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

2024-05-17 21:24

1. 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

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直观地看,在中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主导的态势下,流动性陷阱的产生无非在于银行的资金来源过于充裕,而资金运用则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可以看到,银行业的贷款占存款比重自1995年低于100%之后,逐年下降,今年8月份已经降到70%以下。也就是说,对于27万余亿元的存款而言,有8万亿元需要寻找出路。简言之,“钱”多得无处可用。 “钱”多的第二个原因是居民总体的消费意愿下降、储蓄上升,而这同中国收入分配结构日趋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结构的指标、即基尼系数看,中国在1994年就已经超过了分配结构不合理的警界线,并且,还呈现日趋恶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中、低收入群体虽然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但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高收入群体尽管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但收入增长却较快。这就导致总体的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在统计上表现为国内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最明显之处在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以至于农村居民总体的消费占比下降。可以看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虽然城市居民消费占比在上升,但后者的上升幅度难以抵偿前者的下降幅度。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同样体现于城镇家庭中,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数据显示,2003年城镇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困难户的10倍。从不同城镇家庭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困难户达到106%强,消费占比随收入增加逐次递减,直至最高收入户的不到67%。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还将面对工薪收入相对减少的局面。收入分配结构的这种变化将使得整个经济的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实际上,城市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自2000年来就一直处于微弱下降的态势。“钱”无处可用的主要原因除了起因于当前经济周期下滑的影响之外,主要就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远未完成。就前者而言,从2004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看,绝大多数项目依然要核准,而所谓“核准”,其与行政“审批”只是语境上的一点差异。这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态度是:“你投资,他欢迎;你盈利,他收税;你犯法,他抓人;你破产,他同情。”

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

2. 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当人们没有用有利息的债券来持有财富时,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息。 二、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性货币增加。 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意味着生息债券的价格已经很高,存在极大下跌的风险。 三、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其他经济媒介的难易程度最低。 人们会依据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的3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选择持有货币,以及时地转换成其他物品和劳务。【拓展资料】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经济学家将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时,单单依靠调整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极低的利率和国民总支出水平不会发生变动的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原因1.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当人们没有用有利息的债券来持有财富时,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息。当利率很低的时候,持有货币的成本就降得很低。2.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性货币增加。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意味着生息债券的价格已经很高,存在极大下跌的风险。此时人们对经济情形判断悲观,认为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停止买入债券。同时预期利率上行,将货币留在手中,留至下次投机使用。3.同时,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其他经济媒介的难易程度最低。人们会依据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的3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选择持有货币,以及时地转换成其他物品和劳务。

3. 流动性陷阱的主要特点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的主要特点

4.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5.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意义何在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意义何在

6.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指的是当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低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此时货币的需求弹性将趋向无限大,传统货币政策失效。
具体来说,由于利率极低,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向社会投放的流动性,将转化为储蓄从而凝滞于银行系统内,无法对资金价格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
这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理论,当一个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就会出现一边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源源不断注入流动性,但另一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却萎靡不振,经济增长乏力。简言之,市场上不差钱,但动不起来,经济因此陷入焦虑和困顿。
 首先捅破“流动性陷阱”这层窗户纸的是一位央行官员。7月1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称,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可以说,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上的‘流动性陷阱’。”

扩展资料
“流动性陷阱”现象下,市场通常处于萧条中,经济体内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瘫痪。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较低,市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利率失去撬动投资和消费的杠杆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流动性陷阱

7. 简述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答:简述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当人们没有用有利息的债券来持有财富时,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息。    
二、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性货币增加。     
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意味着生息债券的价格已经很高,存在极大下跌的风险。    

三、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其他经济媒介的难易程度最低。    
人们会依据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的3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选择持有货币,以及时地转换成其他物品和劳务。

简述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8. 浅析“流动性陷阱”的概念?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