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购基金?要注意基金哪些业绩?

2024-05-18 07:45

1. 如何选购基金?要注意基金哪些业绩?

选购基金要确定基金投资风格、基金公司、基金以往业绩、费用等五大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基金的配制类型,是保守配制型,还是货币式基金,或者是保本式基金。
基金的业绩,包括绝对的回报,相对市场指数的回报,风险的收益如何,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业绩的持续性很重要,市场下跌是基金业绩的试金石,需要观察从而选择稳健型基金。

如何选购基金?要注意基金哪些业绩?

2. 购买基金你觉得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第一:认识基金是一个投资产品,具有一定的风险,故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用于购买基金的钱一定是一定时期内用不上的闲置资金,而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进来,这样即使面临亏损也有一定的保障。股票型基金收益高风险也相对要大。如果抗风险能力差,建议买风险相对偏低的债券型、货币型或保本型基金,当然这些基金的收益也相应偏低。
第二:购买基金时切忌不闻不问。投资者应该了解自己想要购买的基金是哪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它还有哪些产品,收益水平如何。因为买基金就是买基金公司,公司的整体业绩尤其重要,一只基金 业绩表现好,不代表公司投资能力出色。除了你准备投资的基金外,它的“兄弟姐妹”也应当业绩优异,这才证明投资团队的管理能力。第三:必须要知道这只基金的年龄。弄清楚它诞生于牛市还是熊市,要必须格外留意它在熊市中的表现,尤其应该关注它的累计回报,过往每年的收益情况,以判断其优劣。

3. 选择基金时必须看重历史业绩吗

理财师解释说,所谓的基金定投,简单来说就是定期定额投资。“每隔同样的时间,投入同样的金额购买同一只基金,这就是基金定投。”那么,什么基金适合定投呢?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基金主要分为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四种。这四种基金中,都有做定投的基金。“货币型基金做定投,是最接近银行储蓄的理财方式,适合零风险的市民。”尹少鹏说。据尹少鹏介绍,在互联网宝宝兴起之后,很多市民一发工资就转到余额宝什么的,其实就是一种定投基金的行为,“只是收益比较低”。根据多位理财师分析,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才是做定投的大头。市民如果一次性购入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则需要持之以恒地跟踪基金投向的股票市场或者债券市场、境外市场、黄金、原油等;判断市场的拐点,找到合适的买点,承担买入后市场可能继续下跌的风险;适时地兑现浮盈落袋为安,或者割肉出局力求东山再起。相信这一步就难住了很多毫无理财知识,或者怕麻烦的市民。
历史业绩就是过去基金的业绩,可以当作购买基金时候的参考,但是历史业绩只是基金的过去表现,建议你可以在基金买卖网上面查看基金的其它信息,持仓情况、阶段涨幅、净值走势等等。我觉得历史业绩具有滞后性,但是可以分析出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

选择基金时必须看重历史业绩吗

4. 如何挑选基金?不要只看业绩,要科学全面一点

 1、同类型基金之间进行比较。很多人在查看基金排行榜时,只看收益率,就想选个收益率高的。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基金由于投资品种和投资范围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收益风险水平。一般而言,股票比例越高的基金风险较高,在股票市场上涨时收益也最大,但下跌时亏损也可能最严重,其次是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最安全的是货币基金,但收益也是最低的。建议选基金投资者应该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选择合适的基金种类,只有同类基金的业绩比较才是有意义的。若将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放在一起比较,就好比一支足球队里把前锋和后卫的表现都以进球的多少来衡量,显然是不合适的。

  2、长短期结合来看。很多问理财粉去银行时,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会说某只基金半年取得了多少收益,其实他们都只是选了一个收益比较好的时间推销。一般而言,基金在过去 6个月以内的回报率属于短期业绩,很难据此推断基金经理团队的能力,但可以用它来观察基金最近的变化。一般基金投资都是中长期投资,建议基金业绩的好坏也应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观察分析,比如一年、两年的收益率水平,切忌将短期业绩作为选择基金的标准。

  3、和业绩基准比较。看基金业绩不仅要看净值增长率,还要比较其业绩与比较基准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型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不尽相同,如汇添富环保行业股票(000696)的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环保产业指数收益率8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0%。购买基金之前要先仔细包括基金类型、业绩比较基准等在内的基本概况。一个能够长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说明该基金的管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更多详情请咨询e操盘

5. 购买基金应该参考多少年期的业绩?

晨星观点:今年股票市场涨幅居前的行业包括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房地产等,因此很多业绩排名靠前的股票基金在上述行业都有着较大配置,但也要看到行业内个股表现分化很大,因此选股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债券基金分化相对大一点,总体上看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类债券均有不等涨幅,而企业债涨幅居前,对这类债券持有较多的基金享受到了更高的收益,但需要关注企业违约事件的出现可能会对整个企业债市场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走势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更建议投资者从基金基本面上来预期长期表现,包括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研究上的支持、基金业绩持续性和稳定性以及风险等。2、问:基金经理的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今年业绩好的基金明年业绩一定会好吗?
晨星观点:基金业绩持续性是所有投资者都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些有良好基本面支持的基金在业绩持续性方面会更好,包括投研团队投资研究能力和经验、规模、团队稳定性,公司投研文化等。今年表现好的基金未必在未来一年就表现好,投资者不应据此来选择基金。3、问:请问购买基金应该参考多少年期的业绩?一年期?两年期还是三年期?

购买基金应该参考多少年期的业绩?

6. 基金是不是历史业绩越高越好?

结论是否定的,跟踪的历史业绩记录既可能是有帮助的,但也可能是来捣乱的。
从历史业绩进行推断的主要陷阱包括以下几点。
1、潜在风险
历史业绩误导性的主要表现是未知风险。在一个基金的存续期中,投资策略可能对于某个小概率事件进行了风险暴露,而恰巧这段时间没有发生这个事件,因此历史业绩没有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业绩是不具代表性的,或者说,具有极强的误导性。这里的核心概念已经在第4章中进行了讨论。
2、数据相关性陷阱
图6-1展示了债券市场在过去30年的强劲上涨。想象一下:在广泛使用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中使用债券这个投资标的。在给定的波动率(作为风险度量)条件下,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会给出一个最高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这个模型的结果是基于历史上各个投资标的的预期收益和波动率,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的。一般来讲,债券的上涨势头越强越稳定,在最优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也就越高。
图6-1 美国国债期货主力连续合约
注:期货主力连续合约图表展示了连续持有国债期货多头的净值变化,并考虑了合约展期的价格调整。
在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中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历史数据是未来决策的可靠依据。这个假设合理吗?具体到债券,过去30年的业绩和未来业绩的相关性有多强?债券市场长期牛市的驱动力来自从1980年开始的商品熊市和同期的低通胀。虽然自2002年开始商品市场触底反弹,但是通胀继续低迷,后者得益于2008年及之后的经济危机。债券的长期牛市(或者说,利率的长期下跌),与自1979~1980年开始的两位数的通胀率下跌到2008年后期不足2%的通胀率的这个大势,是亦步亦趋的。
然而,债券的未来前景与过去的历史业绩似乎并无关联。债券利率已经从1981年的15%跌到目前的3%,无论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未来下跌的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对于未来的预测,过去利率的下跌(债券的上涨)不仅仅没有指导性,更是一个“不可能”指标。我们很难想象未来30年,利率可以从3%跌到-12%。相反,利率长期大跌之后,大反转倒是很有可能。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带来的强劲需求,商品价格已反转形成长期上涨趋势。到目前为止,由于较高的失业率,尽管商品上涨,通胀还是保持低水平。不过,随着失业率的改善,通胀率似乎也要重拾升势。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的延迟效应叠加了对于债台高筑的担心可能导致未来长期内上升的通胀和利率水平(也就是下降的债券价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去在牛市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未来可能是导致熊市的因素。过去的债券牛市是由于长期以来利率从非常高的位置跌落至非常低的位置,而未来的下跌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进入上涨轨道的可能性反而会很大。进一步来讲,利率的长期下跌说明利息收入已经充分地下降了。在此背景下,过去30年债券市场的昂扬走势更像是未来债券会持续走低的理由,而不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提高债券权重的理由。
历史业绩仅仅在历史能够推断未来的时候有借鉴意义。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做此假设。就像债券的例子一样,有时候,过去的历史业绩其实是一个反向指标。在没有搞清楚过去如何推断未来之前,千万不要用历史业绩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3、过高的收益率可能反而是坏事
优异的收益绩效未必就是一个好的指标。有时候,过高的收益率反映了基金经理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不是其优秀的管理技能。来看一下1998~1999年股票长/短仓的明星基金经理。那些重仓科技股股票(尤其是互联网股票)的基金经理会大幅跑赢市场。这段时间内,越高的风险暴露——在互联网股票上持有重仓——意味着越高的业绩表现。市场对于持有过高估值,而在基本面上一文不值的股票的基金经理给予了过高的回报,从而导致了这些股票更高的价格。那些小心谨慎、克制自己不过度投机的基金经理大幅跑输市场。因此,在2000年年初选择基金经理的投资人很可能倾向于选择风险最大的投资组合而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技能。大多数在1998~1999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经理在随后2000年3月开始的互联网泡沫中伤亡惨重,整个科技板块巨幅下跌直到2002年。
另一个优异表现来自过高风险而不是管理水平的例子是2003~2007年采用信贷利差策略的对冲基金。擅长高收益债券投资的偏多的对冲基金得益于债权收益和资金成本的价差而表现出色。利用杠杆,价差带来的利润翻了好几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杠杆可以提升利润,但随着信贷利差的收窄或者拉大,资本成本的收益和损失也会同步放大。2003~2007年,高收益债券的信用利差逐步缩窄,意味着资本收益提高了利息收入。那些用了最高杠杆和承担了最高信用风险的基金经理同时受益于利息收入和资本收入(由于利差的原因)。因为信贷息差并未急剧扩大以反映长期暴露的风险,所以由增加杠杆而承担的额外风险并不显著。那些根据过去3~5年的历史业绩,在2007年年中,选择信贷利差对冲基金的投资人很有可能选择了那些承担最大信用风险而不是拥有最高管理技能的机构。可悲的是,信贷利差的急剧扩大,导致杠杆下的成倍损失,那些承担最大信用风险的对冲基金在随后的两年内糟糕透顶。
投资陷阱在于有时候过去优异的业绩其实反映了负面的过高的风险,而非正面的过人的管理技能。如果市场条件十分有利,过高的投资风险将不被察觉—非常合拍的市场条件导致了优异的业绩。而且,某些极端的行情鼓励了投机(例如,互联网泡沫、信贷利差泡沫),而这些狂欢大大加剧了市场往后形成拐点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不仅仅没有代表性,还具有严重的欺骗性。投资人必须要理解助力优异业绩的原因并且合理判断未来是否能够延续辉煌。2000年年初重仓互联网股票的基金经理可能会有一个漂亮的业绩曲线,但是理解背后原因的投资者才能对此风险保持警惕。正如保罗·鲁宾(Paul Rubin)指出的,“千万不要被牛市中的光环冲昏头脑”。
4、无可比性
考虑以下两个在策略池中候选的基金,我们以最大回撤作为主要的选择标准。
(1)基金A:最大回撤25%。
(2)基金B:最大回撤10%。
哪个基金的风险更大?许多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幼稚的问题。难道不是很明显基金B的风险更小?错了,未必是!事实上,以上的信息完全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假设我们提供更多信息,如下所示。
(1)基金A:最大回撤25%,历史业绩时间7年。
(2)基金B:最大回撤10%,历史业绩时间3年。
如果更小回撤的基金历史业绩的时间也更短,我们实际上无法判断哪个基金的风险更小。如果基金A在最近3年的最大回撤仅仅5%(相比基金B的10%),那么似乎基金A的风险就更小。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基金B如果也有7年历史业绩的话最大回撤是多少:也许会远超过基金A的最大回撤。
公平起见,比较必须基于相同的时间段。正如上例,如果最大回撤是主要的比较标准,比较就必须从两者都有的业绩时点开始,而不是从各自的起始点。对于其他比较标准,也是一样。
假设我们想比较两个偏多股票型对冲基金的平均年化复合收益率。基金A从1995年开始,基金B从2000年开始。如果比较是从各自的起点开始的,那么基金A拥有了巨大无比的优势,因为它在前几年的牛市里面进行了交易而基金B没有。在这个例子里面,拥有更长历史业绩的基金获得了优势;但在另一些例子里面,结果是反过来的。比如说,从1997年中期开始运作的基金会比从1999年初开始运作的基金吃亏许多,因为它经历了1997~1998年的熊市。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将起点对齐,来避免比较上的误区。
对于基金的比较必须基于相同的基准,请记住以下这些原则。
(1)时间段。就像上面例子所讲,如果两个基金是从不同时点开始的,那么统计数据必须要从两者时间段一致的历史业绩中进行计算。
(2)策略风格。比较两个不同策略风格的基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的业绩往往取决于对应的市场特征。将偏多股票型对冲基金和固定收益套利基金做比较是不合适的。因为在趋势上涨的市场中,前者占有巨大优势;而在趋势下跌的市场中,后者占有巨大优势。
(3)参与交易的市场。相比管理技能,市场环境对于业绩的影响往往更大。即使两个基金经理是采用同一类交易策略的,但如果交易不同的市场,业绩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举例来讲,假设两个做趋势跟踪期货交易的对冲基金(CTA),一个只交易商品期货,而另一个只交易外汇期货。当一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趋势,而另一个市场窄幅震荡(一种非常难赚钱的市场环境),比较结果其实只反映了市场的趋势特质,而非基金的管理水平。
5、过长的历史业绩往往失去意义
通常认为长的历史业绩会比短的历史业绩更具有说服力。这个常识其实并不一定完全正确。由于以下原因,更长的历史业绩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
(1)策略和投资组合发生了变化。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会使得投资策略和交易市场发生巨变。举例来讲,长短仓股票对冲基金往往受益于小市值股票的高速增长。随着管理规模的增长,仓位被迫往更大市值的股票迁移;小市值股票的仓位配比被迫降低或者完全放弃。此举可能大大降低该基金的未来业绩。因此,早些年的历史业绩对于当前的管理风格并不具有说服力;或者说,利用太久远的历史业绩可能会高估该基金的未来潜力。
(2)策略效率在衰退。一个基金早些年靓丽业绩的主要驱动力很可能由于市场结构的变化或者竞争对手的进入而发生衰退。因此,由于之前的市场环境更为有利,早些年的收益率会远高于最近几年的收益率。可惜的是,昨日不再来。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做趋势跟踪策略的CTA取得的长期骄人业绩。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趋势跟踪CTA的年化收益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随着更多使用类似策略的CTA基金进入,这类策略的回报/风险比率大大降低。一般来讲,那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CTA基金在前期的业绩会远高于当前水平。我们经常见到历史业绩中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是光彩熠熠而在此之后平淡无奇。由于助力辉煌业绩的市场环境很难重现,因此把相应的历史业绩作为未来潜力的佐证,似乎是“水中月、镜中花”。
(3)基金经理发生了更迭。拥有长时间历史业绩的基金往往更换了基金经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基金的创始管理人由于成功的业绩,很可能升迁至管理岗位,而雇用或者指派其他基金经理来负责此基金。有些时候,原先的基金经理可能部分或者完全退休。另一些时候,在大机构内,虽然原先的基金经理离开或者被另一个取代,该基金仍然挂在其名下。当一个基金的管理人发生了重大更迭,早期的历史业绩一般是没有意义甚至是捣乱的。
以上任何一个原因都能导致长的历史业绩并没有比短的历史业绩更有说服力。
◆ 投资误区1:利用历史业绩作为未来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合理的。
真相:正如我们在债券例子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有理由相信助力过去优异业绩的历史条件在未来不会重现,那么历史业绩就没有意义。同样的,如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助力过去优异业绩的投资策略会发生衰退,那么历史业绩也不可信。
◆ 投资误区2:中等回撤下的历史高收益,一般是个优点。
真相:有时候,过高的收益率反映的其实是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承担过高的风险,而不是高超的资管技能。如果某个风险是小概率事件,而恰恰在基金存续期没有遇到该风险事件,那么历史业绩所展示的证据是不足够的。理解业绩背后的来源对于分析未来的潜力至关重要。
◆ 投资误区3:在定量的评价中,拥有较高回报/风险比率的基金经理比拥有较低回报/风险比率的基金经理来得要好。
真相:经常可以见到,不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从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始,而他们的业绩往往是由不交叉重叠的时间段的表现所决定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只比较相同的时间段(而不是从各自的起始点开始)。另外,交易相同市场并且采用类似策略的基金经理之间的比较才有意义。
◆ 投资误区4:越长的历史业绩越有意义。
真相:有时候,如果在管理期发生了重大变更,越长的历史业绩其实越没有意义。事实上,越长的管理期越有可能发生重大变更。

7. 购买基金时,应不应该看基金经理的业绩?

不夸张的说,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每个基金都有所谓拿主意的基金经理,他们引领自己的团队做调研选方向。大部分情况下,基金经理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配合。肯定需要参考基金团队达成的业绩。
另外,辅助参考相关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人数、在公司总人数中的占比、人员稳定情况、学历水平、工作开展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价。事实上,一个好的团队,旗下基金的业绩通常都会让投资者满意。我们熟知的许多公募基金比如中邮战略新型混合等,都是有完整优秀的研究团队的。

只看年度排名选基金不靠谱
其实中国很多基金投资者在挑选基金时,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要挑绩效第一名的冠军基金。问题是,在基金圈,并没有永远的冠军。事实上,真正夺冠的基金更要面临赢家诅咒,也就是夺冠之后突如其来的优异表现带来的更大压力。而且每一只基金绩效也可能因为基金经理不小心选错股票而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所以不完善的基金团队有可能影响基金的业绩。
同时,选基金,还要注意投信公司诚信度,须要认真解读基金绩效,细看同类型基金的长期绩效。不要迷信明星基金经理,研究团队素质比基金经理的个人表现还重要。基金的各方面比如稳定性流动性知名度,都是需要纳入综合考量的。
基金圈里面的一个冷酷的讲法是:今年的前三名,可能是明年的最后三名,虽然夸张了些,但是今年前十明年进入后十名,在混合基金范畴里大有人在。因为不会有人一直倒霉,持续都押错宝、选错股票。所以,买基金不妨采用逆势思考,避开排名优异的基金,反而挑选落后的基金。这种做法,看起来太过极端,实际上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基金的表现是波动的,即使连专业经理人,看走眼的机率也是相当高的,而有持续业绩的基金经理,下跌一段时间后反弹的概率会增加。所以,基金的选择要综合考量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要武断相信所谓业绩。

不要盲目崇拜明星基金经理
投资者应该做到在选购基金时,不应追逐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而是应该了解基金公司投资团队的整体成绩与形象,基金经理的更换与基金的表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一只基金运作的好坏,应是基金经理背后团队的力量。作为基金经理,应是指挥和引导基金团队运作的带头人。因此,崇拜基金经理个人,应当转变为崇拜基金运作的团队。持续关注团队的进展和核心组合的净值走势。
很多基金宣传的时候过分的宣扬基金经理的个人人格魅力,也是不可取的。传统模式下,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只起到辅助作用,基金经理甚至经常不理会研究员的投资建议。但是现在,基金经理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只负责最后的头寸管理、时机把握和个股遴选,在此之前,宏观判断和行业选择都是由公司的投研团队完成。基金经理个人的不足,可以通过团队化的投资管理来弥补,何况现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几乎不可能让一个人全部理解和做决定,还是完整的团队稳定性更强。

购买基金时,应不应该看基金经理的业绩?

8. 如何比较基金业绩

理论上来看,基金的表现只能通过相对表现来做评判。下面就介绍两种使用最多,最主要的比较方法:分组比较法和基准比较法。
分组比较就是根据资产配置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投资区域的不同等,将具有可比性的相似基金放在一起进行业绩的相对比较,这种比较要比不分组的比较更具有意义。因为,通过恰当的分组,可以消除类型差异等其他因素,更好地区分基金经理投资技巧的高低。譬如,同样是股票型基金,成长性基 金与价值性基金因为投资风格不同,面对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把两者放在一组比较。
基准比较法是给被评价的基金定义一个基准,这个基准是一个可投资的、未经管理的、与要评价的基金风格相同的投资组合。一般来说,这个基金是一个市场指数,或是一个风格指数、一个复合指数。
不过这两种比较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分组比较法的问题是,这个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同组基金的风险水平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同组基金间的风险水平可能差异很大,要做到“公平分组”很困难,比较的有效性容易受到质疑。
基准比较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有问题,因为作为基准的指数是不包含现金的,但基金需要应付一定的赎回比例,不可能全额投资。而且基准中不包含交易成本,但基金在投资中必然有交易成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