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老龄化的问题,政府该如何应对。

2024-05-18 08:35

1. 关于城市老龄化的问题,政府该如何应对。

  1.政策策略:
  其一,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应该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及老龄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并使之占整体财政支出有一定的比例,保证该支出能按财政支出的增长而按比例增长;
  其二,金融政策。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老龄产业以及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开发的投入;
      其三,税收政策。国税及地税都要对老龄产业以及老年人服务的各类企业及项目,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其四,土地政策。土地是城市建设的关键,要保障城市老龄事业的发展,国家必须出台对老龄事业支持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和调控城市老龄设施的建设。

  2.法规策略 :
  各级政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同时还要依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形成法规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老年人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切实的法规保障。

  3.规划策略(以下这些需要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增加“老龄设施”专项规划的内容,并能够在城市控制性规划层面对具体相关指标予以落实。):
  其一,对城市老年人口有一个较为务实的把握;
       其二,对城市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其三,对城市各项老龄设施的规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测算;
  其四,对城市各项老龄设施的布局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安排。

  4.建筑策略 :
  其一,老年人宜居方式的研究,两代居、亲情住宅、邻里单元、老龄社区等等;
       其二,各种老年人设施规范的研究与编制;

  其三,适合老年人习惯与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特色的研究;
  其四,城市公共设施适合老年人活动技术的研究。

关于城市老龄化的问题,政府该如何应对。

2. 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 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第一,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 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第二,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第三,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2、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第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第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5、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我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战 略 对 策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
  3、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4、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
  6、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工作思路:三个意识 三个体系 两只队伍
  工作目标: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战略目标: 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老年人健康长寿

3. 初中政治题:对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现状,作为当地政府和青少年,还能做哪些努力

  公报显示,2011年,人口调控目标顺利完成,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13.47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自然增长率4.79%。。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从1990年的14.3%。降至2011年的4.79%。,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政府、社会和家庭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养老压力。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独特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问题所引发的矛盾凸显。最近一段时间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退休年龄延迟一事也是国家为了应对老龄化危机而进行的研究。

  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年度人口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继续增加,达到27769万人,比上年增加442万人。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到了育龄期。

  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11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J205

初中政治题:对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现状,作为当地政府和青少年,还能做哪些努力

4. 发达城市城镇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放缓的原因

较低的生育率,特别是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促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现代女性在社会经济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女性对男性在经济上的依赖逐渐降低,以及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对生育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另外,社会对独身和离婚人士有了更大的接受度,使我国的结婚率逐年降低,离婚率则呈上升趋势。现代社会生育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教育和时间等成本,以及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居高不下的房价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欲望不是很高。【摘要】
发达城市城镇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放缓的原因【提问】
较低的生育率,特别是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促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现代女性在社会经济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女性对男性在经济上的依赖逐渐降低,以及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对生育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另外,社会对独身和离婚人士有了更大的接受度,使我国的结婚率逐年降低,离婚率则呈上升趋势。现代社会生育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教育和时间等成本,以及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居高不下的房价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欲望不是很高。【回答】
美国人口学家乔治·迈尔斯(1988)深入分析了人口死亡率、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发达国家通常在总人口较少的背景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阶段进入人口老龄化水平,且由于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回答】
人口年龄结构国内学者蒋正华(2005)强调了人口年龄结构在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人口年龄结构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但是年龄结构对出生率、死亡率的作用小于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回答】
居民平均寿命增加医疗条件的改善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居民平均寿命增加,我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已经成为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有较大的影响。【回答】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按2015年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2019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009元/人,比上年提高6.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深化必将会改变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老龄化初期,人口老龄化加深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促进效益减弱(冯剑锋等,2019)。在出生率持续下降,少儿人口规模缩小的情况下,老年人口规模增加,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和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期重叠。【回答】
人口老龄化速度放缓的原因【提问】
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回答】

5. 老龄化城市的城市社会的老龄化进程

老龄化是国家、地图人口中年轻人比重不断较少,老年人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居于高位的现象。一般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而65%以上人口又是一个重要的比例,4%的老龄人口比例称为青年社会,4%到7%的比例称为壮年社会,7%到14%的比例称为老龄化社会,14%到21%的比例称为老龄社会,21%以上称为超老龄社会。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老龄化城市的城市社会的老龄化进程

6. (23分)“城镇化”、“老有所养”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话题材料一 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

     (1)①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法律法规,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就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保障和服务;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城镇;着力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等。(4分)②农民: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主动融人到城市中;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3分)③企业:诚信经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分)(2)①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②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解决就业问题。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6分)(3)①物质决定意识。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国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传承我国优秀的养老传统,又不能照搬西方经验。(2分)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解决养老问题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养老服务业,统筹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2分)③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习西方养老的经验,不能固守传统养老模式。(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生产、劳动与经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等知识点;第(1)问:本问考查经济生活知识点,角度是“劳动和就业”,措施类试题,考生通过回忆教材知识点,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以从国家(科学发展观、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企业(诚信经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本问角度比较明确,考查的角度是“生产、劳动与经营”,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关键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考生可以从对消费、就业以及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具体包括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等角度作答。第(3)问:本问考查的角度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唯物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考生首先需要回忆关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点,唯物论主要有物质、意识、规律等知识点,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认识、真理等知识点,然后考生再结合材料选择相对应的原理进行作答。    

7. 关于城市老龄化的问题,政府该如何应对。

谈谈个人拙见啊。
1.提高社会福利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这是政府应该采取的首要措施。在我国只要这笔钱流向明确,不要落入某些人的腰包,应该是可以做很多事的。最直接的比如提高发到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数额,在城市和乡村多建设一些养老院、康复中心等设施。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强调“国家养老”,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帮忙养老“,到21世纪以来的”自己养老”,其实是不妥的,是推卸责任的表现,不利于社会稳定,养老是一个社会工程,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担纲重任。
2.从长远机制方面,应该适当放宽计划生育的执行,从较长远的角度保证将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现在已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计划生育没有必要如此严格了。尽管计划生育国策给我国带来的好处是多年来显而易见的,但现在开始弊端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了,失独家庭老无所养、社会整体老龄化、一再延迟退休都与计划生育休戚相关。我国不能再像现在这样不断延后老年人的退休年龄来对抗老龄化,而是应该让更多年轻人来承担这个社会的主力工作,让大多数老人能够及时退休安享晚年。
3.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家在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是非常重要,但目前尚且不能完全替代多种形式的养老方式,当下还是应该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帮扶养老为主要方式,敬老院养老为辅助方式,毕竟中国文化还是强调一种承欢膝下其乐融融,而不是把老人都交给敬老院。预计我国的养老方式会日益与国际接轨,nuclear家庭会越来越多,老人也会越来越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继续热衷于围着年轻人转。

关于城市老龄化的问题,政府该如何应对。

8. 简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  (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  (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  (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