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

2024-05-14 03:18

1. 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戏剧危机的对策
  1.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2.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连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连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的观众就以千万记,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其次,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成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成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3.加强自身改革,戏剧节目要紧跟时代潮流。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同时,平民化决不是简单的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无论是“孟京辉现象”,还是“苏滑”的滑稽剧,都在努力找准定位,深入浅出,将哲理与思考蕴于平实的幽默中。当然,无论是主旋律作品还是面向市民社会的作品,都离不开优秀的剧作家和出色的演员,好的剧作家和好的演员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比如,昆剧《张协状元》改编自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永嘉昆剧团在保留原作以人做道具等特色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唱腔上作了大胆的革新,结果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就引起轰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最后一天,前两场演出,观众把剧场的走廊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们以欢迎周星驰的热情欢迎500年前的国剧。同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成立,一批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聚集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成立大会牵头人林兆华只说了一句:“我要办好这个戏剧工厂”。很多现象都说明随着年轻一代文化修为的提升,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加强。戏剧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大量戏剧社团出现在大学社团的行列中。

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

2. 中国戏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3. 国家重视戏曲艺术发展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观众锐减、市场萎缩让不少基层剧团步履维艰。陕西省周至县剧团是陕西省发展比较好的剧团,年演出800场,演员收入每月不足千元。
  着力解决戏曲院团尤其是基层院团“差钱”的问题,此次政策从支持剧本创作、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到购置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都作出明确规定。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表演团体。
  政策明确,继续安排资金支持京剧、昆曲保护与传承。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央财政对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工作予以支持。
  政策要求,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对戏曲企业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项目予以支持。中央财政支持开展“三个一批”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通过“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此言道出了剧本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性。”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说,“加大对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乃是抓住了戏曲艺术繁荣的根本,抓住了戏曲艺术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国家重视戏曲艺术发展有什么意义

4. 戏剧对文化的影响?

对服装: 
一、戏剧服饰的空间搭配 

不难发现,中国戏剧很强调视觉美感与意境的营造,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造型都想是一幅画,所以服装在空间上的搭配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很花心思的事情。服饰,除了演员的衣服鞋子,还包括了头饰。服饰的空间搭配主要是为了体现舞台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总结,中国戏剧服饰的空间搭配,大概有两种类型:相互辉映型、互补型。 

所谓相互辉映型,就是指舞台上的两个人物服饰类型、质地相似,或者色彩搭配一致,相互辉映。例如《野猪林》当中的林冲和林娘子在一开始逛庙会时的装束,《锁麟囊》中赵守贞和她丈夫在家里厅堂里的装束,都是相当搭配的,表现在:色彩搭配一致,质地相似,类型也相似,可以说是传统戏剧中的“情侣装”,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让观众一眼就认出,他们是夫妻,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户人家。又如《锁麟囊》中最后一幕,薛湘灵和赵守贞义结金兰,她们的服饰也可以说是相互辉映的:一蓝一红,质地高贵,款式相似,她们最后一个造型,真的是美极了,至今还留在我脑海中。 

所谓互补型,则是指舞台上的两个人物服装无论从款式、质地还是颜色反差大,主要是体现在主仆的着装上,一来体现两者地位的差别,一来是为了突出主角。例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和春香的服装搭配,杜丽娘是米黄色的裙裤,粉红色的女帔,给人以淡雅高贵的感觉;而春香是深绿色的裤袄,两者互补,春香的活泼更突出了杜丽娘性格的温柔与含蓄。 

二、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 

同时,我也很关注人物服饰的时间变化,服饰的前后呼应。戏剧的服饰最终还是为剧情服务的,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主要为了体现随着剧情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也有一种烘托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戏剧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的服饰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在所《锁麟囊》中,薛湘灵的服饰变化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她出嫁的时候,身着大红的嫁衣,披金戴银,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和当时赵守贞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当她在六年后遭遇水灾,沦落街头的时候,她穿的是青褶子,体现的是贫困中年妇女的落魄,又与此时赵守真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她们命运的变化。 

在老师的指引下,渐渐发现戏剧中,包括其服饰在内,有很多细节的处理、微妙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积累下来的经验,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同时又是很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戏剧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当然,太过于写实的舞台与服饰设计,与传统的以简约写意为特点的舞台与服装设计相比,具有了更强的直观性,却让观众少了自我想象的空间,写实遮盖了写意,可能让中国戏剧少了一丝魅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审美途径越来越多样、审美元素越来越丰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地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是相当重要的。当下也是未来所谓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符合现时代的特点,将现时代的元素加入到传统戏剧中,让当代的戏剧也作为传统的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珍珠,是可行的,也是迫在眉捷的事情。

5. 我国建国后的戏剧文学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我国建国后的戏剧文学,包括话剧、戏曲和新歌剧,沿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建国后的戏剧文学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