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国流失了很多人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024-05-10 19:02

1. 战国时期的魏国流失了很多人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战国时期的魏国堪称是一个人才基地,诸如商鞅、张仪、吴起、孙膑、范雎这些对当时的其他大国都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都是来自于魏国,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才众多的魏国,却始终未曾留住一个人才去让魏国振兴。
那么为什么人才众多的魏国却是始终留不下一个人才呢?这是因为魏国在当年魏文侯在位期间伤害了许多的人才,再加上后来外来的或者是出生不好的人才都会受到魏国贵族的歧视,而不能得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些人才在得到不了他们想要的位置的情况下自然是不会再留在魏国的了。而且由于魏国君王的无能,魏国更是难以招到人才了。
而当时魏国旁边的各国都在广招贤才,尤其是西边的秦国更是君主亲自颁布了招贤令,东边的燕国君王更是筑了黄金台,以此来希望山东六国的人才前往。在这样一对比之下,贤才们自然是向着有功名利禄的地方去,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留在魏国去受那些贵族的气的。
不过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魏国国君的不好了。在旁边那么多国家的君王都如此卖力的去招人才之时,你却是在这去醉生梦死,如此一来,你不变弱谁会弱小,你不被灭谁被灭。并且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和魏惠王他们在位期间,都是因为魏国国力是当时七国中最为强大的一方,因此对于人才的挑选他们也并不以为然的。并且他们还对那些人才进行侮辱,因此这让天下读书人对魏国寒了心。尤其是在魏国国力削弱之后,魏国那弱小的国力更是难去留下什么人才的。也正是因此,当年那个“诸侯莫能与之争夺天下”的魏国彻底衰败,而之后的数年中,魏国是再也没有崛起过了。

战国时期的魏国流失了很多人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 魏国人才培养基地,为何人才都流失去了他国?

战国后期,秦国一天天的强大起来,形成了具备并吞六国的实力,那秦国成功的元素是什么呢,很多人都知道秦国重用人才。最初的商鞅,后来的公孙衍,还有张仪等一些高手,那么这些人才是秦国自己培养的么,并不是,秦国只是给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他们壮志的舞台。这些人才都是从别的国家来的,而且主要都是从魏国来的,那么魏国是如何培养的这些人才呢?魏国培养的这些人才怎么都跑到了秦国为秦国效力呢?
有一个地方叫做四方馆,这地方有很多人来过,张仪来过,秦惠文王领着芈月也来过,那这是一个什么地儿呢?说白了这里百家争鸣,法家、墨家、儒家等等,它就是一个人才展览中心。那这里面的人才是从哪儿来的呢?一多半的人都来自魏国。最初秦国实行变法,商鞅变法,商鞅也跟魏国有关系,虽然说商鞅是卫国人,但是当初他是到了魏国跟着当时的相国公孙座学本事,公孙座年龄越来越大,不能再为魏国做事了,魏王就问公孙座有没有什么人才推荐,为国所用,公孙座就推荐了商鞅,无奈与魏王说没听说过这个人,没把商鞅当成回事儿,也就有了后来商鞅跑去了秦国变法的事。
包括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张仪,还有总是和张仪斗得不可开交的公孙衍,他们两个都是魏国人,两人都是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去了秦国。那么就有人问了,为什么魏国得不到重用的人才都跑去了魏国呢?我们可以从地图上找到答案,山西的南边,河南的北边,他的都城是大梁,就是现在洛阳开封一代,这个地方恰巧列国把他包围了,这头是秦,那头是韩,另一头是赵,燕,南边是楚国,这就说白了他正好处在各个国家中间,四通八达,所以这里就信息发达,也就培养了视野开阔的人才。再一个就是秦国离魏国也挺近,魏国就在秦国北面。
当初是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瓜分了,当时瓜分的时候,赵国势力最强大,魏国的势力相对较小,而且离秦国也近,秦国总是欺负魏国,所以魏文侯就想这样不行,得强大起来,重用人才。当时有一个人叫李悝,李悝本身的能耐不是太大,他厉害就在于他有一套人才培养的办法,他说得先让魏国富起来,古代的富就是指农业,就开始培养农业人才,谁粮食产量高,就重用谁,在有了丰富的粮食之外还得有经商人才。农业商业都富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军事有一个吴起,吴起对于练兵有一套法子,军队强化大起来之后,就前去攻打了秦国河西地带,从秦国手里拿走了不少土地,吴起前前后后为魏国争得了不少土地。
但是奴才终究好用不管用,在魏文侯之后,他的后代对人才就不怎么重视了。所以后来人才在魏国看不到希望,最后陆陆续续都走了。

3. 本来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落?是人才流失造成的吗

在公元前413年,魏国朝着西边的秦国动武,用了五年时间拿下了秦国河西之地,导致秦国不得不退回到洛水以西防守。紧接着,魏国由乐毅的祖先乐羊领军,直接经过赵国将中山国给灭亡了。然后,公元前404年,魏国又对东边的齐国用兵,将齐国打得国民震惊。公元前375年,魏国的实力无疑达到了顶峰,通过讨伐楚国从而占领了鲁阳之地,几乎成为了战国各大诸侯国的公敌。可以这么说,在战国初期,魏国将传统三大国——秦国、齐国、楚国挨个欺负了一遍,其强盛之势可以与后来的秦国相媲美。但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在战国中期立即走向了衰落。那么,什么才是导致魏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呢?

  总的来说,魏国衰败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魏国的变法还是存在局限性,主要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术,所以魏国的崛起存在短暂性;二是魏国深处中原四战之地,国家无险可守。在地里条件上,魏国和韩国属于战国七雄中最差的;三是魏国盲目争霸,在魏齐战争中白光了军队;四是魏国国政在吴起之后迅速腐败。

  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重点阐述一个原因——那就是魏国的人才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这也是导致魏国衰落乃至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对于战国历史阶段的魏国,因为流失了以下六位人才,所以逐渐走向了衰落和灭亡。



  在魏国崛起的过程中,吴起的军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吴起的变法也触动了魏国传统贵族的利益,在被遭到了贵族的排挤打压后,吴起只能逃往了楚国,在楚国又实行了变法,推动着楚国的军队改革。而对于大秦帝国的功臣商鞅来说,本来曾是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曾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并不理会,于是他又向魏王建议:“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仍不以为然。果然,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并到秦国推行了商鞅改革,促使秦国成为战国中的霸主。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吴起帮助的楚国,还是商鞅变革的秦国,都对魏国形成了威胁和打击

本来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落?是人才流失造成的吗

4. 战国魏国流失了多少人才,因何原因会有这情况?

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于公元前344年称王。魏文侯可谓魏国170余年历史中最优秀的君主了。
魏文侯作为魏的开国君主,三家分晋以来,贤明而善治。尤其非常善于用人,对于优秀的人才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重法制,教法理,使百姓和官员遵纪守法。他任用翟璜为相,注重改革,杜绝朝政弊端。又以名将乐羊、吴起为将军,攻取中山,扩充领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整个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霸主。
但自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魏襄侯、魏昭侯等等,虽然没有昏庸至极但也贤明欠缺。魏国“爱才”的传统早已不在,数不清的人才开始流失。
吴起
名将吴起投奔魏国后,在魏文侯麾下打了不少胜仗。甚至带领五万余魏军在阴晋大败50万秦军,其能力可见一斑。

但是吴起再强也强不过魏武侯的女婿。公叔痤当了魏相后又娶了公主,他因吴起势大嫉妒,设计陷害吴起,逼迫其远走楚国。好好的一位军事优秀将领就流失了。
吴起当然也没有放过魏国,他在楚国任相后,与赵国一起大败魏军,也算报了这“不识人”的一笔仇。
商鞅
公叔痤真的不是一个称职的相国,著名法家商鞅也曾在其手下任职,但公叔痤明知道他的才能却有意打压。

在公叔痤临终之际,他才向魏王举荐从未露面过的商鞅,其效果可想而知。商鞅这个大人才在公叔痤死后悻悻而走,入秦后大展才华。商鞅的变法直接让秦国崛起,一项依法治国的理念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霸主。
商鞅实施变法时也没有丝毫估计旧主的情分,不但掳走魏国公子,还大破魏军。商鞅带领的秦兵夺取河西大片土地,而这些土地都是魏国先辈辛辛苦苦从秦国手中好不容易才抢来的。

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早年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因为孙膑才能凸显,备受魏将庞涓嫉妒怨恨。庞涓假惺惺派人请孙膑入魏,又设计陷害孙膑,砍去他的双脚。

此事被齐国使者发现,偷偷将孙膑运回齐国,拜为军师。随后孙膑辅佐大将田忌,两次大败魏军,直接逼死了庞涓,而魏国公子申也被齐国俘虏。
范雎
范雎更是出名的贤臣谋士,他最早是魏国大夫须贾手下的门客。因才能而受嫉妒,抓到一次机会,魏国相国魏齐差点将其打死。幸亏秦国使者相救,这块稀世珍宝被秦昭襄王捡到。

范雎为秦国定下“远交近攻”策略,又从宣太后芈月和穰侯魏冉手中将分散的秦国权力收回,促进秦国中央集权,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力量,为后世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后来,范雎任秦相。秦昭王十分信重,为了报早年的受辱之仇,秦王扣押魏王之弟逼迫范雎的仇人魏齐自杀身亡。
张仪
张仪是魏国贵族子弟,虽然早年师从鬼谷子,但学成后却效力无门。《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其投奔过魏王,但按常理来说他肯定也尝试过想要效力魏国。

但是,魏国就是留不住人才。张仪入秦后与秦惠文王“如胶似漆”,成为模范搭档,这对君臣没少祸害楚国,又连横六国臣于秦国。最有亮点的是,张仪发迹后曾任魏国相国,他一面劝魏国向秦国投降,一面让秦惠文王攻打魏国城池,简直成了魏国的一大克星。
也许魏国的鼎盛仅仅在魏文侯时算做巅峰,其后他的子子孙孙把魏国的人才都得罪个遍,贤才大能不是被挤走就是被陷害,这些人要是都应用在魏国朝堂,那么魏国盛大国力也不会消耗得如此之快了。
魏文侯如果看到子孙做出的这些事,能做的也只能是在地下痛哭流涕了吧。

5. 只能留住一半人才的魏国,为何人才流失这么严重?

魏国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魏国国君昏庸,无法重用人才。
2.魏国变法不彻底,人才很难出头。
3.魏国没有吸引人才的政策,自然留不住人才。
战国时期魏国人才济济,但是魏国没有因此强盛,这些人才没有留在魏国,去了其他国家,增强了其他国家的实力,反过来让魏国吃了大亏。魏国本来在战国初期非常强盛,但是魏国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导致人才外流,最终被秦国灭国。
一、魏国国君昏庸,无法重用人才。魏国国君自从魏武侯之后没有明君,魏国的人才得不到国君赏识,自然没有出头的机会,商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来他经当时的丞相公叔座举荐,魏惠王没有当回事,也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杀死商鞅,结果商鞅跑到秦国得到重用,导致秦国变法图强,成为战国里面的强国,使魏国遭受了很大损失。
二、魏国变法不彻底,人才很难出头。魏国是战国七雄里面最早变法的国家,但是当时没有触动旧贵族的根本,因此在魏文侯死后,变法没有得到执行。当时的很多贵族在魏国国内身居高位,没有寒门子弟的位置。那些有才华但是没有背景的人才,在魏国很难出头,因此他们跑到了其他国家施展自己才华。
三、魏国没有重要人才机制,自然留不住人才。战国时期几个国家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举措,但是这些举措大多数没有机制保障,人才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施展抱负。魏国自魏惠王之后,已经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处于四战之地没有了生存空间,人才想要施展抱负,自然不会选择魏国。
魏国留不住人才,源于人才的才能在魏国得不到施展。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只能留住一半人才的魏国,为何人才流失这么严重?

6. 战国时魏国为何会流失那么多人才?其原因是什么?

01、君王没有识人之明其实魏文侯在位的时候,魏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主要就是因为魏文侯知人善用。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提拔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然而在魏文侯去世之后,魏国的那些君王们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刚刚上位的时候就任用公叔痤为相,公叔痤这个人心眼比较的小,害怕吴起将来取代自己,于是便想了一条计策,让魏武侯相信吴起想要背叛魏国。最后吴起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去楚国,来到楚国后,他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于是吴起便开始在楚国变法,而楚国强大之后对魏国也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
魏惠王时期,公叔痤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希望魏惠王能够重用商鞅,并且告诫魏惠王如果用不了商鞅就必须要杀了他。但是魏惠王并没有把他的劝诫放在心上,不仅没有重用商鞅,而且也没有杀掉商鞅。此时身处魏国的商鞅觉得自己不会得到重用,于是便去到了秦国。在魏文侯之后,魏国的这些君王们不仅无法挖掘人才,反而把很多的人才赶了出去。
02、魏国轻视人才从魏文侯变法开始,一直到马陵之战结束,魏国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正是因为魏国过于强大下,所以魏国的很多君王以及一些臣子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甚至会魏国的历代君王会小看那些“人才”,由于魏国的君主不看重人才,所以最终才导致了这些人才的流失。
综上所述,其实魏国之所以在占据优势的前提还走下坡路,主要还是因为魏国君主做的不够好。在魏文侯之后,魏国的君主似乎就没有一个有识人的“慧眼”了,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太过于骄傲导致的人才流失。

7. 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人才有哪些

战国时魏国流失了不少人才,比较著名的我正好有所收集,现在具体回答如下:

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于公元前344年称王。魏文侯可谓魏国170余年历史中最优秀的君主了。
魏文侯作为魏的开国君主,三家分晋以来,贤明而善治。尤其非常善于用人,对于优秀的人才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重法制,教法理,使百姓和官员遵纪守法。他任用翟璜为相,注重改革,杜绝朝政弊端。又以名将乐羊、吴起为将军,攻取中山,扩充领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整个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霸主。
但自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魏襄侯、魏昭侯等等,虽然没有昏庸至极但也贤明欠缺。魏国“爱才”的传统早已不在,数不清的人才开始流失。
吴起
名将吴起投奔魏国后,在魏文侯麾下打了不少胜仗。甚至带领五万余魏军在阴晋大败50万秦军,其能力可见一斑。
但是吴起再强也强不过魏武侯的女婿。公叔痤当了魏相后又娶了公主,他因吴起势大嫉妒,设计陷害吴起,逼迫其远走楚国。好好的一位军事优秀将领就流失了。
吴起当然也没有放过魏国,他在楚国任相后,与赵国一起大败魏军,也算报了这“不识人”的一笔仇。
商鞅
公叔痤真的不是一个称职的相国,著名法家商鞅也曾在其手下任职,但公叔痤明知道他的才能却有意打压。
在公叔痤临终之际,他才向魏王举荐从未露面过的商鞅,其效果可想而知。商鞅这个大人才在公叔痤死后悻悻而走,入秦后大展才华。商鞅的变法直接让秦国崛起,一项依法治国的理念孕育出了一个新的世界霸主。
商鞅实施变法时也没有丝毫估计旧主的情分,不但掳走魏国公子,还大破魏军。商鞅带领的秦兵夺取河西大片土地,而这些土地都是魏国先辈辛辛苦苦从秦国手中好不容易才抢来的。
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早年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因为孙膑才能凸显,备受魏将庞涓嫉妒怨恨。庞涓假惺惺派人请孙膑入魏,又设计陷害孙膑,砍去他的双脚。
此事被齐国使者发现,偷偷将孙膑运回齐国,拜为军师。随后孙膑辅佐大将田忌,两次大败魏军,直接逼死了庞涓,而魏国公子申也被齐国俘虏。
范雎
范雎更是出名的贤臣谋士,他最早是魏国大夫须贾手下的门客。因才能而受嫉妒,抓到一次机会,魏国相国魏齐差点将其打死。幸亏秦国使者相救,这块稀世珍宝被秦昭襄王捡到。
范雎为秦国定下“远交近攻”策略,又从宣太后芈月和穰侯魏冉手中将分散的秦国权力收回,促进秦国中央集权,保证了秦国的发展力量,为后世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后来,范雎任秦相。秦昭王十分信重,为了报早年的受辱之仇,秦王扣押魏王之弟逼迫范雎的仇人魏齐自杀身亡。
张仪
张仪是魏国贵族子弟,虽然早年师从鬼谷子,但学成后却效力无门。《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其投奔过魏王,但按常理来说他肯定也尝试过想要效力魏国。
但是,魏国就是留不住人才。张仪入秦后与秦惠文王“如胶似漆”,成为模范搭档,这对君臣没少祸害楚国,又连横六国臣于秦国。最有亮点的是,张仪发迹后曾任魏国相国,他一面劝魏国向秦国投降,一面让秦惠文王攻打魏国城池,简直成了魏国的一大克星。
也许魏国的鼎盛仅仅在魏文侯时算做巅峰,其后他的子子孙孙把魏国的人才都得罪个遍,贤才大能不是被挤走就是被陷害,这些人要是都应用在魏国朝堂,那么魏国盛大国力也不会消耗得如此之快了。
魏文侯如果看到子孙做出的这些事,能做的也只能是在地下痛哭流涕了吧。
参考资料:《史记》


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人才有哪些

8. 战国时魏国为何会流失那么多人才?

魏国人才的流失重要原因不是魏王不会用人,是魏国人才太多。正如毛遂所说“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很多人在魏国没有得到展露的机会。我们不能说到死才举荐商鞅的公叔痤、逼走吴起的公叔、战死马陵的庞涓、迫害范雎的魏齐不是人才。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臣子之间的内斗。一方受到魏王重用,另一方就只好离开。而他们去了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人才相对匮乏,便受到重用,大显身手,最后被我们后人定义为“人才”。
再想象我们今天的世界,中国很多人才也留不住,我们不能说中国没有人才,不能用人才,是人才太多,良莠不齐,往往把持重要择人岗位的人任人唯亲,加之在国外,人才能更好的展露身手,制度上的弊端相对少一些,造成中国人才也在逐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