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2024-05-08 21:58

1.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发展演变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条件:   (1)自由铸造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入   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含金量决定   (3)国际收支由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   (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内容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优势和劣势    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劣势:以一个强大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  多元化货币体系
  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2.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哪五个阶段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受到严重削弱,之后虽改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终于瓦解,随后,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3/4。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对美国的对外扩张形成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 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 实行固定汇率制。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4) 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种种缺陷也渐渐地暴露出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1年8月15日美国公开放弃金本位,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发两次危机,同年3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又一次陷于混乱,导致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牙买加体系并非是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它目前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3.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发展演变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度   (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   条件:   (1)自由铸造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入   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其含金量决定   (3)国际收支由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   主要内容:(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虚金本位制度(又称金汇兑本位制)   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 是在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的。   基本内容:(1)黄金依旧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纸币仍规定有含金量,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本国货币与黄金直接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   (3)间接挂钩的条件下,本国货币只能兑换外汇来获取黄金,而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4)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稳定。   优势与劣势:节约了黄金的使用,弥补了金本位中黄金量不足的劣势。但是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汇率频繁波动时用黄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维系固定比价显得力不从心。   解体: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国际虚金本位制度瓦解。   混乱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   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 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②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国际货币体系相关内容
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   4、确定固定汇率制。   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   优势和劣势    优势:1、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黄金短缺)。2、固定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资金融通方案促进了国际金融合作。   劣势:以一个强大经济实体来稳固世界金融市场容易因为此经济实体的起伏与衰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造成不稳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美国借此成就了自身的世界金融霸权。   2、“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有大量顺差,黄金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美元荒”的情况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荒:二战后,欧洲各国资金短缺、物资匮乏。而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急需从美国进口商品。但购买美国商品必须用美元或黄金支付,而各国黄金数量有限,无力向美国出口换取美元,这使美国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其他国家大量需求美元,引起国际市场上美元汇率上涨,美元供不应求。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   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灾:指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通货的现象。1960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逐渐恶化,主要原因是:(1)1948年开始,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外提供经济援助,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各国,使西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其商品流入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多的黄金和美元。(2)1950年起,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大增,大量美元流出国境,国际收支出现逆差。(3)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国内资金外流,美国逆差不断扩大。这样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原来普遍存在的美元不足现象变成了美元过剩,美元不断贬值。其他国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不愿在国际支付中接受美元。美元地位极度虚弱,经常成为被抛售对象。1960年10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表现是各地金融市场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硬币,美元汇率下跌。1968年3月,美国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宣布美元贬值7.89%,将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由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美元信用猛降,国际金融市场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西德马克和日圆、并  多元化货币体系
进而抢购黄金的风潮。仅2月9日一天,德国法兰克福外汇市场就抛售了近2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不得不暂时关闭。在此局面下,美国政府于1973年2月12日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增至每盎司42.22美元。美元的两次贬值并未能阻止美元灾,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原西德马克的风潮。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一度涨到96美元一盎司。最终导致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事实上,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IMF原组织机构和职能也得以续存。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戏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规则弱化导致重重矛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   (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   (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   (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优点    (1)国际储备多元化:摆脱对单一货币依赖,货币供应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并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2)浮动汇率制在灵敏反应各国经济动态的基础上是相对经济的调节。  国际货币体系
(3)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   缺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不稳定、管理调节复杂性强、难度高。   (2)浮动汇率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汇率变化难以预测也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3)调解机制多样化不能根本上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次干预失败就是例证。

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4.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1、国际金本位制度
  主张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入。
2、金本位制
政府停止铸造金币。
不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只能兑换金块,并且有兑现的最低限度。
黄金仍可自由输出输入。
3、布雷顿森林体系
  “双挂钩”机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4、牙买加体系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5. 三大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哪三大组成的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外汇市场运行的法律与制度框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国际货币体系先后经历了三大阶段的演变,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它们分别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1.金本位制。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880年延续至1913年,它是在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币本位货币制度之后自发地形成的,其形成基础是英国、美国、德国、荷兰、一些北欧国家和拉丁货币联盟(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瑞士组成)等实行的国内金币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并禁止黄金输出,同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于是金币本位制宣告结束。2.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3.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3.提高SDR的国际储备地位;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牙买加体系的特点有: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安排;3.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三大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哪三大组成的

6. 货币国际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实施自由兑换,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交易需要,而进行的本外币兑换进行限制,仅仅对私人部门的交易真实性进行检验。第二阶段资本项目可兑换,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投资和金融交易等的需要而进行的本外币兑换进行限制,迄今除比利时等屈指可数的小型开放经济体之外,绝大多数国家达成本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政府对资本流动有少量限制并不矛盾。第三阶段政府推动本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可接受的交易、投资、结算和储备货币,至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显然是美元和欧元。第四阶段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目前人民币已经走完第一阶段,正向下一阶段努力。

7. 国际货币的体系是什么?

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管理体系,布雷顿森林管理体系的关键运作特点有:
(1)兑换黄金的美金保守主义。布雷顿森林协约要求了双挂钩标准:美金依照每叁司黄金35美元的官价与黄金挂钩,美政府担负按官价换取别的国家政府所持美金的责任;其他国家的贷币与美金挂钩,要求与美元的汇率,进而间接性与黄金挂钩。因而,布雷顿森林管理体系是一种国际金汇兑保守主义制,事实上美金当做了国际性储备货币。美金被普遍地作为国际性计费方式、支付手段和贮藏方式,因此 又称之为美金保守主义。美金往往能替代黄金实行全球货币职能,是由于美金可以换取黄金,并且应用美金更加便捷,拥有美金也有利息费用。
(2)可调节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管理体系推行的是人为因素的固定汇率规章制度,根据双挂钩标准明确各组员方贷币的平价关联,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各组员方贷币对美元汇率的起伏范畴不可以超出平价的±1%,组员方贷币政府有责任干涉外汇交易市场以平稳本币对美元的汇率。此外,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一国国际收支产生全局性失调时能够调节其贷币与美金的平价关联,在平价10%之内的汇率变动能够追究其而无须准许,超出这一标值则必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准许。因而,这类固定汇率也是可调节的。
(3)国际收支的调整。依据布雷顿森林协约,国际收支失调有二种方式调整:短期内失调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示资金运用来处理;长期性失调根据调节利率平价来处理。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市场份额筹资的资产比较有限,并且这一时期利率调节并不普遍,因此 这二种方式的功效都并不大。在布雷顿森林管理体系运作的20很多年里,国际收支失调难题自始至终没有获得真实的处理。

国际货币的体系是什么?

8. 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内容

1、确定世界及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2、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或建立有关协调和监督机构。3、确定资金融通机制。4、确定主导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5、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履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