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此次的疫情?

2024-05-13 17:40

1.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此次的疫情?

疫情确实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打击,且主要发生在前期封城与居家期间。对于制造业、工农业等大量依赖线下生产的行业,以及餐厅、商场等线下服务业而言,全社会进行居家隔离的行动使这些实体经济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这种影响并不是长期的。

首先,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隔离、封锁的措施放宽,生产与消费逐渐恢复正常,实体经济也开始重新转动。从我国的经济数字看来,自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已经开始恢复,并出现增长。就连最初受到广泛担忧的消费,也呈现良好的复苏。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也接近45万亿元。

其次,在线下实体受居家抗疫影响时,数字化成为了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当消费者不能出门消费时,他们转向线上消费,工厂、餐饮等实体依然需要转动起来以满足线上需求。


加上我国迅速出台的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举措,此次疫情虽然对实体经济有所打击,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进入2022年3月以来,中国疫情出现反弹,且病毒传播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三大特征。截至3月29日,全中国新增确诊病例1629例,覆盖全国27省市,创下自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吉林,福建,上海,广东,山东及浙江确诊病例均超过500例。考虑到上海和东南沿海经济大省持续受到不同程度的疫情困扰,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将阶段性放大。模型分析显示,本次疫情冲击将对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造成1.8-2.1个百分点的冲击,但考虑到中国经济韧性强大且政策效果将渐次显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依旧有望稳住底线、实现今年预期发展目标。在疫情造成意外干扰的背景下,中国政策搭配将更加有所作为,就此我们建议:政策“发力靠前”适度延长、政策重心进一步从宏观向微观倾斜、加强政策预期指引和信心维护。

本轮疫情反弹将对经济产生三重影响。一是供给侧冲击。今年2-3月以来,疫情影响促使深圳和上海两大全国经济中心先后采取区域封锁等隔离措施。尽管这一举措对限制疫情的传播发展已经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从经济影响来看,这将直接导致制造业及服务业劳动力供给出现阶段性短缺。同时,交通物流的封锁和限制将影响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正常流通,并进一步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形成冲击。二是需求侧影响。动态清零政策要求对局部聚集性疫情进行快速严格防控。这意味着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将受到影响,人员的流动和聚集下降将直接影响餐饮,零售,旅游及房地产销售等服务行业。尽管疫情也将一定程度提振医疗服务、医用设备、线上零售以及线上教育等行业需求,但线上零售需求的上涨很难对总需求的下滑起到明显缓冲作用,这是因为线上零售需求增速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线下消费需求的局部替代而非整体拉动。三是预期影响。对病毒的过渡恐慌和高度敏感可能会影响民众对经济增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抑制短期内消费和投资的反弹。同时,叠加美国加息和乌俄地缘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私营企业扩张的能动性或因预期衰退或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服务业将受到广泛性冲击。从行业角度来看,除了上游工业制造业因价格因素同比增速显著上升外。中下游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已受到疫情反弹的广泛冲击影响。首先,供应链上直接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包括了交通运输和物流业。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此次的疫情?

2. 如何看待疫情后中国的经济

疫情影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而不是趋势。
1、实力大、家底厚,基础扎得牢。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生产的齐全性、规模性,金融市场的厚实性,使外生冲击难以引起经济趋势性变化,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弹药”。
2、动力足、潜力强,发展空间大。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刚需”,不会因疫情而消失。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稳步扩容,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扩展资料:
积极应对,努力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是继续对疫情严防严控。严防严控的关键是严在防控的意识,严在自控自律,严在日常防护措施,至于说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采取的过分严厉措施,应该按照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作为地方来讲,不能长时间停摆,必须根据疫情变化,对过去的隔离措施作出适当调整。
二是抓紧复工复产。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风险划分,差异化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
参考资料来源:重庆日报-人民日报:疫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3. 疫情反复,对我国的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疫情之下对我国的各行各业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冲击,对我国的经济会产生以下几大影响:
疫情造成失业率较高,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静态管理的疫情防控措施,让很多地区的营业场所关门,时间长达1~2个月这些店主不仅要负担高额的房租,还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选择倒闭。其次是一些公司在疫情期间的运营出现问题,经济链条出现了中断,公司的经营一日不如一日,只能选择财源来维持公司的运营,长期下来就造成了我国人口的大面积失业。而失业反过来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之间的往来贸易减少,开放型的经济发展会受到阻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全国的多个国家都有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疫情开始之后,往返于国家之间的国际航班减少,国际邮轮贸易也减少。一些外资企业选择在华投资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长期下来对我国实施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由于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很优秀,已经逐步恢复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我国的实体行业经济遭到了重创。疫情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是各大营业场所服装店面临大批的倒闭,很多餐饮行业的老板不得不转型到其他的一些新兴行业,很多地区的电影院长时间的不开门导致电影行业的拍摄出现了阻碍。电影的拍摄周期加长,反过来又会影响电影院的上片率,以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解决我国的实体行业经济会遭到接二连三的重创。

总体来说,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仍然充满强大的活力,并且在疫情之下产生了很多新兴行业,例如网络电商直播带货,虚拟经济等。

疫情反复,对我国的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4. 如何看待疫情后中国的经济

疫情影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而不是趋势。
1、实力大、家底厚,基础扎得牢。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生产的齐全性、规模性,金融市场的厚实性,使外生冲击难以引起经济趋势性变化,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弹药”。
2、动力足、潜力强,发展空间大。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刚需”,不会因疫情而消失。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稳步扩容,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扩展资料:
积极应对,努力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是继续对疫情严防严控。严防严控的关键是严在防控的意识,严在自控自律,严在日常防护措施,至于说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采取的过分严厉措施,应该按照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作为地方来讲,不能长时间停摆,必须根据疫情变化,对过去的隔离措施作出适当调整。
二是抓紧复工复产。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风险划分,差异化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
参考资料来源:重庆日报-人民日报:疫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 中国成功战胜疫情说明了什么经济学?

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经济方面相应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制度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稳定是中国成功战胜疫情,说明了什么经济学?
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也有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等。
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内核,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践行者和创新者。所以从逻辑上来看,应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可是经济学包含很多类别,下属还有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战胜疫情(的哪一方面)说明了什么经济学(的优越性、原理或者运行机制)。这样应该会更容易回答也有助于题主获得更准确的答案!

中国成功战胜疫情说明了什么经济学?

6. 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

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期,相关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续推进;2. 投资:整体稳步修复向好,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 消费: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4. 杠杆率:信贷供给收紧,需提防相关风险;5. 价格:大宗价格推升PPI上涨,但对CPI传导较弱;6. 国际收支和汇率:经常账户回弹,趋势或难持续,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不确定性;7. 国际经济形势:关注疫情分化与反复、国际货币政策转向两大风险,全方位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而非人口总量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2. 如何保护和提升人力资源;3.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资源总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考虑到人口素质(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人口工作时间储备。在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后,中国最近20年以来人力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人力资源总量相较2000年提高14%。根据预测,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继续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稳缓慢上升,可以为新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议,中国的人口国策应当转变为人力资源战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增速为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缓慢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可能转好造成的外贸条件变化,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呈现逐季下降趋势。结合高频数据与各分项的增长趋势进行测算,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实际GDP增速约为9%,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8.2%左右。如主要风险集中爆发,全年实际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国际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消费恢复平稳,则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但相对于工业、出口、消费,投资复苏进度相对偏慢、力度相对乏力,整体投资增速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恢复进度最慢,两年平均增速尚未转正;基建投资复苏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是当前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但增长动能可能仍然减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缓。ACCEPT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5%-9.5%。虽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7.6%和33.9%,然而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由于去年低基数所导致的。综合考虑过去两年的整体情况,当前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仍要慢于疫情爆发前2018年与2019年的水平。导致消费反弹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总产出恢复并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复发与消费习惯的调整也部分地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的放缓。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总体性恢复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U型反弹。

到这里222

7. 如何正确评价本次疫情中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措施?

我们国家对此次疫情反应速度应该是相当快速到位了,首先这次的病毒是前所未见的新型病毒,从发现到完成基因测序几乎可以说是神速了,初期控制消息一类的一些举措现在看来好像有不妥,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疫情初期都在迷雾中摸索,信息不加以控制,任由媒体传播发酵,加上现在博流量不择手段的夸大其词危言耸听的无良营销号又多,骇人听闻的消息满天飞很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和大规模骚乱,后果不堪设想,疫情开始后国家立即宣布了免费治疗的政策,给不幸感染的人免去了巨额的医药费负担之忧,这极大的鼓励疑似病例接受检测治疗的积极性,防止了大量的感染者继续留在人群中继续传染给其他人,而举国的的封城措施几乎是一夜之间让经济进入了停滞状态,国家把生命放在经济的前面也是有效快速阻止疫情继续大规模爆发的原因,看看现在某些欧美发达国家初期不重视到中期为经济不愿封城所造成的疫情大规模爆发到现在疫情完全失控,短短数月中外对比一下就知道中国这次疫情反应速度和措施都是非常令国人满意也让外国羡慕的。

如何正确评价本次疫情中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措施?

8. 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吗?

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对我国来说也比较明显,整体上看我国直接经济损失应该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短期内综合经济损失应该在万亿规模,长期经济损失有可能超过5万亿。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造成的直接损失主要表现在医疗救治方面,截至现在,我国累计确诊83,745人,根据国家医保局的统计结果,我国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人均费用为1.7万元,重症患者人均费用大约为15万元,费用支出大约在10亿元左右,其中医保支付大约在7.5亿元左右,财政支付大约2.5亿元,这些治疗费用因为不可再生,所以可以看作是直接经济损失。
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造成的综合经济损失就非常明显了,春节期间我国经济基本只维持了必要的产业运营,直到3月中旬才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复产率已经超过90%,所以新冠病毒疫情大约影响我国一个半月的时间
2019年我国GDP大约为99万亿,平均每个月为8.25万亿,在疫情期间,经济没有完全停摆,预计会拖累我国经济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比例测算,造成的综合经济损失大约为1万亿元左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