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2024-05-14 02:49

1.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许多地方都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一些地方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认识误区,由此带来行动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工业化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选择。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产业结构除了利润率不高,还存在物质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我国一些地方来说已是迫在眉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一些地方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夕阳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 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当然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各地应按照中央精神和自身条件,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否则,一哄而上的结果只能是各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低水平竞争加剧。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的获利能力就强于许多高科技产业;而许多看似风光的高科技产业,却因为产能膨胀转瞬间堆积起大量不良资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一定要喜新厌旧、弃旧从新。传统产业只要能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升级,仍可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虽然从事的是新兴产业,但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再如,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些地方搞“一刀切”,要求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必须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这其实也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但并不是对所有区域、所有城市的统一要求。相对而言,特大城市更适合于发展第三产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就明确指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比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是上海市。上海市第三产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周围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长江三角洲地区每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都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那反而不合理了。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不能简单地以服务业占比来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成效。
  事实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行业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业未必就能转型,要转型未必就要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只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这些内涵,才能在实践中避免出现偏差。
  “学习连线”栏目旨在为广大读者学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搭建平台、开辟园地。

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

2. 如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升级是在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5000元时,可能由于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产业、国家不能继续向前发展,而是持续不前或倒退,可能先去中产阶级陷阱这一基本国情下提出来的。这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将经历的一个过程,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迈出了资产阶级陷阱才变成发达国家的。现在我们都知道有亚洲四小龙,其实当年还有亚洲四小虎,但是就是因为没有走出资产阶级陷阱,才堕落了。
所谓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作坊,(中国一般都是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赚钱),进行科技创新,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东西和产业,重点是要有自己的专利权,才会有持久的竞争力。
1、中国可以通过买欧洲专利权的方式借给欧洲贷款,有了专利权产也就不用只是进行出卖劳动力的生产。
2、政府必须削减政府内部开支,把钱投资到创新中,对正在创新和已经创新了的产业已与补助,加大投资,见面税收等,优惠政策。
3、改变中国垄断的现状,把垄断行业变成市场经济,让市场决定它的生存和所有者,而不是一味的掌握在国家手里正是由于垄断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由政府作为支撑,有政府已与补贴及优惠,无论盈利与否都由国家发放固定的工资,没有生产积极性,效率不高,因为垄断没有了竞争作为动力,因而止步不前。国有企业内部也应实行合同制,而不是终身制,不能子承父业。
4、政府应改变衡量各省好坏的标准,把以前的GDP大小,改为一个省创新产业数量的多上。各省就会改变策略,加大对创新的投资,从而形成一个全面都在创新的氛围中。

3.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2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成绩,客观分析形势,提出中肯建议并指出,从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大多数指标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

  但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中,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就业、研发经费等3个指标没有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等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
导,资源环境压力加重、扩大就业难度加大、消费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
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常委会还通过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修改专利法,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检查等方式,推动
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一届常委会连续5年对“三农”问题进行跟踪监督,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常委会在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报告和相关报告中,都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常委会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执
法检查中,深入了解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扶持政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
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人大的监督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2004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连续5年增量超过300元,增幅超过6%,2008年增幅达到8%,去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1万
个,登记成员140多万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成员年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比较效益还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务工面临新困难等问题,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大幅增加“三农”投入,严格保护耕地,逐步理顺粮食等农产品(15.58,0.00,0.00%)价格,不断改善强农惠农的金融和科技服务,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和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转变发展方式体现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改观。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面临的一
切矛盾和问题,譬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比较突
出,归根结底是这个基本矛盾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不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和资源环境问题,就不可能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全方位得以推进。因此,科学发展不仅不能排斥和低估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要把经济发展作为增加
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基本手段,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
续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虽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片面追求,并不必然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
福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无发展状况尤其值得我们警觉。只有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上,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和社会建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最近,江苏省提出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东北三省拒绝“黑色”GDP;山西明确不要带血的
GDP;浙江也开始从“成长的烦恼”中猛醒,说明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符合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0�2�0�2�0�2�0�2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二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2008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工作是:�0�2�0�2�0�2�0�2第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继续组织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注意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0�2�0�2�0�2 第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0�2�0�2�0�2�0�2第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0�2�0�2�0�2�0�2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对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热基本同价。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编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示范工程专项规划,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0�2�0�2�0�2 第五,加强地质工作,提高资源勘查开发水平。围绕"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切实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重点做好汛期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地勘行业管理,稳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加快建实建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0�2�0�2�0�2�0�2第六,积极发展现代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加快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继续实施交通发展长远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大力建设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推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一体化发展。整合港口资源,加快煤、油矿箱专业化码头建设,完善功能。大力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

5.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改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打造新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如何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推动转型发展能力

  2014年,发改委将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增强产业发展协调性。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注重发展协调性。引导社会投资合理流动,促进要素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国家鼓励发展的领域和行业。其次,改造提升制造业。一是化解产能过剩;二是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三是引导产业转移和承接;四是发展高端制造业;五是稳定和拓展外需。再次,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7.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二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2008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继续组织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注意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对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热基本同价。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编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示范工程专项规划,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第五,加强地质工作,提高资源勘查开发水平。围绕"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切实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重点做好汛期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地勘行业管理,稳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加快建实建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第六,积极发展现代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加快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继续实施交通发展长远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大力建设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推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一体化发展。整合港口资源,加快煤、油矿箱专业化码头建设,完善功能。大力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需求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需求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这使得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力不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充分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家电下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促进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落差”,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不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作出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突破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城镇化改革等战略举措,调整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者只有在利益和权利分配上实现公平,才能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追求更高的效率,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最低保障和扶贫标准、提高养老金比例等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缓和社会矛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