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政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2024-05-18 10:22

1. 对财政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财政学本科专业介绍
本专业属于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代码为020201K。

目前,全国总共有85所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财政学本科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学生可从事财政、税收部门等工作。

财政学本科学习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财政学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具备财政、税务及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财政、税务、财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财政、税收理论和实践知识,训练其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

财政学本科必备能力
1.掌握马列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政、税收领域的基本规律;具有分析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及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向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基本能力。

对财政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2. 对财政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在中国,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分配关系,这种价值分配,在国家产生前属于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概念当然有所延伸和发展。如果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应当指出,简略的定义,并非科学的研究方法,难免有以篇概全之弊。还应指出,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就财政一般而言。但任何社会和国家的财政活动,都体现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则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的财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财政概念,应是财政一般和财政特殊的统一。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95页。“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2页。被恩格斯誉为创建了财政学的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冠之以“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的标题,另一本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约翰·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的标题是“政府的影响”。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加强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和财政是国家经济行为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致的,说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并不意味着忽视财政法制化和立法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企业、居民共同构成市场的经济实体,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说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表达财政的含义则更为明确。

3. 谈谈你对财政职能的理解


谈谈你对财政职能的理解

4. 对财政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在中国,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分配关系,这种价值分配,在国家产生前属于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概念当然有所延伸和发展。如果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应当指出,简略的定义,并非科学的研究方法,难免有以篇概全之弊。还应指出,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就财政一般而言。但任何社会和国家的财政活动,都体现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以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则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的财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财政概念,应是财政一般和财政特殊的统一。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95页。“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2页。被恩格斯誉为创建了财政学的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冠之以“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的标题,另一本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约翰·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的标题是“政府的影响”。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加强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和财政是国家经济行为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致的,说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并不意味着忽视财政法制化和立法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企业、居民共同构成市场的经济实体,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说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表达财政的含义则更为明确。

5. 对财政学的认识?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对财政学的认识?论文

6. 结合实际,谈谈对财政工作的认识!

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县财政局进一步提高了对做好财政工作的三大新认识。

一是科学发展观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五个需要”,即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自身改革的需要、人民群众小康的需要、“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任务的需要。要以璧山又好又快“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为切入点,通过完善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手段,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妥善处理财政工作涉及到的复杂利益关系

二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实践。要把握科学发展观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要把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必须转变“三个观念”、 解决“三大矛盾”、正确处理“四对关系”。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转变服务观念;二是转变理财观念;三是转变创新观念。解决“三大矛盾”:一是数量与效益的矛盾;二是需求与可能的矛盾;三是缺位与越位的矛盾。正确处理“四对关系”:一是纲与目的关系;二是破与立的关系;三是保与压的关系;四是拨与管的关系。

7. 财政学的财政理论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17和18世纪,重商学派讨论了消费税的课征,官方学派讨论了财产税以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重农学派提出了只有土地提供纯生产,主张征收土地纯生产的单一税。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W.配第,在他的主要著作《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从经济生活的内部联系来分析财政租税问题。A.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把地租、利润、租税、公债等作为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他还探讨了财政和经济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发了财政理论,从而创立了财政学。继斯密之后,D.李嘉图也对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和财政租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于国家的,只是为资本获得利润和积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古典学派对于国家干涉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减政府支出,减轻租税课征,还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频繁出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庸俗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取得了新的统治地位。凯恩斯学派认为,单凭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要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必须由国家出面对经济进行干预。他们主张实行赤字财政,发行公债和执行通货膨胀政策,依靠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等来刺激私人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长期执行赤字财政政策,大量增发通货,物价不断上涨,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和通货不断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于是,继J.M.凯恩斯之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论”等形形色色的财政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财政经济情况作了一些新的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从扩大或缩小政府干预经济以及通过税收调节收入等方面进行讨论。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作了深刻的论述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此为指导,剖析了国家财政所反映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财政的实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租税、公债、国家预算等财政范畴的基本特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财政学。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财政学系统地研究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财政理论。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国家财政范围,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财政学阐述了社会主义财政的实质,阐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租税、公债、国家预算、国营企业财务、固定资产投资等财政范畴。马克思主义财政学对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种种理论问题作了阐明。主要包括:①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②社会主义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④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财政学的财政理论

8.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政府的“理财之政”。“财政”一词,二层含义:
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学是研究“财政”的学说,它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