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2024-05-09 14:41

1. 止于至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止于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停止,克制。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

止于至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2. 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止于至善”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3. 止于至善

 为了到达这样的一个止于至善的境界,所以真理生命本身的机制,它就存在着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突破、迈向未知、一再成长的因素,这个叫地藏菩萨,就是成长的生命因素;另一个是成长过程中,你遇到了挫折,增强你免疫力跟你的生命韧性,让你非常非常茁壮的那个因素,那就是观世音菩萨,免疫力的、复原的生命因素。所以我们一个健康的人,他拥有绝对的生命因素,就是这两个。一个是成长,迈向未知;一个是复原,受什么打击,它都会恢复过来。
  
  
 
  
   那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复原的能力够吗?这个地方就要跟各位讲什么叫免疫力,免疫力从哪里来。我们祖先不止告诉我们理论,也告诉我们实践的方法,这个实践就是功法。这个功法一直到宋朝的时候,把它累积统计起来分为两个——一个叫「达摩易筋经」,另外一个叫「达摩洗髓经」。达摩(Dharma)就是法嘛,法就是真理啊,真理就是生命,所以是生命的易筋经跟生命的洗髓经。从元朝以后,这个东西失传了,没有很正式的重视它跟推广它。那我们重新把它整合起来,变成同一种法,所以叫做「华严八字功法」。
  
 
  
   这个功法的重点有一件事,就是用力,用到体腔里面。用到体腔里面,我们叫内动,五脏六腑的运动;这个内动它会产生内热;产生内热以后,会产生本能动;本能动以后,我们身体里面的各种疑难杂症通通会恢复健康,会矫正过来。为什么会矫正过来,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你这样做就会达到这样的效果。
  
 
  
   那么到现代语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最近的医学挖掘出来——他说,人的身体每下降1度,免疫力大概要丧失30%。对不对我不知道,反正这些医学报告讲的。我们看一下这一两百年来,人类下降了0.6度,那换句话说,我们的免疫力丧失20%以上。所以最近这一百年来,各种奇怪的病都出来了。以前的病主要是细菌,是公共卫生、环境不好,疟疾、霍乱……那都是公共卫生不好嘛,细菌、肚子里面的蛔虫,有没有,都是公共卫生环境不好,而那种病大多是细菌或寄生虫的病。可是这一百年来,都是病毒的病,就是免疫力下降了。以前有没有,可能也有,但应该不多。
  
 
  
   那从这些理论里头我们看到,原来我们的功法是透过内热而把那些奇奇怪怪的病都给弄好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已,可以说医学是来帮我们做证明的。不是我们要运用医学,我们自古以来就这么做,我们的方法没错,就是内热把体内的温度提升,有很多杂质堆积在内脏的,就会清理掉,燃烧掉。
  
 
  
   所以我们才有火头金刚、秽迹金刚,那几大明王为什么全身都是火?我们知道原因就在这里。这些关键在行法中已经有了,所以透过这次疫情,我们刚好把这个宝给具体化,分享给大家。希望各位真的发起这个心念,从工程面来看,还不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我们家人,是为了全人类,可以避免一切生灵遭受这个瘟疫的毒害。
  
 
  
   所以希望各位,在共修之外更重要的,你还是要做功法。共修发愿,把心量打开,「当愿众生」,一起度过这个疫情的难关,大家同享健康,享受人生的幸福。

止于至善

4.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事理当然之极"。
  
         《大学》讲的是道,是对家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是人修身之道。              《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按照王阳明的学说体系,这是说圣贤修身之道,在于彰明正大光明的品德,在于使天下的人们知道仁爱亲睦、都能尽其所能地“明明德”,都能使“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处。
                                          
          “知止而后能定",朱熹先生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所以“事事物物上求至善”。王阳明先生认为,修身养性的圣贤之道,“至善”是心的本体,所以至“良心”应该是放在首要地位。“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也就是说在事事物物上追求事理的极至,也只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心,就算其专业非常了得,也不可能成为仁人志士,相反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祸害。
  
          阳明先生说: “至善”是心的本体,是“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处便是。但是“至善”也不能脱离事物,要按照朱熹先生所讲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去面对事物便是了。就如一名学生,首先是端正思想,但是“端正思想”不能脱离“学习”这个事,要按照学习的本然规律认真进行学习,不要有丝毫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杂念。
  
 2019.7.30

5.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停止,克制。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
  
 “止于至善”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这里的“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止于至善

6. 止于至善

读《朱子治家格言》、《孔子教学法》
  
 发心:成长自己,利益更多人。
  
 正见:正己化人
  
 每天三件好事:
  
 1.杨帅博同学为我拿鞋子为他点赞!
  
 2.曾壮等几个同学打扫卫生认真,得到政教处表扬。限时训练考试成绩差没发火。
  
 反思自己:
  
 之所以成绩差是功夫没下到,以后多习知识,严把质量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和妈妈视频聊天,夸奖妈妈记忆力真好,拍抖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学习《大学》第四课:止于至善要点
  
 一、至善  
  
 抵达无境的善,恢复到本然状态。
  
  
 二、教育的几个层面
  
 1.只传授知识,没有道。
  
 2.实用的智慧:认真做人做事。
  
 3.圆融智慧:不仅有好文凭,而且有更大担当。
  
 4.深远的智慧:眼光开阔,超越眼前,为更多生命服务,教育即唤醒。
  
 5.通达智慧:透彻明白,种种子,明明德。
  
 6.无量智慧:化育天下,就如孔子、阳明先生。
  
 方子老师:
  
 工作是练就本事的场所,成就他人的舞台,顺便展示自己的才华及养家糊口。

7.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曰:‘然。’”这是《传习录》中的话,陆澄问王阳明:“知道停止的人,那就应该知道至善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本来就不在身外。只有这样才能守住至善。”王阳明说:“对。”
  
 这段话的概括就是“止于至善”。对于“止于至善”的理解,大致有如下步骤: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静止,这是物理学和哲学上的概念,从哲学上说,静止是相对于运动提出来的。其实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静止是指事物不同时间上的同一。球前一秒在篮子里,后一秒依然在,球是静止的。和尚坐在那里念经,出去了一趟,又回来了,如果我没有看到他出去又回来,我认为和尚是静止的。去年山中花树开了,今年又开了,虽然我并没有看到去年花树花谢的情况,但我知道山中花树他不是静止的。事物因为是静止的,我们才可以说规定性,才可以说存在。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停止,主动地静止下来。看样子,把这里的“止”理解成“停止”更为妥帖,只是静止更为学究罢了。停止就是保留在某一状态中,可保持在某一状态中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静止,例如篮子里的球,篮子如果动了球也就动了。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至善是静止的,“止于至善”就是保留在至善的状态中。至善如果是个物件,那最好是不动的,这样我们就不用跟着它一路狂奔了。更何况是“至”的善,都到头了还跑什么呀!至善是静止的,“止”也就只能是静止的意思了。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至善必须通过自我实现,来发展自身。陆澄的话意思是:至善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任何内心的东西都需要赋予客观的意义(用于小孩学习的识字卡,就很能说明问题,“牛”字指代的是一种动物,识字卡上面画着它的样子,小孩子把对牛的理解赋予到了图案上,可那个图案不是牛;后来看见了真正的牛,朋友告诉他这就是牛,这时的小孩子心智早就提高了,他意识到识字卡上的图案并不是真正的牛,只是照着牛画下来的图;而这图和眼前的动物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他相信了他的朋友,他把牛的概念又赋予到了动物牛的身上)。至善也一样,至善如果不能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主观唯心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源于内心,只有将变化发展的事物赋予客观意义,实现自我,才能把发展固定下来。而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内心从动于客观世界,内心是客观世界的奴隶),至善将空洞无物,得不到任何发展。
  
 [if !supportLists]五、[endif]这样“至善”就不是一种内心状态,而是一种包含内心和客观的境界,“止”也就不能再用保留、保持来解释了,“止”应该是坚持原则,也就是要用至善的原则来规范至善的自我实现:这就是“止于至善”中“止”的含义。
  
 [if !supportLists]六、[endif]最后,还得理解透“至善”的含义。至善其实就是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这是一个极为公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仍然需要交往,仍然存在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每一个体通过人人来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至善呀!
  
 [if !supportLists]七、[endif]至善的实现,是需要我们认识到至善的理想状态,省察自己的设想、做法是否符合至善,并用克己的举措来制止自我愿望膨胀的发生。
  
 这就是“止于至善”含义。
  
 另外说一句,昨晚的舞蹈节目《朱鹮》真是好,能感受到“止于至善”的心境。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止于至善

8.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止于至善”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4]

论述

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