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释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的推导

2024-05-18 08:49

1. 求解释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的推导

  先解释上下标字母:T是Tradable可贸易品,N是Non-tradable不可贸易品;d是domestic国内,w是world世界、国际)。
  (1)eE指本币的市场汇率(直接标价法),pTd和pTw分别指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国际价格水平。
  可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由于一价定律的存在,本币市场汇率由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对比决定。
  因此,第1个式子表示本币市场汇率的变动等于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价格水平变动之差。
  (2)(3)pd和pw分别指国内和国际所有商品的价格水平;pNd和pNw分别指不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国际价格水平;α是不可贸易品占所有商品的比例,这里假设国内和国际的这个比例是一样的。
  因此,第2、3个式子表示国内、国际的一般价格水平(即所有商品)等于各自可贸易品、不可贸易品价格水平的加权平均。
  (4)ee指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真实汇率)。
  第4个式子表示真实汇率等于市场汇率扣除价格因素,即真实汇率的变动等于市场汇率的变动减去国内与国际一般价格水平变动之差。
  (5)没有新的变量,纯粹是把第2、3个式子代入第4个式子。
  (6)仅仅是第5个式子的变形移项,便于比较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
  
  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价格水平越低。在B-S效应中,本国是指发展中国家,并假设不可贸易品的国内外劳动生产率相等。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下降,Δee为负,则真实汇率ee下降,即真实汇率升值,这就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S效应)。

求解释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的推导

2.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相关争论

(一)两部门划分争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认为,一国的国民经济可划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两大类。所谓可贸易品是指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商品。所谓不可贸易品是指不可移动的商品,以及套利活动交易成本无限大的商品,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的商品。因为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商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贸易的,只有不动产和服务业中的一部分是不可贸易的,所以在经验分析中难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具体、细致的两部门。根据主观性和商品分类的差异性,有很多文献对两部门的划分进行了争论。Officer(1976)认为,可贸易部门应该以制造业或工业作为研究对象,不可贸易部门应该以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划分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通行的一种方法。De Gregorio, Giovannini和Wolf(1994)通过设计可贸易性比率(出口/总产出)作为衡量部门可贸易性的主要指标,对1970-1985年间OECD14个国家中20个部门进行了经验分析。若所得结果大于10%,说明该部门是可贸易部门,若所得结果小于10%,则说明该部门是不可贸易部门。结果表明,OECD国家中农业、铁矿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可贸易性比率都在23.6%~59.1%之间,表明这些部门是可贸易部门,而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比率为4.5%,表明服务业是不可贸易部门。后来,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用制造业来代替可贸易部门(Ito, Isard and Symansky, 1997; Philipp Rother, 2000; Kovacs and Simon, 1998; Rother, 2000; Arratibel, 2002)以及用工业来代替可贸易部门(Arratibel, Rodriguez-Palenzuela and Thimann, 2002; Egert, 2002; Fischer, 2002; Halpern and Wyplosz, 2001)。还有学者将铁矿业和农业加入到可贸易部门之中(Asea and Mendoza, 1994; Chinn and Johnson, 1997)。除此之外,Canzoneri, Cumby和Diba (1999)将制造业和农业等作为可贸易部门。Asea和Mendoza(1994)将运输业加入到可贸易部门之中。Cipriani(2001)将工业和铁矿业作为可贸易部门。De Broeck和Slk(2001)将工业和建筑业作为可贸易部门。Coricelli和Jazbec(2001)将制造业、铁矿业、能源和建筑业作为可贸易部门。Fischer(2002)用工业和农业代表可贸易部门。Drine和Rault(2005)认为可贸易部门包括制造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关于不可贸易部门的观点分歧相对少一些。绝大部分学者把服务业作为不可贸易部门(Fischer, 2002; Kovács and Simon, 1998; Cipriani, 2001; De Broeck and Slk, 2001; Fischer, 2002; Halpern and Wyplosz, 2001)。少数学者将运输业加入到不可贸易部门之中(Micossi and Milesi-Ferretti, 1994; Ito, Isard and Symansky, 1997)。另外,Drine和Rault(2005)把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酒店、交通、金融、房地产等非市场服务部门作为不可贸易部门。Canzoneri, Cumby和Diba(1999)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通讯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社会和个体服务业、非市场服务业作为不可贸易部门。(二)生产率选择争论应该由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单要素生产率作为生产率的代理变量,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经验分析来说极其重要,在理论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Martson(1987)计算了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部门之间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1973-1983年间日元实际汇率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劳动生产率差异不足以解释长期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Edwards(1989)在讨论均衡实际汇率决定因素时,用技术进步表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影响,这种变量实质上是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中很少使用。De Gregorio, Giovannini和Wolf(1994)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生产率,比较了1970-1985年工业化国家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对不可贸易品价格的影响,证实了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不可贸易部门。De Gregorio和Wolf(1994)还认为,与全要素生产率相比,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经济萧条时反而会增加得更为迅速。从经济的中长期角度来看,平均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可信的指标。Canzoneri, Cumby和Diba(1999)使用的是平均劳动生产率,结果证实了主要OECD成员国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Coricelli和Jazbec(2001)认为,应该使用平均劳动生产率作为劳动生产率的代理变量。Fischer(2002)认为中东欧国家缺乏对资本和技术的度量,因此使用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代理变量。Drine, Lommatzsch和Rault(2005)以中东欧9个国家为研究样本,使用季度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行检验,发现开放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导致了不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过去十年实际汇率的升值,只能部分归功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另外,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部门数据很难获得。因为这些国家统计的经济数据的期限比较短,难以构成参与统计回归的样本。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只有做某些假定,并选取近似的统计变量作为代理变量,如使用工业生产作为生产率的代理变量,并假定服务业部门为零增长率(Chinn, 1997; Egert, 2002)。显然,这样得到的结果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三)计量检验方法争论国际上已有大量的文献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了计量检验。因为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检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关于计量方法选择的争论也一直持续存在。不过总的来看,随着计量经济学手段和方法的迅速发展,对该假说的经验分析越来越完善和可信。迄今,已经有众多不同的计量方法运用到经验分析中。Balassa(1964)第一个使用12个国家的收入和物价的横截面数据检验自己的理论。后来,绝大部分学者通过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表现。Hsieh(1982)通过分析1954-1976年日本和德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能有效解释这一时期日元和马克有效实际汇率的变动。Wood(1991)发现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快,造成发展中国家实际汇率相对于发达国家发生了贬值。Ito等(1997)对1973-1995年APEC成员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和实际汇率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分析了机械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动,比较了这些国家是否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Chinn(1997)分析10个亚太经济体1970-199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相对劳动生产率、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实际石油价格等因素对实际汇率变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作用,但是中国、泰国等快速增长国家例外。Bahmani-Oskooee(1992)使用了针对时间序列的两步法(Engle-Granger, 1987)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协整检验。总的来看,随着计量经济学手段和方法的迅速发展,对该假说的经验分析越来越完善和可信。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巴拉萨(1964)和萨缪尔森(1964)在区分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基础上,得出了两部门生产率的差异会引起相对价格关系调整的结论,并进一步对现实汇率系统偏离PPP及实际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解释,是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修正的重要假说。(2)众多学者分别从引入需求方传导机制、引入不完全市场竞争框架、完善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升值的传导机制以及引入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四个方面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更加丰富了原始的理论,使得理论模型更加贴近现实经济。(3)国际上已有大量的文献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了计量检验。绝大多数的检验结果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提供了支持的证据,不过也有一些检验对其提出了质疑。(4)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调整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研究文献不多,而且结论也不尽统一,有些学者支持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还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揭示该效应不成立。[1]

3.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中国情况

中国的情况违反了巴萨假说。尽管中国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人民币汇率跌幅超过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差距,实际汇率也大幅度下跌。这反映了中国在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太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生产率的提高并未引起实际工资的上升。进而,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也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现在放弃了计划经济下的重工业政策,转而更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结果导致国际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增大,同时,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需求也在增加(用于弥补中国国内生产减少的部分)。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的下降,进而导致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受此影响,人民币的实际汇率长期来一直在下跌。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中国情况

4.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主要观点

具体地说,“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的思想可以逻辑性地由五个逐渐推进的分论点完整加以表述。 (1)当存在贸易限制时,在考虑运输成本的范围内,可贸易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达到一致。 (2)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假定下,不同国家可贸易品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将与这一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相对应,同时一国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将使得每个经济体内部工资均等。 (3)服务部门与可贸易部门相比,国际间的生产率差异较小,在各国内部工资均等化的作用下,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服务业价格水平将更为昂贵。 (4)因为服务业进入到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之中,但是并不直接影响汇率,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水平,在用较高生产率的国家的货币为单位衡量时,将低于均衡的汇率水平。 (5)两国间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工资与服务业价格的差异就越大,相应的购买力与均衡汇率水平之间的缺口就越大。

5.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分析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有很多严格的假设条件,比如小国经济和利率给定、劳动力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快速自由流动、要素规模收益不变等。巴拉萨将国民经济分为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并用5个逐步推进的分论点表述了他的思想:(1)当存在贸易限制,以及考虑运输成本的条件下,可贸易品满足一价定律,即可贸易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而达到一致;(2)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假定下,不同国家可贸易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将与这一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差异相对应,同时一国内部的劳动力流动将使每个经济体内部工资相等;(3)在各国内部工资相等的条件下,因为服务部门的国际生产率差异相对可贸易部门来说较小,所以生产率较高国家的服务业价格水平将更为昂贵;(4)因为服务业在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之列,但是服务业并不直接影响汇率,因此,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水平,在用具有较高生产率国家的货币为单位衡量时,将低于均衡汇率水平;(5)两国间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这两国工资与服务业价格水平的差异就越大,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水平之间的差距相应越大。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三个重要结论,分别是:第一个结论: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完全由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决定。第二个结论:不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P由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差决定。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将会带来不可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提高。第三个结论:如果本国不可贸易品相对价格(内部实际汇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外国,则本国外部实际汇率相对于外国将升值。即如果本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提高幅度高于外国时,则本国外部实际汇率将升值。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分析

6.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介绍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巴萨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实际汇率的上升也越快的现象。当贸易产品部门(制造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国内无论哪个产业,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但是其他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这会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我们假定贸易产品(按外汇计算)的价格水平是一定的话,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固定汇率的条件下,会引起非贸易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起总体物价水平(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加权平均)的上涨。如果为了稳定国内物价而采取浮动汇率的话,则会引起汇率的上升。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使实际汇率上升。在思考汇率的中长期趋势时,本国货币与内外通货膨胀之差按比例折扣以后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一项可参考的指标。购买力平价成立,意味着实际汇率保持一定。但我们不能忽视下面两种力量的效果,它们使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使实际汇率发生变动。一是巴萨效应,即越是增长率高的国家,实际工资的上涨率也就越高,受此影响,实际汇率的上涨率也就越高。另一个是贸易条件(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保持一定的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实际汇率的下跌。

7.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如题 谢谢了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理论指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实际汇率应该不断上升。这就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  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供应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和不可贸易的——理发、照看孩子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前者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快于后者。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谈论的是一个实行固定汇率机制的小国。那么,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将由全球市场决定,其在国内的价格为全球价格乘以汇率。不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活动的价格将上涨,因为其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将会上升。这就是理发在穷国便宜、在富国贵的原因。  这一切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伦敦咨询机构Smithers & Co的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所指出的那样,答案在于,实际汇率上升是“一条不叫的狗”。  尽管中国在2005年7月对汇率政策做了微幅调整,但自1994年1月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几乎一直没有变动。过去9年,中国的通胀率大多数时候都低于美国,因此实际汇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据JP摩根(JPMorgan)估计,自1998年1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下降约7%。(见图表)  然而,中国似乎满足实际汇率上涨所需的一切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9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指出,自1979年以来,中国工业领域生产率的增幅平均每年比服务业高出3个百分点。  如果人们预期会上升的实际汇率不升反降,那么人们也就会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看看中国出口的惊人增长和经常账户盈余的不断飙升吧。  我认为,目前有三个基本指标表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了。首先,外汇市场干预所需的规模;其次,外汇收入过剩的根源如今是经常账户盈余,而不是相对不稳定的短期资金流入;最重要的是,基本差额盈余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见图表)。基本差额即经常账户与长期资金流入之和。瑞银集团(UBS)的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人民币低估幅度约为20%。*  正如史密瑟斯所主张的,人民币实际上的逐渐贬值,正是中国崛起对全球通胀起到抑制作用的原因。中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的确一直呈下降趋势。但这并非是必然的。是近乎固定的名义汇率与不断下降的实际汇率的结合,才造成了这种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不是偶然的。相反,正如安德森指出的,为取得这一成果,中国政府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正常情况下,强大的经济力量会纠正日趋低估的实际汇率。伟大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指出,货币机制是实现这种结果的一种方式。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自愿资金外流,来抵消经常账户盈余,就会造成货币基础的增长。这应会造成信贷扩张、需求过度、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及实际汇率上升。  简言之,经济过热不是问题,而是实际汇率被低估的“天然解决方案”。但正如安德森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够大、够封闭、管制够严、劳动力也够丰富,足以防止形成这种效应。  为将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中国央行买进了大量外汇,但它一直能够冲销大规模买入外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见图表)。此外,由于中国的总体储蓄水平非常之高,资本市场与世界其它地区充分割裂,因而其国内利率水平较其目前的外汇储备回报率约低1.5个百分点。  冲销即通过发售国内票据,消除官方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多余流动资金,这不仅仅是可行的,甚至还极为有利可图 —— 如果愿意忽视最终遭受巨额资本损失的风险。从远期看,低国内利率产生的支出,确实可能造成过度的需求和通胀,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了自由化的情况下。不过,几乎没有迹象显示这样的情形迫在眉睫。  上周专栏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府有很好的理由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吸收国内多余的储蓄。不过,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很长时期内不进行这种调整。  因此,中国政府可以选择。那么,应该怎么选呢?如果他们决定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允许名义汇率更快上升,或是经济过热和通胀加速?要扩大需求,他们又该作出何种选择呢?这些将是下周本系列专题最后一篇探讨的主题。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如题 谢谢了

8.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介绍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BSH) 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说。该假说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实体经济的增长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为什么经济增长快的国家比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更易经历实际汇率的升值等结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是当代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命题,是研究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实际汇率长期变动趋势的重要理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