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主要内容

2024-05-19 07:03

1.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主要内容

废除内地关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对国外贸易统一关税制度和税率。关税同盟以普鲁士1818年的税法为蓝本制订关税政策。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从1834年起废除全部关税。在对外贸易方面,倾向自由贸易,但对从英国进口的棉织品和呢绒等则课征保护性关税。关税同盟还致力于统一货币、度量衡制度和商业法规。各邦国于1838年和1857年签订一些专门协定,开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1868年又法令规定自1872年1月1日起在德国采用米突制,在1847年协定基础上统一了票据章程,1857~1861年间又制定了在1869年付诸实施的共同商业章程。1837~1844年间,关税同盟先后与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和比利时签订了商业协定,同盟的国际地位很快得到巩固。在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同盟的成立有助贸易往来、减少内部竞争。而让同盟成立的主要功臣是经济学家弗里得里希·李斯特。基于同盟充满保护主义的色彩,它不容许奥地利加入;最后,这令奥国与普鲁士的竞争更为激烈。1866年,由于南德邦国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同盟解散。但在1867年,这些邦国愿意重返同盟后,它又重新成立。新同盟更具凝聚力,因为任何成员国都没有否决权。同盟由普鲁士建立。最初,成员国只包括普鲁士与她的邻国。由于普鲁士当时的领土东西分隔,同盟能帮助货物的运送。后来,经过普鲁市政府多年的游说,成员国陆续增加。那边厢,奥地利也积极组成她的关税同盟,但较为审慎,成员国也寥寥可数。有些如Helmut Böhme的经济历史学家,就根据这个同盟的成功,质疑一般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主调。他们认为,由于普鲁士主导同盟的发展,以至能支配德国经济,更达成政治、军事联盟。最后,邦国都愿意接受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故此,德国统一是必然的结果。而且,同盟成立三十多年后,普鲁士人已经建立一贯的反奥立场。俾斯麦绝对不能在上任后短短几年内,做到这种效果。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主要内容

2.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介绍

德意志关税同盟 (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 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是德国统一前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扫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于1834年正式开始。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境内大部分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关税同盟的建立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它也促进了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3.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背景

19世纪初,德国仍处于分裂和割据状态。在1815年新建立的德意志邦联内部,存在着各自为政的38个邦国,其中有10个是帝国城市。直到1834年,德国境内依然关卡林立,并存着多种商业法规、度量衡制度和几百种地方性货币。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关税统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拥有1050万人口的最强大邦国普鲁士,当时积极促进关税的统一。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普鲁士政府于1818年首先实行改革,在境内废除关卡,取消消费税和国内关税的征收,宣布商品流转自由。对进口工业品仅课征10%的从价税,同时允许原料免税输入。前者符合容克地主的要求,但却违反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受到工业资本家欢迎,但引起了地主阶级的不满。双方围绕着税率问题进行着尖锐的斗争。普鲁士废除内地关税对其他邦国有很大影响。在普鲁士带动下,北德6个邦国于1826年成立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各邦国之间的关税取消了。1827年,南德两个大邦国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南德关税同盟,后来其他一些南德邦国也参加进来。1828年,汉诺威、萨克森、图林根各邦国和汉萨联盟城市组成了对抗普鲁士的中德关税同盟。但在普鲁士的压力下,它于1831年瓦解了。1833年,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组成,参加的各邦国订立了为期 8年的关税协定,协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后每逢协定到期即再行延长。开始时,这一同盟联合了北德18个邦国,1835年巴登公国、拿骚公国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加入后,领土共计 8.2万平方英里(超过当时德国领土 2/3),人口2500万人。只有汉诺威等一部分邦国未加入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背景

4.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相关年表

1828年:普鲁士与黑森公国达成最初的关税协定。1831年:黑森—卡塞尔加入。1834年: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图林根等邦国加入。1851年:汉诺威与奥尔登堡加入。1868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Kausenburg与梅克伦堡加入。1871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予德国。两地加入同盟。1888年,汉堡加入。

5. 德意同盟条约的影响

条约的缔结使得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方面更加有了底气,也是两个法西斯国家的进一步勾结。并且条约作为两大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的重要步骤,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意同盟条约的影响

6. 德国统一之路——关税同盟的作用

9世纪初,德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新旧思想的冲突十分剧烈。一方面,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法国大革命的激荡和德意志解放战争的鼓舞,自由进步思想和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在德国形成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并进而由理论而转入各种规模和层次的争取民族统一的运动。但另一方面,政治保守力量和分立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为了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保守派借助国家力量抵制新社会集团的壮大和民族运动的发展。德国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政治体制,即邦国分立主义,在神圣罗马帝国被摧毁后,也继续保留它传统的特征,决不肯轻易放弃“领土”和“主权”独立。关税同盟的产生正是这样一个复杂时期的产物,因而也必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混合了传统和现代的目标。
  
 建立关税统一政策是1815年后德国社会的共识。长期的国家分裂割据、货币和度量衡制度的五花八门、重重关卡的限制,德国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特别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取消后,原先受到保护而得到发展的德国工业,面对外国工业品尤其是英国工业品的强大竞争,纷纷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德国的农产品如牲畜、谷物等在国外市场却又遭到猜忌和抵制。唯有取消境内关卡,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征收联邦边境关税,确立统一关税体制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普鲁士 首先推动了关税统一问题的进一步发展。1818年普鲁士颁布“新税法”,推行自由主义的税收和商业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进口的禁令;同时废除境内税收和商业关卡,建立统一税制。普鲁士这种撇开邦联独树一帜的特殊政策招致了其他邦国的愤怒和抗议。为与普鲁士分庭抗礼,中南德各邦开始靠拢,几经摩擦冲突,1828年1 月达成 巴伐利亚 — 符腾堡 关税同盟条约。同年8月, 在“ 法兰克福宣言 ”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中德商业联合。但中南德关税同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商业自由,也缺乏共同的关税税率。相比之下,普鲁士的关税体系则显示了经济和政治分量,为广泛意义上的关税统一提供了基础。1828年,普鲁士与 黑森 —达姆斯塔特根据普鲁士税法原则订立关税同盟条约。7 年之后, 即1834年,那些原先担心主权丧失的邦国,如 巴伐利亚 、 符腾堡 、 萨克森 、 图林根 各邦等也先后加入了普—黑关税同盟。1834年1月1日,德国关税同盟正式生效。
  
 关税同盟加强了德国内部的经济联系,不同的经济区域慢慢地融合成为共同的民族市场,逐渐形成民族经济。随着商品贸易的增长,铁路河道运输的改进,工业的发展,税率政策的调整以及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简化了商品交换的方式,同盟各邦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性逐步增强。
  
 邦联体系之外建立起来的关税同盟,从它成立之时起就表明不纯粹是税率政策的问题,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则更进一步显示出,它已远远超出经济范畴涉及到民族统一的政治问题。在关税同盟身上,经济对政治的影响达到如此密切的程度,以致于德国 国民经济 史学家G ·施穆勒认为,1818年普鲁士的商业和关税立法在某种意义上发展成为德意志帝国。莫茨也坚信,国家在关税和商业政策上的联合会引导出政治体系的统一,这同样是不言而喻的真理。经济基础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关税同盟做为经济统一的基础,合乎逻辑地成为德国政治统一的推动力量。
  
 1866年南德站在奥地利一边参战就表明关税同盟还不足以消弭它们对普鲁士霸权的敌对态度。战后,普鲁士在政治上的威胁更加深南德的不安和不信任,它们极力抵制关税议会,使普鲁士认识到政治统一只用经济手段是行不通的。关税同盟实现经济一体化,但没有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参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就不会如此顺利。
  
 另外,俾斯麦对关税同盟的灵活利用和掌握也是德国民族统一不可忽略的因素。俾斯麦非常重视关税同盟对普鲁士的政治价值,也明确表示要通过普鲁士领导下的关税同盟建立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的思想。

7. 德意志统一的经济合作

除了同文以及国家主义的推波助澜之外,另一个对德意志统一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它推动了德意志在经济方面的统一。关税同盟的设想一经提出,1818年在普鲁士和霍亨索伦家族领地之间率先实现了关税同盟,称普鲁士关税同盟。30多年后,其他德意志邦国纷纷加入同盟。关税同盟有助于消除各邦存在的贸易保护壁垒,尤其改善了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交通运输网络,使物资得以快捷地在邦间边境畅行无阻,进而大幅降低成本。这一点对于坐落在莱茵河,萨尔河以及鲁尔河谷附近的新兴工业中心来说,至关重要。  19世纪初,德意志境内的道路状况非常糟糕。Heerstrasse邦的道路因多用于通行军队,路面泥泞不堪,无论是海外旅行者还是当地人,都对此怨声载道。随后的拿破仑战争,使德意志各邦领地成了东西战争的十字路口,尽管如此,道路状况竟然得到了改善。普鲁士境内的硬地公路从1816年的3,800公里提升至1852年的16,600公里。道路的四通八达使得人们可以多地往来,火车、旅店、餐馆,有时甚至是巴登巴登的休闲宫,都成了他们邂逅的场所。水路运输也得到了改善,拿破仑发布政令,清除了莱茵河河道上的障碍物,但船只若要逆流向上,必须靠人畜在岸上牵引。到了1920年代,蒸汽船代替了人力和畜力。截至1846年,共有180艘船只穿梭于德国的河流网络中。相比公路水路状况的改善,铁路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德意志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形象地将铁路和关税同盟比作一对双胞胎,借此强调两者紧密的关联。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铁路最先标志了国家迈向统一的步伐。德国小说家维廉·拉贝更是写道:“德意志帝国是在第一条铁路建成时诞生的”。尽管如此,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钢铁怪物。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觉得,让他从柏林到波茨坦的行程节省数小时的火车,对他来说没有多大意义。而保守派人物梅特涅更是彻底拒绝乘坐火车。此外,还有着不少人将铁路视作“恶魔”,其中就有Nikolaus Lenau在他1838年的诗作中,对铁路破坏了森林原有的寂静而扼腕叹息。 由于地理上尚不存在中央(国家首都),铁路的铺设不呈放射状,而是均匀的网状模式,铁路连接区域内城镇和市场,再从边缘朝各个方向通向区域外的铁路。随着铁路网的扩张,运输物资也越发廉价:在1840年,运送1吨物资每公里要价18芬尼,而到了1870年就只需要5芬尼了。铁路带来的效应可谓立竿见影,例如原材料可以由铁路直接往返鲁尔河谷上下游,无需中途卸上卸下。铁路带动了商品的需求,通过在沿线设立商铺,激发途经地区的经济活力。1840年的内陆货运量方面,水路是铁路的三倍多;而在1870年情况彻底逆转,铁路承担了于水路四倍多的货运量。与此同时,铁路也改变了城市风貌,人们的旅行方式,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秩序。虽然在1890年代之前仍有一些偏远省份尚未连入铁路系统,但到了世纪中叶,确切地说是到了1865年,绝大多数的人口聚居地,制造业和生产中心都已连入铁路网络。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各地的德意志人开始发觉,他们不仅语言相同,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都是统一的。因编写大型德文词典《The Grimm》而闻名的格林兄弟,从德意志各地乡间巷里收集研究民间故事——即享誉全球的《格林童话》。Karl Baedeker编写了关于中欧各地城镇和区域的旅行指南,包括旅行中可供之居所,可看之景胜,同时还简短介绍各地城堡,战场,著名的建筑物和名人。他的指南中甚至还标明了间距,哪些路必须避开,以及徒步旅行的最佳路径等。自由主义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在他的诗词中不仅表明了德意志人民语言上的统一,更传达了德意志在地理位置方面也是统一的观点。他用诗句呼唤德意志的主权统一,其诗句成就了今日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

德意志统一的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