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是什么?

2024-05-18 00:18

1.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是什么?

  中国是农耕文明,最关注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下农业收成的问题,寻求的是人遵守自然界的规律,然后自然界给予丰收的回报。在中国,“稳定”、“和谐”这一类的词占据核心地位。因为中国人害怕打破了稳定和谐的人与自然关于农业的“契约”。这种原生态的关于农业的心理引申到了社会,就成就了中国社会讲究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特点。“儒家”提出的那些道理就是这种特点很好的诠释。孝,是在家庭里,纵向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子绝对服从父来稳定一个家庭的关系。忠,是国家系统里的孝,以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来稳定一个国家官僚系统。而恕、弟,则是在社会上,朋友、亲戚、陌生人之间,讲究宽恕、推己及人,这样来实现横向的稳定。这样,横向、纵向来完成整个中国的稳定。玩笑的说,中国人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了。中国社会具有一种超稳定状态。
  另外,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源头或者说是组成部分,一个是希腊罗马文化,一个是基督教文化。所以不要把西方文化等同于基督教文化。(同样,不要把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的全部。)
  这里,我将西方的范围暂且缩小为西欧;将时间缩短为上古、中古一段。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只要你明确的描绘出它的拐脚点,这条河流的走向也就大致明了于心了。西方文化就其开始阶段看,是由中心向四周的辐射扩散。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就是如此。他们如同一盏华美耀眼的大灯照耀四周,当这盏灯熄灭,四周也就随之黑暗,从而等待另一盏大灯的亮起。希腊文化衰落以后,罗马文化兴起;罗马文化衰落,基督教文化兴起。
  西方文化首先辉煌于海岸线破碎,山脉众多的南欧。公元前6-4世纪,希腊进入古典时代,城邦制完全形成,以船为主的商业文明发达。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大的城邦。奴隶社会的民主政治逐渐发展起来。西方文化以点为中心向四周辐散往往是通过战争完成的。在经历了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后,希腊渐盛而衰。之后希腊半岛的霸主地位不复。随后兴起的是希腊半岛东北边缘的马其顿王国。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对亚、非、欧地区大范围的征服,希腊文化传播突破的大洲的限制,西欧、北非、近东,大部分地区进入希腊化时代。希腊思想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在其哲学领域。而这一段希腊哲学的黄金时期被德国学者雅思贝斯称为构成人类社会发展“轴心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哲学大家迭出,流派林立,后世所谓唯物与唯心不同观点、派别,此时也萌芽。不光是哲学方面,整个希腊文化所追求的是“真”。希腊哲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穷极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希腊历史学家往往对历史的书写都是极客观的。关于希腊悲剧的创作,作者刻画的是人物性格的弱点而造成了悲剧,这点上,也可看作是希腊人在文化中寻求人生悲剧为何产生的真理。
  继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的“遗产国”转衰,欧洲的新霸主罗马开始它更为伟大的旅程。罗马共和国产生于公元6世纪,此后经过数百年时间完成了对意大利和地中海世界的征服。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政治也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前一世纪前后,苏拉、恺撒等人的先后独裁统治使共和制难以为继。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元首”、“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西歌特人所灭,西欧正式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罗马帝国的征服过程,也是奴隶制逐渐兴盛,直到安东尼王朝(96-192年)帝国达到了全盛。与希腊文化求“真”不同,罗马文化强调的是求“善”。原因是:罗马是地跨三大洲,持续数百年的大帝国,维持这个大帝国需要秩序的规范和道德的垂训。秩序的建立是需要法律的保障。罗马法主要是指民法,它的一些基本原则一直影响秩序的建立是需要法律的保障。较之希腊,罗马的哲学更注意为解决现实生活服务;罗马史学家也更擅长歌颂古代,针砭时弊。
  北方蛮族(日耳曼人)南下,西罗马帝国覆灭。如果说罗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希腊文化的衣钵,那么,北方蛮族受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不存在希腊罗马文化底蕴的日耳曼人要统治偌大的西欧,选择了基督教文化。当新的日耳曼文化尚未成熟,而古罗马文化以衰亡,中古欧洲笼罩在产生于罗马时期的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中。基督教会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的不光是对人的精神统治。当时基督教基本精神后人概括为“三个主义”,既来世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教会通过七项“圣礼”控制人们日常生活。同时,教会也是唯一控制教育的机构。在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教皇的世俗权利达到了顶峰。教会和世俗统治者是相互利用和斗争的势力。后来,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和绝对主义王权的加强,教会势力渐衰,西欧天主教本身分裂也加剧。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双重作用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产生。
  从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来看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是“矛盾”、“对立”。这大概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的。西欧(希腊、意大利)多山地,国家被山脉、河流割裂,国家疆域狭小,国家内部的发展易饱和。对外,征服、扩张,来解决国家内部的饱和。对内,人与人之间也是通过对立来处理关系。如,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盛行。贵族、贫民、奴隶,泾渭分明,是不允许超越等级的。在基督教文化中,“天国”和“人世”也是严格对立的。从文艺作品中也能看出这种矛盾与对立的神圣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刚好相反。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是什么?

2.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是什么?

2006年9月,笔者随市委组织部和清华大学联合组织的公共管理国际高级研修班赴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有关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考察,对美国在法律制度、社会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异同有了一些粗浅的审视和思考。

    一、制度与规范

&n 
bsp;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经济社会发展与其具有一个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密不可分。美国的国家历史不长,但美国的法律制度体系非常健全,而且严密、细致、具体。据介绍,迄今为止,美国共制订有3000多部联邦法律,涵盖了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社会道德、公民行为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比如,大的方面,美国为了应对未来全球石油资源匮乏,曾立法规定,其地下石油资源100年内不得开采,从法律的层面上确立了其长久的国家战略;小的方面,诸如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不得打骂、虐待孩子等都有具体、详细的法律规定。 

    美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成为社会和公众自觉遵守的规范。有人介绍,美国人办事、特别是执法人员办事比较机械、死板,缺乏灵活性,但这恰恰是他们严格执法、遵守制度、按程序办事的表现。与他们打交道,你绝对不用担心久拖不决或没有下落。 

    二、实用与美观 

    观察美国人的衣、食、住、行、用,应该说,与许多东方民族以及我们国家比较,有着从表象到内质的明显不同。 

    在美国,除了一些城市中心区域以外,我们看到的房屋多数是楼层不高、没有明显风格和复杂装饰的“积木式”建筑,私宅多为一两层,宾馆也就三五层;商业、服务业门头设计非常简约,一般为面积不大的几个英文字母;道路上行驶的美国本土车辆,多数体积都比较大,外观看上去比较“笨”;路边的路灯造型十分简单、风格变化不大。在实用与美观两个元素中,美国人优先选择的是实用。 

    而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情况却截然相反。一些传统建筑是亭台楼宇、雕梁画栋,一些现代建筑则是高楼大厦、华丽气派;临街的商业门店的门头、招牌、广告几乎全是巨大、醒目、设计精美和色彩斑斓的,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用其极;亚洲国家生产和推崇的汽车,多数精巧、美观而又时尚,而且车型外观更新很快;特别是许多地方,为了改善城市景观,构筑了立体化的灯光系统。应该说,我们东方国家在实用与美观之间的选择上,比较注重的是外在形象的美观。 

    这种实用与美观的差别,表象上呈现了审美情趣的不同,内质上反映了欧亚种族在文化内涵和思维观念上的差异。美国没有悠久的文化,但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崇尚科学,必然重视规律、重视实质。正像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的那样,美国的很多东西看似普通,内里却很有质地、很有实力。 

    三、个体与集体 

    美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极端推崇个人自由和个体利益的国家。美国人认为:保护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作为家庭、集体、宗教团体以及组织中成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次要的。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提倡对个体利益的尊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进行斗争,而很少顾及社会、家庭和集体的需要。 

    在个人生活环节上,美国人则表现出了极端的自由主义态度。他们往往是随心所欲,不在乎社会的评价和别人的态度。比如,在男女交往、性观念以及婚姻家庭问题上,呈现了非常开放、随便的状态;在衣、食、住、行上,更是以个人需要和喜好为前提,随意而为。在美国公众心目中,个人英雄主义始终是一个高扬的主题。由于价值观念不同以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美国社会很少涌现、也很难产生集体主义和团队式的典型。 

    通过对美国的审视,有几点启示值得我们重视: 

    ———了解、认识美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需要站在超越意识形态的高度去进行审视、比较和评判,做到有扬有弃,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重要的是要强化法律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使之成为社会和公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比较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目的在于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 

    ———尊重人权要着眼于以人为本,既尊重个人的权利,又倡导社会的责任,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3. 如何看待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如何看待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4.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一、价值观的定义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都认为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Michael Prosser对于价值观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Geert Hofstede的定义简明扼要:价值观是“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形或隐形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和反面的.
    从以上所引的几个定义可以看出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持有什么价值观.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产生的哲学基础
    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中国的佛教.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中国人所作所为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而要让人想一想后领悟出来.中国人的思维更具有模糊性.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从后来的l6世纪到l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试验,注重形式论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一)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学观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人们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事情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同时人们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觉得“人言可畏”,为了“面子”和“脸面”,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时甚至说假话,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同时西方人的“天人相分”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取向.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
    (二)权利差距
    所谓对权利距离的态度是指地位低的人们对于权利分配不平等的状况的接受程度,是比较愿意接受,还是不愿意接受.例如,在有的文化中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有的文化中它们的重要性则相对低.权利差距是指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状况,是各种社会文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文化在处理权利不平等的问题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中国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始终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服务于这种宗法制度的是伦理.权势在中国起重要的作用,中国等级制度森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与中国的差序结构形成对照,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结构基本是平行的,西方人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指出“人类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即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自由与平等是人们的最终的生存目标.”
    (三)稳定与变化
    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不是与自然抗争.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强调温和、渐进,顺其自然.在封闭的大陆文化中,人们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安定团结为前提的.由此可看出中国人倾向于在稳中求发展.
    (四)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
    所谓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是指人们在非常规的环境中感觉舒服或是不舒服.非常规的环境指新奇的,未曾经历过的或者与通常情况迥异的环境.回避程度高的文化通过规章制度、安全措施以及对于绝对真理的信仰,尽力回避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他们的规章制度比较少,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不确定性指的是冒险和意义不确定性的文化价值.在容忍和避免不确定性方面各个国家有很大差别.有些文化中,自由导致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压力和焦虑,因而更需要正式规则和绝对真理,不能容忍有不同思想和行为的人,缺乏冒险精神和害怕失败.这样的文化强调行为规则以避免和减少不确定.属于不确定性回避高的文化群体,如日本、法国和西班牙.另一些文化似乎更能容忍自由和差异而不感到压力和焦虑,更爱冒险.属于不确定性低的文化群体,如美国、英国.
    (五)男性一女性
    所谓男性一女性是指在该文化中代表男性的种种品质(例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种种品质(例如谦虚、关心爱护他人)更多.男性更倾向于感情内在化,压抑感情,所以压力较大.男性文化重视传统的男性特征,如力量、过分自信和竞争.女性文化则强调养育、多情和情感.通常女性经济较为独立,两性相处较为轻松,男性化指示得分最高的国家或地区有:日本、德国和英国.女性化指示得分高的国家包括瑞典、挪威和荷兰.

5.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东方文化的基础是农耕生产,而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工商业贸易。

由此产生的差异是,东方更注重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大一统。因为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才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社会的整体利益才有保障。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全社会协同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社会治理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就是这个原因。

而西方的工商业文明,则更强调个人主义。比如它文明的源头希腊,为后人所熟知的是它的哲学和艺术,但作为国家的概念,存在感是很低的。虽然后来产生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但它最终被基督教所战胜,因为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思想,更符合他们的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科学的进步和法律的日益完善,但是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却越来越被拆分,小国林立,比如瑞士,它的北部讲德语,西部讲法语,而南部讲意大利语,这种现象在东方是无法想象的。

东方的大一统政治,更强调伦理和社会秩序。所以,我们今天在强调学习西方法制和契约精神的同时,要考虑到我们的文化传统,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否则就是不伦不类的夹生饭。

而西方社会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也越来越感到了统一的好处,这就是今天欧盟产生的基础。但同样是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统一之路非常艰辛。比如英国的脱欧就是一锅夹生饭,这个欧洲的搅屎棍子在曾经得到过无数次好处之后,今天终于臭到了自己。

今天的形势,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6. 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的根源是什么?

就是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出发了。中国对人性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中国很多的社会规范以及治理国家的政策,都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而儒家的思想,也在一定的程度给这个人性提供了相关的理论理论。
而西方则对人性所持的观点,则是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源。因而西方社会规范侧重于法律和公共利益为基准的。因而目前大量的社会规范也是在这个假设中建立起来的。
而中国的人性善,而使人民处理社会关系时,更多地从伦理道德这方面,而阻碍了创新,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西方的人性恶,他的目标是突破自身的社会地位,因而西方考虑和处理社会关系,更多是从实力和经济利益这方面出发的。这为创新提供了适于发展的土壤。

7. 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并合理的,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文化的差异。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5000年的发展史。在这5000年之间,中国本身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变迁和发展。当然,还包括文化、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相应辅助得以传承。
中国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发展至今,成为了可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具有着丰富多彩文化的灿烂中国,这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足以让人骄傲,不管是诸子百家还是文化分支中的琴棋书画、十大名曲、十二生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甚至属于中国独有的戏剧中国式建筑,传统中医、民间记忆、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中国文化对周围的其他国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

西方文化则以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为主。西方文化的从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理哲学原理的合集中都有逐步的延伸,同时对于西方文化起源于的古希腊。古罗马甚至不被归纳到西方文化中的古印度,都有着诸多的影响和根源。方文化更加推崇自由与民主,这种民主自由,从古希腊开始便已经有了开端,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了人人尊尊崇的特定理念,从而也造就了与中国文化的巨大不同。

在许多中国人能够迅速的接受西方文化,反而对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有着不恰当的定义。但我们应该始终记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存在是因为历史的潮流导致的,没有对错与高低之分,这是一种差异,而并非是一种差距。 

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

8.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