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泡沫的启示

2024-05-18 13:57

1. 网络泡沫的启示

宏观泡沫的持续时间比通常所认为的要短得多。政府急于干预可能适得其反按照“故事”的通常讲法,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段,美国股市陷入了疯狂之中。在“非理性繁荣”之下,投资者将大量财富投入到价值被高估的高科技公司中,但这些投机性企业却赚不到一点利润,白白浪费了大量投资。因此,政府对泡沫的强硬管制是必要的。故事的确是这么个说法,但现实却有所不同。没错,美国的确发生了网络泡沫;没错,泡沫导致了投资的浪费和扭曲。但泡沫规模没有通常想像的那么大,持续时间也没那么久——事实上,泡沫从1998年末开始,只持续了一年半时间。那些赞同政府采取措施降低资产价格的人们相信,泡沫开始于1996年——这比实际时间早了三年。如果下这样的诊断,“治疗”将会比“疾病”本身的祸害更大。事实上,当经济前景看好时,政府和观察家们是难以区分非理性繁荣和理性乐观的,因此,不该让政府承担挤破泡沫、打压投资的任务。当然,美国股市最终出现了显著而严重的泡沫,这一点毫无争议。但是,泡沫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规模到底有多大?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股市的网络泡沫应该从1995年3月网景公司开始IPO算起。但从1995年8月网景IPO结束到现在,始终投资于纳斯达克指数的年均真实收益率为9.3%;而按上市当日收盘价持有网景股票直至其被美国在线收购之日的投资者,年均真实收益率则为35%。这像是泡沫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泡沫应从1996年12月5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发表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讲前算起。当时,格林斯潘在华盛顿的一次宴会后的演讲中反问道:“我们怎么知道,非理性繁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当地抬高资产价格呢?”这番话令全世界的股票市场应声而跌。但当时的纳斯达克指数只相当于现在的42%,如果自格林斯潘讲话后,投资者一直投资于纳斯达克指数基金至今,则他每年会有8.2%的真实收益率。这像是非理性繁荣吗?即便将1998年1月作为网络泡沫的起点,也嫌太早。微软、IBM等十大高科技公司照理说其股市价值是最可能被“非理性繁荣”推高的。但这十个公司中,有一半以上从1998年1月至今的年均真实收益率超过了10%。从现在的角度看,1998年1月美国高科技公司的股价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关于对泡沫的判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康斯坦丁马金和我提出了三条衡量标准。我们的第一条标准是:当纳斯达克股票的真实收益率在6.5%的水平时,不算价值高估;第二条标准是,若股票的收益率低于债券的3%的真实收益率,则将购买股票的时期定义为“泡沫”;第三条标准是,如果后续的真实收益率为负,则购买股票的当时可定义为“泡沫”。如果按第二条和第三条标准,网络泡沫的持续时间极其短暂。从1998年10月到现在,纳斯达克年均真实回报率跌到了3%以下;在1998年11月之时则为负。据此,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达到峰值之前,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处于高估状态。如果按第一条标准算,则泡沫持续时间就要更长。自1997年4月以后,纳斯达克累积的平均真实收益率低于6.5%。不过即便如此,泡沫也只持续了不到三年时间。网络泡沫持续时间竟如此之短,这是否令人惊讶呢?马金认为不是。在宏观经济意义上,显著的泡沫是少见的,也不能持久。即便是加尔布雷斯这个最不相信金融市场效率的经济学家,也在其对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研究中表示,估值过高和过度投机的阶段是短暂的。他指出,直到1928年下半年,美国股市的状况仍然是相当合理的。事实上,美国股票市场在宏观意义上最为显著的困惑,并非市场因非理性繁荣而产生泡沫,而是股价为何总是如此之低,导致股票的真实回报如此慷慨——这即是著名的“股权溢价之谜”。看起来,美国股市更可能为过度谨慎而非“非理性繁荣”所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相信,当格林斯潘说管制潜在的资产价值高估并非政府职责所在时,他是正确的。当然,如果潜在的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风险上升,的确需要对之加以监控。但只要金融风险还足够低,政府一旦出于对非理性繁荣的恐惧而试图校正市场,就很可能好心办坏事。这些问题与中国的关系何在呢?我不能确定。但历史,尤其是其他国家的历史,虽然不能照搬照抄,却无疑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思考问题的指南和汲取教训的源泉。

网络泡沫的启示

2. 互联网泡沫的概述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3. 互联网泡沫的形成

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初期人们只看见互联网具有免费出版及即时世界性资讯等特性,但逐渐人们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轻的人才,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并期望成为首批以新模式赚到钱的人。这种可以低价在短时间接触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人士、向他们销售及通讯的技术,令传统商业信条包括广告业、邮购销售、顾客关系管理等因而改变。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宣传商与顾客以低成本联系起来。互联网带来了各种在数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并引来风险基金的投资。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如World Com),互联网工具软件(如Netscape,1995年12月首次公开招股),及门户网站(如雅虎,1996年4月首次公开招股)。

互联网泡沫的形成

4.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
1、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
2、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宣传商与顾客以低成本联系起来。互联网带来了各种在数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并引来风险基金的投资。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互联网工具软件,及门户网站。
网络泡沫带来的启示:
1、事实上,美国股票市场在宏观意义上最为显著的困惑,并非市场因非理性繁荣而产生泡沫,而是股价为何总是如此之低,导致股票的真实回报如此慷慨,即是著名的"股权溢价之谜"。看起来,美国股市更可能为过度谨慎而非"非理性繁荣"所苦;
2、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相信,当格林斯潘说管制潜在的资产价值高估并非政府职责所在时,他是正确的。若潜在的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风险上升,的确需要对之加以监控。但只要金融风险还足够低,政府一旦出于对非理性繁荣的恐惧而试图校正市场,就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5. 什么是互联网泡沫


什么是互联网泡沫

6.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
1、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
2、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宣传商与顾客以低成本联系起来。互联网带来了各种在数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并引来风险基金的投资。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互联网工具软件,及门户网站。
网络泡沫带来的启示:
1、事实上,美国股票市场在宏观意义上最为显著的困惑,并非市场因非理性繁荣而产生泡沫,而是股价为何总是如此之低,导致股票的真实回报如此慷慨,即是著名的"股权溢价之谜"。看起来,美国股市更可能为过度谨慎而非"非理性繁荣"所苦;
2、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相信,当格林斯潘说管制潜在的资产价值高估并非政府职责所在时,他是正确的。若潜在的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风险上升,的确需要对之加以监控。但只要金融风险还足够低,政府一旦出于对非理性繁荣的恐惧而试图校正市场,就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7.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

1,企业需要赚钱。大量资金短缺的煤老板或者煤老板儿子一个个吹出来的,百分之99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不盈利,工资待遇是你见到宣传的一半没有。都是做生意,这一块自然有利可图,成本低,见效快,不干白不干。

2,门槛低,是个人都能做。卖药品需要研发,需要机器仪器,大量博士生,成本呢?这是企业考量;很多没有学历的人没有技术,90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占90后人口数量不到百分之25,那剩下百分之75年轻人如何工作也是问题,培训一下几个月就能去搞java,php,也能赚钱。对双方来说,这是一种默契。

3,培训机构需要招人。大量垃圾公司自然需要大量垃圾程序员。培训应运而生,2011年我上大学时候没有几个人报计算机系,今年我系是全校第一大系,人数比4年前多了12倍。当然大学教育就那么回事,培训机构就钻空子,学费都是几万,一年谋智博客几十个班几千学生收入几个亿。北京目前有培训机构几百家,甚至上千家。每年少说几万程序员加入这个大军,并且年龄日渐少龄化。比如前几天去某软件公司,见满地16岁小孩子在敲代码,不停加班,很可怜。

4,联通,移动为主的国企需要巨大流量消耗来满足利润,也能政策挟持国家财政支持。这个不能多提,你懂得。

5,手机制造业,或者整个代工业需要生产力跟生产动力,或者经济需要拐点。比如富士康,只有互联网泡沫越大,做手机的越多,富士康生意越大,自然赚钱越多。还有比如小米之类,也要赚钱。

6,国家扶持。中美对抗跟冷战开始了,自然制造业是不能输给美帝的。工业化成本越来越高,那在数量上就不能输给美帝,除了各种基础建设跟衣食住行的基础需求,计算机跟科研,网络也是国家政策倾斜的对象。这点看,很多有背景的企业才会是最大赢家,其他都是表象,甚至是陪衬。

该说的都说了,反正就这么回事。互联网不是什么高科技行业,也是类似于建筑工地一样的大规模复杂化或者重复化劳动,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泡沫太大了也不好,啥事得有个度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

8.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互联网与“泡沫”联姻已有多年,而今双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映照。修饰互联网最佳的词汇大概还是泡沫。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经济”(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层楼。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热和过度投机的结果。泡沫程度超过特定限度,出现了失控状态,就会出现爆破。互联网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会到爆破的一刻。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如果说互联网是泡沫,那么泡沫破灭之时,必然就是用户撤离之际,也就是投资者撤离之际。可是事实上是如何呢?  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人们对互联网的抱怨,比如资费、速度、内容、时间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上了网,会因为各种不满而决定不再上网,永远不回头;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人用上E-mail,会说这东西成本高,从此再也不发E-mail。实际上,只要一个人上了网,基本上就粘上下不来了。网络的应用也是用了就离不开。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会发生许多用户撤离互联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有一种引力和魅力是我们现在难以说清的。免费的电子邮件,搜寻引擎,新闻内容,即时下载软件,各类信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等等,都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类似的体验。因此网络创造的许多价值(无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无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则不足以解释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吸引。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被强迫上网的。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务越来越好,使用起来越便利,内容越来越充实,新鲜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新网民入网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用户组成了互联网泡沫最坚固的内容。只要用户持续增多,互联网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灭。  许多人最担心的还是投资。担心互联网会以一种燃烧的速度耗尽投资者的金钱。但是我们放开眼光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联网的投资必然体现在消费上,化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回资本市场。而且互联网投资以散户为主,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资金来源更加稳固。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业绩在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改善,总体趋势没有辜负投资者。当然,资本的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多流入互联网,必然少流入其他行业。好在资本市场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场发展来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真实?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但是从全局来说,必然是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才是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关键。  网景被购并了,微软化了数十亿的冤枉钱,Wired也寄人篱下……这些悲惨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灭的最佳明证。但实际上,只要冲上互联网的风头浪尖,最惨的失败者也比落伍的胜利者获益更多。网景最终售价是100亿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联网,而只是一个浏览器产品,能卖出如此高价钱吗?网景的创始人们哪一个不腰包鼓鼓?。而微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浪费”,今天很可能就没有生存余地?更甭说5000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一夜暴富的神话必然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参赛选手越来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会被进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会剧烈波动,价格会大幅下滑,但互联网总体市场价值的走势必然会随着用户的急增而激增。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因为在这场革命中,唯一的胜机就是赶上风头浪尖,虽然风险难度都有极大,但怀疑、诅咒、墨守的人,必将一无所获。  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应用,甚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而是一场真切的技术革命,它对应的将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百度此词条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