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之六:先胜后战

2024-05-06 11:38

1. 读《孙子兵法》之六:先胜后战

《孙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就是先给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来。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如果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不可强求,怎么办呢?
  
 首先是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不能取胜,就不要出战。抓紧练自己。孙子的思想是先胜后战,后面还会讲。我称之为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 
  
 孙子的思想,一贯谨慎。守则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够了还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攻。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敌人一点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来,雷霆万顷,覆天盖地,让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和还手之力。“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守,能保全自己。攻,能获得全胜。 
  
   孙子的全胜思想,全胜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资,甚至还要保全敌人。
  
 一是自己保全,不要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二是争取把对方也保全,不要他败退的时候把桥梁、道路、城池等基础设施都破坏了,把粮仓物资也烧了,要把这些东西都保全,为我所用。最好,人也不要杀他们的,把他们的军队也保全,一看我们从天而降,没有战斗意志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队伍就壮大了。 
  
 我们评论一件事时,总是说:“看结果!结果最说明问题!”结果不一定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今天的结果来自昨天的决策,换一个决策,结果是比这个好,还是差,谁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试试,而且对结果的认识和解释,每个人还不一样。我们要讨论的,永远都是对未来的判断,这一步下去,未来会怎样,那每个人看法差距就大了。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甚至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
  
 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名将是什么呢?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一战成名!项羽呀、李广呀,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没人说他太聪明了,也没有什么勇功,没人说他太勇敢了。
  
 这和中医的“上医治未病”理念是一个道理。什么叫名医?起死回生,那叫名医。谁都说要死的,给他治活了!这就有智名、有勇功了。但是,把要死的人都给他送去,他都能治活吗?
  
 真正的“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还没生病的时候给你治!你还没生病,他就看出苗头,你将要得什么病,给你处理一下,给你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你得那病。
  
 两军对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对方也懂兵法,也晓得立于不败之地。这就看谁先失误,如果双方都不失误,就一直熬下去,看谁的粮草多。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有隙可乘,就要猛扑过去,一击制胜。 
  
  
   “不可胜在己”,要立于不败之地,完全在于自己,跟别人没关系。“可胜在敌”,看敌人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失误的时候,你不要错过。敌人不失误呢,当然也不是干等着,就想办法勾引他失误。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先胜后战,在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作战,绝不心存侥幸,这就是孙子的思想。
  
 什么样的人能胜呢?孙子总结了:“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修道保法,胜败之政,是讲政治,讲纪律。政治上人民拥戴你,纪律上秋毫无犯。这可一点也不是诡道了。
  
 这里的“度”“量”“数”“称”,就是第一篇《计篇》里的敌我实力计算比较。先是度,“地生度”,看看我的国土多大,人口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税收多少,各种资源如何,敌人又如何。 
  
  
   “度生量”,“量”,是测量,是衡量。
  
 “量生数”,测量,就测出数来,我这么大国土,这么多户口,产这么多粮食,能养多少兵,如果打起来,能支持多久,敌方又如何。 
  
 “数生称”,把敌我双方的数拿来比一比。
  
 “称生胜”,一比较,就知道胜败了。谁的数大,谁的胜算就大。 双方差距多大呢,就像镒和铢差距一样大。镒和铢,都是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480∶1,铢怎么打得过镒呢?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所以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个堰塞湖炸了水冲下来,谁挡得住?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测,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深,别人不知道,这就是军形,“藏于九地之下”,别人看不见。
  
 等到我决堤而下之,动于九天之上,兵形象水,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势不可当。
  
 所以到了《形篇》最后,孙子又讲回了基本面:国家实力、政治进步、法制严明。
  
 最开始我们就说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回事,是两个价值观。三十六计全部是诡道,是奇谋巧计,是兵不厌诈。孙子虽然也讲诡道,但诡道在《孙子兵法》里占很不重要的一部分。孙子始终强调的都是基础和实力。
  
 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关注基础工作。我们说《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就是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是战,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
  
 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读《孙子兵法》之六:先胜后战

2. 《孙子兵法·形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咋解释?

孙子在《形篇》中提出“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对此,很多人认为战前必操可胜之权,然后才敢于一战,还有人认为这与《始计篇》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是一个意思。历代注孙子也大多是这种观点。比如,唐代的杜牧在注释此句时,认为“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宋代的梅尧臣注为“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宋代张预则引用《尉镣子》加以注述,尉镣子曰:“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此之谓也。
我看,以上看法似未合于战道,是对孙子这句名言的误解。在战争中,胜负往往出人意料之外。战前,敌我双方都自料操必胜之权,必敢于一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战前自以为必胜的一方,常常吃了败仗。胜负诸条件,既有作战计划之优劣,作战实力之强弱,士气之盛衰,又有作战过程中,双方指挥员在对抗过程中心智与胆略的较量。作战计划之优劣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对的,因为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很少有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不加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作战实力的强弱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相对的,因为实力再强大,如果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不出来,比如被分割、失去指挥、相互影响和牵制等,在关键点上能够发挥的实力就很有限了;士气之盛衰对作战胜负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士气旺盛的反面就是骄怠,骄兵必败,如楚将之“灭此朝食”而卒溃师。

3. 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莣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罢,同“疲”。
  
 ①:“忌”加“艹”头。(打不出来这个字,读“qi”,同“萁”,“萁”的意思是豆秸,不是禾秸,秆才是禾秆。)
                                          
 杜牧注:“胜久,谓淹久而后能胜也。”此劳神劳力,故孙子以为胜必速决,日长而得算少也。
  
 暴同“曝”,应为长期离乡。殚货,即物资耗尽。
  
 ps:本文将随不才的深入学习而深化。

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4. 孙子兵法二:作战篇


5.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意思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
节选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扩展资料
孙子说过,善于作战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会被对敌战胜,但是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战胜对敌。所以,成功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当无法战胜对敌时,就先防守,如果对敌有可乘之机,我方能够取胜,就采取主动进攻。
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进攻的将领,他的部队出击如同神兵从天而降,使对敌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全胜。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了晓关(今西安蓝田县城南)。晓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派来驻守峣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众。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峣关。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不妥,他说:“秦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据守晓关的敌军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
“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郦食其带上黄金宝物,去跟晓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晓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居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晓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对敌不明虚实。对敌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带上厚礼去与秦守将说和。郦食其对晓关守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说服了他。守将答应与刘邦联合,攻入咸阳。刘邦十分高兴,打算等待时机,联合晓关的秦军进攻咸阳。
张良这时候却改变了作战计划,他对刘邦说:“秦军将领虽然投降于我们,但我们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也会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战中他的士兵反悔,我们就会反被敌军攻击。敌军现在已与我们谈和,必定放松了戒备。我们不如趁机攻打他们,定可以取胜。”
刘邦赞同张良的计策,率军攻入峣关。此前,刘邦安排了疑兵在山头造势,让秦军误认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如今刘邦突然率军攻来,秦军大惊而不知所措。秦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蓝田。
刘邦率兵追击,一路严令士兵不得干扰百姓,以收拢民心。结果,刘邦的军队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顺利地引兵绕过峣关,打败蓝田的秦军,最终攻入了咸阳。
秦军大势已去,秦三世子婴只好投降。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峣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刘邦那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形势做了分析,认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郦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对敌,使自己一方先立于不败之地。
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战略正应了孙子所说的善于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对敌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对敌猝不及防。
张良这一战的总体带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让先让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前提,因此刘邦率领的军队得以大获全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军形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6.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意思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
节选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扩展资料
孙子说过,善于作战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会被对敌战胜,但是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战胜对敌。所以,成功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当无法战胜对敌时,就先防守,如果对敌有可乘之机,我方能够取胜,就采取主动进攻。
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进攻的将领,他的部队出击如同神兵从天而降,使对敌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全胜。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了晓关(今西安蓝田县城南)。晓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派来驻守_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众。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_关。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不妥,他说:“秦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据守晓关的敌军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
“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郦食其带上黄金宝物,去跟晓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晓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居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晓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对敌不明虚实。对敌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带上厚礼去与秦守将说和。郦食其对晓关守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说服了他。守将答应与刘邦联合,攻入咸阳。刘邦十分高兴,打算等待时机,联合晓关的秦军进攻咸阳。
张良这时候却改变了作战计划,他对刘邦说:“秦军将领虽然投降于我们,但我们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也会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战中他的士兵反悔,我们就会反被敌军攻击。敌军现在已与我们谈和,必定放松了戒备。我们不如趁机攻打他们,定可以取胜。”
刘邦赞同张良的计策,率军攻入_关。此前,刘邦安排了疑兵在山头造势,让秦军误认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如今刘邦突然率军攻来,秦军大惊而不知所措。秦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蓝田。
刘邦率兵追击,一路严令士兵不得干扰百姓,以收拢民心。结果,刘邦的军队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顺利地引兵绕过_关,打败蓝田的秦军,最终攻入了咸阳。
秦军大势已去,秦三世子婴只好投降。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_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刘邦那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形势做了分析,认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郦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对敌,使自己一方先立于不败之地。
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战略正应了孙子所说的善于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对敌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对敌猝不及防。
张良这一战的总体带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让先让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前提,因此刘邦率领的军队得以大获全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军形篇

7. 孙子兵法的独特见解。急求!谢谢谢

简介:与对方争利,并获利的方法。
中心:最小化损失获取最大化利益。谋而后动
应用:各个方面。
书我还没看完,但不要拘泥与兵法的兵上,你去看,看越多理解越深。就比如火攻篇,我的理解是:万物皆可为火。万法皆为火攻,攻敌的要害使之急、乱、慌则为火攻。书上说的是以火为器,观敌之动静以策划下一步行动。就好比你看谁不爽,想整他,他刚好很气愤,则可以在语言上刺激他去损害他人。激将。激他与人结仇,在刺激他的同是还要察言观色看他反映,策划下一步行动,是继续激将,还是退出等待下次机会。不知道你懂不懂,我表达不够清楚,嘿嘿。总之孙子兵法是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做事,做人。谋而后动是其中的中心点

孙子兵法的独特见解。急求!谢谢谢

8. 《孙子兵法》不战不败,先胜后战

《孙子兵法》笔记
  
  
 战争乃毁灭之法,应尽量避战,商场所以选择蓝海垄断利润丰厚躺赚,而红海竞争激烈利润摊薄跪着求存。
  
 1.《孙子兵法》内容讲的是最基本的战略原则和最基本的战术要点,是大原则的内容,一旦没有原则的战斗则是乱战、败战。
  
 2.《孙子兵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是两个“不”。
  
 第一个“不”是“不战”。
  
 第二个“不”是“不败”。
  
 3.孙子不战之法:
  
 第一:打不赢不打,如果计算双方(知己知彼)实力下来自己打不赢,不战。
  
 第二:打得赢,代价太大,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打。
  
 第三:打得赢也打得起,但是计量,可否“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战争毁灭财富。
  
 4.孙子不败之法:
  
 不追求胜利,追求不败;
  
 不以胜利为目标,要以不败为目标。
  
 只有最差最差是不败之地,才能有命活下来继续等待合适时机战斗。
  
 制定不败底线和战略,不败之后方能谋求胜利,如果一开始追求胜利那这个目标下面是没有底线,因为会不可为而强为。
  
 不败,要做等得起的人,想想三国最后统一国家的不是孙权、刘备、曹操,而是臣子司马懿,因为活得久。
  
 第一,做一个等得起的人;
  
 第二,做一个一个没有贪心和侥幸,没有一厢情愿的人。
  
 贪心和侥幸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人性的大毛病。
  
 同样的收入,消费不会让人破产,但是投资会。
  
 多少人做事不都是这样吗?看见股市、比特币区块链资产在疯涨,就会把所有钱乃至借钱、甚至把唯一住房都卖了去买金融资产,结果在30、40岁的时候输掉了全部家当。我们周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人?
  
 这就是贪心和侥幸,一心想着大获全胜而没有考虑失败的后果。
  
 4.《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保守的。它不是让我们更加强大,而是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知不可为而不为。
  
 去学一个消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它有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能堵塞我们所有人生错误的源头,你就不会犯错。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不犯错,每一天都往前进一步会怎么样?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那个人的成就会超过所有的人。
  
 你想到了谁?活得久 ,每天学习进步,不犯错,投资界的股神:巴菲特和查理芒格。
  
 5.先胜后战,等胜机出现了再战,没有胜机就永远不战。
  
 因为不战就没损失,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
  
  
 6.“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不是, “多算”不是说你算计得多,是你通过双方各种资源的计算,算下来你的分多,胜算大,你就能胜;如果算下来你的分少,那你就胜不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