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英文介绍

2024-05-09 06:34

1. 季羡林的英文介绍

Ji (August 6, 1911 -2009 on 11 July), the word hope captured, and the word Qi stout. Famous Chinese writer, linguist, educator and social activist, translator, essayist, master of 12 languages. Has served as academician,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Vice President, South Asia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uly 11, 2009 Beijing time 8:50, Great Masters Ji 301 Hospital in Beijing, died at the age of 98 years.

季羡林的英文介绍

2. 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季羡林(1911-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3. 季羡林先生的成就有哪些?

所获荣誉:
1、1986年,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2、1989年,“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3、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5、1998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6、1999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7、2000年,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8、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9、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0、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11、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12、2010年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扩展资料: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的成就有哪些?

4. 据材料一概括季羡林先生的核心观点

激发你的简历和/>中国网络的介绍材料
 <br |时间:2006-09-26 |来源:中国网

 

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清平县,山东省(今临清市)。 

 

 1934年,毕业于西方文学的清华大学; 

 

 1934-1935任教于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 

 

 1935-1941哥廷根的德国大学学习印度商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 1946年哥廷根大学的讲师,大学图书馆中国1941年至1946年导演

 <br - 至今,北京大学教授

 

纪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先生从事教学,学术研究近70年,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弘扬东方文化,打造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桥梁已在推动成果显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对教育的杰出贡献,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典范。 

 

纪先生曾担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北京大学副校长副主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于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他担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其他工作人员,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社会上。 

 

季羡林先生热衷于我们的翻译业务,是中国翻译协会的原发起人之一,曾担任中国执行副总裁,名誉所长等职务,2004年翻译协会,主任交咨会被选为中国的名誉会长。 

 

 1,教学,桃李满天下

 

季羡林先生1946年回国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语言学系,并担任了长达四十年导演。梵文,巴利文是第一次专业设置,到目前为止是唯一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和一定的地位。培养学生,其中包括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的学生,其中一些已经非常成功,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因此自成立以来第一套的学位制度。 

 

季羡林先生代表几代教师培训的近6000名专业人士在东方学,其中近30成为我们的大使。季先生我一直到85高龄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回来,把他的一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可谓“无处不在的学生。” 

 

 2,可以通过学到的东西,是一代旷世

 

季羡林先生1941年与论文博士论文和口头已满“的谓语动词的位移偈一部分”优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小乘佛教本文首先全面系统的总结,各种形式的公共事务部表示,该部诞生了律典改变“事件”偈部分混合梵语用来扩大混合梵语形态领域的动词,极大地推动混合梵文。本文中的“语尾-庙里”的重大意义,研究印欧比较语言学中提到的附录,引起了轰动印欧学者的时间,获得极高的评价与学者。出版的“世界在印地文语言的尾巴 - 上午-O和-u:

 

 1944年和1949年,季先生在”?语言学和历史信用量的科学摹哥廷根科学院“工作改造“和”无限期使用过去时态和确定两篇论文“佛教时代之源的标准,引起了国际梵文学者一片哗然,争论了半个世纪,具有回响。它的主要贡献是:首次在世界上发现并证明了语,UO和改造语言方言的尾巴 - 上午在世界上,印度是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发现与过去动荡证明了当世界是印度的一个语法特征的古代半摩揭陀语东部方言。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将探讨在印度的两篇论文在世界语言的变化和佛教在印度的历史结合时间因素的佛教语言和地理因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探索了一些重要的佛经产生,流传过程中,如在没有信使传统印度历史背景,以确定佛教的年龄和籍贯,佛教重要的是要确定教派过程中的出现和传播,提供了文字学的可靠方法,佛教在印度的历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季先生说:“语言的分析(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探索(佛教)大乘起源问题的唯一途径。”事实证明,这语言学,佛教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非常成功的做法。一些西方学者“的语言研究和语言研究”,“我看到了树木,不见森林”修复论证繁琐的方法,它可以看作是梵文先生的组合这种方法也可以说季羡林研究的“中国特色”吧。 

 

 50年后,在1990年,季羡林先生写为“国家语言在新疆尾时>-U现象的古代语言”的音变现象的印度 - 雅利安语和古伊朗联系起来,声音变得进一步澄清这一现象直到西北地区,包括印度,中国广大的新疆地区,与西方学者辩论,以进一步捍卫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这种声音变化现象的假设性解释。 

 

从1944年到1990年,季先生形态中世纪的印度语言的研究,历时近五十年,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吐火罗

 

另一个领域季羡林好。从1982年开始,他委托新疆博物馆,在焉耆花了近二十年于1975年出土44 88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被破译,已经写了十几个以上的英文文章,并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本系列文章将研究吐火罗大大向前一步,引起了国际轰动语言学。 1993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介绍吐火罗语的研究,”季羡林先生,书中详细介绍了吐火罗语的命名问题,现有的信息,详细的研究书目,信息和其功能的各种价值,以及后发现该研究指出,以确定原则的要点等等。他自己的经验,吐火罗语解读和研究方面的经验教训和盘托出,但国际学术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的组合,学者在国内外相关学科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入门介绍”进行其优点是相当可观。 1998年,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拼博,他80多岁了,终于完成了吐火罗语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翻译工作发布。同年,他与德国学者维尔纳冬季,法国学者乔治 - 让·皮诺特,在德国出版的英文“在新疆博物馆的吐火罗一个Maitreyasamiti-Nataka的片段,中国”(“中国新疆博物馆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心灵脚本“片段翻译版本。”既然吐火罗语发现,这本书是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打”的最大块翻译找到新词来确定数量的意义百余这是对历史的研究吐火罗一个突破性的飞跃,打破了近十年的沉闷局面的研究,使国际吐火罗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走向国际,以比较语言学的最突出贡献的研究。
 > 

研究吐火罗语的同时,季先生曾参与研究悉昙学,曾执笔“玄奘在”四十七个“问题”,“梵文和中国的佛经中四流音问题”,“所谓中转声音的目的“等,澄清梵文和争议的数量之间的差异,确定了”中天派“,”四十七“的确切含义,澄清了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悉昙学的问题,四流音频来龙去脉,并跟踪的四流音频在印度和中国,以澄清慧琳矛盾和昙无谶的历史演变代表了沙门氏菌,大乘小乘和矛盾,对婆罗门矛盾的之间说和梵文的矛盾。 

 

季羡林?研究的第三个领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他在这方面的高手达八百多万字的“糖史”这部巨著,他翻着正史,方志,笔记,和其他异物,“剥削”,历时近十年,以惊人的文字作品,勾勒出一个“糖”门面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具体,生动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微不足道的事情。这本书涉及10外语,因为其中许多为吐火罗语一直是本书的“灭绝”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专长在于,即:德国学校的历史语言学和文字方法乾嘉学中国艺术
掌握> 

。季羡林先生的著作更主要著作有“在设定中印文化关系史”,“简史印度”,“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东方文学简史“,”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英文,发表在德国)等的主要翻译,从德文翻译过来,马克思有”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来自古印度的梵文著名大史诗翻译”罗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女人湿“印度古代民间故事”五书“等,,翻译成英文为Meiteliye。黛维的“家庭泰戈尔的。”此外,季先生也是“四库全书存帐簿”,“传世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书主编。他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1994年,“东方语言学史”主编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于1997年。“季羡林文集”第24卷,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于1999年,专着“跟踪文化交流 - 中国蔗糖史”“。专家著作奖”荣获2000年“长江”读书的“奖”1992获得好评像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的是“PRASHASTI PATRA”。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在德黑兰大学于1998年。/> 3爱国爱校

 <br,展览知识分子情绪

 

季羡林先生1950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和民盟中央领导的北京市委常委,季先生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季度国家建设,改革的先生和培养积极谏言的思想,政治,团结盟员和知识分子的联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季羡林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个性风格令人钦佩。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和诚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季羡林致力于践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总是热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孩童般的感受战斗过。因为这种情绪,1949年,蒋介石派飞机来接,他说没事了,并真诚地欢迎解放军进城;由于这种情绪,季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学术研究,与他们的新中国默默无闻的知识。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充满蓬勃的学术青春,所以我们的许多青年学者感到非常钦佩。或者是因为这种感觉,上世纪90年代后,季先生致力于各种文化系统对人类文化的研究,比较。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季先生个人,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它的道德,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各界海内外的感情,值得学习和发展的广大知识分子。季先生确实是值得的文化大师和东方学将领。他的东方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三个系统熔于一炉,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法律的跌宕起伏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潮起潮落。他说,三十年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极限物极必反。西方不是东方起来,我们认为,东方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奖:

 

 1983年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北京,教育系统

 

 1986科学院“印度古代的一套语言。 “北京大学荣获科研一等奖。 

 

 1987科学院“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奖项旨在表彰在北京的杰出成就。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工作语言从事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科学院,1989年“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是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奖事件“书荣誉奖”

 

 1991科学院“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由北京市第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2年是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第一次荣获国家图书奖古籍。 

 

 1992年,大学梵文在印度瓦拉纳西颁发的最高荣誉,“赞像”

 

 1996年12月主编的“东方文学”获得北京四中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研究奖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的第二届会议。 

 

 1997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被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杰出成就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专着奖。 

 

德黑兰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98年。

 

 1999年“吉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文化交流的轨迹 - 中国蔗糖史”,为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被授予博士学位哥廷根的德国黄金券大学。 

 

主要著作:

 

所有的书籍,包括文学,翻译,出版专着,序跋及其他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姬文集”,第24卷,有被一个每册如下:。

 

 1散文(一)

 

 2散文(二)

 

 3印度古代语言
 > 

 4。中印文化

  5。印度历史和文化

 

 6。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

 

 7 。佛教

 

 8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艺术

 

 9糖业史。( - )。

 

 10制糖史(二)

 

 11。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12。吐火罗语研究

 

 13。序跋杂文及其他(一)

 
 > 14。序跋杂文及其他(二)

 

 15。梵文等语言?翻译文学作品(一)

 

 16。梵文和其他语言的? ?文学作品的翻译(二)

 
 17-24:罗摩衍那

5. 季羡林先生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作品?

《季羡林选集》强烈推荐,写的很好,看了后获益颇丰,感觉不错。
还有那本《天竺心影》,温暖,是全书的主要色调,给我的印象确实深刻。那个时代的众生,有着劫后余生、万物初萌的单纯,他们就真的欢呼雀跃了,天雨曼陀罗就真的降在人间了。
。

季羡林先生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作品?

6.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羡林先生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扩展资料季羡林支持聊城大学的发展,曾经几次来聊城大学,并欣然受聘任名誉校长,与家乡的这所大学留下了难分难舍之情。
1981年,聊城师范学院正式建立的第二年,季羡林应邀来学院参加新生开学典礼,举办了《从比较文学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并成为聊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请的校外兼职教授。
1982年10月10日,受聘任该校名誉院长,还热情洋溢地挥笔写下了“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题词。1999年建校二十五周年,又应邀题写了聊师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并从北京赶来参加校庆活动。
教育部批准聊城大学更名后,他又为学校题写了“聊城大学之成立,诚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盛举。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为鲁西庆,为山东庆,为祖国庆!”的贺词。
2002年9月26日,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北京大学副校长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羡林先生专程到校参加仪式,并带来了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病榻上写的《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的发言》,他代表季羡林接受了名誉校长的聘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季羡林

7. 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季羡林个人简介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季羡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欧语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方面,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他发现并证明印度中世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著《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一文;他还发现并证明不定过去时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的语法特点之一,著《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年代与来源的标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他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他还阐明原始佛教采用放任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语言问题相联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有关论文已编成《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 一书。
③在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方面,他通过对《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本与其他语言的异本的比较,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写成《〈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一文。1980年以来,他开始研究和译释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语 A《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已发表《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论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季羡林的论著还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商人与佛教》(1985)等。季羡林又是勤奋的文学翻译家,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1952)、《五卷书》(1959)、《优哩婆湿》(1962)、《罗摩衍那》(7卷,1980~1984),还著有《罗摩衍那初探》(1979)一书和《〈罗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夫人:彭德华。

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8. 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