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和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2024-05-05 02:23

1. 需求和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1、需求增加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2、需求减少供给不变: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3、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4、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5、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价格不确定、均衡数量增加6、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均衡价格不确定、均衡数量减少7、需求减少和供给同时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不确定8、需求增加和供给同时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不确定拓展资料:市场价格市场供求是决定市场价格的直接因素,市场价格与需求正相关,与销售供给量负相关。市场价格的数学公式模型为:P=m/Q,P价格,m需求,Q销售供给量。市场价格的图像模型为:斜向下的需求曲线与垂直的供给量线,两条线交点是市场价格。根据以上两个模型,市场价格变化有以下情况:1.供给量线不变,需求曲线上移(相当于需求增加)此时市场价格会上涨。dP/P=dm/m>02.供给量线不变,需求曲线下移(相当于需求减少)此时市场价格会下跌。dP/P=dm/m3.需求曲线不变,供给量线右移(相当于供给量增加)此时市场价格会下跌。dP/P=-dQ/Q4.需求曲线不变,供给量线左移(相当于供给量减少)此时市场价格会上涨。dP/P=-dQ/Q>05.需求曲线右上移(相当于需求增加),供给量线左移(相当于供给量减少)此时市场价格会上涨。dP/P=dm/m-dQ/Q>06.需求曲线左下移(相当于需求减少),供给量线右移(相当于供给量增加)此时市场价格会下跌。dP/P=dm/m-dQ/Q7.需求曲线左下移(相当于需求减少),供给量线左移(相当于供给量减少)当dP/P=dm/m-dQ/Q>0时,市场价格上涨;当dP/P=dm/m-dQ/Q=0时,市场价格不变;当dP/P=dm/m-dQ/Q8.需求曲线右上移(相当于需求增加),供给量线右移(相当于供给量增加)当dP/P=dm/m-dQ/Q>0时,市场价格上涨;当dP/P=dm/m-dQ/Q=0时,市场价格不变;当dP/P=dm/m-dQ/Q<0时,市场价格下跌

需求和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2. 影响供求均衡的因素有哪些

1.临时性不平衡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2.结构性不平衡第一,在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后,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第二,一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或者虽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失衡。3.货币性不平衡在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4.周期性不平衡:由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衰退——总需求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张——总需求上升——进口上升——逆差)5.收入性不平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一、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EquilibriumTheory)是理论性的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一般均衡是指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套价格系统,它能够使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投入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约束下购买产品来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投入的需求,来达到其利润的最大化;.每个市场(产品市场和投入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二、  局部均衡理论(Partialequilibriumtheory),也称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Analysis):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研究对象: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假定:在局部均衡的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2]本身的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结论: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结论: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须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着决定。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EquilibriumTheory)是理论性的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一般均衡是指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套价格系统,它能够使.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投入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约束下购买产品来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投入的需求,来达到其利润的最大化;.每个市场(产品市场和投入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当经济具备上述这样的条件时,就是一般均衡。这套价格就是一般均衡价格。一般均衡是经济学中 局部均衡概念的扩展。在一个一般均衡的市场中,每个单独的市场都是 局部均衡的。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EquilibriumTheory),也称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相对。由法国瓦尔拉斯提出,现代西方经济学广泛使用。它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应,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需求变化与价格均衡图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

3. 供需平衡是什么状态?

供需平衡是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的状态。
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供需释义为供给和需求,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模式论,又叫三种平衡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的供应和需求将经历自然平衡、公平平衡和自由平衡三个平衡阶段,不同平衡模式下,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水平是不同的。

供需平衡模式:
供需平衡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市场管理水平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市场产品供应过剩和需求未充分满足的情况,以及价格因投机而产生的波动情况。
每一种供需平衡模式市场的产品供应与需求都包括两个平衡维度:一个是稳定性,即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包括经济整体的波动和产品价格的波动两个层面;另一个是充分性,即需求获得满足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以及已满足者的需求所处的层次水平。

供需平衡是什么状态?

4. 供求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上的均衡时,可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第二,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第三,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供求均衡 ,就是生产或者制造者 ,生产 出来的全部产品 市场,正好 是需要者 ,需要的数量 ,就达到了供求均衡 。如果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卖掉了一部分 ,说明是供大于求 的市场,产品就需要降价 。如果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 ,远远小于购买者市场需要的数量 ,就是求大于供的市场 ,产品就需要涨价 。拓展资料:价格管制对供需均衡的影响1、管制是一种通过暴力潜能来实现的方式,其核心力量是暴力;自由市场是通过财富来实现的方式,其核心力量是财富。力量的终极来源有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暴力是最低质量的力量,只能用来胁迫,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知识是最高质量的力量。从力量的质量等级来说,管制的效果不如自由市场的配置,即暴力潜能不如财富这种力量取得的效果好。原供给曲线为SS,需求曲线为DD,供需均衡的为E点,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E,均衡需求量为QE。2、最大价格管制影响供给曲线。如果管制价格规定最大价格为PB,由于PB大于均衡价格PE,对均衡点E没有影响,均衡价格仍为PE,均衡供给量为QE。如果管制价格规定最大价格为PA,由于PA小于均衡价格PE,供给量从PE减少到PA,需求量从PE上升到PC,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将造成商品短缺。短缺大小为线段AC。最小价格管制影响需求曲线。如果管制价格规定最小价格为PB,由于PB大于均衡价格PE,新的价格变为PB,需求量从QE下降到QD,供给量从QE上升到QB,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造成供给过剩,过剩的大小为线段BD。如果管制价格规定最小价格为PA,对均衡点E没有影响,均衡价格仍为PE,均衡需求量为QE。

5. 为什么说商品供求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平衡。一、因为平衡只是一种趋势,是在严格假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这种假定剔除了很多次要因素。可是在现实中,次要因素是存在的,不能被剔除的,它们也许不能根本的改变供求平衡的模型,但可以影响该模型的位置和形状,但受主要因素所决定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二、比如商品的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该模型中只有两个变量P价格和Q产量,也就是说,该模型中只考虑了最主要的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对于均衡点的确定是决定性的。但现实中还存在这其他变量,比如收入水平的变动会影响需求曲线的位置。所以,绝对不平衡是指考虑到现实因素,均衡点会偏离理论上的位置,这是肯定的。但根据供求理论会从偏离的位置向均衡点运动。因此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平衡。三、供求平衡是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实现供求平衡的意义,供求平衡的实质是使市场商品供应量及其构成与市场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量及其构成之间保持平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持供求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流通部门安排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使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之间保持相互适应的关系,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合理组织流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供求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商品供求平衡的状况下,生产者的物质消耗才能得到补偿,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而商品供求不平衡的任何一种状况,对于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都是不利的。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库存不合理的增加,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生产资金周转的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使生产不能按原有规模进行,甚至迫使生产停顿;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则会使一部分购买力不能实现,影响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削弱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监督,不利于社会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增加花色品种和提高产品。

为什么说商品供求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6. 供求均衡是如何决定的


7. 供求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先生产    然后消费    最后还是生产首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如果供大于求   那么价格下降  购买力增加    如果供不应求   那么价格上涨   过买力下降        这样一来   那么政府和商家就要根据购买力来进行   政府是宏观调控   而商家是微观调控     来进行对购买力的调控    从而控制生产  以适应市场             最终达到供求关系平衡

供求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8. 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含义包括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用来分析GDP与价格变动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宏观概念,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可以对宏观经济作出基本判断。(关于GDP 在笔记十二中讨论过)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记为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种相关因素,既影响长期(潜在)总供给又影响短期总供给。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资源、技术对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影响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气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对短期总供给影响更大一些。仅仅影响短期总供给的是投入品价格(工资率、原料价格等)。讨论长短期的问题。又回到了潜在GDP这个概念,我们只需理解对生产投入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是否发生了实质变化来区分长短期,涉及一个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的问题。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记为AD,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支出的总和,它既取决于价格水平,也取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在这一点达到平衡,相应地决定就业水平。
  简单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来帮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决定总产出和总价格的的均衡水平。
  横轴Q表示总产出(GDP),纵轴P代表价格总水平(CPI),总需求曲线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将要购买的数量;它是向下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曲线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所愿意生产与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假定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总供给曲线显示了总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在长期中,总供给量并不取决于物价总水平,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的资本、劳动以及用来把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因此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在短期中,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的预期时,由于错觉、粘性工资或粘性价格的作用,供给量就背离了由各类生产要素所决定的自然水平。当物价高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供给量就低于其自然率,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AD和AS曲线的形状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似,但含义绝对不同,AD和AS曲线体现的是总产出水平和总价格水平的决定,其前提是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以及资本存量这类因素保持不变。现代经济学中讨论的函数关系都在类似的假定下;而微观经济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指的是单个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其前提是假定国民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保持不变。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发现价格和产量的均衡值,所谓宏观经济均衡是指总产量和总价格水平这样一种组合,此时,买者和卖者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可能出现三种状态:
  1、充分就业均衡,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恰好处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时,我们称这时的宏观经济均衡为充分就业均衡。这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是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2、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失业均衡),这就是宏观经济均衡时决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从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
  3、通货膨胀均衡,这就是宏观经济均衡时决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产出超过了潜在GDP的水平,推动了价格的上升。
  以上分析说明,宏观经济均衡很难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出现了经济的短期波动和商业周期。
  AD和AS曲线在受到非价格因素的外在冲击(SHOCK)时,会发生移动。当物价水平(P)不变时,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等宏观因素的变动会引起整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凡是可能影响到社会对产品或劳务总需求的因素都可以称为总需求冲击。减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政府支出的增加、出口需求的增加、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的预期等等都是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反之,则是负向的总需求冲击;凡是可能引起社会总生产能力或成本变化的因素都可以称为总供给冲击。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都会造成正向的总供给冲击;反之,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下降、台风、霜冻、干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减少等都会造成负向的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引入,使宏观经济理论分析跃然纸上,为IS-LM模型的建立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