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2024-05-03 00:32

1. 房间里的大象

说“房间里的大象“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个小学时语文书上一篇有意思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生丝和金子,说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
  
 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枣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我们看不到皇帝的新衣,可我们偏偏不愿意承认,因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到衣服~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我们称为“合谋的沉默”即一群人形成默契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全部清楚的事实,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能说不能提,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令人不安的真相~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的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它事实的存在,但人们却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常见的成语形容词有:顾左右而言他,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视而不见,掩耳盗铃,非礼勿言等;行为准则则是:不讨论,而且不讨论这种不讨论;
  
 我们为什么会“合谋的沉默”?因为,我们经常把结束沉默的合谋一事,看得比沉默的合谋本身,更有威胁性.打破沉默的者通常被憎恶,这突显了忽视“大象”所具有的诸般好处.或者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两个骗子,他们宣称这种布料有一种“奇特之处,那就是它对于任何不称职,或者愚不可及的人来说,都是不可见的”此种先发制人的伎俩,堵住了所有可能说实话人的嘴.又或者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套路就是当秘密被发现时,为了迫使对方保守秘密并不需要总是用语言说出来,以升职或加薪这种方式,来换取一个可能的目击者心知肚明的沉默.
  
 除了“皇帝的新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种“合谋的沉默”,比如,在很久以前看白岩松的《幸福了么》,感受到中国政治对于新闻行业报道的自由性及限制性;对于新闻是否播报及报道内容,并不是新闻人可以自主决定的,比如2003年的“9.11”事件,我们考虑到国际关系在犹豫是否播报时,最终选择保持沉默时,美国自己却率先播出了新闻,美国对待新闻的态度更果敢。所以,在我们和他人讨论交流中,哪些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又有哪些不能公开承认其存在,这不仅仅受迫于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压力,也有来自政治领域的限制。毕竟,权利本身就有控制人们可介入哪些信息领域的能力,以及他们想要传递哪些信息的能力,通常都是上级决定了下级改关注的,而不是相反。由此也促成了不同形式的强制性的“盲,聋,哑”的存在。
  
 拥有权利的人也会专门的我选择合适的时机,让不受欢迎或者可能引起尴尬的行为,和其他一些能帮助他们遮掩这些行为的事件同时发生,比如,我们制造更多的热点,来分散大众的注意力,而比较好的媒介就是电台和电视联合,凭借大众传媒的我力量,领导人抓住了整个国家的注意力,可以让大众注意力关注相同的事物。同时,媒体还决定了公众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比如我们通常持续几周追看某个新闻报道,然而一旦停止报道,我们很快也就忘却,从此不再关注。
  
 与“合谋的沉默”相似的还有“消极礼貌”或者“礼貌性忽视”比如,比较常见的,我们发现对面的人裤子拉链没拉好,或者女孩子从厕所出来,裙子没提好,很多时候,我们保持沉默,礼貌性的忽视,假装什么都没看到,更多的是怕引起尴尬,同时,你同谋者的沉默对你的礼貌性忽视也是一种支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事儿不说更好”似乎逐渐的成为我们所认为的美德,保持不听,不看,不说,害怕打破和谐,或者打破沉默者总是被仇恨的对象~然而,世间许多的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比如,电视剧中被强奸的女性,总是拒绝报警,独自消化内心的痛楚,愈合伤疤,而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
  
 其实,我们哪怕有一个人不愿意否认大象的存在,那他也终将带动所有合谋者够公开承他的存在~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它还是恐惧的重要来源,因而,要想克服恐惧,我们通常需要去言说最初造成恐惧的那些不可言说~

房间里的大象

2. 假如房间里有大象,大家会讨论它吗?


3. 请赶走房间里面的那头大象

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没有你,他们不会去哪儿,你在钢锯岭上的所为就是奇迹。” 
  
 这是《血战钢锯岭》影片中葛洛佛上尉对救护员戴斯蒙德·道斯说的一句话。当士兵知道救护员戴斯蒙德•道斯独自一人在钢锯岭上拯救了数十条生命后,他们决定在没有援兵的支持下重返钢锯岭歼灭敌人,拯救存活的士兵。
  
 其实士兵们难道不知道钢锯岭上面还有存活的同胞士兵吗?但谁愿意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再次踏进那个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地狱战场呢? 每个士兵都清楚着并沉默着,只要没有人去说,没有人去做,他们的内心就可以暂时脱离内疚的枷锁。 但救护员戴斯蒙德•道斯用自己意志守护了信用,用行动拯救了生命。同时他的行为也“ 赶走了房间里面的大象 ”——驱除士兵们内心的恐惧,让士兵为国家的荣誉和同胞的希望而战。
  
 
  
                                          
  (1)   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的大象,译自英语谚语:Elephant in the room。指那些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巨大而明显的真相。举个栗子——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这种集体沉默大象在作者泽鲁巴维尔书中被称为“房间里的大象”。
  
  (2)    这头大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1.集体沉默现象与 社会内部文化与习俗规则 有关。中国人常言道,沉默是金。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所以我们言行举止就会被身边的文化与习俗规则同化,我们的言行习惯性与身边的亲朋好友保持一致,不会打破一些固有习俗,否则就会被看作不懂人情世故。
  
 2.集体沉默现象与 权利结构 有关。越是拥有强大权利的人,所得知的信息就越多,对信息传递的控制也越有效。为什么一些底层公务员常常怨叹他们是人民的出气筒,领导的替罪羔羊。就是因为掌权的领导采取命令强制等方式,去决定他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3. 集体沉默现象离不开 人际互动 。公交上有人公然行窃却无人制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沉默会传递,有一个不说,慢慢地周围的沉默围观者越多,其他的人也就越倾向于加入沉默的大军。集体沉默具有明显的合作特征, 每一个人的沉默对于他人来说都是一种沉默的支持。   
  
  
   
                                          
  (3)    如何赶走房间里面的大象呢?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显、合、勇”。
  
 1.“显”:前段时间某件军二代伤人案,当地派出所毫无作为,在微博等媒体上曝光后,引起广泛人民群众的关注,当地派出所面对舆论的压力,只能乖乖地依法处理。
  
 把集体沉默现象尽可能地显露出来。通过新闻、微信、微博媒体等各种传播渠道,把这种集体沉默现象在大众的眼光下暴露出来,引起所有人的正面回应。
  
  
 2.合:借用他人的力量,通力合作打破集体沉默现象。当你一个人面对集体沉默现象的时候,你的内心是踌躇的,甚至是恐惧的。这时候,你需要请求身边的一些生性善良,德行高尚的朋友给予指导帮助和支持。
  
 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同,借用他人的支持,共同打破集体沉默现象。
  
 3.勇:好世界与坏世界,只在一念之间,只有认识到人性的局限,我们才会对沉沦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共同的悲剧就在脚下,不站起来,就会陷入其中。
  
 勇于揭开国王的新衣。要知道: 打破沉默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而保持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

请赶走房间里面的那头大象

4. 假如房间里有大象,大家会不会讨论它?


5. 正视房间中的大象

在英国的谚语中,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房间中的大象”。
  
 
  
  
 意思是说,大象明明触目惊心地在房间里,众人却故意选择忽略,导致大象一直在房间内行动。
  
 
  
  
 同样的,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焦虑所困扰,正是因为我们面对焦虑时,一直采取忽视逃避的消极应对办法。
  
 
  
  
 这样不仅无法消除焦虑,反而会让焦虑肆意蔓延、将一切弄得更糟。
  
 
  
  
 焦虑并不可怕,你的放纵才可怕。
  
 
  
  
 唯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学会直面焦虑,才能彻底战胜焦虑、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的确如此,当我们开始正视焦虑、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时,最初的焦虑自然不复存在了。
  
 
  
  
 一代名臣曾国潘,就是凭借这种方式,成功地将焦虑转化成了人生的机遇。
  
 
  
  
 曾国潘到翰林院任职后,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一样的读书人。
  
 
  
  
 他们的言谈举止处处体现出大儒本色,反观自己学识寡陋、举止鄙俗,这让一直只读应试教材的曾国潘陷入从未有过的自卑和焦虑。
  
 
  
  
 看到自己与同僚有差距的曾国潘,并未抛之脑后,而是下定决心要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
  
 
  
  
 他以圣人为榜样,重读书而轻玩乐。不仅如此,他还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并及时改正。
  
 
  
  
 正是因此,让他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不但仕途通达,多次升迁;而且在修身立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变得越来越自信,最初的焦虑也一扫而空。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费斯汀格法则是这样说的:10%的生活,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取决于你做出的反应。
  
 
  
  
 很多时候,加重我们焦虑的,并非是焦虑本身,而是我们面对焦虑时的态度。
  
 
  
  
 你若是一直忽视自己的焦虑,它只会有增无减,日日困扰着你;反之,你若学会直面它,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便能将其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
  
 
  
  
 英国知名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过: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
  
 
  
  
 所以,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无视它,逃避它,甚至听命于它。
  
 
  
  
 我们最该做的,是正视它的存在,弄清背后的原因,然后消灭它。

正视房间中的大象

6.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房间里的大象(也可以说是卧室里的大象,墙角的大象,餐桌上的大象,厨房里的大象等)是一个英国的谚语,用来形容一个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人刻意的回避及无视的情形。它的字面意思描述了,一个庞大的大象在狭小的房间里面,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它也暗含了这个问题应该被拿来出来公开讨论的意思。这条谚语,常被用于描绘,上瘾者身边的朋友及家人,为了帮助他走出自我否定,而不愿意讨论他的问题的情形。
这条谚语有时候也写成“墙角的粉红大象”,也许是指酗酒,否则没有什么理由特意使用更具视觉效果的粉红色大象来代替普通大象了。(当然,粉红色大象更引人注目,因为根本没有这种大象。)
这段解释说得很详细。简单的归纳一下,所谓“The elephant in the room”,其实就是,明明看到了,却不愿去谈。就好比在房间里面的大象,大家不可能看不到,却都忍住了不去说他。可能是处于善意的帮助他人,也有可能是谋求自保。
 
内容简介编辑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7. 屋中大象

刘琳坚持第1699天分享(2022/3/11)
  
 什么是“屋中大象"?
  
         就是,屋中有一头大象,大家却视而不见,对说出事实心怀恐惧。这头大象占据了生活的空间,而且越来越大,屋里的每个人越来越局促,越来越不安,最后被大象压垮。
  
  
        所以,这是一个心理隐喻的故事,它非常确切地表达了在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里,当存在一个巨大问题的时候,这个家庭是如何应对的。
  
  
         “这么大的大象在家里待着,不难受吗?"
  
         这头大象,就是导致家庭问题、孩子厌学的核心问题所在。
  
        因为这头大象,原本应该欢乐、信任、有力、灵动的家庭,就变得僵化、凝重、窒息、停滞,这时候,孩子往往就出现了厌学的反应。
  
         屋中大象,其实就是在家庭内部本来应该有的爱的联结感、紧密的相互关注、相互支持、相互滋养的感觉。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冷冷的、陌生的、压抑的、孤单的、或者愤怒的、有隔离感的感觉替代。时间越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越大,产生厌学的可能性也越大。
  
         屋中大象的产生,是随着家庭发展进程中,家长们都忙于生计,积累了很多没有解决的心理问题逐步形成的。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不厌学,一个基本预防措施就是积极建设家庭关系,父母双方及时感知和减少家庭中出现的破坏性氛围。健康的家庭一定是热情的、流动的、温暖的、宁静的、通畅的。
  
         因此,为什么说,孩子厌学,正是家长成长的最佳契机。就是因为厌学是孩子释放的家庭不健康的信号弹,而觉察到这一点就是改变的开始

屋中大象

8. “房间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英语中有个短语叫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一些非常显而易见的,可是却一直被忽略的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这个概念现在用的很多,就是指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还有一个定义,更加准确和传神:房间里的大象,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比如吸烟,大家都知道有害健康。可说实话,如果你在抽烟,别人劝你说“这对身体不好”,你会搭理吗?如果你不吸烟,看见别人在抽烟,你会劝他“别抽了,注意身体”吗?大概没人这么不知趣吧,所以中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2.1%。你看,“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在,但是没人说它在。

扩展资料: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一个解释,是所谓“社会性误会”。误会和偏见,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但是有些误会,是社会需要我们有的,我们还能从中获利,甚至依靠它生存,这就叫社会性误会。
比如,为了避免尴尬。就像“性”的话题,性本来大家与生俱来,可是如果在公开场合谈论,会让大家尴尬。所以,“性”这头大象就站在房间里,在人类生活中那么重要,我们却很少公开谈论它。
再比如,为了避免痛苦。许多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犹太人,他们普遍不愿谈起那段经历,因为曾经尊严扫地,每次回忆都相当于又被羞辱一次。而加害者们,也不愿旧事重提,因为这要经历道德煎熬。这也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对这个现象,传播学上有一个解释的角度,叫“沉默的螺旋”。简单解释一下。如果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每个人都会先去感知一下身边意见的气候。
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那就放胆地说吧,越说声音越大。而如果觉得意见的气候对自己不利,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那很多人就会保持沉默,这一派意见的声音就越来越小。这两个过程叠加在一起,是震荡式放大,螺旋式上升,这就叫“沉默的螺旋”。
那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小,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说的“房间里的大象”。从整个社会来说,这个现象的源头是人性,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在一家公司里面,任由“房间里的大象”存在,这就很可怕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房间里的大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