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纵容自己”当成是“接纳自我”

2024-05-18 10:48

1. 不要把“纵容自己”当成是“接纳自我”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之所以不能接纳自我,首先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无法令他很好的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然后才是他没有这种主动接纳自己的意识。 
  
 森姐一直对那些总是很自信,对自己的做法和观点有着不容置疑的坚持的人特别感兴趣。我模仿他们的做法,举止,和语气,尝试不在乎别人意见的坚持自己的做法,尝试用不容置疑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最终这些尝试不仅毫无意义,而且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打击。因为我自己做不到这样,所以很羡慕他们那种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 如果一味地强调建立自我接纳的意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应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个前提,那么“接纳自我”对这个人来说,就会带来更多的坏处。 
  
  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自信的前提。 当你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观点本身并不严谨,很容易被别人打脸,并会因此给你带来更大的挫败。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到达了能令他很好的应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程度,是一个人能够“接纳自我”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各个方面都很糟糕,他试图用“接纳自我”来安慰自己,就成了一种逃避。 这样他就始终没有面对现实。例如在工作中总是出错,令他感觉自卑,不舒服;这个时候他要解决的是自己工作上总是出错的问题,而不是总在自己的心灵内部下功夫,试图令自己的变得“内心强大”,告诉自己要“接纳自我”,从而去抵御客观的问题。
  
 假如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已经很不错了,他是由于从小就产生的不正确的认知,而导致对自己产生了过高的、完美的期待,那么这个时候他需要去理解“接纳自我”的概念,接受自己,多发掘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的心态。
                                          
  一个人如果有了正见,他对事物的认知、判断都是正确的,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拥有自信。 这是最根本的,是不会被任何外在条件影响和左右的。相反,“巨婴”心态会令一个人像是一滩消沉的死水。这种情况下,“自我接纳”其实等同于“自我放纵”。越是自我接纳就越是会令这滩死水变得越深,越大。
  
 觉得自己缺点非常多,很自卑;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容易恐惧,害怕和别人交流;
  
 面对考研非常焦虑,担心考不上;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把这些当成是“心理”问题,但事实上,这首先是“现实”的问题。 
  
 自己本身确实缺点重重,所以才感到自卑;
  
 不懂得交际,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所以恐惧社交;
  
 准备不狗充分,复习不好,所以才会焦虑;
  
 我们要做的是先去解决客观的现实问题,令自己学的扎实,学习社交技巧,改变自己的缺点,当我们把现实的问题解决之后,如果自己还是有着过度的心理反应,到那个时候这才是“心理”的问题。
                                          
  渴望“无条件的被爱”这种心态和是成年人还是婴儿没有关系,因为不合理就是不合理。渴望“无条件的爱”背后的潜台词是:“我希望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付出,什么都不用努力,就会有人来爱我”。 
  
 这种渴望过去一直是被“认可”,“母亲”有着无条件的爱孩子的天性。这就导致很多人对自己的父母和恋人有着这种过分的期待。仿佛父母如果不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一种“原罪”。电影和报道里宣传的无条件的母爱、父爱,不仅给人制造了一种不符合实际的幻想,同时给无数的父母套上了枷锁。
  
  然而,这种渴望事实上是并不合理的,因为它否定了人自私的本性,和客观的现状。 事实是多数的父母的确会对自己的子女有天性的关爱,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都是该当无条件付出。父母和恋人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爱你,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圣人。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也只会对那些值得被爱的人付出自己的爱。
  
 追求“无条件的爱”是导致一个人消极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不能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负责,始终觉得“获得别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未完成的遗憾。
  
  现在的很多心理学自媒体写的文章,都是一种“精神安慰剂”。他们抛出各种理论,来迎合读者的内心:“你没有错”,“你的确很委屈”,“你已经很努力了”,“你真的很不容易”。 
  
 这些理论好像在不断的帮助读者完成“自我合理化”,令他们的内心觉得舒服了很多。但是这些“精神安慰剂”没有丝毫的卵用。因为它只能让你获得一时的解脱,但对于客观事实的解决毫无助益,问题一直摆在那里。
  
 你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来帮助你获得内心的平静,觉得心里爽了很多,但这不过是饮鸩止渴。明天醒来继续面对那些问题,又产生了痛苦。 他们浸淫在心理学的圈子很多年,看了很多书,懂各种理论,订阅很多公众号。他们对问题的“认知”非常清晰,但也仅仅止于“认知”而已。他们的生活依旧是一成不变的糟糕,而迟迟没有真正的去面对。 
                                          
  着眼于客观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会对自己的“内心”过度分析。 当然,“接纳自我”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在哪个阶段,那种心态去自我接纳。
  
  在消极的心态下,“自我接纳”变成了一种“自我维护”。打着“接纳自我”的名义,实则是在纵容自己的种种缺陷和欲望,有需求却又不主动付出,只会坐井观天,渴望掉下来天鹅肉。 客观生活中,工作做不好,人际关系一团糟,不会交际和表达,这时没必要谈什么自我接纳,一是因为你根本接纳不了,二是因为就算你接纳了,这也只会令你走上一条偏激的道路。
  
  只有当我们走出了小小的“我执”,积极地面对问题,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再畏惧改变、害怕付出,我们不再满脑子都只有一个“我”,这个时候“接纳自我”才是有意义的。

不要把“纵容自己”当成是“接纳自我”

2. 自我接纳

真正的进步,
  
  
 不是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平静的自我接纳,
  
 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驱赶着
  
 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
  
 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
  
 我们默默耕种耐心等着他开花结果,
  
 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今日分享这一段很喜欢的话,各种焦虑内耗自己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了,不停给自己增压,排解不了身体也会有各种不适的症状表现。跳出这个怪圈,被美好的目标吸引,正如跑步那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去实践,去行动。
  
   接受且接纳自己的平庸,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再为美好目标而努力奋斗,那是阳光向往之地呀。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同行的人也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渺小的。找到同类大家一起成长,见证彼此的成长也是一件很特别很有意义的事呀。
  
    一点一点去耕耘,收获在不知不觉中展露。你总会找到的。
  
  

3. 关于接纳自我

        记得几年前和老公一起去上林文采老师的亲子课,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心理营养。老公在小组分享的时候,就超有洞见地说,心理营养的几点都可以去学习做到,但是唯独感觉“无条件地接纳”最难。确实,在之后的实践中,接纳是最难的,同时又是最基础的。幸福从接纳开始,不是头脑层面的灌输,更需要身体上,情感上,心灵深处去深深认同与践行。
  
 而我们与他人,与周围的关系都围绕着“我与自己”的关系这个核心展开。当我们能够跟自己和谐相处的时候,能够深深地接纳自己的时候。生命的脉轮就开始转变。那么如何接纳自己呢?
  
 1.接纳自己暂时做不到。
  
 每个人的天性里面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当我们有些事情做不好的时候很容易贬低自己,对自己失望,失落,这样的一份感受容易拉低我们生命的能量,让我们无法更好的去开展工作和生活。所以当我们做的不好的时候,如果可以深深的接纳自己,就能够很快速的恢复到原来的能量状态,用更新的面貌去迎接生活,而我们也会发现自己是可以做的越来越好的。
  
 2.接纳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
  
 你有愤怒,生气,委屈,失望,暴躁的情绪嘛?有很多的人。不能够接纳自己互相的情绪,只能接受自己开心喜悦,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与只是一个信差。当它收到你身体做出的情绪反应的时候,它就会来给你的大脑送信件,告诉你,你现在感觉很愤怒,你现在感觉到生气,如果你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就会把这个信差拒之门外。而信差的责任就是把信件送到你的手上,所以当你拒了之后,它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送过来。其实情绪最重要的就是被看见。一旦你把这个信号收下了,它就不再来烦你了。
  
 3.接纳自己会做错事情。我们都不喜欢犯错,但是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记得林文采老师曾经告诉她的儿子说。如果有一天你犯了错,而且是很大的错,需要去坐牢。那么我会告诉你的是你犯错了,你需要去承担责任。但是请你记得妈妈永远爱你。
  
 4.接纳自己有时候没有和对方联结。有时候当我们自己处在不好的状态的时候,会忽略到旁边的人周围的人或者当我们跟对方对话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理会他的情绪感受,以至于我们的沟通失败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能量会被拉低感觉会很不好。因为人有个天性是希望连接很好的,温暖的连接。这个时候虽然做不到,但还是要接纳自己。也许自己有时候就是不能够跟对方很好的连接,但是当我们这样接纳了,以后就会发现这个是暂时的。就像潮水一样,会有起伏。会有涨潮和退潮的时候一样。人的状态也是会有起伏的,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份觉察,有一份觉知在觉知的背后他会带我们回到那个最佳的状态。
  
 
  
  
 可以怎么做:
  
 1.关注呼吸,回到当下。
  
 生命是离不开呼吸的。人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呼吸运动,但是你却未必呼吸得正确。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会有意识地调节呼吸。
  
  
 2.做冥想,与内在对话。萨提亚女士每次工作坊都会以冥想开始,彼尙老师每次觉察到自己有情绪也是回到冥想金字塔,冥想能让我们回到内在,与自己深处连接,而这样的连接会带我们找回自己,这样的连接里有一份深深的接纳。
  
 3.走路慢跑。
  
   研究表明呢,当一个人运动半个小时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因素,而这个因素而这个因素能够使人有兴奋感觉。会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所以运动是非常好的一个调节身心的方式,当你身体动起来的时候,你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自己是有力量的自己是充满生命力的。
  
 4.做艺术有关的兴趣爱好。绘画,音乐,释放情绪。艺术相关的事情,比如说画画,听音乐,这些都能够让我们的潜意识进行自我整理,从一个无序混乱的状态。慢慢的转化成有序的一个过程。
  
 5.画冰山。
  
 萨提亚认为,我们容易注意到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而常常忽略了他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体,能够被外界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行为或应对方式,这只是露在水面之上很小的一部分,暗涌在海平面之下更大的山体才是我们真实而丰富的内在,包括内在的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
  
  
 林文采老师自己学习萨提亚后坚持画了两年的冰山,以致后面她做个案的时候在透过几句话,就能够觉察到一个人行为背后内在的渴望。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开始练,也能够透过我们自己外在的行为情绪去看到内在渴望。一个人的渴望被满足了,以后他的外在就会改变。他会更容易接纳自己。
  
 6.回忆自己状态好的时候,详细地具体地一步一步回忆。回到那个场景,回到那个画面,那个表情,肢体动作。不断在内心里强化。你曾经到达过的高度就是你能到达的高度。
  
 7.列下其他可以让你状态好的方式,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起伏。重要的是,觉察和回到核心的自己。

关于接纳自我

4. 接纳自我

       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潜意识,代表了一个人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自我简单概述为自我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超我是升华后的自我,是类似于道德的存在,一般是本我的对立面。
  
                                          
      你真的有自我吗?
  
      我们常听说:你要做自己,你要想清楚你自己要什么?其实,这都是在鼓励我们找到自我。可生活中很多人是没有自我的。这不怪大家,因为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就让我们放弃了自我,甚至在进行“道德绑架”。从小我们会被教育做一个“好人”,要行好事,要为他人着想,要无私,要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女孩子要懂事体贴,男孩子不可以哭……这本没有错,可是我们只教育了一面,你看,这教育就是对一个圣人的要求啊,是“超我”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人走上社会以后学到的第一课往往就是三观的破碎,继而就是内心与人生的拧巴!明明人性就是自私的、贪婪的、要求有回报的(本我),却被教育要无私(超我),本我与超我的对立矛盾得不到自我的统一与协调,因为又拧巴又纠结,一方面付出一方面抱怨!举个简单例子:我有一个亲戚,我叫她姨娘,她与儿媳妇同住,因为当时住在同一个小区因此喜欢喊我去吃饭,每次去都喜欢抱怨她儿媳妇,说儿媳妇懒,衣服放在那里不洗,她只好去洗,洗了她又去说儿媳妇,儿媳妇自然不领她的情,因此颇多矛盾。说多了,我劝她说你可以不洗,你随她好了,她没的穿了自然会自己洗的,你这样一边洗一边说肯定吃力不讨好。她不乐意,说那就在那里堆着吗?我……诸如此类,说的多了,我说要不你回老家吧,不要住一起,她又不愿意说她走了孙女怎么办,谁给她儿子做饭……come on,是你离不开人家,人家未必离不开你,她有时候回去半个月,人家一家三口照样过。
  
      照顾内心的感受,聆听内心的声音,如果不愿意就拒绝,一边不拒绝一边心不甘情不愿,真的对彼此都是折磨。要不你就要像《芳华》里的刘峰,他就真的是一个好人,那些付出都是他乐意的。可是你要知道,人们对一个习惯性的道德榜样是一个多高的要求,甚至他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有正常的男女爱意,而那个被他喜欢的女孩也将他的爱意视为羞耻。
  
        做自我,需要尊重自己的心。没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如何,也无需给自己贴标签,那都属于人生额外的负担,如果可以,去丢掉吧,你不需要活得那么累,你的生活也没那么多舞台。我记得小时候大人对我的赞美是懂事,听话,聪明,成绩好,然而我却很茫然,因为我只觉得那不是我,我考试又不是第一,我也想和弟弟一样买零食吃,为何你们这么说我,我不要……直至有一次,我和爷爷吵架,出于报复的心理我把贴墙上的关于我的奖状都撕了(爷爷贴的)——我不需要作为家人一个炫耀的存在,然后爷爷回来看着我问为啥你把奖状都撕了,我没说话,爷爷看了我似乎在想什么,也没说啥,但是后面他再也没贴过我的奖状。
  
                                          
      前阵子,微博有一个热搜是#临近结婚却发现不合适怎么办#,怎么办?问别人那也永远是别人的答案,每个人性格和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只有问自己,一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不想要就不要选,选了就坚定的选择,永远不要让别人替自己做答案,不管最后如何,这个结果也是当年自己一心一意想要的选择,至于变数,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毕竟,“笃定的相信和笃定的放弃,都让人幸福”。
  
     最后一点,接纳自我是接纳自己的一切:“我认可我自己的自私、懦弱与愚蠢,我也无需为从前的自己羞愧”。人食五谷杂粮,也生世间诸多烦恼心,不要为自己内心阴暗的一面而羞愧,有时候一些负面的词其实更利于人生的成长。
  
       
  
    

5.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内容

自我接纳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接纳;二是对环境的接纳。每一个方面,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状的接纳;二是对形成背景、原因的接纳;三是对改变过程的接纳。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内容

6.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只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对他人不了解,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有问题、一个人不够好,其它人都生活的非常幸福。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咨询师告诉来访者很多人有他这样的问题时,他的问题有减轻了很多。很多人的“问题”本身来源于他对自己某些行为、特征的不接纳,当他知道他的所谓“问题”很多人都有,甚至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之后,他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对群体水平范围的进一步放大,就是文化比较,很多在一个文化中非常正常、必要的行为、规范,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完成没有人在乎。很多在一个文化中看似合理的行为,在另一个文化中却完成不可接受。文化比较未必能让一个完全接纳自己的行为,但是却可以提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接受度”,不再“那么”认为自己的行为、想法不合理,一定想要去改变。 当我们从一个横断面去看某些行为,比如杀人、自杀,会觉得这些行为完全不可接受、不可理解,但是当知道它们背后的原因后,我们虽然未必觉得这些行为可接受,但却会觉得可以理解。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极大提升对它的接纳程度,无论是在对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中,还是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分析过程中,都可以极大提升对自己“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提升对“问题”的控制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提升对事情的控制感),同时提升对问题的接纳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精神分析式的“领悟”虽然有些时候不能带来改变,但是来访者还是会觉得有所帮助。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必需改变”的动机,对问题控制感的提升,也可以提供改变的方向,这两点都可以提升对“问题”的接纳程度。 当我们不接纳一些“问题”,自动地想要去改变它的时候,往往是放大了“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或者弱化了它的正面影响,如此,则为自己的改变增加了很多有利的证据。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件事情,它的影响完成取决于当事人的视角,如果你想去找,可以从一个事件中找出无数的正面影响、同样也可以找出无数的负面影响,关键是你去关注哪些。如果去关注负面影响,则会觉得想要去改变,甚至一定要改变,如果关注正面的影响,则会觉得它挺好的。自我接纳的一个方法,就是去发现“问题”的积极影响,发现的积极影响越多,对提升自我接纳的帮助越大。 不接纳的主要的表现,就是自动地想要去改变。这里有一个潜在的观点,就是觉得“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是容易的,这完成基于对改变的“盲目”追求,以及对改变过程不了解。事实上,我们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很多时候确实如此,改变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自我分析心理咨询模式以及个人自我分析方法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一定要去改变,考虑改变是否容易、改变需要的时间、改变付出的代价,而不是改变的方法。事实证明,对改变过程的觉察对提升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是非常有效的,很多人在对自己的改变过程进行长期的自我觉察后,发现改变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而且实际上,要改变的问题,也没有那么重要,对“改变”的需要也就没有那么强烈,对改变他人的需要也同样没有那么强烈。 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自身“问题”的不接纳,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而是它们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我们不想要这些负面结果,所以就想改变这些“问题”,但是避免负面结果不只有这一种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也是笔者在自我接纳方法里非常提倡的一种方式,就是补偿策略。补偿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在不改变“问题”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增加些工作来避免负面结果的发生;另外一种是在负面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如果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行为、行为模式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之所以提倡补偿策略,基于两个原因:一、很多“问题”有长期的形成原因,现实情况下,也有很多的外在因素阻碍改变,这种情况下,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如果可以避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不需要去改变;二、改变需要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问题”依然存在,需要采取措施来避免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7.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概念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概念

8. 自我接纳的自我接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