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2024-05-18 19:47

1. 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的98.6%,九大行星质量合占太阳系的1.4%;木星的质量占太阳系的0.8%,土星的质量占太阳系的0.24%。 木星的质量占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57%;土星的质量占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17%; 太阳系最大的两个星球——木星和土星,土木两星质量占了九大行星质量的74%。其余7大行星占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6%; 木土两星的能量对地球影响最大。所以讨论五星对地球的影响首重木土二星。 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对地球影响力最大(仅次于日、月。月球因为离地球最近所以影响大)。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有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它们分别是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辰星)、火星(荧惑星)和土星(镇星或填星)。五星与其他星比较有两个特点: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它们都很亮,金星、木星、火星都亮于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 水星和火星虽比不上天狼星,但比别的一等星要亮。 其余的太阳系行星如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轨道离地球远,质量不大,而且肉眼看不到,对地球的影响微乎其微。古代也没有发现他们,因此古代天文家和星象家基本没有讨论到他们。 木星每12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准确周期是11.88年),十二属相分别对应木星运行的一个特定的位置。木星每年所转到的方向就是太岁方,故木星又称为岁星;古人认为岁星自西向东,在恒星间移行,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经一个特定的区域,并据以纪年。土星大约28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0年,准确周期是29.1年);由于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因此古代观测的结果大约是土星公转周期大约是28年。二十八年移行一周天,大体与二十八宿的数目相同,就象每年28宿轮流坐镇一样。故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火星又名荧惑星,其光度变化很大,运行的形态错综复杂,足以惑人。火星质量只有地球的一半。 金星古曰明星,又叫太白,因为它光色很白,亮度特强,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星,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水星谓辰星,其距太阳最近,在地球上看去,仿佛总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太阳不超过一辰(30度)。 客星,是古代对星空中新出现的星的总称。明代《观象玩古》中说:“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客星分为两类,一类为瑞星,它的出现古代常以预兆吉祥,瑞星有许多种,如周伯、含誉,格泽等另一类称作妖星,它的出现预兆凶祸。妖星有几十种,其中常见的有彗星、孛星等。带尾巴的星称为彗星,民间叫做扫把星。芒光四出的则称为孛星。流星也是客星中的一种。 日、月、五行星都可称之为曜(yào)。定历法的人就将日、月、水、火、木、金、土这七颗星拿来分别代表一周内七天的名称,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再依序水、木、金、土,一直到星期六。 太阳与九大行星的一些重要数据(相对于地球) 公转周期 质量 轨道半长轴 太阳 --- 332,800 0 水星 0.241 0.055 0.39 金星 0.615 0.815 0.72 地球 1.0 1 1 火星 1.88 0.107 1.5 木星 11.86 317.9 5.2 土星 29.46 95.2 9.5 天王星 84.01 14.52 19.2 海王星 164.8 17.06 30.1 冥王星 247.7 0.0022 39.5 公转周期(年): 水星0.241 金星0.615 火星1.88 木星11.86 土星29.46 天王星84.01 海王星164.8 冥王星247.7 木星每12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准确周期是11.88年,木星公转一周4332.71日);土星公转周期大约是28年。木星和土星每20年(准确是19.86年)相会一次,最近一次相会在2000年5月,下一次相会在2020年4月。故20年为一个元运。     木星公转十二年和土星公转三十年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年,每60年在木星和土星在天球上相会位置形成一个循环。土木两星每20年相会于天球的一个位置(总共有上中下3个位置),60年完成一个相会位置的循环。六十年又是土、木、水星与地球会合的周期。故60年为一个甲子,而每个甲子又有上中下3个元运。 当土木二星运转时,太阳系的五星(金木水火土)都在运转。因此每个甲子60年虽然土木星相会位置完成了一个循环,但五星位置没有完成一个循环。 五星相会(五星连珠)。“五星连珠”是以地球为中心,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位于太阳的同一侧并排成一列。五星连珠张角越小越难得一见,这种景观出现的几率大约为几百年一次。如果排列比较分散,则叫做五星同现,其周期就小得多。 
2040年9月9日,既是五星连珠(张角为9度),又是“七曜同宫”(张角为29度),即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齐齐汇聚在狮子座里,其机遇是千载难逢。 
如果按照张角小于60度的比较宽松的定义,从1901年至2100年这二百年来,共发生五星连珠11次:1901年、1921年、1940年、1984年、2002年、2040年、2042年、2060年、2081年、2098年7月和11月。 七曜同宫:五大行星加上日月为七曜,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区域附近,并不要求成一列,由地球望去在某一星座之某一小范围内,就称为「七曜同宫」。其周期看你如何定义。此类天象的发生频率,与各行星之间呈现的最大分离角度有密切关系,如果分离角度越小,出现的频率就越少。若分离角度限定在23度以内,那麼一千年约可发生25.8次(约40年一次)。2000年的5月初,七曜曾经会聚在白羊座和金牛座之间的26度天空中。 6000年间发生的“行星连珠”: 
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角度范围内,称行星连珠。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 
如果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 
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2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张角是14.8度。 当九大行星成一直列时,便是一百八十年。可见这句话是虚言不实。  公转周期(年): 
水星0.241 金星0.615 火星1.88 木星11.86 土星29.46 
天王星84.01 海王星164.8 冥王星247.7 按照木星12年,土星30年,火星2年,水星金星的周期都小于1年。则五星运星的最小公倍数是60年。如果考虑到天王星公转周期大约80年,则六星(连地球为7星)相会周期约为48年,240年相会位置有一次循环。如果考虑上海王星(周期160年)、冥王星(周期248年),则九星相会周期更是漫长。千年难得一遇。

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2. 为何太阳系中,岩石质的类地行星的运行轨道都排在气态的类木行星的轨道里面?

这个问题问的是很出色的,是恒星系诞生理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的太阳系形成理论认为,恒星系在形成初期,首先经历了一个吸积盘的阶段(只要出现一点不均匀性,垂直方向的角动量会相互抵消,就会促使吸积盘的生成)。这个吸积盘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转盘,当转盘旋转时,质量更重的物质更不容易被甩出去(各种氢、氦以外的重元素),而留在了吸积盘的中心。反之,质量较轻的物质就容易被甩出去(氢、氦元素)。其实这个比方不是太严谨,实际上是不同密度物质彼此之间动量交换使然,但结果是一致的。
按照这套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两个问题:
行星轨道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因为都是从吸积盘里诞生的。
内太阳系的四颗行星是由重元素构成的近地行星,而外太阳系的四颗行星是主要有氢、氦构成的类木行星。
这就是康德的幸运说了,很好的解释了包括太阳系在内的恒星系形成的大多数问题。不过在后来也经受过挑战,就是这套理论不能解释占据太阳系质量绝对主导的太阳的角动量在太阳系中反而占比很低。后来经过拉普拉斯已经后来天文学家的修正,解决了这一问题成为当今恒星系形成的主流理论。
按照这套理论的了解,这样的规律应该对于其他恒星也是类似的。如果有足够的重物质,那类地行星应该同样位于内侧而类木行星位于外侧。当下开普勒空间望远镜通过凌星法的观测,在若干天体系统中也满足这一规律。
多说一句,前段时间有过对于热木星的争论(非常靠近太阳的类木行星),就是按照传统的恒星系形成理论,似乎不应该有热木星这样非常靠近恒星的气态行星的存在啊?现在基本达成了共识,他们是和该行星系中其他天体交换角动量,逐渐沉到更接近恒星的地方,也得到计算机模拟结果的验证。

3. 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的98.6%,九大行星质量合占太阳系的1.4%;木星的质量占太阳系的0.8%,土星的质量占太阳系的0.24%. 木星的质量占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57%;土星的质量占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17%; 太阳系最大的两个星球——木星和土星,土木两星质量占了九大行星质量的74%.其余7大行星占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6%; 木土两星的能量对地球影响最大.所以讨论五星对地球的影响首重木土二星. 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对地球影响力最大(仅次于日、月.月球因为离地球最近所以影响大).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有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它们分别是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辰星)、火星(荧惑星)和土星(镇星或填星).五星与其他星比较有两个特点: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它们都很亮,金星、木星、火星都亮于夜空最亮的恒星---天狼星; 水星和火星虽比不上天狼星,但比别的一等星要亮. 其余的太阳系行星如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轨道离地球远,质量不大,而且肉眼看不到,对地球的影响微乎其微.古代也没有发现他们,因此古代天文家和星象家基本没有讨论到他们. 木星每12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准确周期是11.88年),十二属相分别对应木星运行的一个特定的位置.木星每年所转到的方向就是太岁方,故木星又称为岁星;古人认为岁星自西向东,在恒星间移行,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经一个特定的区域,并据以纪年.土星大约28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0年,准确周期是29.1年);由于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因此古代观测的结果大约是土星公转周期大约是28年.二十八年移行一周天,大体与二十八宿的数目相同,就象每年28宿轮流坐镇一样.故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火星又名荧惑星,其光度变化很大,运行的形态错综复杂,足以惑人.火星质量只有地球的一半. 金星古曰明星,又叫太白,因为它光色很白,亮度特强,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星,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水星谓辰星,其距太阳最近,在地球上看去,仿佛总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太阳不超过一辰(30度). 客星,是古代对星空中新出现的星的总称.明代《观象玩古》中说:“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客星分为两类,一类为瑞星,它的出现古代常以预兆吉祥,瑞星有许多种,如周伯、含誉,格泽等另一类称作妖星,它的出现预兆凶祸.妖星有几十种,其中常见的有彗星、孛星等.带尾巴的星称为彗星,民间叫做扫把星.芒光四出的则称为孛星.流星也是客星中的一种. 日、月、五行星都可称之为曜(yào).定历法的人就将日、月、水、火、木、金、土这七颗星拿来分别代表一周内七天的名称,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再依序水、木、金、土,一直到星期六. 太阳与九大行星的一些重要数据(相对于地球) 公转周期 质量 轨道半长轴 太阳 --- 332,800 0 水星 0.241 0.055 0.39 金星 0.615 0.815 0.72 地球 1.0 1 1 火星 1.88 0.107 1.5 木星 11.86 317.9 5.2 土星 29.46 95.2 9.5 天王星 84.01 14.52 19.2 海王星 164.8 17.06 30.1 冥王星 247.7 0.0022 39.5 公转周期(年): 水星0.241 金星0.615 火星1.88 木星11.86 土星29.46 天王星84.01 海王星164.8 冥王星247.7 木星每12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准确周期是11.88年,木星公转一周4332.71日);土星公转周期大约是28年.木星和土星每20年(准确是19.86年)相会一次,最近一次相会在2000年5月,下一次相会在2020年4月.故20年为一个元运.     木星公转十二年和土星公转三十年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年,每60年在木星和土星在天球上相会位置形成一个循环.土木两星每20年相会于天球的一个位置(总共有上中下3个位置),60年完成一个相会位置的循环.六十年又是土、木、水星与地球会合的周期.故60年为一个甲子,而每个甲子又有上中下3个元运. 当土木二星运转时,太阳系的五星(金木水火土)都在运转.因此每个甲子60年虽然土木星相会位置完成了一个循环,但五星位置没有完成一个循环. 五星相会(五星连珠).“五星连珠”是以地球为中心,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位于太阳的同一侧并排成一列.五星连珠张角越小越难得一见,这种景观出现的几率大约为几百年一次.如果排列比较分散,则叫做五星同现,其周期就小得多. 
  2040年9月9日,既是五星连珠(张角为9度),又是“七曜同宫”(张角为29度),即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齐齐汇聚在狮子座里,其机遇是千载难逢. 
  如果按照张角小于60度的比较宽松的定义,从1901年至2100年这二百年来,共发生五星连珠11次:1901年、1921年、1940年、1984年、2002年、2040年、2042年、2060年、2081年、2098年7月和11月. 七曜同宫:五大行星加上日月为七曜,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区域附近,并不要求成一列,由地球望去在某一星座之某一小范围内,就称为「七曜同宫」.其周期看你如何定义.此类天象的发生频率,与各行星之间呈现的最大分离角度有密切关系,如果分离角度越小,出现的频率就越少.若分离角度限定在23度以内,那麼一千年约可发生25.8次(约40年一次).2000年的5月初,七曜曾经会聚在白羊座和金牛座之间的26度天空中. 6000年间发生的“行星连珠”: 
  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角度范围内,称行星连珠.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 
  如果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 
  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2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张角是14.8度. 当九大行星成一直列时,便是一百八十年.可见这句话是虚言不实.  公转周期(年): 
  水星0.241 金星0.615 火星1.88 木星11.86 土星29.46 
  天王星84.01 海王星164.8 冥王星247.7 按照木星12年,土星30年,火星2年,水星金星的周期都小于1年.则五星运星的最小公倍数是60年.如果考虑到天王星公转周期大约80年,则六星(连地球为7星)相会周期约为48年,240年相会位置有一次循环.如果考虑上海王星(周期160年)、冥王星(周期248年),则九星相会周期更是漫长.千年难得一遇.

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4. 太阳系最大的岩石行星 地球附岩石行星形成过程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在这八个中,泾渭分明的有两类,靠近太阳的4个为岩石行星,远离太阳的4个为气态行星。接下来,通过对岩石行星形成过程、太阳系最大的岩石行星的了解,我们一起去详细认识一下岩石行星。
  一、太阳系有几个岩石行星,4个   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是岩石行星,所以太阳系有几个岩石行星?答案是4个,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其它4个远离太阳的行星,主要是由氢、氦和水等组成,属于气态行星。通过组成成分,很容易看出气态行星和岩石行星的区别。
  二、岩石行星形成过程   目前为止,围绕岩石行星形成过程,仍然是天体物理学家激烈争论的话题。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围绕一颗年轻恒星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它们因为引力收缩形成星球,之后因为密度高凝聚了更多的硅酸盐、铬、镍、钛、钒等重元素,然后慢慢的就形成了岩石行星。
  三、太阳系最大的岩石行星,地球   在太阳系中有四个岩石行星,而有对比就有大小之分,那太阳系最大的岩石行星是哪个呢?据我查询,答案是大家最熟悉的,它就是地球!以地球为1,那么太阳系四大行星体积比是1:0.86:0.15:0.056,质量比是1:0.8:0.11:0.0553,显然地球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都是最大的。
  延伸:火山第一高山比地球高   据了解,在火星上,有一个高山——奥林帕斯山,比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高两倍,它是被称为太阳系第一高山。不过问题来了,上面说了,地球是太阳系最大的岩石行星,火星大小只有地球的1/7,质量则只有地球的1/10。那地球比火星大的多,为何地球第一高山比火星第一高山要矮呢?
   答案其实也不复杂,因为火星体积小质量小,它的引力也很小,地壳相对薄。这样的结果是:火星内部岩浆很容易喷出地表,然后在表面堆积,渐渐的就能形成巨大的高山了。反观地球,引力强且地壳较厚,岩浆不容易突破地壳,就算突破了,也形成不了太高的程度,所以很难突破火星上的火山高度。

5. 为什么地球等行星轨道是斜的?新发现或能揭示奥秘

 
   利用来自智利阿尔玛无线电观测站的观测,研究人员首次观测到一颗形成于数万年前年轻原恒星周围的扭曲圆盘。这意味着许多行星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行星系统)的行星轨道失调可能是由于行星形成盘在早期存在时的扭曲造成。我们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平面最多与太阳赤道的距离相差7度。众所周知,许多太阳系外的行星并不排列在一个平面上,也不在恒星的赤道上。对此的一种解释是,一些行星可能受到了与系统中其他物体碰撞的影响,或者受到了附近经过的恒星影响,这些恒星将它们从最初的轨道平面上抛射出去。
   
   博科园-科学科普:然而仍然存在一种可能性,即行星在正常平面之外的形成实际上是由恒星形成云的扭曲造成,而恒星形成云正是行星诞生的地方。最近原行星盘(行星围绕恒星形成的旋转盘)的图像显示出了这种扭曲。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情况发生的多早。在发表在《自然》上的最新研究结果中,来自日本理研集团(CPR)和千叶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L1527,一颗还嵌在云中的早期原恒星,有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圆盘:一个内部部分在一个平面上旋转,另一个外部部分在另一个平面上旋转,圆盘非常年轻,还在生长。
   
   L1527在450光年之外的金牛座分子云中,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因为它有一个圆盘,几乎与我们的观点相吻合。研究小组负责人酒井Nami表示:这一观察结果表明,行星轨道失调可能是由行星形成初期形成的扭曲结构造成,天文学家将不得不调查更多的系统,以查明这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剩下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圆盘的翘曲,酒井提出了两个合理的解释。一种可能是在原恒星云中,气体和尘埃流动的不规则性仍然存在,并表现为扭曲的圆盘。”第二种可能是原恒星的磁场与圆盘旋转平面不同,而内部圆盘被磁场拉进了与圆盘其它部分不同的平面,研究人员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谁应该是导致圆盘的扭曲原因。
   
    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大阪市立大学 
   参考期刊文献:《ACS Central Science》
   论文DOI:10.1021/acscentsci.8b00788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为什么地球等行星轨道是斜的?新发现或能揭示奥秘

6. 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类地行星的诞生

上一篇文章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三)我们把太阳系的凝聚理论大概的讲了一遍,但细节之处并没有仔细介绍,为此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下八大行星的形成,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星子,是如何形成并累积成行星的过程。
     
 所谓“星子”,就是指在原始太阳星云收缩过程中,由星际尘埃吸积附近的物质而逐渐形成直径在数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小天体,然而这个吸积过程并不是那么随意的,毕竟这些星子是日后形成原行星的原材料,而我们知道八大行星分为四颗类地行星和四颗类木行星,它们的物质构成比例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当初的星子至少在物质成分上也是有差异的。
  
 而星子成分上的差异主要受其分布位置影响,也就是距离星云中心的远近,而距离的远近意味着温度的高低,距离中心越近温度越高,越远温度越低,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那么这些还没有开始吸积过程的星际尘埃在不同温度的位置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个简单的例子,太阳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形态?没错,就是等离子态,因为太阳的高温,导致普通的固态、液态、体态都没法存在,因此原子都分散成正负离子存在,而类似的过程存在于太阳星云内部。
     
 由于星云收缩,导致中心温度上升,一批星际尘埃因此解体,分散为分子或原子,不过星云外围的尘埃没有受影响,它们在之后的时间内,依旧在不断的吸积附近物质,形成星子。
  
 但之前我们也说到了,星际尘埃的作用除了被当作凝聚核之外,还起到了帮助降温的作用,也就是说原先能够将尘埃分散为单个粒子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降下来,又能重新聚合到一起,然而这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一点,这些再度聚合起来的尘埃还和原先的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次在此聚合起来的尘埃和原先的组成成分不再一样了,原因仍旧是温度,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一块铝和一块铁放到一个初温相同的空间内,随着空间内温度不断的上升,首先是铝块熔化,其次是铁块熔化,因为铝的熔点要比铁低了将近九百摄氏度,假设此时空间内的温度是两千度,我们记为状态A。
     
 之后我们开始降温,下降一千度,温度变为一千,此时熔化的铁会变为固态,而铝仍旧是液态,我们记为状态B。
  
 这两种状态正好可以对应星际尘埃的分散-再凝聚过程,一开始温度很高,基本所有尘埃都分散了,后来温度慢慢下降,那么一批金属元素会率先变为固态,成为一颗颗金属颗粒,于此同时,那些更远处的位置,其温度则更低一些,因此除了金属颗粒之外,一些硅酸盐颗粒也可以出现了。
  
 大概在距离中心5个天文单位的范围之内,留下的尘埃颗粒基本以金属或岩石为主,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尘埃会不断的吸积附近物质,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加,形成星子,之后还会经历相互碰撞合并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四颗类地行星存在的局面。
     
 按理说,四颗类木行星也能适用这样的过程,但实际上科学家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太阳系的这四颗类木行星的形成,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具体内容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7. 10分钟为你解读,太阳系中每颗行星的形态、环境、能否移居?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位于太阳系内,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除了地球外还有其它的七颗行星,而太阳则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颗恒星,八大行星在周围环绕着它公转。地球对我们来说也许很熟悉,那么其它的天体你对它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要介绍的当然是我们太阳系的老大,太阳。它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它自身的质量就占据了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所以老大的称号非它莫属。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包括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的氧、碳、氖、铁和其它的重元素。这些元素在太阳上发生了核聚变,太阳就是用这种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的。我们在地球上每天接收到的阳光和热量就来源于太阳。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它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到目前为止太阳已经活了45.7亿年,再过50至60亿年后,它内部的氢元素就会几乎全部消耗尽,从而导致太阳的核心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届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要比如今的温度高出60 左右,这一高温将直接把海洋里的水煮沸。假如到时我们人类还没移居到其它合适的星球上,那么我们也难于幸免其中。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的名字叫水星,它的赤道半径仅为2439.7公里,体积只有地球的0.056倍,它是太阳系内最小的行星。整个水星由大约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组成,内部结构与地球类似。由于距离太阳非常近,在太阳的烘烤下,水星向阳面的温度最高时可达430 ,而背阳面的夜间温度却可降到零下160 ,昼夜温差竟然高达近600 。引起这巨大温差的背后原因,主要是在水星上的大气极为稀薄,没有形成足够厚的大气层进行温度调节。水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只需88个地球日,而水星上的一昼夜是176个地球日,当水星完成一个昼夜时,它也正好围绕着太阳公转了两周。这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
     
 
  
     
 
  
  
  离开了水星,我们来到了金星。它位于太阳系的二环,半径比地球略小 ,大约为6073公里,体积只有地球的0.88倍,质量是地球的0.8倍。金星周围有着浓密的大气层和云层。云层在最顶端,将近20 30千米的厚度,这些云层由浓硫酸液滴组成,里面还掺杂着黄色的硫粒子,所以它的天空看起来是橙黄色的。而它的大气层则位于云层之下,主要成分为96%的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氮气。在金星表面的温度高达485 ,最低温度也有465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金星的表面是极其高温的,但它的温差却很小,相差只有20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它周围有着浓密的大气层,从而形成了温室效应。浓厚的大气层还造成了金星上的气压很高,大约为地球的90倍,这相当于地球海洋里900米深处海水的压力。金星绕太阳公转的恒星日是224.7个地球日,它的太阳日则是116.75个地球日。金星的自转周期是243个地球日,但它方向与太阳系内大多数的行星是相反的,自东向西转。所以当你在金星上看太阳时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太阳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下。
     
 
  
     
 
  
  
  从金星往外走就到了我们人类共同的摇篮,地球。地球距离太阳1.5亿公里,位于太阳系的三环,这个距离是个黄金距离,远了或近了都不适合我们人类生存,地球是迄今为止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赤道直径约为1万2756千米,它的大小在八大行星中排第五。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在地表71%为海洋,29%为陆地。它的大气的主要成分由78%的氮、21%的氧、0.93%的氩、0.03%的二氧化碳以及不到0.04%的微量气体组成,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 左右。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有了白天和黑夜。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5天,有了四季,分为春夏秋冬。
     
 
  
     
 
  
  
 从地球出发,我们来到了火星,它距离太阳比地球远,位于太阳系的四环。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质量为地球的11%。火星的内部核心由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非常稀薄,并且极其干燥。它的大气成分主要是由95.3%的二氧化碳、2.7%的氮气、1.6%的氩气和微量的氧气和水汽组成。地表温度很低,平均零下56 ,水和二氧化碳容易冻结。火星的外表看起来是橘红色的,这是因为地表的赤铁矿造成的,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铁。在火星上面有着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也和地球一样拥有多样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9分,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非常接近,而公转周期则为687个地球日,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倍。
     
 
  
     
 
  
  
  火星公转轨道外面是木星,位于太阳系的五环。木星与前面的类地行星不同,它属于气态巨行星。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体,没有实体表面,它的大气主要由81%的氢气,18%的氦气,约1%左右的其它气体,这包括甲烷、水蒸气、氨气等组成。木星大气中充满了稠密活跃的云系,表面有红、褐、白等五彩缤纷的条纹图案。各种颜色的云层像波浪一样在激烈翻腾着。在木星大气中还可以观测到有闪电和雷暴。木星内部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它主要由硅酸盐和铁等物质组成,在外面则包裹着一层液态金属氢,它成分主要是氢元素和少量的氦元素。木星绕太阳公转周期是11.8个地球年,自转周期约为10小时,自转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快的。
     
 
  
     
 
  
  
  位于太阳系六环的是土星,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排第二位,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土星有一个直径两万公里的岩石核心。这个核占土星质量的10%到20%,核外包围着500公里厚的冰壳,再外面是8000公里厚的金属氢层,然后是数层的液态氢和氦层,在最外层是厚达1000公里的大气层。土星外围的大气层由96.3%的氢和3.25%的氦,还有少量的氨、乙炔、乙烷、磷化氢和甲烷组成。而上层的云层则由氨的冰晶组成,较低层的云层则由硫化氢铵或水组成。土星云带以金黄色为主,其余是橘黄、淡黄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土星的颜色。土星绕太阳公转周期为10759.5地球日,相当于29.6个地球年; 而它的自转周期则为10小时36分。
     
 
  
     
 
  
  
 天王星位于太阳系七环,它的体积是地球的63倍,在八大行星中排第三;质量是地球的14.5倍,排第四。天王星的内部结构和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不同,天王星主要是由岩石与各种成分不同的水冰物质所组成,而冰的含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9.3 至13.5倍之间。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家们把它归到了冰巨星类。天王星的星体结构由三层构成:最里面的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约占1/5;中间的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约占3/5;最外面的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重氢,约占1/5。天王星的大气层主要由83%的氢,15%的氦和2.3%的甲烷组成。因为甲烷对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样,经这两颗行星大气反射后阳光的主要成分都是蓝光、绿光,所以它们看上去是蓝绿或深蓝的颜色。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只有-224 。天王星每84个地球年环绕太阳公转一周,天王星的自转周期是17小时14分。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它的直径49500公里,是地球的3.88倍,体积是地球的57倍,在太阳系排第四。质量是地球的17倍多,排第三。 海王星和天王星一样也是颗冰巨星,它的表面覆盖着延绵几千公里厚的冰层,外表则围绕着浓密的大气层。科学家推测海王星可能有一个核,它是一个由岩石和冰构成的混合内部结构体,其表面还可能覆盖有一层冰。它的地幔由富含水,氨,甲烷和其它物质成份构成,这种混合物被叫作“冰”,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冰,而是高度压缩的过热流体。海王星的大气层主要由85%的氢气,13%的氦气,2%的甲烷,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氨气构成。因为甲烷对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样,经过大气反射后阳光的主要成分都是蓝光、绿光,所以它们看上去是蓝绿或深蓝的颜色。海王星距离太阳遥远,从太阳上得到的热量很少,所以它云顶的温度只有-218 ,它是太阳系最冷的地区之一。
     
 
  
     
 另外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海王星和天王星表面很可能包含着液态钻石海洋。它漂浮在液态钻石的顶层,就像是钻石冰川一样。海王星的公转周期大约是164.8地球年。自转周期是15小时58分。

10分钟为你解读,太阳系中每颗行星的形态、环境、能否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