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意义是什么

2024-05-20 10:48

1.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尽快有效地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泌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以到实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力,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农业还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农产品出口能够赚取宝贵的外汇。
  (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农业生产者的私人或集体资本积累缓慢,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率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意义是什么

2.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哪些?如何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3.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基础与原则是什么

(1)农业财政资金的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2)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①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者的“搭便车”行为,会造成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由政府财政投资来生产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②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农业生产者按照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生产,造成实际的农业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优的农业生产量,形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性,给农业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农业生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农业持续发展需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生产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工农业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农业资本大量外流。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向农业投资,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国家财政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①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  农业财政资金监督成本较高,存在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或无效。农业财政资金的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合理使用国家资金。不但农业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率,而且要提高社会资金在农业中的使用效率,保证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公平原则  政府应统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政府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要,由公众选择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以减少公共产品生产的浪费,避免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平。此外,公平原则并不是要求对财政资金进行平均分配。 
③稳定原则 稳定原则包括:  a.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  b.农业财政资金要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  单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增长,需要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的干预,使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收敛于政府宏观经济日标。要通过政府财政收支变化实现农村充分就业,保证农村物价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④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农业增长、培养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农业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WTO的框架下,政府各种农业财政资金的支出还必须遵守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果和生态效果,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基础与原则是什么

4. 财政对农业发展支出方式主要有哪些

内容摘要:财政补贴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把好的政策用好却是一个难题。我国当前的财政农业补贴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补贴总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补贴标准混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目标,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业补贴,黄箱补贴,绿箱补贴 一、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演变 财政对农业给予有效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所谓财政补贴支农,就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支持“三农”发展。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4年)是现行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发展时期。财政补贴支农逐步增加,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是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创新时期。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农业税制。 从2004年起,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财政部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比2005年增加约10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126.8亿元,均占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良种补贴资金40.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分别比2005增加2亿元和3亿元。 我国还将继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这一补贴制度是财政部去年以柴油配套调价

采纳哦

5. 农业企业收到财政补助

在各相关应用的会计科目下设(政府补助**项目)二级科目,并记入相关明细分类账即可。 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应区分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还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农业企业取得的政府专项资金属于政府无偿资助企业,则应作为政府补助来处理。即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及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以后再按相关规定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如属于专款专用的,则应计入“专项应付款”科目,工程项目完工所形成的长期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未形成长期资产需要核销部分,冲销“在建工程”等科目,需要返还的拨款结余,通过“银行存款”上交。

农业企业收到财政补助

6.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农业发展与财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体如下: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是财政的基础;
(2)对农业的财力支持是政府和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
农业财政投资中财政用于扶持、发展农业方面的支出;农业作为财政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扩展资料:
要使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
在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和GDP分配格局下,上边的两个条件都很难得到满足。这种情况政府要是不进行足够的投入,农业部门无法获得发展。

7. 农业部主要实现的是什么财政职能

(一)认清财政专项审批工作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部管理和参与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包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部门预算项目、科研项目等)大幅增加,我部和有关单位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了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我部职能履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在资金来源、组织方式和申报审核、实施程序等方面差异较大,在监督管理上面临一定难度,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制约财政专项审批权力。
 
(二)明确财政专项审批工作目标。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完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等,科学配置权力,规范行使权力,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形成合规、廉洁、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杜绝暗箱操作、权力寻租,努力预防和控制各种廉政风险,切实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创新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方式,推进审批权限下放
 
(三)科学安排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有关行业管理司局要根据财政支农专项转移支付政策要求和预算规模,结合农业资源条件、农业产业发展、现有工作基础、绩效考核结果等情况,采取因素法等方法,科学测算并提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分配建议,积极配合财政部做好资金下达工作。
 
(四)不断优化转移支付项目支持方式。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继续以“一卡通”、“一折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原则上不再采取物化补贴,减少中间环节,坚持便民高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以物化补助或购买服务为主,对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坚持“先服务后补助”;对市场化经营主体的支持,逐步从选择性直接补助向普惠性贷款担保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设立产业基金、风险补偿等措施转变,切实做到兼顾公平和效率。
 
(五)积极推进审批权限下放和精细化管理。改革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方式,将项目实施管理、具体目标确定、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充分调动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因地制宜组织实施,中央层面重点做好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信息直报系统,点对点地对接财政、信贷、保险等服务,实现政策实施效果能够直接跟踪反馈。
 
三、推进部门预算项目优化整合,规范项目管理行为
 
(六)深入推进部门预算项目优化整合。围绕我部支出责任,加大项目优化整合力度,大幅减少项目数量,强化资金统筹,切实解决部门预算项目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建立项目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形成财务司监督审核、综合司局和行业司局分工负责的项目管理合力,切实打破司局界限,推动项目管理由单个司局封闭管理向多司局协作管理转变。各单位内部也要积极推进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监督等职责的分离,交由不同处室管理,切实打破处室界限,防止权力固化。
 
(七)全面清理规范部门预算项目实施方式。对部机关各司局承担的部门预算项目的任务实施方式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对符合政府购买服务要求,可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或事业单位承接的任务,积极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对确属中央农业事权、需要地方及其他非预算单位配合完成的事项,采取签订委托协议的方式安排任务;对直接实施的任务,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加强财务报销的审核监督。
 
(八)改进项目承担单位遴选方式。各司局要建立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制度,尽快组建项目评审专家库,通过专家评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等必要的规范程序,科学择优确定项目任务承担单位,切实体现公开、公平、竞争的要求。要创新评审方式,对试验示范类项目,凡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原则上都要采用现场答辩、专家遴选、即时公布等方法,切实提高项目立项评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稳步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九)积极转变科技项目管理职能。根据中央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政府不再管理具体项目”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具体管理工作逐步交由专业机构负责。针对领导重视、社会关注、需求急迫的难点问题,围绕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引领、支撑与保障的需求,面向技术用户广泛征集需求,强化科研项目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十)强化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在中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时期,继续加强现有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完善公开公平申报、专家集体论证审核、公开择优遴选、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科研项目审批机制,细化项目申报内容,明确项目审批流程,严格审批程序,明确有关单位和个人职责,充分体现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择优导向。
 
(十一)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相互制衡机制。结合农业科研特点,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互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约束的制衡机制。
 
五、健全专项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权力制度约束
 
(十二)建立健全财政专项管理制度。配合财政部制定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管理办法,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修订调整,及时会同财政部印发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或通知,明确政策总体目标、实施范围、支持对象、补助标准、管理方式等内容。结合部门预算改革新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部门预算项目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部门预算项目制度体系,实现每个项目都有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约束,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十三)加快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从2016年起,全面启动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制定工作,加快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编制进度,优先选择财务检查和审计中反映问题突出的项目,着力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已制定标准的项目,要严格按定额标准测算并申报预算,实现定额标准建设与预算全过程管理的有机融合,推进标准应用的常态化、制度化。
 
(十四)扎实推进财政专项审批内部控制建设。各单位要以我部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为契机,对涉农补贴、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查找风险点,制定风险防控措施,细化业务操作规程,切实规范财政专项审核内容、依据、方法和要求,合理压缩权力自由裁量空间。
 
六、完善项目监督机制,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十五)扎实推进预算评审工作。根据财政部要求,所有部门预算项目的预算编制均以项目库为基础和前提,未经评审的项目不得进入项目库,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资金。选择重点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预算评审评估,对实施效果不明显、预算执行进度慢、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项目,以及泛泛直接补助市场主体、安排地方工作经费的项目,该调减的调减,该取消的坚决取消。
 
(十六)加大项目绩效考评力度。继续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完善部对省、省对县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对政策绩效、管理绩效和资金绩效进行评估,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加快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选择部分重点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考评,建立以结果为导向、预算监督与预算安排相衔接的机制。加强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单位、第三方机构、专家等组织或个人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十七)强化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切实加大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克扣、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等问题,严肃查处寻租牟利、吃拿卡要等问题,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与资金安排挂钩,建立起资金安排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中央政策规范、廉洁、高效实施,实实在在惠及农民。加大部门预算项目专项审计力度,开展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严肃查纠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不合规行为。持续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专项督查,保持高压态势,促进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
 
(十八)推进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引导和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将有关政策信息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开,同时要求地方将补助范围、补助对象、补助金额公示到乡村两级,让群众、社会普遍知晓,充分发挥各方面监督作用。主动公开部门预算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安排、实施情况等,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信息、研究成果、资金安排情况等,尽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农业部办公厅
                                                                                                                 2016年3月28日

农业部主要实现的是什么财政职能

8. 农业财政支出的重要意义体现有哪几方面?

农业财政支出的重要意义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农村的乡风文明的建设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