育云南旅游支柱产业,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风光,还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2.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再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摘要】
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在云南旅游业中的作用。【提问】
1.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客观要求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最具有特色,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了云南旅游景观的魅力和灵气,使云南旅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培育云南旅游支柱产业,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风光,还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2.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再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回答】

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在云南旅游业中的作用。

8. 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在云南旅游业中的作用。

亲 1.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客观要求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最具有特色,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了云南旅游景观的魅力和灵气,使云南旅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培育云南旅游支柱产业,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风光,还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2.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再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摘要】
如何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在云南旅游业中的作用。【提问】
亲 1.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客观要求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最具有特色,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了云南旅游景观的魅力和灵气,使云南旅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培育云南旅游支柱产业,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风光,还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2.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通过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再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回答】
亲 拓展内容: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树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良好形象1、一是继续强化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意识,对外着力宣传四大国际旅游品牌、三大世界遗产等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以及“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茶马・丝绸古道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区域。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使重点景区(点)在海内外产生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重点景区(点)在我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2、是积极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市场拓展战略,继续确保国内客源的稳步增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境外传统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对日、韩、新、马、泰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影响,继续加大对香港、台湾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发展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远程市场,着手开拓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大力推出市场潜力大、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3、是加大宣传促销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的知名媒体、旅游机构合作,与主要媒体联手。开展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形象系列宣传活动;开通云南旅游频道,营造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更大声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景区、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宣传促销活动,扩大宣传促销的领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