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当年日本经济危机后的期市表现资料!请提供过我!赏分!谢谢!

2024-04-28 20:11

1. 谁有当年日本经济危机后的期市表现资料!请提供过我!赏分!谢谢!

1952年日本重新设立期货市场,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也是亚洲最早的期货市场。但是,在重新开设期货市场以后,由于期货市场的经营管理极不规范,逼仓、弃仓等风险事件不断,期货公司欺诈客户事件频出,上市交易的又是红小豆这样的小品种而几乎看不到期货市场正面的经济功能,故导致了日本政府长达数十年对期货市场采取严格管制政策。客观地说,日本期货市场前40年的发展状况是令人失望的。 1990年日本商品期货市场共计成交4460万张合约(按单边计算,以下同),1991年4203万张,1992年4319万张,1993年5448万张,1994年6131万张,1995年达到6863万张,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商品期货市场从1993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6年日本商品期货市场成交7305万张,1997年7687万张,1998年7290万张,1999年8157万张,2000年成交10866万张,首次跨上成交量1亿张合约台阶,2001年达到12117万张。日本商品期货市场从1991年的4203万张到2001年的12117万张,10年时间交易量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20%。 1990年时日本商品期货市场各交易所成交量和市场份额分别为:TOCOM 成交量1483万张,市场占有率33%;TGE 1399万张,占31%;关西农产商品交易所657万张,占15%;大阪纤维交易所172万张,占4%;其他9家交易所共成交745万张,占17%。到1995年,TOCOM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成交量达到3512万张,较1990年增长136%,市场占有率达到51%;TGE成交量则为1474万张,较1990年仅增长5%,市场占有率下降到21%;关西农产商品交易所成交423万张,较1990年下降了35%,占6%;神户橡胶交易所成交398万张,增长了188%,占6%;关门商品交易所成交325万张,占5%;其他交易所为11%。2000年时TOCOM 成交5085万张,占47%;中部商品交易所成交2784万张,占20%;TGE 成交2281万张,占19%;福冈商品交易所成交636万张,占6%;其他3家交易所占8%。 据日本全国商品交易所联合会统计,2001年商品期货交易所前三名排名与去年相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排名第一,成交量5653万张,市场占有率46%,比去年增长11%;中部商品交易所排名第二,成交量2784万张,市场占有率23%,比去年增长30%;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排名第三,成交量2281万张,市场占有率18%,比去年增长8%;福冈商品交易所成交量6367万张,占5%,比去年减少1%;大阪商品交易所成交量338万张,占2%,比去年减少34%;关西商品交易所成交量290万张,占2%,比去年增长18%;横滨商品交易所成交量131万张,占1%,比去年减少5%。 在1990年以前,日本商品期货市场只有10个期货品种并分别在13个交易所上市交易,这10个品种是美国大豆、红小豆、粗糖、生丝、干茧、橡胶、棉纱、黄金、白银和白金。1990年以后,交易所通过合并减少到7家,上市品种却逐年增加,达到商品期货25个,商品指数期货3个,期权3个。这些品种的上市历程是这样的,1991年6月首次上市大豆期权,1992年4月上市玉米期货,1992年5月上市粗糖期权,1992年8月上市钯,1995年3月上市橡胶指数期货,1997年4月上市铝,1997年上市玉米期权,1998年6月上市咖啡(两个品种),1998年8月上市国际谷物等指数期货,1999年7月上市汽油、灯油,1999年11月上市鸡蛋、鸡腿,2000年5月国际生丝、非转基因大豆,2000年6月上市橡胶,2001年5月上市土豆,2001年9月上市中东原油并实行现金交割方式,2001年10月上市豆粕,2001年上市咖啡指数期货。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7年以后每年保持增加两个以上期货品种。 据日本全国商品交易所联合会统计,日本商品期货市场连续三年创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2001年7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共计成交各类合约12117万张,比上年增长12%。从商品期货市场上市品种总体来看,将各交易所重复上市品种的交易量合并计算,2001年成交包括汽油、灯油和中东原油在内的石油品种5239万张,占43%,比上年增长28%;包括玉米、大豆在内的农产品3008万张,占24%,比上年增长7%;贵金属2681万张,占22%,比上年增长16%;橡胶411万张,占3%,比上年减少47%;铝217万张,占2%,比上年减少2%;砂糖117万张,占1%,比上年减少38%;生丝111万张,占1%,比上年减少19%;农产品指数106万张,占1%,比上年增长329%;橡胶指数96万张,占1%,比上年减少38%。

谁有当年日本经济危机后的期市表现资料!请提供过我!赏分!谢谢!

2. 90日本经济危机

1990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影响有多大?看完别不信

3.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x0d\x0a\x0d\x0a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x0d\x0a\x0d\x0a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x0d\x0a\x0d\x0a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x0d\x0a\x0d\x0a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x0d\x0a\x0d\x0a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x0d\x0a\x0d\x0a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x0d\x0a\x0d\x0a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设计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x0d\x0a\x0d\x0a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x0d\x0a\x0d\x0a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x0d\x0a\x0d\x0a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x0d\x0a\x0d\x0a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x0d\x0a\x0d\x0a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x0d\x0a\x0d\x0a  三、未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趋势 \x0d\x0a\x0d\x0a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经历萧条,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的经济改革,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预见:一是短期内摆脱经济衰退,实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这是多年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问题也会制约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发展;二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许多有利因素仍然存在。当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战后日本依靠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等,这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素依然蕴藏于日本社会中。因此,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仍应持乐观态度。 \x0d\x0a\x0d\x0a  造成日本这次经济危机暴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问题。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日本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4.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设计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未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经历萧条,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的经济改革,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预见:一是短期内摆脱经济衰退,实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这是多年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问题也会制约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发展;二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许多有利因素仍然存在。当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战后日本依靠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等,这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素依然蕴藏于日本社会中。因此,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仍应持乐观态度。 

  造成日本这次经济危机暴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问题。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日本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

5.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x0d\x0a\x0d\x0a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x0d\x0a\x0d\x0a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x0d\x0a\x0d\x0a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x0d\x0a\x0d\x0a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x0d\x0a\x0d\x0a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x0d\x0a\x0d\x0a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x0d\x0a\x0d\x0a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设计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x0d\x0a\x0d\x0a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x0d\x0a\x0d\x0a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x0d\x0a\x0d\x0a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x0d\x0a\x0d\x0a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x0d\x0a\x0d\x0a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x0d\x0a\x0d\x0a  三、未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趋势 \x0d\x0a\x0d\x0a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出现挫折,经历萧条,这是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的经济改革,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预见:一是短期内摆脱经济衰退,实现经济复苏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这是多年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问题也会制约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发展;二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许多有利因素仍然存在。当今,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战后日本依靠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积累起来的技术力量依然雄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金等,这些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要素依然蕴藏于日本社会中。因此,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景仍应持乐观态度。 \x0d\x0a\x0d\x0a  造成日本这次经济危机暴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问题。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日本今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6.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表现

日本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 
(2)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关于泡沫经济破灭对不良资产的影响,日本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才首次宣布,按照国际通行国际会计标准计算的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已经达到50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个估计偏低,有西方人士认为,到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经超过日本GDP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是不良资产。 
(3)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使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占日本GDP60%的个人消费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续下降。 
(4)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出现了零增长。 

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7.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
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

  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然而,在1991~1996年的6年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企业大量倒闭,加之企业实行重建所采取的裁员措施,使日本的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为4.9%,2001年9月为5.3%。

  (三)金融机构相继倒闭,不良债权规模急剧增加,金融系统信用等级评估普遍下降

  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是以往经济危机没有的,在政府的全面干预和保护下,战后日本的金融机构超乎寻常地稳定,以致形成了日本金融机构不会破产的神话。然而在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下,1994年12月,东京协和和安全两家信用社首先倒闭,到1997年金融机构倒闭达到了高峰,就连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也难逃破产的厄运。这样,日本金融机构不会倒闭的神话破灭了,不良债权增加了,信用等级评估下降了,严重地危及着企业的生存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四)设备投资乏力,工业生产下降

  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设备投资特别是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一直起着“引擎”的作用。然而,泡沫经济期间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以及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的需求不足,使企业原有的设备开工率大幅度下降,以致工业生产也呈下降的趋势。

  (五)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日本官方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泡沫经济崩溃后,工薪阶层的实际月收入逐年下降,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8%。居民收入的减少势必对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60%的个人消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消费不足又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这也是日本迟迟未能摆脱此次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

  (六)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政局不稳

  在经济形势恶化的同时,日本政局也进入了战后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在1993年以后短短的几年里,日本内阁六易其主,各届内阁对国内经济的改革措施或是偏离实际,或是不能持续,致使日本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设计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

8. 日本的经济危机开始后的经济现象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着看下去,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