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理财的?

2024-05-05 11:48

1. 古人是如何理财的?


古人是如何理财的?

2. 古代人都是如何理财的?


3. 古人都是怎么理财的?


古人都是怎么理财的?

4. 古人是如何理财的?

理财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系词》,“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它的意思是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个正当的说法,禁止民众不合理的开支和铺张浪费,是理财最最合宜的方法。根据考古发现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原始社会中晚期社会财富有了剩余时起,就有了理财问题。《尚书·洪范》中论述五福,首先谈寿,接着就重点谈富;在《大学》中也有许多精彩的理财论述,所以有这样一副对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这说明了财富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项核心内容。纵观中国历史,古人的理财观念,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根据对风险的偏好,古人的理财观念也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       风险爱好型,主要是指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类型,吕不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战国策》),他理财的途径主要是发现有潜力,价值被低估的企业(秦公子异人),向其注入风险资本,帮助其上市(登基为帝),以获取巨大的收益,可以说是开创了风险投资的先河。但这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吕不韦后来的遭遇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他相比,范蠡则明智得多,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退出已获利项目,投资于新的项目,这才有了天下闻名的“陶朱公”。   风险中立型的理财观则遵循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的投资观念与沃伦·巴菲特“在别人都理智时,我疯狂;在别人都疯狂时,我理智。能够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式,在投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的理念惊人地一致。他对于自己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他认为在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四点:“智”,权衡厉害;“勇”,当机立断;“仁”拿捏取舍分寸;“强”,知进退取舍。如果他活在现代的话,相信也是一个“股神”级的人物。   风险厌恶型(即风险趋避型)是古代中国最主流的一种理财观念,孔子“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论语·里仁》)的观点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由“君子罕言利”到“君子不言利”的演变也使得商业成了社会阶层的最底层。由于知识分子耻于言利,自然也不会进行投资,他们大多追求的是一种低风险的、量入为出的资金合理安排。我们的大文豪苏轼先生就是此中翘楚。当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工资大幅减少,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钱以内。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分成30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直到今天,这样的理财方法还在被广大工薪阶层所广泛使用。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清贫,这和他们不善理财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都能像苏东坡先生这样合理规划用度,相信李清照、柳永这样的偶像派诗人也不会有凄凉的晚景,而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杜甫也不会发出“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哀叹了吧。

5. 古人如何理财?


古人如何理财?

6. 古人是如何理财的呢?


7. 古人是如何理财的呢?


古人是如何理财的呢?

8. 古人是怎么理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