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哪些

2024-05-07 09:58

1.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哪些

文治方面,主要是加强皇权,因为老刘家是从刘邦起家的,而刘邦是个社会混子,属于小黑社会头目参政当了泗水亭长,后来夺得皇位后,也是属于没有贵族血统,因而心虚底气不足的那种。而封建社会是讲究皇权神授的。汉武帝的文治其实都是围绕着皇权神授这个主题展开的。改正朔,定历数,修郊祀是为了封禅,协音律,作诗乐也是为了封禅,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建明堂为了封禅。封禅就是得到了天子的道。也就是说这个政权是正统的,是天命神授的,是根红苗正的。既然是正统,当然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主要功绩还是对于中华帝国疆界的开拓。正如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的那样:“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他北击匈奴,使得匈奴势力分崩离析;他通西域,引得万国来朝;他经营东南,使得珠江流域进入统治范围;他开拓辽东,势力伸到朝鲜半岛。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 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一直到印度支那。

清人吴裕垂对汉武帝的评价比较到位,他认为:“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这里边的舍我其谁的气势正是当年汉武帝意气风发的写照。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哪些

2.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如何?

汉武帝政治措施如下:
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就削弱了汉初的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打破封侯为相的惯例,起用布衣为相,对丞相完全控制,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组成的机构,演化成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3、大量选拨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实行察举制,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政治措施的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3.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哪些表现?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联恩尽孝”.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同时,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牵连被杀的列侯、官吏、宾客数万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重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同时,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的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的目的.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为封建皇权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董仲舒提倡“三纲五常”,强调治国要“德刑并用”.因而为武帝所称道,诏行全国.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哪些表现?

4.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5.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文治和武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下: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及“酎金夺爵”政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2、经济上。铸币权、盐铁管理权归还中央政府,发行五泰铢。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并没有完全被禁止,盐铁的管理大多掌握在暴君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亨,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例如,汉初诸侯王造反时,政府向诸侯王借钱以平定叛乱,但诸侯害怕政府赢不了,所以拒绝借钱。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造币权交还中央政府,铸造了五泰铢硬币。此外,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盐铁官,将煮盐和炼铁的经营国有化,实行盐铁官的经营和垄断。

他们还在全国各地部署物资以压低价格。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多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3、在军事上。年轻的将军,如卫青、霍去病,都由武帝亲自训练和提拔。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为将来击败北方强大的敌人匈奴奠定了基础。他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贸易路线。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除百家而尊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他还以《诗经》、《史记》、《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书籍为教材,在长安建立了国学,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儒家人才。孔子也进入了各级政治机构。

此后,儒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受到历代尊崇,影响深远。儒家的忠君尊礼思想成为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5、官僚团队监督和选举。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的制度。建立了郡守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郡(府),每个郡(府)各设一位郡守。

他代表朝廷监视县部的地方官员、铁腕人物及其子女,严格禁止他们作恶。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各地区的控制大大加强,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力量。

扩展资料:
推恩令实施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武帝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文治和武功?

6. 汉武帝只有武功,没有文治吗?

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
当时在那个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
二、第一个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代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创办的、正规的高等学府,自汉武设立,历两千余年而不绝,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
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汉武帝在位时,共开拓疆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具体边功:北破匈奴直抵阴山。西北张骞通西域,置河西四郡有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东北置乐浪等朝鲜四郡。西南置西南夷七郡。东南抚东越。南灭南越。设珠崖郡于海南岛。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天马等,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历史意义重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五、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7.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何特点?

汉武帝一直以来都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有人说汉武帝在他当政之时犯下许多过错。本书从一波三折的急储历程开始,到“金屋藏娇”,到抗击匈奴,到开疆拓土,到巫蛊之祸,展现了汉武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他励精图治,苦铸大汉版图,他重用人才,李广、霍去病驰骋汉场,荡平匈奴,铲除边关大患,他深谋远虑令人叫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
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徒,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翦伯赞的评价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汉武帝的形象,让人们暂时放下了一个刻薄寡恩、好战嗜血、贪婪多欲的暴君形象。
汉武帝上台时,汉朝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就相当于现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韬光养晦,发展经济。创业者知道战乱的破坏力,打下江山后,他们努力维持着和平的现状,他们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和平所带来的幸福。文景后期,粮多得流出仓外腐烂不可食,钱多得用来穿的牛皮绳都烂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富得流油。所以才会有“萧规曹随”,有稳定压倒一切,所以不会轻易改弦更张。而汉武帝这代人是成长在富裕的文景之治的后期,国家富裕生活无忧,他们没有受到战乱的洗礼,对外充满了好奇,进取心是前几代人所没有的。时势造英雄,当时的历史条件注定了汉武帝成为一代伟大的君王。
从汉武帝的功绩来看,文治方面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说的较全,“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文治方面,说白了就是要加强皇权,因为老刘家是从刘邦起家的,而刘邦是个社会混子,属于小黑社会头目参政当了泗水亭长,后来夺得皇位后,也是属于没有贵族血统,因而心虚底气不足的那种。而封建社会是讲究皇权神授的。汉武帝的文治其实都是围绕着皇权神授这个主题展开的。改正朔,定历数,修郊祀是为了封禅,协音律,作诗乐也是为了封禅,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建明堂为了封禅。封禅就是得到了天子的道。也就是说这个政权是正统的,是天命神授的,是根红苗正的。既然是正统,当然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主要功绩还是对于中华帝国疆界的开拓。正如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的那样:“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他北击匈奴,使得匈奴势力分崩离析;他通西域,引得万国来朝;他经营东南,使得珠江流域进入统治范围;他开拓辽东,势力伸到朝鲜半岛。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一直到印度支那。
清人吴裕垂对汉武帝的评价比较到位,他认为:“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这里边的舍我其谁的气势正是当年汉武帝意气风发的写照。
战争必然会有损失,因此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几乎就是一个秦始皇的翻版,“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但是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而汉武帝末期并未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历史学家们也给出了理由。
唐朝政论家马周曾指出:“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
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赏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两者综合起来道理就出来了,一是文景时期的底子打得好,才能经得住汉武帝的折腾,二是汉武帝晚年改过,顾命大臣选得好。所以汉武帝也应该算是保持了晚节,并没有犯大的错误,因而没有出现秦朝的乱局。
汉武帝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何特点?

8. 汉武帝的武功

汉武帝刘彻以 《谥法》所谓 “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 正义谥法云:“克定祸乱曰武”, 被其后代谥号为“武”,后世论及史上诸帝功绩,必称强汉盛唐,可见其武功之强盛。但翻开正史,我们不免要产生失望。  司马迁的 《 史记 》里,在武帝的本纪末尾史论里没有记载有关汉武帝的武功只字,司马迁为征讨匈奴力竭而降的李陵辩护受到腐刑,且他是私修历史,从他个人立场看这个观点可以理解 ,如据史家考证 汉武帝本纪为后人续写属实的话,续写者恐怕也是从这着眼考虑的, 而站在官修历史立场上批判司马迁颇谬圣人的班固也没有在 《汉书》“雄才大略”的 汉武帝本纪里 称赞 武帝广开疆土的武功, 并且 在昭 帝本纪里却称 “ 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言外之意颇多谴责 其穷兵黩武 , 这就有令人费思之处 。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征讨匈奴四十 三年, 连年的征战,加上大兴土木建宫殿 、 茂陵和祭祀, 致使国库空虚,民生 得不到修养 ,在其晚年,武帝 本人也 意识到使用武力过多, 面对苍生流离悲苦 有痛 悔 之意,下了罪己诏。 有的史学家据此推测,可能是 汉武帝 本人回避谈论自己的武功,以致后来者出于对他的尊重难以描绘。我却认为不然,《汉书》成书于公元60年 — 80年之间,那时儒学盛行,成了统治阶级的标榜自己的广告牌面,而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仁义治天下以德化人,唱起天下重而社稷为轻的虚伪调子,提倡“文学”“贤良”,当然就无法对汉武帝的开拓疆土的武功予以赞扬,班固(《汉书》实非班固一人所作)的如此处理在我看来未免有失我强“汉”之血性。  西汉初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高登(今山西大同东)七日未食,用了陈平的计谋才脱围,司马迁在《史记 · 陈丞相世家》中却将这计谋给隐了,而这计谋据桓谭《新论》考证是陈平游说于当时匈奴单于冒顿的王后 阏氏 说汉王受困,将被迫送上名美女给单于,而这美女的到来必将使 阏氏 受到冷落,匈奴妇女好嫉妒果然中招,力劝冒顿单于解了围,可见文史公也觉得这件事情不光彩。《 史记· 匈奴传》和《汉书 · 匈奴传》却记载是用厚礼贿赂 阏氏来离间的,但两者俱记有 此次战役后高祖刘邦就立即派刘敬和匈奴签订了前古未有的和亲条约,而且订立之初我想并非是送汉家的公主,否则就难以解释隔了一段时间后匈奴再度侵犯,刘敬要求刘邦送女儿和亲,占个女婿不能打丈人理的那一番劝说,可见《史记》和《汉书》两者就此为汉刘家傅了粉。说来惭愧,这也是为我们汉民族遮羞。汉高逝后,在吕后专权的公元前192年,单于冒顿写了封“我死了老婆你失了丈夫,我们可以互通有无”的信(这是女婿说的话吗),吕后气得要出兵,被大臣劝下,估计吕后一想,英武如高祖在时,如不是自己哭着闹着恐怕还会真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送给他,自己还是省省吧,谦称自己年老色衰之余还是送女和亲。到了汉文帝,和亲频繁,单凭这一点就构成对汉皇族的侮辱,而且当时的臣下也认为匈奴单于在来往的信件中,是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汉文帝的,每次和亲的同时,汉朝还要陪献优厚的礼物。这样累积下来的家国耻辱,种在后代的心灵,的确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上天将这个爆发反击的机会给予了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即位之初仍然是与匈奴修和亲政策的,这时汉王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国力已今非昔比了。武帝刘彻决定要雪洗前耻给匈奴致命一击。 前133年,也就是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第二年, 大将王恢统领步军居多的三十余万军队,埋伏在马邑城(今山西朔州)山谷之中,利诱匈奴前来,但因为当时匈奴单于警觉没有上圈套,致使汉军无功。此后,汉武帝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训练骑兵,不拘出身选拔将领,在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役,战绩卓著。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秦末以来长久沦陷于匈奴的河套地区被汉收复。 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军占领河西之地后,汉武帝置武威(郡治在今甘肃勤县东北)、张掖(郡治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酒泉(郡治在今甘肃酒泉)、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西)四郡,称为河西四郡 。 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此役后,匈奴也发出“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 匈奴伊稚斜单于因屡遭重创,心有余悸,将单于廷暂时移于漠北,便于引诱汉军深入,然后乘其兵疲而袭击。前119年春,武帝将计就计,乘匈奴疏于防范攻其不备,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汉武帝调集十万骑兵,随军战马十四万匹,步兵及转运夫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这是有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指挥汉军以左右翼将匈奴单于包围,伊稚斜单于率数百骑突围逃走,汉军乘胜追击,杀敌近两万人。霍去病的东路是主力军,汉武帝给他配备的力量是最强的“敢力战深入之士”,霍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相遇展开激战,几乎全歼左贤王的骑兵。霍去病乘机追击,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直达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才奏凯而还。经过这次漠北大战,匈奴元气大伤,逐渐衰弱下去。“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为以后匈奴彻底臣服于汉朝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在征讨匈奴的这一节上,汉武帝一刷四世之侵辱,遗后来者以安强。汉武帝的征战步伐并未就此停止,他还大力经营西域和南疆,前108年,武帝派赵破奴和王恢统兵数万,征讨姑师和楼兰两国,楼兰王被擒,楼兰成为汉朝的藩属;姑师也兵败国破,于前89年完全被汉朝征服。前104年,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进攻大宛,经过四年苦战,汉朝前后发兵十余万,于前101年围困了大宛都城,大宛贵族杀死国王投降。尤其征服大宛后,汉朝影响愈益扩大,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相继派人来汉朝朝贡,也使得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冶铁、凿井术等,相继在西域得到推广,这些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我国的佛教也正是经由这条道路传入中土的。在南面,前112秋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兵十万,水陆并进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完全消灭自秦一直闹独立的南越政权,将其地分置九郡,前111年,汉廷攻破南越,夜郎入朝,前109年,武帝发兵深入西南,滇国降服,从此西南地区的大部分都归入中国的版图。汉武帝同期护领北疆,在灭北朝鲜的卫氏政权的基础上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以武力为先导开疆拓土,真正地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至此地理、地图才为人们重视起来,对外推动了中国与亚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树立了强国的形象,对内融合了中华各民族的关系,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发展。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汉武帝一朝所表现出的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血性,不断激荡起我历史上无数英雄儿女的志气。鲁迅就曾经热情称颂当时那种“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的积极进取精神。  我想,《汉书》不称赞汉武帝的武功,是不是还有一层意思,要抬高这武功,那就要必须要揭露汉初所受的耻辱,而这耻辱的确会损伤西汉立国 之威严,故而隐讳了,但又留下他征伐四夷的事迹,让人有迹可寻。其实,局限于当时的眼光,汉武帝征伐匈奴如少了一雪前耻维护国家尊严的理由,这样耗资巨大的战争,看起来当然有糜费国力之嫌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