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程

2024-05-20 05:55

1.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程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一时期。此20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正经历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蜕变。对鸦片战争以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孰短孰长的文学批评,对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文学革新见仁见智的评论,便形成了最为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在成果形式上,以传统的序跋、评点、诗话、词话等文学批评方式为主。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这三十年间的研究工作,在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上,可以称作是现代学术体系建立时期。随着五四新
文学序幕的揭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成为一段相对固定的历史。五四之后的学者对这
段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思考,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序跋、诗话、论文的评论方式,而推出
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著。在这些论著中,史的意识得到强化,近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在这一
时期得以奠定。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程

2. 论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兴起

(一)现代小说:坚实而辉煌的足迹 

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发表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它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发展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兴起、发展、深化的艰辛、坚实而辉煌的脚步。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深“断裂”和外国文学的猛烈“碰撞”中诞生的。因此,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出它在文学或文体等方面的价值,更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意义。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首要价值定位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国小说的渊源悠深,明清以来更是出现了众多的白话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小说自觉担负了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国人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重任。中国现代小说虽然是全新的、独创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发展得益于纵横多向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本世纪初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各种外国文学的理论观点、创作思潮和艺术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国现代小说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个性的文化伟人鲁迅在谈及自己“怎样做起小说来”时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决不是自谦,而是真实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广博敏锐的胸襟与现代性的知识结构。的确,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既有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又有自不同侧面的生活原型,还有作者早年学医的专业知识,当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负的沉重历史重压以及力图超越这种重压的现代人的炽热理想。最终又经过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高度典型化过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小说的起跑线上。这种广为接纳多种素养进而构成自己的独特价值,正是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深刻体现, 
(二)现代新诗:高扬生命激情的风帆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学虽然以文为本,以文为正宗,但却掩隐不住诗歌创作的奇光异彩。诗的格式,诗的韵律,诗的意境,在我们这个举世公认的诗歌王国里几乎已完美无加,登峰造极。面对这历史的诗碑和诗碑的历史,人们只能叹为观止矣! 

然而,历史毕竟又发展到了一个根本性转折的关头。20世纪初,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向解体,社会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启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动要求诗歌也有新的根本性变动,并为这种变动提供了一切新的条件。 

数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诗歌与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抉择。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的一个特征,即新文学作品产生了普遍强烈的轰动效应,而这一点在现代新诗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虽然有白话小说、白话美文及现代话剧先后问世,甚至有鲁迅的《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了开天辟地之举,但毕竟新诗的出现与传统诗歌的比照太鲜明,反差太悬殊了。当那些诸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类的白话新诗崭露头角的时候,人们普遍感到疑惑:这就是新诗吗?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以后就按这种样式来写诗吗? 

“五四”终究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而创造的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文化心态。除旧更新的时代特质,容纳百川的社会氛围,终使稚嫩的现代新诗江河千里,蔚为大观。从“五四”时期的蹒跚学步到现代文学史阶段的结束,中国现代新诗已经是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形成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繁荣格局。 

从风格流派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新诗可大体归为:早期写实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诗派、小诗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中国诗歌会派、“七月”诗歌派、“九叶”即新现代诗派、晋察冀诗派等。 

(三)品种繁多的散文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与诗歌波澜起伏的发展势头而言,现代散文的发展较为平和沉静,尽管也有杂文的愤激之声,但总体来说现代散文以一种更为厚实的步伐平稳地前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繁荣新的品种,从“五四”初期的随感录到蔚为大观的杂文运动,从小品文年到报告文学的兴起,现代散文在多种形式的发展变换中迎来了勃勃生机。 

现代散文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兴起的,在五四时期即取得了累累硕果。以《新青年》为核心,出现了一大批“杂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随感录”专栏,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利用杂文的艺术形式表达思想,阐明主张,抒写个人情怀,而在这过程中,杂文即已悄然生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杂文创作,为杂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动荡的朝代和黑暗的社会,更加强烈地引发了广大进步作家的愤激之声,更有鲁迅杂文创作的实际带动和深刻影响,于是在30年代出现了一个凡进步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甚至不同阵营、不同审美追求的作家,几乎无人不写杂文的壮观景象。鲁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丰子恺、胡风、阿英、柯灵、陶行知、周建人、林语堂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文作家群,作家之从,作品之多,实为新文学史所罕见。特别是鲁迅后期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和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创作所达到的新的高峰。第三个十年的杂文创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时代政治斗争,把杂文的战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说,现代杂文的生长与发展是伴随整个新文学的战斗步伐艰难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话剧文学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散文而言,话剧又更显得独特。在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中本没有话剧这种形式,它是20世纪初叶才从国外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尽管话剧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发展的势头却很迅猛,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闻名于中外文坛的优秀话剧作家作品。话剧这种外来的文学品种,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扎下了根。 

五四时期,话剧作为“舶来品”只是处在探索阶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现代话剧团体。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胡适等人开始了最初的话剧尝试。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是胡适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终身大事》。随后出现了田汉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洪深早期剧作《赵阎王》,丁西林早期剧作《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等。这些早期的尝试对外国话剧形式吸取较多,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但艺术上还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全面接受。 

第二个十年,话剧文学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这尤其得力于曹遇禺的剧作。他在30年代先后创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他的这些剧作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使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扎下了根。这一时期,洪深、田汉等人剧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田汉的《名优之死》都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中国现代剧作家也开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3.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介绍

《中国近代文学史》,作者:任访秋等编著。1988年11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自先秦文学开始,论述了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介绍

4.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时期
第二段:秦汉时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上古期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上古时期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
中古期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 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 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
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 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
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
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

扩展资料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中国从古至今文学发展过程)

5. 中国现代文学史

1、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是( A )
A.胡适 B.刘半农 C.康白情 D.周作人
2、中国现代被称为“舶来品”的文学样式是( D )
A、小说 B、散文
C、诗歌 D、戏剧
3、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基础的《呐喊》出版于( D )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4、下列哪位作家的创作体现出“爱的哲学”的主题?( D )
A.叶绍钧 B.庐隐 C.冰心 D.王统照
5、吴荪甫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D )
A、《蚀》 B、《边城》
C、《林家铺子》 D、《子夜》
6、《凤凰涅盘》出自诗集( A )
A、《女神》 B、《星空》
C、《恢复》 D、《前茅》
7、《憩园》和《寒夜》标志着巴金小说的纵深发展,它们产生于哪一时期?( C )
A、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
B、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初
C、40年代中后期
D、40年代初期
8、下列哪一位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 A )
A、田间 B、艾青
C、戴望舒 D、臧克家
9、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为艺术”的文学观念并且取得较大成绩的团体是( B )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语丝社 D、沉钟社
10、如果说周朴园是《雷雨》命运悲剧的核心人物,那么谁则是《雷雨》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 A )
A、蘩漪 B、周萍
C、周冲 D、鲁侍萍
11、《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破落望族出身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她的名字是( A )
A.白流苏 B.曹七巧 C.孟烟鹂 D.吴翠远
12、《故事新编》中的哪一作品赞扬了墨子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C )
A、《奔月》 B、《理水》 
C、《非攻》 D、《铸剑》
13、善长以教育界和底层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作家是( B )
A、 沈雁冰 B、叶绍钧
C、 振铎 D、王统照
14、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的作者是( B )
A、丁玲 B、孙犁
C、赵树理 D、周立波
15、以下哪一部是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 C )
A.《写在人生边上》 B.《传奇》 C.《人

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简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创作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四部诗集。真挚的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表现在:(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再别康桥》,康桥周围有名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却着力描写康河。(2)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等都各有变化。如《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整齐匀称。 (3)词藻华美,风格明丽。(4)灵动飞扬,洒脱妩媚。如《莎扬娜拉》,虽只有短短五行,却将日本女郎与朋友道别时的神态、情绪、心理活动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挥洒自如、轻盈、柔和、恬淡。(5)有着循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力的实践了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具有“纯诗”的惊人之美,并以自我和理想的表达为中心,在中国现代诗领域树立起一种真纯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为什么说杂文创作是鲁迅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并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最重要的事业,是他心血的主要结晶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正是他那博大精深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杂文创作, 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 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无以伦比的地位。如果说,散文诗和记叙散文,分别表现鲁迅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某一方面,那么在杂文中,我们却看到了鲁迅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2、结合作品,论析郁达夫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那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而且具有大胆的反抗情绪、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就郁达夫小说艺术的产生、艺术特色以及深远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问答完毕  !!累死  题目好难 希望亲满意

中国现代文学史

6.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

7.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小说中,“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人物是(   ) 
A.夏瑜 
B.吕纬甫 
C.魏连殳 
D.涓生 2.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小说作家是(   ) 
A.刘呐鸥 
B.穆时英 
C.施蛰存 
D.戴望舒 3.田汉描写海外赤子报国激情的话剧是(   ) 
A.《丽人行》 
B.《回春之曲》 
C.《梅雨》 
D.《卢沟桥》 4.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是(   ) 
A.《海滨故人》 
B.《斯人独憔悴》 
C.《南迁》 
D.《赵子曰》 5.以下剧作家中,以世态讽刺剧在初期剧坛上独树一帜的戏剧家是(   ) 
A.陈大悲
B.欧阳予倩 
C.丁西林 
D.洪深 6.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主要是(   ) 
A.后期创造社和后期新月社 
B.后期新月社和狂飚社 
C.狂飚社和太阳社 
D.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7.“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   ) 
A.梁实秋 
B.胡秋原 
C.苏汶 
D.潘公展 8.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   ) 
A.郭沫若 
B.徐志摩 
C.闻一多 
D.冯至 9.巴金1940-1945年间创作的《火》之一、二、三又被合称为(   ) 
A.《爱情三部曲》 
B.《激流三部曲》 
C.《漂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10.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   ) 
A.新月派 
B.京派 
C.论语派 
D.“自由人” 11.老舍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是(   ) 
A.《离婚》 
B.《我这一辈子》 
C.《月牙儿》 
D.《微神》 12.爱姑这一女性形象,出自鲁迅小说(   ) 
A.《幸福的家庭》 
B.《离婚》 
C.《明天》 
D.《风波》 13.沙汀长篇小说“三记”指的是(   ) 
A.《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B.《困兽记》、《还乡记》、《南行记》 
C.《还乡记》、《南行记》、《囚绿记》 
D.《南行记》、《囚绿记》、《金锁记》 14.在《边城》中,老祖父是(   ) 
A.“美”的化身 
B.“爱”的化身 
C.“善”的化身 
D.专制家长的化身 15.1943年被列为“全国畅销书之首”的是徐訏创作的(   ) 
A.《塔里的女人》 
B.《北极风情画》 
C.《鬼恋》 
D.《风萧萧》16.善于在剧作中塑造“善恶共存者”形象的剧作家是(   ) 
A.曹禺 
B.夏衍 
C.洪深 
D.李健吾 17.以《骆驼草》为主要阵地的文学流派是(   ) 
A.“京派” 
B.“海派” 
C.“论语”派 
D.“民族主义文学”派 18.《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死不肯翻身的人”是(   ) 
A.侯忠全 
B.李子俊老婆 
C.张裕民 
D.老孙头 19.张恨水笔下的“樊家树”,是(   ) 
A.地名 
B.人名 
C.植物名 
D.山庄名 20.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   ) 
A.梅光迪 
B.陈西滢 
C.梁实秋 
D.胡适 21.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四幕话剧《家》,其新的艺术构思主要表现在(   ) 
A.以高老太爷为核心 
B.以觉新、瑞珏、梅的关系为线索 
C.以觉民和琴的爱情为线索 
D.以觉慧离家后的经历为主要内容 
22.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   ) 
A.徐志摩 
B.闻一一多 
C.冯至 
D.李金发 23.茅盾在避难日本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 
A.《蚀》三部曲 
B.《虹》 
C.《野蔷薇》 
D.《霜叶红似二月花》 24.穆旦诗中的“我”,其特点是(   ) 
A.极度夸饰、激情澎湃的“大我” 
B.浪漫多情的“本我” 
C.分裂残缺、矛盾痛苦的“自我” 
D.感伤自怨的“小我” 25.夏衍剧作的主导风格是(   ) 
A.淡淡的写实的风格 
B.忧郁感伤的风格 
C.浪漫抒情的风格 
D.紧张激烈的风格 26.以公开信《致蔡鹤卿书》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是(   ) 
A.林纾 
B.胡适 
C.章士钊 
D.吴宓 27.以下作家中,为话剧发展初期“‘廖若晨星’的女剧作家之一”的是(   ) 
A.淦女士 
B.白薇 
C.凌叔华 
D.苏雪林 28.艾青抗战初期的重要诗作主要收在诗集(   ) 
A.《大堰河》 
B.《北方》 
C.《旷野》 
D.《他死在第二次》 29.三十年代初“民族主义文学”的实质是(   ) 
A.左倾激进主义文学 
B.自由主义文学 
C.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文学 
D.浪漫主义文学 30.善于用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去诠释古代高僧、名将、公主和草莽英雄,写作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的作家是(   ) 
A.鲁迅 
B.刘呐鸥 
C.穆时英 
D.施蛰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作家中,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有(     ) 
A.彭家煌 
B.许地山 
C.鲁彦 
D.许杰 
E.蹇先艾 32.鲁迅有感于“三·一八”惨案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有(     )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E.《理水》 33.郭沫若历史剧中,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作品有(     ) 
A.《棠棣之花》 
B.《南冠草》 
C.《王昭君》 
D.《虎符》 
E.《屈原》 34.“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共同之处有(     ) 
A.贯穿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B.都忠实于时代和斗争现实 
C.都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 
D.都以青年诗人为主体 
E.都活跃在国统区 35.丁玲进入解放区后创作的小说有(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B.《田家冲》 
C.《在医院中》 
D.《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E.《夜》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6.“孤岛文学” 
37.《文学革命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8.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 
39.简析曹禺剧作戏剧语言的特点。 
40.以小二黑、小芹或小顺、小保为例,简评赵树理小说中对“小字辈”人物的塑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1.为什么称沈从文为“文体”小说家? 
42.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http://www.51test.net/show.asp?id=113957&Page=2)

中国现代文学史

8.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简述80年代初小说思潮形成的原因、特征。
  原因:
  1、政治权力对否定“文革”和当代“历史”作某种有些程度改写的要求,很快获得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作家的呼应。
  2、文学批评所起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如对小说《飞天》、《在社会的档案里》等的讨论和批判,给批判性主题创作提出所应遵循的边界。
  3、70年代末开始建立的评奖体制,虽然常常显露出评价标准的矛盾、混乱,却也相当有效的参与了对“方向”的选择。
  特点:
  1、从小说的艺术性太堪,大多属于20世纪中国小数中颇为发达的问题小说类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而展开分析、证明的“观念性结构”为许多小说使用。
  2、借助人物或叙述者的议论来表达对当代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见解的表述方法也很常见。
  3、坚持小说尖锐的“问题”意识,但尽量避免哪些演绎观念的老套。
  他们相当普遍的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通过人物命运的表现,对历史反思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三、80年代初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
  1、采用类似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方法,以主要任务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情节,结构。如小说《布礼》、《蝴蝶》、《春之声》。
  2、运用戏谑、夸张的语言风格。如《名医梁有志传》、《来劲》、《星球奇遇记》。
  3、对于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叙述方式;词语上的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居士、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
  4、有时过分沉醉于在叙述中体现的智力优越感时,也会走到缺乏控制的滥情。
  四、80年代初张贤良小说的特点。 P263~P264
  1、小说带有“自诩传”特点。
  2、受难的读书人模式,暗合了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表现“落难公子”的模式。
  五、知青题材小说发展经历的过程。
  “知青文学”在“文革”期间已经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代才提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知青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写作知青题材小说的作家包括了孔捷生、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等重量级作家。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揭露和控诉,但随后的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与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关,着重于表现新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困惑。1981年,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和孔捷生《南方的岸》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的最早的开端。
  “知青文学”作为一种潮流,在80年代中期以后已失去实质意义,但“文革”对现实的影响仍在继续,对它提供给文学的“资源”,也还在挖掘中,80年代后期以来仍有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等作品。
  进入90年嗲以后,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反思批判的色彩几已消失。
  一、寻根文学出现后,对其评价包括哪些方面?
  答:文学“寻根”的出现,既得到热烈欢迎,也受到诘难和批评。
  (1)批评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指责它表现了“复古”倾向,会导向对需要批判性反思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在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尚,则忧虑于可能使创作纷纷潜入僻远、原始、蛮荒的地域和生活形态,而忽略对现实社会生活人生文问题和矛盾的揭示。
  (2)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当代文学的状况等方面考虑,文学“寻根”的提出,应该说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革”使“前现代”的“封建主义”的复辟,因此,重提科学、民主的口号,向西方学习,反思“传统”以“走向未来”,使“文革”后重要的社会思潮。
  (3)80年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使文化比较和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评价重新凸现。一些作家不仅仅体验到“文革”等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的压力,而且猝不及防遭受到“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冲突”所产生的他们会认为,如果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关照“传统”,将寻找自我和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本原”性(事物的“根”)的东西,将能成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根基。
  二、寻根文学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当代中国大陆,由其是“文革”期间的小说、地域、风俗的特征趋于模糊、淡化。主流的文学观念是,历史运动,人的行为、情感的基本构成和决定性因素,是阶级地位和政治意识。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这样,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日常生活,体现“历史连续性”的民族文化的、人性的因素,自然会被看作是对于阶级意识的削弱,而受到排斥。在80年代受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则是,特定地域的风情民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对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
  比起“伤痕”“反思”来小说来,带有“寻根”特征的小说,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暧昧。倡导“寻根”的那些“知青”出身的作家,他们在“文革”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在有可能系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之后,他们便惊讶于过去的无知,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孺慕。不过,如韩少功、郑义、李杭育、阿城等,对于他们所称的,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规范”的体制化的“传统”,持更多的拒斥、批判的态度;而认为在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有更多的文化“精华”。“文革”后的当代作家,一般会很容易接受“五四”以来对于“传统文化”持激进批判的立场,不过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碰撞”中,也会走向对悠久而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沉迷,转而怀疑原先所持的批判态度。
  三、寻根文学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有哪些方向?
  答:1、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一些作家受到诸如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启发,把对于生活情急、细节的真是描述,与象征、语言的因素加以结合。叙述方式变换的技巧,也在一些作品中得到运用:以“现在时”和“过去现在时”的描述来处理历史,在叙述者和故事人物,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上构成复杂关系,以此来强化叙述的意识。
  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
  这种艺术追求,首先表现在小说整体情调、气氛的营造的重现。其次,在小说语言上,或者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移,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加强所要创造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理的古奥。另外,小说的章法、结构、叙述方式,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说取法的情况。
  四、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汪曾祺被称为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
  1、汪曾祺擅长描摹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土风情、奇风异俗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
  2、松散自由的结构,是汪曾祺小说文体的主要特点。他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把小说当抒情诗、当散文来写,追求一种近似随笔的风格。他的小说没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采用淡化情节,重写气氛和情绪的散文化的处理方法。
  3、汪曾祺的语言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淡薄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练,典雅的特点。他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多采用白描和短句,以看似平常的鳄鱼眼,组织起美的意象,现实倾逸冲淡的情致。
  二、残雪小说的艺术特点
  1、她将现实与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
  2、残雪创造这个世界时,并不运用“寓言”的方式,更多的是诉诸个人的感觉、潜在经验、记忆。
  3、不过,残雪世界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从对人的生命、人性等的发掘的角度去衡量时,更是如此,这导致了她的小说出现的某些单一和重复的现象。
  三、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发展背景
  1、内因:尽管先锋小说探索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许多作家仍在写实的轨道上写作。
  2、外因:文学界的一些人存在着对已被过分渲染的“先锋小说”的某种不满情绪。
  四、结合作品分析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倾向
  1、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方方的《风景》。表现的都是小人物,都是城市中最普通的一员。如《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单位中最普通的职员,每天的“大事”是早起排队买豆腐。
  2、表现个体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
  3、零度介入,采用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持较少介入故事的态度,较难看到叙述人的议论或直接的情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