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

2024-05-08 05:45

1. 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

 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
                    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即便是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也是有他自己的发光点的。若家中有智障的孩子,那么父母要面对和遭受的压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
  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1  第一、需要服用一些健脑药品,则需要到医院向大夫求教;
  第二、进行教育干预要尽早。早期教育干预证明是有效的。若是所在的地方没有开办训练机构,那么家长可以组织起来成立游戏小组,将年龄接近与弱智程度接近的孩子在一起,让家长或者是抚养人进行轮流教育,会收获好的效果。
  第三、家庭成员间的联系工作要做好,每个成员都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工作,千万不溺爱与歧视。
    
   弱智有如下明显的表现有哪些 
  1、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伴有多动,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且手脚不停。
    
  2、冲动、攻击与自伤行为:不明原因行为发生突然,有破坏性。这些婴儿弱智则内向攻击,会有自伤以及发泄不满的行为。
  家有智障孩子心理再无法接受,这也是事实了,那么,只有父母只有做好调整。可以再生健康的孩子,但是关系处理方面以及教育方面都要有技巧。不要将智障的孩子特殊对待,要让他正常的接受教育以及受,若是将孩子藏起来,这是错误的做法。
  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2   什么是智障儿童 
  它指的是智力有缺陷,智商低于正常值的儿童。这些儿童的大脑往往是受到过器质性的损伤,或者是发育不完全,所以在生活中他们会表现的非常迟钝,认识和心理活动也有多方面的障碍。
  如果在十八岁以前,被测出其智力大幅度低于正常人,那么可认定为智障儿童。一般来说这类儿童的智商不足70,并且因为在各个生活范畴中,有2个及以上发展比同龄人迟缓,所以他们适应起来也有困难。这些生活范畴包括认路、余暇、工作、健康、安全、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社区资源的使用、认路、工作、健康、安全、日常的沟通以及工作。
    
  智力障碍是一辈子的缺陷,它不是常规疾病也不是精神病,通常难以通过吃药或者手术治愈。不过智障儿童在科学的训练下也能开发出有限的潜能,让他能和正常人一样照顾自己。
   智障儿童的表现 
  在不足一岁的时候,智障儿童和其他儿童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但是等到一两岁的时候,智障儿童往往还不会走路说话。再往后他们和正常儿童的差异化越来越大,比如学习能力差、观察力差、思维能力差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智障儿童的具体表现:
   1、感知觉迟钝、缓慢 
  对于周边事物感知力很差,比如只有体积大、色彩鲜明并且长时间展现的醒目事物,才能被他们感觉到,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面,他们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明显少于同龄儿童。
   2、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分散,所以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容易走神。比如其他声音,或者是色彩鲜艳的事物都会引开他们的注意力,致使他们往往无法专心听讲。
    
   3、机械记忆力尚可 
  机械记忆力其实就是不经过理解的死记硬背,这是他们最好的'心理能力。在学习一些需要理解的东西时,他们往往通过这种方式记忆。
   4、语言能力薄弱 
  语言表达问题比较严重,基本上八成的智障儿童都有语言障碍或者是发音困难的情况,只明白几句简单的命令式语句。即使是一些轻度智障的儿童,他们能说的话大多是简单的句子,而且往往还有语病,需要家长费心猜测才能知道他的意思。
   智障儿童怎么教育 
   1、教育重心在家长 
  家长必须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不然依赖于常规的幼儿园或者学校。智障儿的教育费心费力,家长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并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起点不要太高 
  要以孩子现有智力水平为起点,进行逐一训练,因为智障儿童接受能力很差,所以要做到反复强调。比如训练孩子认知能力,就要借助实体道具或者是图片,进行反复强化性的教学。
    
   3、教育进度要慢,多次反复 
  最好把教育的内容分解为简单易懂的章节,一步步地教。比如教孩子刷牙,要先告诉他各种细节,一步步来让他慢慢学会。
   4、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家长和老师要多有一些爱心和耐心,不要嘲笑或者是蔑视孩子。当孩子学会一些东西的时候,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没学会也不要苛责,而要耐心地继续教。
   5、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侧重点还是他的生活能力。比如自己吃饭、饮水、穿脱衣服、洗脸、洗澡、做简单家务等等,让孩子逐渐适应生活环境。
   6、多出去走走 
  平常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这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主动去接触事物。同时还可以借此训练一些基本社会技能,比如乘车、买东西、认路等等。
  总的来说,智障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童心”,好奇、活泼、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只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差,并不是完全没有发育潜力。事实上,科学的教育可让他们的智力不断提升,甚至逐步接近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家有智障孩子怎么办

2. 孩子不能自理该怎么办?

现代的父母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几乎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样会大大削弱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已的事情自己来做,这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1、 家长本人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其余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上面三种心态。这样做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2、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同时,家长对孩子应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即使是洗手帕、洗碗蝶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这一点。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家长要讲明道理,把具体要求说明白,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孩子会认为自己“胜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这会给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效果和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 、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活动能力。家长还可以做些示范,如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所采用的“三步教学法”,就是一种示范的方法: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孩子如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家长切不可性急,更不能漫骂或挖苦,主要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他做的好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外,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
 4、要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你要给孩子指出行动的方向,规定其要达到的目的,并经常检查督促。要通过有规律的“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起床”和“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等,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实践锻炼,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和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3. 女儿轻微智障,生活什么能自理,就是上学跟不上班

  智障儿的主要特征

  1.学习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习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 理解力不好,所以在学习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

  2.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习才容易记住,不会忘记。

  3.举一反三的能力及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弱智

  严格地讲,弱智是一组症状,是由某些疾病或其它有害因素引起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疾病单元。在轻度弱智患者中,有的有大脑萎缩、脑发育不良或伴发共济失调。

  二)弱智患者的学习与记忆能力有哪些特征?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10、喜欢音乐,能倾听歌曲或乐曲,亦可主动模仿。

女儿轻微智障,生活什么能自理,就是上学跟不上班

4.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更是如此。学前班智障儿童进入学校前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有的整天被锁在房内处于半隔绝状态。有的又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迁就。这种环境造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不足,不会照顾自己。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尤其作为智障孩子的家长,往往一心想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补偿,很多事不舍得让孩子亲力亲为,大事小事均为孩子包办代办,长久下去,自然让他们形成错误认识:只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爸爸妈妈都会帮忙做。对于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其次还必须通过不同形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从入学那一天起,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方面,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老师可以在帮助他们上厕所、就餐、睡前穿脱衣时,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自己去做,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自理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 
二、反复强化是提高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智障儿童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不稳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对他们的训练要采用强化的策略。根据智障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的特点,我采取了生活实践活动的方法,创造各种情景,丰富生活内容,不断地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脚,然后边训练边纠正错误。在情景教室中,可提供床、被子等模具,极力为儿童创设最真实的自我服务的空间,开展儿童按指令穿衣服、穿袜子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儿童天天练,并且练得次数逐渐增多。儿童只有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活动,才能将许多的经验付诸实践,才能有力提高自理能力。经常开展“我最棒”、“我也能做”等各种生活自理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调动学前班儿童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自我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我校还开展了相关谈话活动,如“我学会了”、“争当好学生”等,通过大家相互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能力,让孩子正确看待人和事,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三、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顾着如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儿童,要了解这些智障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智障儿童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障碍程度使每个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也体现出不同的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要求就要有所区别。要重视儿童的感受、需要、兴趣。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重视个别化教育。对于各层次的儿童来说,要求就要有所区别,须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我们可以开展“强帮弱”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自理能力强的儿童来帮助能力弱的儿童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能力强的儿童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能力弱的儿童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四、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是微弱的“一小步”,教师也不该忽视,应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在孩子有了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还应积极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如他们做事情的速度及质量的提升等。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体验成功可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激励作用。如:儿童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儿童的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儿童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但当孩子们限于自身能力而无法实现预想理想目标时,作为老师必须辅以鼓励,给予相应的引导,必要时,还可以协助他们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以免挫败其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自理能力定会不断提高。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产生满足、安全的情感体验,这成为激励他们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他们限于自身能力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必须给予耐心指导,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五、与家长密切联系,提高儿童自理能力 
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训练理论、训练不专业、不系统,不懂得与孩子积极交往的定义和重要性,平时极少与孩子交流或做游戏,没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从不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结果,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学会生活的自理。因此智障儿童在学校学会的良好习惯以及生活技能,回到家中应继续练习、巩固,家长因为“爱”就把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揽,这样的后果只会是让他们失去可以掌握的技能。因此这些孩子在学校学会的技能,回到家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和支持,给予同样的鼓励,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紧密配合,要告知家长:除了要具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方法。首先必须结合儿童自身能力情况,有的放矢地教育,其次只要没有危险,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不强求,但也不溺爱。另外,家长对智障儿的教育应与学校保持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学校、家庭双方相互配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一贯性,即让智障儿童长期坚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提高其动手能力。目前我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面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向他们介绍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家庭的相互配合、支持。 
总之,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们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

5. 孩子不能自理

你好
1、 家长本人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其余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上面三种心态。这样做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2、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同时,家长对孩子应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即使是洗手帕、洗碗蝶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这一点。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家长要讲明道理,把具体要求说明白,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孩子会认为自己“胜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这会给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效果和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 、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活动能力。家长还可以做些示范,如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所采用的“三步教学法”,就是一种示范的方法: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孩子如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家长切不可性急,更不能漫骂或挖苦,主要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他做的好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外,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
4、要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你要给孩子指出行动的方向,规定其要达到的目的,并经常
满意请采纳

孩子不能自理

6. 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更是如此。学前班智障儿童进入学校前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有的整天被锁在房内处于半隔绝状态。有的又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迁就。这种环境造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不足,不会照顾自己。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尤其作为智障孩子的家长,往往一心想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补偿,很多事不舍得让孩子亲力亲为,大事小事均为孩子包办代办,长久下去,自然让他们形成错误认识:只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爸爸妈妈都会帮忙做。对于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其次还必须通过不同形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从入学那一天起,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方面,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老师可以在帮助他们上厕所、就餐、睡前穿脱衣时,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自己去做,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自理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 
二、反复强化是提高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智障儿童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不稳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对他们的训练要采用强化的策略。根据智障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的特点,我采取了生活实践活动的方法,创造各种情景,丰富生活内容,不断地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脚,然后边训练边纠正错误。在情景教室中,可提供床、被子等模具,极力为儿童创设最真实的自我服务的空间,开展儿童按指令穿衣服、穿袜子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儿童天天练,并且练得次数逐渐增多。儿童只有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活动,才能将许多的经验付诸实践,才能有力提高自理能力。经常开展“我最棒”、“我也能做”等各种生活自理游戏、比赛活动,进一步调动学前班儿童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自我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我校还开展了相关谈话活动,如“我学会了”、“争当好学生”等,通过大家相互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能力,让孩子正确看待人和事,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三、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顾着如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儿童,要了解这些智障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智障儿童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障碍程度使每个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也体现出不同的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要求就要有所区别。要重视儿童的感受、需要、兴趣。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重视个别化教育。对于各层次的儿童来说,要求就要有所区别,须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儿童,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儿童,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我们可以开展“强帮弱”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自理能力强的儿童来帮助能力弱的儿童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能力强的儿童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能力弱的儿童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四、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是微弱的“一小步”,教师也不该忽视,应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在孩子有了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还应积极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如他们做事情的速度及质量的提升等。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体验成功可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激励作用。如:儿童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儿童的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儿童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但当孩子们限于自身能力而无法实现预想理想目标时,作为老师必须辅以鼓励,给予相应的引导,必要时,还可以协助他们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以免挫败其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自理能力定会不断提高。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产生满足、安全的情感体验,这成为激励他们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他们限于自身能力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必须给予耐心指导,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 
五、与家长密切联系,提高儿童自理能力 
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训练理论、训练不专业、不系统,不懂得与孩子积极交往的定义和重要性,平时极少与孩子交流或做游戏,没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从不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结果,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学会生活的自理。因此智障儿童在学校学会的良好习惯以及生活技能,回到家中应继续练习、巩固,家长因为“爱”就把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揽,这样的后果只会是让他们失去可以掌握的技能。因此这些孩子在学校学会的技能,回到家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和支持,给予同样的鼓励,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与家长紧密配合,要告知家长:除了要具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方法。首先必须结合儿童自身能力情况,有的放矢地教育,其次只要没有危险,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不强求,但也不溺爱。另外,家长对智障儿的教育应与学校保持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学校、家庭双方相互配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一贯性,即让智障儿童长期坚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提高其动手能力。目前我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面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向他们介绍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家庭的相互配合、支持。 
总之,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们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

7. 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实现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我们班的学生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自理能力的训练。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智障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们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抛接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劳动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洗手洗脸到洗餐具,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在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劳动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智障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障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障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四、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我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根据智障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在一次活动课上,我们班进行了穿有拉链外套的比赛。比赛时同学们拿住衣服的领子,把两只手穿进袖子里,拉上拉链,拉好领子和袖子就算穿好了。评判时要让学生说说谁穿得最快,穿得最好,指出小朋友穿得不好的地方,让他们再穿一遍。我们分了几个小组和几次的比赛,先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女同学和女同学之间的比赛,再是差不多水平的同学之间的比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进行了多次的比赛,练习了穿衣的方法,熟练了穿衣的过程。经过多次地比赛,有几个同学得了几次第一名,所以兴趣很高,表示还要和谁比一比。通过这样的竞赛,使学生得到了反复地练习,在反复中得到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化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极显著的。班里有个叫王晓宇同学在班里的系鞋带比赛中获得最快最熟练奖。就连连经常去男厕所的一位女同学也改掉了坏习惯,知道自己是女的,乖乖地上女厕所了。而现在吃饭时,大部分小朋友已不用老师的提醒,习惯性地在饭前饭后洗手,洗餐具,并且放好饭盒后马上整理桌子。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然后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让每位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学生刚来时,每次鞋带掉了,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系,后来,老师想让他自己学会系鞋带,教给他系鞋带的方法后,就不帮他系了,可他就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系鞋带了。当然,初学时,鞋带系得很松,走几步就散了。通过不断鼓励和表扬,让他坚持自己系,后来,他的鞋带系得又规范又漂亮。他的妈妈还高兴地说:“以前,一穿有鞋带的鞋,就伸着脚让我们帮他系鞋带。现在,我们帮他系,他还很骄傲地不让我们系,说这个他也会,一点也不难。”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
在培养这些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中,我们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从不忽时紧忽时松或虎头蛇尾,这样,使这些孩子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自己的事基本上自己能做。我们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里的每一位特教教师以特级的耐心、细心、爱心和关心去融化智障儿童冰冷孤独的心,去启开智障儿童寂寞沉睡的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三不”、“三允许”,即不挖苦人,不排斥、不放弃,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选择,允许学生犯错,做到老师用心、做到微笑服务,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总之,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

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8.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学会生活自理

自我服务劳动是培养自理能力最基本的劳动,其目标指向十分明确,服务于自身生活的需要,通过智力、体力的付出,而获取成果的享受。教育者要把握契机,在培养自理能力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过程,享用劳动成果,从中悟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策略谈一些见解。 
  一、学生家长与老师的训练方式必须统一 
  对智障儿童来说,要学会一种技能比正常儿童要困难的多,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奏效。而这种技能的反复训练必须按照同一方式方法,所以,不论在学习要求上或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上,父母必须和教师一致,不能另立“章程”,另搞一套。这样,教师就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例如,当学生家长来学校接送孩子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交流,主动向家长说明学校近期的重点训练内容,向家长提出一些培养孩子的建议,反映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等。让每位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但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做到充满信心的配合教师共同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三年级有个叫王顺的同学,刚来到学校时根本不会用筷子,通过了解,其主要原因就是因其中度智残在家倍受呵护,吃饭时家人总是把饭菜给他夹到嘴里。日久天长他就没有了拿筷子的意识,更不用说有这种能力。为了开发他的这种能力,我首先是对他反复示范,然后手把手的教他操作,同时再强调其家长回家时也要耐心的这么做。一段时间后,这名同学吃饭完全能够自理了,并且他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由于我经常鼓励和表扬他,他常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所以还经常主动教小同学和新来的同学。这样,他的整体素质也都得到了提高。几年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抓住契机,真诚赞美,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赞美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力量。当孩子表现好时,教师和家长必须表现出欣赏与赞美,而且要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师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的眼光中却是很伟大的成就。例如四年级有个叫王顺的同学,由于在家特别娇惯,象扫地擦桌子等一些简单的劳动就从来没干过,但我发现他多动,特别爱管闲事。有一天,吃完早饭,我便靠近他亲切交谈:“赵延良同学,我发现你如果认真干一件事情的话,一定能做得非常好,想不想试试看?”他欣然答应。这时,我抓住机会,试着安排:.“今天让你担任你们组的组长,看今天的饭桌能不能保证按时收拾得干干净净!”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抢起抹布高兴地干了起来。同时,还安排了别的同学摆放凳子。一天下来,餐厅、饭桌保持得特别干净,凳子也摆放得特别整齐。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再看看他的脸,美滋滋地象开了花。从那以后收拾餐厅的事他就一直参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并且越干越好。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由于加强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身体的一些部位也得到了长期的锻炼,生活习惯越来越好,而且他的说话能力、写字技能等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现在,这名同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已接近正常儿童。 
  三、对学生放低要求,循循善诱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智力缺陷,使得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传导神经受阻;反应迟钝,使得各种动作不协调,不到位。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只能让孩子感到失败、颓丧、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孩子的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即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循循善诱,分段进行,由扶到放,扶放结合,最后达到放手让其独立。我刚从事特教工作的时候,发现有个同学吃饭挺麻利,穿衣戴帽整理床铺这些事却一点都不做,原来的老师说他不会。我想,吃饭的动作挺娴熟,穿衣戴帽也应该能学会吧?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对这名同学进行了分段施教,即先教穿衣戴帽,后教穿袜穿鞋,最后教整理床铺。教学时,先进行大量的分解教、练,再进行水到渠成的整体操作。并且重点在要求、程序、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着重引导,再让他反复尝试、实践,最后实施这个劳动项目的独立完成。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育,这名同学终于基本掌握了做这些事的技巧。 
  四、对孩子要守信用。 
  平时,我们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能使孩子已掌握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例如:三年级有个叫王玉莹的同学,她本身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说话能力较差,为了让她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她更好的全面发展,我便不断加大培养力度。有一次,我让他帮一个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小同学穿衣服,并且向他说:“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做好了,老师会给你奖励。”尔后我在旁边观察,她便认认真真地将那位小同学的衣服包括鞋袜一件一件穿得非常整齐。看到这些,我倍感欣慰,此时,她也带着渴望的目光自豪地看着我,我自然懂得他的意思,于是一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一边递给他一个写着大大的“奖”字的本子,此时此刻,她那种高兴劲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同时,也只有我这个 做老师的才能懂的!从那以后,帮助这些小同学做事,成了他的习惯,而且她自己的说话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小小的兑现,是多么富有教育威力呀! 
  五、耐心是智障儿童最需要的 
  智障儿童常常会经过多次的教导和训练,仍学不会一项技能,但是如果教的内容是他能力所能达到的,并且是与他以前学过的东西有关联的,那么只要不断的多次反复,他最终一定能学会。在这期间,切勿中途放弃。而且当他忘记时,不要责骂,而要耐心地、及时地、反复地给予指导。如:我在教几个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叠被子时,就经历了这样耐心、及时、反复的过程,过程虽然辛苦了点,但最终还是成功了。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针对我所热爱的特教职业来说,我会觉得富有成就感。 
  六、身教胜于言教 
  智障儿童对抽象的说明不容易理解,具体的示范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方式。比如,要他们学会拿筷子或清扫房间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问题,要多次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教学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回忆起我刚调到这个岗位时,饭后我安排值日员扫地,发现那么高大的几个同学很常时间都完不成那点清扫任务。当我亲临其境时,才明白他们的基本劳动能力都很差.只顾催他们是没有用的。从那以后,不官哪天,我总是亲自与他们同时行动,边示范、边指导。这样,久而久之,大多数同学对这项工作已干得较好,而且还能教小同学和新来的同学了。我想这样的行动,不仅教会了他们的劳动技能,而且还能感化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能自觉行动。 
  七、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不可勿视 
  教师要经常沟通家长让其积极配合,尽早帮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已形成习惯的东西,若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轻易改变。比如,起床的时间、刷牙洗脸的顺序,饭桌位置的安排、上床睡觉的时间以及其他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及活动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从心理上形成安全感,有利于接受成人的安排。 
  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上做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每一位孩子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