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介绍

2024-05-09 01:18

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5月,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1950-2000年)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1950-2000年)整合而成。在王应睐、朱冼、曹天钦、童第周等前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并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生化与细胞所与其前身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和奋斗中,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等国际领先重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上海生化细胞所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国立研究机构2。生化与细胞所得使命是开展创造性的生命科学研究,并为促进国民健康服务。生化与细胞所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研究所,努力为科学家提供自由探索和团队合作的学者型研究环境,为研究生、博士后和其他研究人员提供高标准的、系统性的训练3。生物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将致力于破译生命的奥秘。生化与细胞所作为中国最具研究实力的机构,必将继续为此做出中国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介绍

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生化所,全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生化大组。从1950年到2000年,生化所发表的科学论文近4000篇,取得国家、部委、省、市级获奖科研成果178项(其中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培养研究生255人,博士生171人 。 细胞所,全称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实生所)。从1950年到2000年,细胞所发表科学论文近1600篇,培养博士生107人 2000年,细胞所与生化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生化与细胞所)。 20世纪中国最闪耀的科技成就——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被认为是中国曾经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工作。抛开世俗的荣耀之谈,全合成且具有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是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的突破,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这一成就不亚于克隆技术对人类关于“人工生命”意念壁垒的冲击。而生化与细胞所的前身是完成这一工作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时间线 * 1958年,提出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项目* 1959年,天然胰岛素拆合成功* 1960年,人工合成胰岛素开始全国性协作/胰岛素A链和B链合成成功/合成胰岛素大 兵团作战* 1963年,全国协助再次启动,包括生化所、北大化学系* 1964年,人工合成胰岛素A、B链第一次组合成功(出现微弱活性)*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年,《Science》杂志刊登“红色中国的胰岛素全合成”报道中国人工合成胰岛 素成果* 1982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Ala) 继牛胰岛素合成成功后,1967年中国科学家又提出人工酵母tRNAAla项目,在1964年该蛋白的一级序列已由Robert W. Holley测定。该项目的上海方面有生化所负责,细胞所、有机所参加。到1981年,中国科学家仅用四年时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1983年,《Nature》杂志刊登“核酸合成,拼音tRNA”文章报道该成果。1987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 然科学一等奖 。

3.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简要概况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4年8月,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论证,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批准建设日期为1985年4月,验收通过日期为1986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日期为1987年7月,2006年进入第五届。张友尚、敖世州、林其谁、金由辛研究员分别担任前四届实验室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林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恩多院士。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简要概况

4.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4年8月,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论证,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领域

实验室着眼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前沿,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为:基因功能及其调控。在高度凝练的研究方向的引领下,实验室依托于两个主题:(1)基因表达调控的蛋白质科学;(2)基因表达调控的表观遗传调控。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领域

6.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实验基地筹备处,成立于1983年8月1日,为“七五”国家投资建设的大中型项目之一。1986年5月24日动工新建,1991年11月28日建成验收(核定总投资为6417.4万元,建筑总面积30382平方米,整个基地占地面积为80.1亩),国家验收后的基地即改用现名。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内一个高新技术研究基地型科研单位,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的需要,确定以基因资源与基因组工程、基因调控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功能和蛋白质工程、微生物代谢和代谢工程、生化工程为重点发展领域,开展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坚持以生物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研究开发为核心,以强化转化、服务与孵化功能,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为重要目标,积极从事生物高技术的研究、中试、开发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创造一流的生物技术成果,培养一流的生物技术人才,成为充满活力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研究基地型科研单位,他根据中央和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的需要,坚持以生物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研究开发为核心,以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为重要目标,积极从事生物高技术的研究、中试、开发工作。

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缩写为SIBS)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由原上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1根据中科院“创新2020”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科研任务为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命现象本质、人口健康和农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探索有利于科学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建设成为综合、大型、跨领域、国际化、布局合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2124人, 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养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8.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交流合作

实验室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顾问参与指导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出访来访的学术活动每年约有100多人次。与国外有密切学术联系合作研究的科研院校十多个,它们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近些年实验室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讲习班,主讲者来自世界著名科研单位,学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也扩大了实验室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紧密结合“人口与健康”这一国家重大需求,为防治人类重要疾病、培养生物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建成一个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跻身国际前列,并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历来是实验室的总体发展目标。国家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的四次评估所给予的鼓励激励着全室成员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科学创新,同时在酝酿联合兄弟实验室在适当的时候争取成为国家实验室,以便在更高层次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