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024-05-08 15:05

1. 万科股权之争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万科股权之争暴露的问题不仅在于公司治理。

首先,是万科选择了错误的企业制度。公司适合资本密集的业务,而且执行团队的能力是相对固化的。八十年代的背景是大力推广公司制度,压抑其它企业种类。这种背景下启动期的万科选错了企业种类。当行业转入智力密集阶段,团队成员的能力出现反转时,公司制度难以适应。

其次,万科过度适应了上一阶段的经营模式,从地产转进服务时后劲不足。内部有优质资产被低估,这才是所谓恶意收购的诱因。因为内部脱节,所以把万科分解后价值反而更高。

万科股权之争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 万科经过股权之争应该改变什么战略

再完美的架构需要靠人来执行的,所以人是这个体系里面最关键的一点。作为万科集团内最基层的管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自从股权之争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始。应该说,就是万科管理层正式回应了,第一个阶段就是宝能的不断增持,万科方面或者外界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反应,从管理层开始发起反抗了,直接有冲突之后,接下来就感觉整个内部管理状态就开始出现变化。
这种状态传达到最基层项目上面的表现就是,原来万科的管理架构三层管理,集团——区域——城市公司的具体项目,再到下面的一个个项目。那个时候,区域相对来说是弱化的,集团是非常强的管控,所有的人事权、资金权,区域只是个监管机制,由集团下达到区域、城市公司,再到一个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集团利润的来源,是一个几乎直接对接的实体。
但是自从股权之争之后,就是集团的权威一步步丧失,区域影响力慢慢增大。广深区域、上海区域、北京区域,从三个区域的区首兼任本区域核心城市公司总经理这一点来看,区域有实体化倾向,这就形成了蒸蒸日上的“诸侯分割”。
上海区域的热带雨林计划发布会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以前类似这种大型的战略性决策会有集团大统筹,某一个区域可以先打造试点,试点经验成熟之后,如果可值得推广的话那应该是上报集团,由集团来负责推广,而不是由区域公司自己进行推广。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3. 万科的股权争夺战

2015年12月19日,万科和宝能进行了一场资本市场年度商战。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其H股也已于18日下午1时起暂停买卖。同时,与该公司有关的所有结构性产品也将同时暂停买卖。 此前,宝能系通过连续4次举牌,在AH股方面同时操作,总共持有万科约22.45%的股份,牢牢占据第一大股东宝座。18日,万科A再次强势涨停,市场分析认为,宝能系可能还在抢筹。多方消息称持股5%的安邦保险也是宝能系的同盟。该消息并没有得到宝能系和安邦方面的确认,但若果真如此,宝能系控制的筹码将距离触发30%的要约收购线只有一步之遥了。 2015年12月25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非常关注宝能与万科的情况。上市公司收购人等信披义务人,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应依法履行信披义务,上市公司董事会对收购采取的决策应当有利于维护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以更好的维护市场三公秩序,以更好维护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万科的股权争夺战

4. 万科股权之争最应关注什么

万科股权之争延宕一年多,尚未尘埃落定。这一场股权争夺大战紧张激烈,吸引了无数眼球,“信用高低”、“万能险之辩”、“内部人控制”、“高杠杆收购”等话题在舆论界引发一波波激烈争论,也把社会对险资崛起的关注推向高潮。
  在笔者看来,站在宏观角度,万科股权之争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在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设好防火墙?
  关于“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要不要设立防火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少有争论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必须设立防火墙。
  从理论上来说,一则由于金融企业高杠杆、高风险,出于对资金安全和流动性的考虑,必须要对金融企业投资非金融企业加以限制;二则更重要的是由于金融企业位于经济生态链的顶端,在产业并购扩张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如不加以限制,极易形成垄断巨头,从而影响竞争,削弱市场经济的活力。
  实践中,在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2008年放开了对投资保险公司的限制)。
  在证券业,基金是投资的主力,《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因此,公募基金举牌事件少之又少。
  目前,金融企业投资控股非金融企业的主力军,是保险公司。保监会对于保险机构投资股票等权益资产的比例是逐步放开的,从2005年总资产5%的投资比例上限,经过10年的时间,逐步放宽到40%,对持有单一公司股票的比例上限要求相对宽松。这种放宽的背景是,一方面,在保险业资产规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险资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产配置荒;另一方面,证券市场投机气氛较浓,大盘蓝筹股价值低估,需要充实稳健的机构投资者力量。险资入市,如果安心作大盘蓝筹股的财务投资者,可以说是多赢的选择。但如果倾向更激进的投资策略,大肆并购扩张,则似乎违背了险资入市的本意。
  在放宽保险机构投资权益资产比例上限的同时,保监会也出台多个文件,对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的行为加以限制。《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保险公司实现控股的股权投资应当限于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与保险业务相关的企业。《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有权参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决策,或能够对上市公司实施控制的,纳入股权投资管理,遵循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的有关规定。《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要求,保险公司进行重大股权投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申请核准,并提交多项书面材料。
  从这些规章来看,应该说监管部门在保险公司与非金融企业之间也设立了一道防火墙,相关规定在引导保险公司将资金投向大盘蓝筹股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目前,保险机构所持有的A股市场股票市值占比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为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医药生物、交通运输。

  但是,由于相关规定和定义不够明确,缺乏具体标准,这个防火墙的效果好不好,目前似乎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自律。四大保险集团和银行系保险公司投资风格相对稳健,而民营系保险公司则投资风格激进,容易引发是否合规的争议。例如,前海人寿购买了南玻A(8.360, 0.01, 0.12%)高达21.7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取得对南玻A的控制,这算不算重大股权投资、要不要申请核准?南玻A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产品是平板玻璃、工程玻璃等,算不算与保险业务相关的企业?
  在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设好防火墙,笔者认为,需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今年3月,保监会拟修改《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意在进一步加强对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的重大股权投资行为的监管,这是完善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之间防火墙的重要举措。除了重大股权投资核准,在制度上还应对保险公司能取得哪些非金融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持有单一不宜控股的非金融企业股权比例上限等做出明确规定。
  不过,在综合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发展趋势的背景下,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合作,提升跨市场监管能力。此次万科股权之争,核心力量虽然是前海人寿,但主角却是前海人寿的母公司钜盛华这一金控平台,通过钜盛华持有万科股权,可以规避保险业的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目前仍在探索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5. 万科股权之争为什么内乱不影响股价

“万宝之争”升级为“三国杀”
  由于“门口野蛮人”宝能的“插足”,市值超过2700亿元的万科A从去年12月停牌至今已有半年之久。但就在原定复牌的截止时间6月18日来临之际,这场万科“话语权”的争斗因为可能出现的股权占比变化而又起波澜。
  据6月18日万科发布的公告显示,前一天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的议案》,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形式购买深圳地铁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全部交易以对价交易发行股份方式支付。
  增发完成后,深地铁将获得万科20.65%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宝能系(深圳钜盛华、前海人寿)的股份同时将被稀释。因涉及事后审核,万科A自6月20日开始起继续停牌,待取得深交所审核结果后另行通知复牌。
  熟料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原第一大股东华润的质疑。除了传出华润的三名董事在6月17日的万科董事会上对增发预案投了反对票,华润也在6月18日在官方微信上发文称:不认同以增发股票收购资产的方式符合万科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并直指万科发公告前未通报全体董事是否已获得独立法律意见,也未将公告内容提交全体董事,此举严重损害了董事圈里和董事会尊严。如果万科不重新审视重组预案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上提出相同方案进行表决,华润将会继续投反对票。
  有市场人士指出,作为万科多年来的第一大股东,华润一直被视为是万科管理层的支持者。直到“万宝之争”的初期,万科也曾向华润求助增持。但此次对增发重组预案的质疑,则使得原本的“万宝之争”演变和升级为“三国相杀”的局面。
  最终“坐下来谈”的可能性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万宝之争”的原主角之一——宝能系,早在今年春节前与华润会晤后,就逐渐低调。此次“华万之争”被爆出后,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原则上同意华润收购宝能名下万科股份,这一说法已被华润否认。
  不过在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夏强看来,万科股权之争的演进并不是所谓建立在“话语权”分配上的争执,“资本方不可能简单的因为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他说,该事件其实反映出产业资本对优质资产控股权的争夺。至于华润为何现在提出质疑,除时间节点的考虑,可能还有对引入深地铁方式的众多探讨。
  按照程序,万科收购预案已创提交深交所审核,一般来说,深交所需要1到2个月的审核时间,期间有可能要修改预案,并提交董事会二次审议,然后再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另外在“野蛮人”宝能的“搅局”之后,目前万科的股权结构已不再松散,除宝能、华润和安邦三大股东外,排名靠前的股东也大多为机构,股权集中度已经较高。市场人士由此认为,包括宝能在内其他股东的发声将会是一个关键空间因素。
  “万科股权之争一波三折,最终解决估计还得‘坐下来谈’。”华安证券投顾屈放分析,目前几方都不能说占有决定性优势,所以股票也需要在谈判达成一致,取得相对平衡、满意的结果下复牌,“毕竟万科议案没有迅速通过的话,股价大跌也是相关方不愿看到的。”
  事件本身可写进并购“教科书”
  在引发市场关注的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财经圈内闹腾热门。
  “从万科关联独董可以看出独董制度的缺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认为,万科关联独董公开坦言回避表决,说明被监管者、投资人寄予厚望的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即“独董不独”和“独董不懂”,难怪中小股东批评独立董事是花瓶。刘纪鹏对华商报记者说,无论是万科购并重组的复杂性、综合性还是各股东间对控制权争夺的关注度,这次事件持续时间长,市场关注度高,“这个案例都可以写入资本市场购并历史的教科书。”在各方谈判的基础上,最终结果还是股东代表大会说了算。

万科股权之争为什么内乱不影响股价

6. 万科既然上市为什么不同意别人购买股权

“王石跟万科为什么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也很纳闷。”昨日,潘石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其实这已经不是万科第一次遭遇“野蛮人”。在1994年那场A股市场里程碑式的“君万之争”中,万科就和“野蛮人”君安证券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当时,以君安证券为首的几个股东联合“逼宫”,企图夺取公司控制权。数年后,王石在回忆录中仍觉惊险。据他回忆,当时君安证券已经秘密联手数家万科股东,目标明确:夺取万科管理权。
  君安证券在其主导的发布会上提出,万科的产业结构“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管理层的经营重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君安证券等股东要求对万科业务、管理层进行重组,并推荐8-10位董事候选人进入董事会。
  万科紧急停牌三天,查出了对手开“老鼠仓”的形迹,寻得对手软肋所在,万科随后向证监部门举证。证监会随后派专人南下深圳调查。这场直奔万科管理层而来的争夺战,以君安一方放弃改组而告终。
  涉险过关后,万科并未因此而改变持股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王石在自传中甚至还写道,万科的股权分散程度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是少见的。 1993到1997年,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始终没有超过9%,1998年前10名股东持股比例总共为23.95%,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持股公司。
在选择创业平台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些,尽量选择规模比较大一点的平台,比如像腾讯众创空间这种,可信度会高一点。

7. 万科股权之争白热化,何时是尽头

万科股权之争的剧情可谓跌宕起伏,一次又一次震惊整个财经圈,期间各种剧情的峰回路转更是让“吃瓜”群众跌破眼球。万科A自昨日复牌以来,已经连续2个跌停。昨日被631万手大单牢牢封死在跌停板上。而今天再次一字跌停,被700万收卖单死死压在跌停板上。“700多万手大单,心都在滴血啊!”面对万科A的复牌,尽管早有预期,但持股小散仍然难以接受怨声载道。
至少2个板,是本人预料之中的。万科A首个跌停,市值蒸发近300亿,除了持股小散心碎了一地之外,宝能也不好过。
昨晚,万科内斗又现新剧情:万科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刘元生站出来打破僵局,力挺王石为首的管理层。刘元生向证监会等7部门发举报信,质疑华润宝能的关系,怀疑华润宝能就是一伙的。对此,而华润方面认为刘元生举报涉嫌造谣中伤,将采取法律行动。此外,华润方面在万科A复牌当天还再度向公司管理层发难,真是错综复杂。
在万科复牌这场大戏中,最引人瞩目无疑是万科将会有几个跌停,而动用高杠杆比率在二级市场买入大量万科股票的宝能系到底会不会因此爆仓,则是焦点之最。
按照此前万科披露的数据,宝能的持仓成本应该在15.3元—15.5元左右,而据万科相关人士透露,“算上宝能的融资成本等因素,其持股成本应该在17元左右”。
这意味着如果万科出现连续3个跌停(3个跌停后万科A股价为17.8元/股),那么宝能将会面临资金上的压力。宝能在万科停牌的几个月时间里,应该是准备充足的资金。不排除在连续几个跌停后,宝能继续低位增持万科A的可能。万科的股价应该也不至于出现4个跌停的情况,H股的大涨其实已经给出了不少信号,其爆仓的可能性不大,宝能要自救,宝能有可能趁股价跌下来再加仓,估计明天撬开板了。
今日是复盘第二天,今天趋势一直到尾盘,600多万手封单吃掉了100多万手,尾盘剩下了500万手多一个零头!
无论如何,倘若明天万科跌停板打开,那么对于持有万科的基金而言,其赎回压力是最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拼命跑,大家别冲进去当接盘侠!若是不开板,大盘大概率继续维持强势,开板的话,建议逢高减仓。腾讯众创空间,一个去创业的平台。

万科股权之争白热化,何时是尽头

8. 万科股权之争为什么内乱不影响股价

 “万宝之争”升级为“三国杀”
  由于“门口野蛮人”宝能的“插足”,市值超过2700亿元的万科A从去年12月停牌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但就在原定复牌的截止时间6月18日来临之际,这场万科“话语权”的争斗因为可能出现的股权占比变化而又起波澜。
  据6月18日万科发布的公告显示,前一天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的议案》,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形式购买深圳地铁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全部交易以对价交易发行股份方式支付。
  增发完成后,深地铁将获得万科20.65%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宝能系(深圳钜盛华、前海人寿)的股份同时将被稀释。
   
  因涉及事后审核,万科A自6月20日开始起继续停牌,待取得深交所审核结果后另行通知复牌。
  熟料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原第一大股东华润的质疑。
  除了传出华润的三名董事在6月17日的万科董事会上对增发预案投了反对票,华润也在6月18日在官方微信上发文称:不认同以增发股票收购资产的方式符合万科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并直指万科发公告前未通报全体董事是否已获得独立法律意见,也未将公告内容提交全体董事,此举严重损害了董事圈里和董事会尊严。
  如果万科不重新审视重组预案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上提出相同方案进行表决,华润将会继续投反对票。
  有市场人士指出,作为万科多年来的第一大股东,华润一直被视为是万科管理层的支持者。
  直到“万宝之争”的初期,万科也曾向华润求助增持。
  但此次对增发重组预案的质疑,则使得原本的“万宝之争”演变和升级为“三国相杀”的局面。
  最终“坐下来谈”的可能性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万宝之争”的原主角之一——宝能系,早在今年春节前与华润会晤后,就逐渐低调。
  此次“华万之争”被爆出后,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原则上同意华润收购宝能名下万科股份,这一说法已被华润否认。
  不过在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夏强看来,万科股权之争的演进并不是所谓建立在“话语权”分配上的争执,“资本方不可能简单的因为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他说,该事件其实反映出产业资本对优质资产控股权的争夺。
  至于华润为何现在提出质疑,除时间节点的考虑,可能还有对引入深地铁方式的众多探讨。
  按照程序,万科收购预案已创提交深交所审核,一般来说,深交所需要1到2个月的审核时间,期间有可能要修改预案,并提交董事会二次审议,然后再召开股东大会审议。
  另外在“野蛮人”宝能的“搅局”之后,目前万科的股权结构已不再松散,除宝能、华润和安邦三大股东外,排名靠前的股东也大多为机构,股权集中度已经较高。
  市场人士由此认为,包括宝能在内其他股东的发声将会是一个关键空间因素。
  “万科股权之争一波三折,最终解决估计还得‘坐下来谈’。”华安证券投顾屈放分析,目前几方都不能说占有决定性优势,所以股票也需要在谈判达成一致,取得相对平衡、满意的结果下复牌,“毕竟万科议案没有迅速通过的话,股价大跌也是相关方不愿看到的。”
  事件本身可写进并购“教科书”
  在引发市场关注的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财经圈内闹腾热门。
  “从万科关联独董可以看出独董制度的缺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认为,万科关联独董公开坦言回避表决,说明被监管者、投资人寄予厚望的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即“独董不独”和“独董不懂”,难怪中小股东批评独立董事是花瓶。
  刘纪鹏对华商报记者说,无论是万科购并重组的复杂性、综合性还是各股东间对控制权争夺的关注度,这次事件持续时间长,市场关注度高,“这个案例都可以写入资本市场购并历史的教科书。”在各方谈判的基础上,最终结果还是股东代表大会说了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