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标点符号容易用错?

2024-05-09 04:35

1. 哪些标点符号容易用错?


哪些标点符号容易用错?

2. 标点符号在哪几个方面容易被误用

一、答题指导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从以往情况来看,
高考关于标点符号的测试,
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分值在
2
—
5
分之间。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①问
号的使用。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层次。
1987
年以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
 
二、标点符号误用类型
 
一、问号
 
  1
.非疑问句用句号
 
  
(
1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的影响。
 
  
(
2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样建?这里的近千
株树木将怎么办?(
1994
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前一句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在句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
影响”组成一个陈述句,因此应改为逗号。后一句“怎么建”
、
“怎么办”虽然有疑问词,但它只
是“非常关心”的宾语,整个句子为陈述语气,所以第一处问号应改为逗号,末尾用句号。
 
  2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
3
)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
1993
年高考三南卷试题)
 
  
这是一个倒装句,
“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
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所以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二、顿号
 
  1
.分句之间用顿号
 
  
(
4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
,应用逗号而不是
顿号。
 
  
(
5
)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里也有的。
“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
会。
”
 
  
引号中的词语是五个并列的独词句而不是充当某一句子的成分,因此它们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
号。
 
  2
.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
6
)上海的越剧、沪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
、
“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
一个层次。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
“沪剧”
“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
7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水
平。
 
  
“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和前面的“原子弹”
、
“氢弹的爆炸”并非处于同一层次,因此“人
造卫星”前不应用顿号,应用逗号。
 
  3
.连词前面用顿号
 
  
(
8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或”
、
“和”
、
“及”
、
“与”
)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
根据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4
.概数之间用顿号
 
  
(
9
)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哥、表妹、同学„„(
1993
年高考上海卷试题)
 
  
(
10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婉蜓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
1995
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无须停顿。一加顿号,便成了“十七”和“八”
(
“三”
和“四”
)并列了,这不符合句子原意。
 
  5
.集合词语用顿号
 
  
(
11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
不开的。
 
  
“干警”是集合词语,
“干”指干部,
“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
来。又如“中、小学生”
、
“大、专院校”
、
“指、战员”
、
“司、乘人员”
,这些词语中的顿号都是
多余的,应当删去。
 
  
(
12
)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
 
  
并列的单音词“海”
、
“陆”
、
“空”之间如果停顿就会破坏句子的连贯语气,应将顿号去掉。
 
  
三、分号
 
  1
.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
13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虽然同为句号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
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2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
14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
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
显得不伦不类。以上例句宜将句号改为逗号,或将分号改为句号。
 
  
四、冒句
 
  1
.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
15
)毛泽东有两句诗: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
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修改方法:
或将冒号删去,或将“我从中”前面逗号改为引导内句号。
 
  2
.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
16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短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
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充当“三位女杰”的说明性
短语。
 
  3
.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
17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
“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号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
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本句两个冒号中应将一个改为逗号。
 
  
五、引句句末点误置
 
  
(
18
)李白的诗多豪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19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
(
1994
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
从属于引用者的。
前一句中李白的诗是完整的两句,
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后一句
“神形兼备,
充满生机”
,只是句中的谓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到引导外。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
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六、不是书名误用书名号
 
  
(
20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
期讲习班》的诏主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
199
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是不能用书名号
的,只能用引号。
 
  
七、省略号与“等等”并用
 
  
(
21
)事实也是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
 
  
省略号与“等”意思是重复的,二者应该删去其一。
 
  
八、括号的位置误用
 
  
(
2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
。
 
  
(
23
)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
(今河北宜化境内)中间经过许多地方。
 
  
注释句中某些词话的括号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而且标点符号应
省去
 
(感叹号、问号除外)
;注释整个句子的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3. 标点符号有哪些常见的误用?


标点符号有哪些常见的误用?

4. 标点符号常见的误用都有哪些呀?


5. 标点符号常见的误用有哪些?


标点符号常见的误用有哪些?

6. 什么情况下会用错标点符号?


7. 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怎么办?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一、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
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我们这里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法书上讲的一个句子。一个语言格式不论长短,只要是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个句子。说话的时候,每个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某种语气,句和句之间有较大的停顿。写成了文章,句子的后面要用句末点号。除一般的疑问句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外,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也用问号。
问号(?)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要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例:请你们说话小声一点好不好?)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兼有两种语气的,例如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通常应该根据句子的基本句式属于哪一种,根据这个句子用在哪个特定的地方所着重表示的语气,选用一个合适的点号。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逗号(,)是句中点号的重点。在单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以下七种情况:表示句子里边的一般停顿;单句的一般成分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某些复指短语后头或组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句子中除了一般成分外,还有独立成分;较长的并列的词语之间,一般要用逗号;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转折连词后可用逗号,以突出转折的意思;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但当词语用作句子谓语和补语的并列时,用逗号不用顿号;名词加了语气词“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常常用在并列分句之间。它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在单句中。复句中除了并列分句以外的其他分句,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分句之间通常就得用分号。分号的作用主要是使各分句间的结构层次清楚。
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有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动词常用的有:“想”“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布”“指出”等,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总括上文,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
三、引号(“”)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表示在引号里的话是实际那样说的(或者想说的),或者是引用来的;表示放在引号里的话是有特殊意味的,如意义突出的,不照字面理解而别有含义的,作者不同意或者怀疑这种说法的,以及讽刺、反语等;需要指出的词语以及专名、术语、成语之类有时候也用引号。
四、破折号(——)是标号中的重点。它有多种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表示它后边是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表示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
五、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边的词语或句子。这种注释或补充说明面比较宽,可以解释语义,注明时间,也可以交代引出处,列举具体内容,还可以讽刺、批评、订正错误等。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六、省略号(……)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的省略,还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说话空隙,或者说话断续、沉默不语等。

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怎么办?

8. 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怎么办?

要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不难,关键是要熟悉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是点号和标号的合称。
点号表示口语里不同长短的停顿,有表示句末停顿的句号(。)、问号(?)、感叹号(!),还有表示句中停顿的逗号(,)、顿号(、)、冒号(:)、分号(;)。点号的作用比较单一,使用时也容易掌握。为了不重复教材上的内容,这里主要谈谈几种标点符号的使用:
破折号(——)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中断或口气的突然转换。例如:“今天我本来打算去一趟,可是——”,“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么?”破折号还能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啊——’的一声大叫。”破折号还能表示对上文的解释和说明。例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破折号还能表示意思的递进,例如:“睁大眼睛盯住他——把他仔细打量一番——然后再打定主意。”
问号(?)一般用在表示疑问的语句末尾。用不用问号并不是看句中有没有疑问代词或句末有没有表示疑问的助词(呢、吗、么),有些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助词,由于不期望对方回答,不是疑问语气,就不必用问号。例如:“我是这么想的,可不知道他的意思怎么样。”另外,表示疑问的句子如果只是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这样的句子也不必用问号。例如:“请说一说为什么要走这一步棋。”反问句虽然不表示疑问,但可以用问号。例如:“难道我们能无动于衷吗?”选择问句只要最后用一个问号,中间不必用问号。例如:“我们是先复习语文呢,还是先复习数学?”
引号一般表示直接引用人物说的话。例如:“他说:‘这本书真有趣。’”有时为了特指或表示强调,对某些词语也可以加上引号。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用了‘被’,有时还须用‘所’,常常是由于音节上的需要。”有些词语加上引号,表示相反的意思。例如:“你简直是‘野心勃勃’!才给别人写信致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此外,引号也可表示反语、讽刺。例如:“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