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一般来说,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2024-05-17 19:01

1.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一般来说,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一、国际储备主要由四种形式的资产构成:
1、外汇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国际货币表示的流动资产,主要采取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
2、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是国际储备的典型形式。
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账面资产,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会员国, 用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国际结算,并允许会员国用它换取可兑换货币进行国际支付。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1.国适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2.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3.充当本国对外借债的基本保证。
4.影响货币发行量。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一般来说,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2.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国际储备的构成 
国际储备主要由四种形式的资产构成: 
1、外汇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国际货币表示的流动资产,主要采取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 
2、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是国际储备的典型形式。 
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账面资产,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会员国, 用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国际结算,并允许会员国用它换取可兑换货币进行国际支付。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国际储备的作用 
1.国适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2.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3.充当本国对外借债的基本保证。 
4.影响货币发行量。
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一般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1.一国金融当局必须具有无条件地获得这类资产的能力;2.该资产必须具备高度的流动性;3.该资产必须得到国际间普遍接受。

3.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一、国际储备主要由四种形式的资产构成:
1、外汇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国际货币表示的流动资产,主要采取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
2、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是国际储备的典型形式。
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账面资产,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会员国, 用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国际结算,并允许会员国用它换取可兑换货币进行国际支付。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1.国适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2.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
3.充当本国对外借债的基本保证。
4.影响货币发行量。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4. 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一、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含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不仅其国际储备规模有所扩大,而且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
2、如果一国货币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则该国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进行国际支付方面具有一个有利条件一可以用本币来清偿对外债务。因此,对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它无须保持规模过大的国际储备。
3、至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其拥有雄厚的储备资产,则另当别论。二、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
1、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储备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贸易收支的稳定程度。
2、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货源的供给弹性和销售市场的需求弹性均大于1,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小于1,则表示其外贸收支相对稳定;若其进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则不必顾及国际储备;如果出口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小于1,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表明外贸条件较差,需保持较充足的外汇储备。
3、其次看国际收支差额的状况及稳定程度。
4、一般来讲,如果一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经常项目十资本项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性逆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大;在国际收支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视其逆差发生的频率和其它可选择的调节手段来确定适当的储备水平。
5、总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质、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措施的多寡与优劣,将决定调节过程中所需的国际储备量。三、国际收支其它调节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国际储备存量不足。四、一国国际融资能力的大小及所处的国际环境。
1、一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得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能力;获取外国商业贷款的能力;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2、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债信等级,能迅速、便利地获得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条件良好,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能力很强,则该国无须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就应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扩展资料
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
2、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持续的高利率政策;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紧缩性需求管理;持续的汇率不稳定;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3、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
3、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
6、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
1、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
2、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
3、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
5、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
6、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适度国际储备规模

5.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通常来说国际储备是由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其中外汇储备的占比是最高的。国际储备,又称“国际储备资产”。是指一国官方所持可用于国际支付,并能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货币资产。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官方持有的黄金;官方持有的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资产和特别提款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英镑和其他西方主要货币曾相继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现在,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的仍是美元。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各国货币汇率可能波动,国际储备中的自由兑换部分易受影响。因为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国际货币表示的流动资产,主要采取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拓展资料: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主要由四种形式的资产构成:1、外汇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国际货币表示的流动资产,主要采取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形式。2、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货币性黄金。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是国际储备的典型形式。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账面资产,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会员国, 用于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国际结算,并允许会员国用它换取可兑换货币进行国际支付。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国际储备的作用1.国适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本国经济的冲击。2.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3.充当本国对外借债的基本保证。4.影响货币发行量。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一般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1.一国金融当局必须具有无条件地获得这类资产的能力;2.该资产必须具备高度的流动性;3.该资产必须得到国际间普遍接受。

国际储备的构成有哪些?哪一种储备占的比重最高?

6. 如何确定一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一、一国国际储备的范围及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1、如果一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并参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则该国的国际储备中除黄金和外汇储备外,还包含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不仅其国际储备规模有所扩大,而且增加了国际清偿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缓解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使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不必过多。
2、如果一国货币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则该国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进行国际支付方面具有一个有利条件一可以用本币来清偿对外债务。因此,对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它无须保持规模过大的国际储备。
3、至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其拥有雄厚的储备资产,则另当别论。二、国际收支流量的大小及其稳定程度。
1、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储备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其贸易收支的稳定程度。
2、如果一国出口商品货源的供给弹性和销售市场的需求弹性均大于1,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小于1,则表示其外贸收支相对稳定;若其进出口基本平衡或略有出超则不必顾及国际储备;如果出口商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小于1,而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表明外贸条件较差,需保持较充足的外汇储备。
3、其次看国际收支差额的状况及稳定程度。
4、一般来讲,如果一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经常项目十资本项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很小;反之,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性逆差,则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较大;在国际收支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视其逆差发生的频率和其它可选择的调节手段来确定适当的储备水平。
5、总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性质、程度以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措施的多寡与优劣,将决定调节过程中所需的国际储备量。三、国际收支其它调节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如果一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并能有效地控制进口和外汇资金的流动,则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国际储备存量不足。四、一国国际融资能力的大小及所处的国际环境。
1、一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得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能力;获取外国商业贷款的能力;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2、如果一国具有较高的债信等级,能迅速、便利地获得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且该贷款的来源稳定,条件良好,或者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能力很强,则该国无须持有过多的国际储备资产;反之,若一国资信较差,国际融资能力低,就应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
扩展资料
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
2、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持续的高利率政策;外汇管制、外贸管制;紧缩性需求管理;持续的汇率不稳定;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3、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4、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
5、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一)比例分析法。
1、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
2、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
3、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4、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
5、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
6、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二)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
1、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
2、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
3、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4、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
5、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
6、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适度国际储备规模

7. 国际储备体系的国际储备体系的演变

国际储备体系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中心货币或资产在国际经济交易中的延伸与扩大。整个演变是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从单元的储备体系逐步向多元的储备体系发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单元化的储备体系在典型的金本位制度下,世界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币。因此,国际储备体系单元化,其特点就是国际储备受单一货币支配。 由于金本位制度率先在英国实行(1816年),各国只是后来仿效,于是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和被广泛储备的现象。因此,在这个制度下的储备体系,又称黄金──英镑储备体系。在这个储备体系中,黄金是国际结算的主要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储备资产。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过渡性的储备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典型的金本位制崩溃,各国建立起来的货币制度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美国仍推行金本位制)。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非典型性的多元化储备体系,不完全受单一货币统治。但由于该体系不系统、不健全,因此,严格地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储备体系。当时,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有英镑、美元、法郎等,以英镑为主,但美元有逐步取代英镑地位之势。 三、二战后至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储备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了起来。美元取得了与黄金等同的地位,成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这时的储备体系称为美元──黄金储备体系,其特点是储备受美元统治。 在这个体系中,黄金仍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但随着国际经济交易的恢复与迅速发展,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储备资产。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世界黄金产量增加缓慢,产生了经济的多样化需要与黄金单方面似不应求的矛盾;另一方面,黄金储备在各国的持有量比例失衡,美国持有了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其他国家的持有比例则相小。因此,在各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逐渐下降,而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比例却逐渐超过了黄金而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如在1970 年,世界储备中外汇储备占47.8%,而美元储备又占外汇储备的90%以上。因此,从总体上看,这时期各国的外汇僻备仍是美元独尊的一元化体系。 必须注意,二战后的美元──黄金储备体系与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英镑储备体系是有区别的: (1)在典型的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货币直接同黄金挂钩,黄金是国际储备体系中的主要中心货币,并且由于黄金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因此,不存在信用和汇率危机等问题。 (2)在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并不直接与黄金挂钩,而是直接同美元联系,然后再通过美元兑换黄金,美元成为最主要的中心货币。由于美元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美元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并流通,是因为当时美国具有以下条件:①大量的黄金储备,②强大的经济实力,③政府的信用保证,由此保证了美元作为中心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一旦美国经济衰退,国际收支恶化、美国政府信用保证下降以及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这个中心储备货币也就随之动摇了。 四、70年代后至今的多元化储备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表现在储备体系完成了从长期的国际储备单元化向国际储备多元化的过渡,最终打破了某一货币如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20多年来,形成了以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以及欧洲货币单位(ECU)等多种国际储备资产混合构成的一种典型性的国际储备体系。其特点是国际储备受多种硬货币支配。多种硬货币互补互衡,共同充当国际间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

国际储备体系的国际储备体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