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致命的动物杀手是什么动物?

2024-05-06 00:02

1. 最致命的动物杀手是什么动物?

地球上最致命的动物是什么?你可能想到凶猛的动物,事实恰恰相反

最致命的动物杀手是什么动物?

2. 自然界中十大冷酷动物杀手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噪声究竟有多大,有多少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3. 动物中的10大致命杀手

如果有人问你,你能想到的最致命的动物都有哪些?你能说出几个呢?狮子、鲨鱼和眼镜蛇可能是人们都能想到的,但是那些外表看似柔弱,体型很小的动物也会是致命的杀手吗?排在动物10大致命杀手第一位的会是什么呢?赶快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0名 毒箭蛙
  别看毒箭蛙体型很小,身长一般不超过5厘米,但是它却能轻易地致人于死地。毒箭蛙的背部能渗出一种粘糊糊的神经毒素,这能使掠食者对它“敬而远之”。据说,每只毒箭蛙可以制造出足以让10个人丧命的毒素。毒箭蛙主要生活在巴西、圭亚那、智利等地的热带丛林里。

第9名 非洲野牛
  非洲野牛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一种大而性情凶猛的水牛,体重一般可达1500磅。硕大而向下弯曲的锋利双角是它们防御和攻击敌人的重要武器。如果只遇到一只非洲野牛,那么你真的还算幸运——如果数千只野牛成群结队地
向你这个方向跑来时,真正的危险就降临了!

第8名 北极熊
  我们耳熟能详,在各个动物园就能看见的北极熊也是动物界中的“危险分子”吗?
  确实,人们在动物园看到的这些北极熊或许憨态可鞠,还让人们有一种想亲近的感觉。但是,野生环境下的北极熊可就截然换了一副面孔。它们把象海豹当成可口的早餐,而且当一只北极熊挥动它那巨大的熊掌时,能轻易地让你人头落地。

第7名 大象
  接下来的这种致命动物或许又超出了人们能够理解的范围,一向温顺而且又能充当人类帮手的大象怎么也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之中呢?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大象对人都那么温顺友好的。在世界范围内,每年会有500多人死于大象的攻击。非洲象通常可以长到大约1.6万磅重。不必提及它们那长而锋利的尖牙,相比较来说或许踩踏的方式还更能让人们接受。

第6名 澳洲盐水鳄
  千万不要把澳洲盐水鳄看成是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块,否则这可是个致命的错误!澳洲盐水鳄可以在水中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等待过路者自己送上门来。在一眨眼的功夫里,它会突然扑向猎物,然后将其拽到水中淹死后肢解,最后开始享用“美味”。

第5名 非洲狮
  面对着一只非洲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威胁?巨大的尖牙,行动迅速,刀子般锋利的尖爪?没错,全都没错!所以你最好希望它还不是非常饿。要知道,这种“大猫”可称得上是个几乎完美的捕猎者。

第4名 大白鲨
  大白鲨伤人的惨剧已经发生了不少,因此人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种水中的庞大掠食者会跻身这一行列。扩散到海水中的鲜血可以刺激大白鲨,让它进入到一种对食物的疯狂状态,它会用多达3000颗牙齿撕咬水中任何移动的物体。

第3名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
  让我们一起进入致命动物排名的“前三甲”!谁能想到澳大利亚箱形水母这种柔弱不起眼的海洋生物竟然能超过大白鲨和非洲狮等强大的食肉动物,成为我们名单中的
第3名呢!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也被称为海黄蜂,这种如沙拉碗般大小的水母触须数量可达60根之多,每根触须又长达4.6米。每只触须上都长有5000个刺细胞和足够让60人丧命的毒素,因此它们也被科学家称为海洋中的透明杀手。最可怕的是,据说这种致命的水母还会主动攻击人类。澳大利亚箱形水母可以把松弛状态下的1米长触角“射出”3米远,缠绕住游泳的人,毒液会阻断人的呼吸,而解毒药只在被攻击后很短的几分钟内注射才能生效。在这种情况下,惟一能免受攻击的方法就是不在这种水母出没的海域中游泳。

第2名 亚洲眼镜蛇
  或许这种动物早就在人们的猜测范围之内了。是的,无论怎样眼镜蛇都会被列入到这个名单之中的,因为它确实太可怕了。每年都会有大约5万人因为被蛇咬而死亡,而被亚洲眼镜蛇咬伤致死的人数要占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谁也想象不到的“冠军得主”
  最致命的动物杀手第一名马上就要揭晓了,究竟是什么动物,它的威胁能超过鳄鱼、狮子、大白鲨甚至是眼镜蛇呢?或许没有一个人能够猜到这个正确答案——它就是蚊子!
  蚊子在夏天几乎随处可见。虽然,很多蚊子的叮咬只让人感觉到发痒,但是有些蚊子却携带和传播着能够引起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其结果就是,小小蚊子竟然是造成每年超过200万人死亡的原因!它不是第一名谁是呢?

动物中的10大致命杀手

4. 最近在看中央台的''自然界致命杀手''这个节目。里面动物杀了人类的视...

有一半是真的,一半是P来的

5. 女人最致命的杀手是对男人的多情而迷失了自己,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女人的天性,

女人最致命的杀手是对男人的多情而迷失了自己,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6. 动物界的十大致命杀手有哪些?

动物界最无情的杀手!看完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7. 自然界中,“猎手”和“杀手”有什么区别?

静静地呆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诚地做着祷告——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然而,螳螂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当其他昆虫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先前那“虔诚”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硕大的眼中闪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几下或挣扎一阵。接下来,螳螂会用它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一点地把猎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螳螂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器官,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在温带地区,螳螂种类相对较少,体型较为简单;但在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体型也变得怪异复杂,而且个个都是高超的伪装大师,无论植物的花、叶、枝、树皮⋯⋯都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有了巧妙的伪装,螳螂只需静伏不动,不管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

        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便可以过得逍遥自在。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多种,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螳螂,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国杀手”。

初到世上

      在温带地区,螳螂通常一年只繁殖一次,以卵块的形式越冬;而在热带地区,则全年都可以见到各个年龄阶段的螳螂。卵粒的孵化与温度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温度合适,卵粒便开始发育,在极短的时间内,发育健全的小螳螂——若虫便会相继从拥挤的卵块中涌出。不同种类的螳螂,其卵块的形态差异很大,但都会在顶端有两排交替排列的小“屋盖”,两端有小孔,若虫要想钻出卵块,小孔是它们的必经之路。

      在初到世上的若虫身上看不出一点螳螂的影子,而是更多地保持了卵粒的模样。很快,它们完全钻出卵块,靠尾部的一根细丝和卵块相连,将整个身子悬吊在空中。几乎与此同时,第一次蜕变开始了⋯⋯挣脱了卵膜的束缚,小螳螂终于显出了本相,看上去已和父母相差无几,只是还没有长出翅膀,头部的比例也显得较大。

        等到整个身子稍微干燥坚硬些,小螳螂便爬到附近的枝叶上歇息一小段时光。这时,处在幼龄阶段的小螳螂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它们既没有足够强壮的体魄来保护自己,忍受饥饿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为了填饱肚子,常要东奔西走,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面前。因此,很多螳螂幼体都无法顺利长到成年。

        对于小螳螂来说,多汁的蚜虫是再好不过的食物了,数量众多,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很容易就能抓到。当然,小螳螂并不只会欺软怕硬,饥饿难耐时,它们也会向和自己身体差不多大甚至更大的猎物发起攻击,而此时它们就显露出了它们父母的凶悍模样。小螳螂跳跃能力很强,身体也很轻巧,有时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到数十米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它们进行扩散。对它们来说,或许另一个地方会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随着身体的增长,小螳螂的躯壳变得越来越坚硬,对饥饿的忍受力也逐渐增强,七八天不吃东西也不会有大碍。渐渐地,它们变得不爱活动,整日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等候猎物的出现⋯⋯

      受外骨骼的约束,小螳螂只要不蜕皮,身体便不会有大的增长。随着小螳螂不断地进食,躯体表面看似平静,内部却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只要营养状况良好,时机成熟,小螳螂的生活便会揭开崭新的一页——蜕掉旧的“外衣”。摆脱旧皮的束缚后,小螳螂褶皱的新皮暴露在空气中,充分吸收水分,然后舒展开来,小螳螂一下子魔术般地长大了许多。晾干身体后,它们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杀手本色

      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并不是件轻松事,螳螂始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做着微妙的权衡。酒足饭饱之后,即使是重量级猎物,螳螂也不会花大力气去捕捉,相反地,它们会在那些送上门来的大个子面前连连后退。如果饿了几顿,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是随风而落的一片枯叶也会勾起它们极强的捕食欲望。此时此刻,就算是个头比自身还大的蝗虫、螽斯,它们也毫无畏惧。当然,捕猎过程并不轻松,这些大家伙拥有强大的身体优势,它们那强有力的后腿和巨大的上颚对螳螂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螳螂硬是凭借两把有力的“大刀”——捕食足死死卡住猎物不放,有时搏斗过程会从枝头一直“滚战”到地面,只要没有受到重创,饥饿的螳螂会誓死制服猎物。

      在螳螂眼里,只要是移动着的物体便是它们捕捉的对象,毫无门类之分,不仅仅是昆虫,青蛙、小蛇、小型哺乳动物等,都有可能成为大型螳螂的食物,甚至连同类也经常被列入它们的“菜单”中。在捕猎过程中,螳螂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在许多种类的猎物身上都有可怕的反抗“武器”,比如蜜蜂的毒针,螽斯的大颚及长满硬刺的后腿⋯⋯随便被哪一种击中,螳螂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螳螂的那对特化的捕食足便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作用。捕食足分为三节:末端的两节上长满大大小小的硬刺,相互咬合得非常紧密,一旦猎物被夹住便很难挣脱;连着前胸的一节控制猎物跟螳螂身体的距离,可以防止被反扑的猎物伤害。

      有趣的是,一些猎物看起来十分威猛,实际上外强中干。比如一只大蛾子,它不停地扑动着超出自身躯体数倍的两对翅膀以夸大自己的体积,但实际上这种附属物并不会给它增加反抗能力。螳螂仿佛深知这一点,虽然蛾子看起来很大,但螳螂却对它们十分感兴趣。飞蛾的大翅膀一旦被螳螂的捕食足夹住,便会立刻停止扑动,接下来便只有任由螳螂宰割了。

      在捕食昆虫时,螳螂通常会先用两把“大刀”卡住昆虫的胸部,因为昆虫的活动中枢都集中在胸部,一旦胸部被控制,昆虫就无法动弹。但螳螂进攻的角度并不总是很理想,如果遭到猎物的猛烈反抗,螳螂往往不急于进食,而是先用有力的颚将猎物的反抗武器一一咬掉,然后再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享用美味⋯⋯

危机四伏

      螳螂虽然是强悍的猎手,但在自然界中,它们同时也扮演着被捕食者的角色。螳螂终究还是昆虫,无法与其他更为强大的猎手匹敌,蝎子、蜈蚣、蜥蜴、猛禽等时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如果说在与蝎子、蜈蚣等较为低等的对手的斗争中,彼此还互有胜负,那么在猛禽面前,比如隼或者鹰,螳螂如果硬碰硬,那就连一点存活的希望都没有了。

……

自然界中,“猎手”和“杀手”有什么区别?

8.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阅读答案

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①据国外媒体报道,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也十分罕见,1976年在埃博拉河地区发现了这种病毒,其可在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之间感染,并引发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致死率最高为90%。通过近40年的科学发现,医学研究人员仍然没有找到能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方法、没有标准的治疗程序、没有预测其流行的扩散模型、更没有疫苗。医学专家给出的答案就是让人们不要对埃博拉病毒产生太大的恐惧情绪,如果不幸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就应该卧床休息,隔离感染人群。 
②1976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出现了两个版本,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毒株,其中一种是苏丹埃博拉病毒,另一种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后者也被称为埃博拉病毒,前者又被称为苏丹病毒。在苏丹爆发的流行病毒事件中有284人感染,其中151人死亡,死亡率为53%,而在扎伊尔爆发的感染事件中,318人受到感染,死亡280人,致死率为88%。埃博拉病毒虽然没有特别的治疗的程序,但是有个经验定律可以使用,研究人员发现肥皂可以杀死它们,即便这样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其传染性。 
③埃博拉病毒毕竟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病毒,医学专家的任务就是防止其扩散,事实上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控仍然处于很低级的水平,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身体,如果要防控埃博拉病毒,就要穿着可防生化武器的防化服,全身都要与感染物体隔离。如果埃博拉病毒感染了某个个体,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可让你的免疫系统发生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完美的杀手,可与免疫系统“联手”杀死自己。 
④大约一半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身体内已经失去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能力,一些组织开始坏死,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有效的“武器”来击退埃博拉病毒。此前我们在与SARS和MERS病毒的斗争中清楚看到抗生素失去了效果,这些病毒使得我们的“武器库”无能为力,人类与病毒之间的军备竞赛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认为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 (选文有删改) 
17.文章以“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为题有什么妙处?(3分) 
18.为什么说埃博拉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杀人机器?(3分) 
19.(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在苏丹爆发的流行病毒事件中有284人感染,其中151人死亡,死亡率为53%,而在扎伊尔爆发的感染事件中,318人受到感染,死亡280人,致死率为88%。 

17.(3分)通过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本文的说 
明对象及特征:埃博拉病毒致命的特征。 
18.(4分)埃博拉病毒感染了某个个体,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可让你的免疫系统发生 
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或“可与免疫系统‘联手’杀死自己”);到目前为止, 
我们没有有效的“武器”来击退埃博拉病毒。(3分) 
19.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用具体的事实、准确的数据,突出说明了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极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