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证严的人物生平

2024-05-16 11:23

1. 释证严的人物生平

 证严法师生于台湾日治时期末期,自幼过继叔父为长女,就称呼叔婶为父母,也随着迁居丰原。其继父(原叔父)经营剧院,往来丰原、清水、潭子等台中市之间,家境小康;证严法师则从旁协助,也分担家务。证严法师侍奉继父母被地方传为至孝美谈。 后因经历二次大战美军空袭轰炸,见证战争的残酷。1960年,二十三岁的王锦云因继父脑溢血过世。哀痛逾恒之余,开始思索人生道理。 1960年,23岁的王锦云,至丰原寺拜拜,当地住持妙广法师赠其“解结科仪”。后因父丧至慈云寺拜《梁皇宝忏》,体会人生无常之道理,此后萌生出家之意。 传在接触佛法后,引发法师探讨宗教之兴趣,也曾阅读《新约圣经》、《旧约圣经》、并且也同时专研《四书》。法师从四书中体会到中国传统之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必须遵循之法则,如果人人安分守己,社会必会安定和乐。同时期,有位信徒前来询问是否可将家中破旧之《法华经》当废纸售出。法师听到法华经经名,心生欢喜,便花了数百元钱请回家。此一经书至今仍置于静思精舍。 后经当地慈云寺出家师父引荐,前往新北市汐止静修院,准备出家,三天后被母亲寻回。王锦云随着慈云寺修道法师再度离家,由台中前往高雄,再转台东县鹿野乡王母庙。 几经波折,在台东县鹿野乡王母庙之后,先后移居知本清觉寺、玉里玉泉寺、花莲东净寺、台东佛教莲社。后寄住在佛教莲社时,至信徒家中做客,在其府中见日文版《法华经大讲座》,才发现法华三部中的《无量义经》及《观普贤经》。阅读无量义经时,看见“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三十二字,对无量义经产生浓厚兴趣。 后经许聪敏居士引荐,证严法师前往花莲县秀林乡佳民村普明寺弘法,两人就暂住许家。1962年,修道法师返回丰原,25岁的王锦云独自留下。王锦云自行落发,现沙弥尼相,许聪敏为之取法名“修参”。 1963年,位于台北的临济护国禅寺预备开坛传戒,而来自花莲、自行削发的沙弥尼,在戒会的前一天到了台北,二十六岁的修参正是其中一名,打算先去临济寺报名,却因未曾拜师,无法受戒。而后又跑到朱仑街的慧日讲堂图书处,购买《太虚大师全集》,打包好书籍准备要离开时,突然下雨了,刚好在慧日讲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慧日讲堂的创始人释印顺导师。印顺导师忆起当年那一幕:“那时候我住在慧日讲堂,有位以前女众佛学院的学生慧音,带了一个人来,见了我之后,就到讲堂的图书处去买《太虚大师全书》。我这才听慧音提起,这人本是要来受戒的,但因为在花莲时,只依了一位许聪敏居士为老师,就削发了,是没有出家的剃度师父,来了才知道无法进坛受戒。”当时有人告诉他其实可以就近拜个师父,就能报名了,但他坚持师父要慢慢找,所以想到慧日讲堂来买套《太虚大师全书》,就要回花莲去了。没想到买了书后,他就跟慧音讲:‘我要拜印顺导师作师父!’”老人家说到这里,呵呵朗笑起来:“我这个人啊!不善于说话,也不知道他看中我什么?但,我答应了。随即替他取个法名叫‘慧璋’,就要他赶快回去,戒坛报名的时间就要截止了!”因开坛传戒时间紧迫,印顺长老为证严法师开示:“我们因缘很特别,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这个时候,释印顺导师看她那么有诚意,随即给他取个法名叫‘慧璋’,王锦云才得以赶去台北中山足球场附近的临济护国禅寺去进行报名比丘尼具足戒,而得到一个戒名称“证严”,这也是证严法师法号的由来。而当王锦云已成为释证严了,便返回花莲,许聪敏居士在普明寺后搭建一小木屋,证严便在其中持诵抄写《法华经》,后因台风倒塌,又移往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四个月,在讲经期间有四位弟子皈依法师座下,后又至基隆海会寺结夏安居三个月;直至1964年秋,方才回到普明寺,和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四位弟子在附近之地藏庙旁之小木屋安居、修行。鉴于当时台湾佛教界普遍因应信众的需求,出家人经常必须外出诵经拜忏,即使三更半夜也不例外,实在无法安心用功办道,二十七岁的证严法师坚持“一不赶经忏,二不做法会,三不化缘”,便手工制作毛衣、饲料袋、婴儿鞋等自筹财源生活。 妙广法师慈云寺修道法师花东地区赞助人许聪敏师-释印顺友人女众佛学院学生释慧音,释印顺的学生。释证严直系弟子有四位:释德融,释德慈、释德昭、释德恩,都是释证严的徒弟。

释证严的人物生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